-
1 # 執誠而守
-
2 # 讀書小當家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的開頭,每個人讀起來都朗朗上口。這是儒家孟子的觀點,在宋代理學以後,影響巨大。同時,孟子也漸漸被人尊為“亞聖”。
孟子認為,人一生下來是善的,但世界是惡的,因此對小孩子的後天教育,就顯得尤其重要。
但在宋代以前,是儒家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影響更大一些。
荀子認為,人生來是惡的,但可以通過後天教育,引導孩子向善。
儒家對華人的生活影響是非常大的,息息相關。孔子本人對性並沒有多說。
《論語》說:夫子罕言性。
主要是孔子的兩大繼承人孟子和荀子,對“性”進行發揮和擴大,深入了孔子說沒有提到的地方。雖然“人性本善,本惡”問題爭論不休,但兩個人對後天教育的重要,看法是一致的。這也是華人目前最普遍的看法:
我們認為,一個人出生在教育好的家庭,在學校接受好的教育,他沒有理由不成為一個好人。
這一點,與西方的“罪本性”有著本質的區別。
-
3 # 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對這個問題我深有感觸主要在小孩子的教育上面;
寶寶從出生開始與外界有了正常的接觸,一開始像一張白紙青青白白,慢慢的開始牙牙學語,慢慢的懂事後為什麼有的小孩善良懂事,有的小孩自私自利;小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都很強,父母是最好的老師,有的父母總以小孩還小什麼都還不懂沒有做一個好的榜樣,其實小孩已經有模有樣的學在了心裡。如果有兩個孩子當發生爭執時在批評教育方面沒能做到公正,導致孩子學會曲解事情經過,沒有擔當,事不關己時親兄弟受罰也無動於衷。
前端時間看《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有段宮裡嬤嬤在教育小孩的片段時的處理方法正可謂教科書級別的,有心的朋友可以去看下,學以致用。
-
4 # 安詳小熙
“人之初,性本善”,出自於《三字經》,它的寓意是說人的本性最初都是非常善良的,是勸人向善意思。《三字經》被公認為是現代學習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在我所生活的城市,幾乎所有的幼兒園都會教小朋友背誦。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我是非常贊同的。
人剛剛出生的時候,心靈是純白無瑕的,宛如一張白紙,但是因為一些後天的因素導致了人逐漸形成了每個人自己獨特的性格。
1、家庭因素
二胎政策開放以前,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導致家長及祖父母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每個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非常善良的,這點毋庸置疑,但是孩子的慾望被不斷給予滿足的同時,性格也會發生改變,會看不到父母工作的艱辛,更不懂得生活的來之不易,所以過分溺愛,會把孩子天生的本性善良慢慢掩蓋住。
2、社會因素
人在成長過程中,每天接觸來自於社會上的正面與負面,善與惡,消極與積極的各種事物,人們選擇性的將一部分內容放進自己得大腦資訊庫,影響著自己性格和人格的形成,每天看報紙新聞,處處都有惡勢力,處處也都有見義勇為的英雄事蹟。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一點錯沒有,重點在於“初”,之後的人生會發展成什麼樣重點取決於家庭教育的影響,以及個人接觸社會後的選擇性和自控力,凡事多往好的方面看,給身邊的人多一點理解和支援!
-
5 # 白石港灣
人之初,性本善。出自三字經中第一句話。孟子認為人性天生是善的,因為人從出生只不過是一個生命有機體而已,並不全做真正的人。由於他還沒有與社會接觸,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識,所以他只有自然屬性,沒有社會屬性,和其他動物一樣。個人的善,是由後天的教育,社會的薰陶,在個人的組織基礎上形成的。
人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體,善惡並存,只是你自己的修為和外部條件,將使你選擇向善或者向惡。
人之初,性本善。老師是這樣解釋的,人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本性是善良的。可人天生就是善良的嗎?不管是人還是動物,來到這個世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活著,這是隱藏在身體裡的本能。不管是什麼生物,在還不會思考,沒有意識的時候,全都是生存本能驅使著生命活動。
沒有意識不會思考又怎麼分善惡,又怎麼分好壞。
當然人不會永遠停留在無意識階段,人開始長大也就意味有了意識,逐漸思考,可不管人變成什麼樣,目的都是活下去,活的好。
為了活下來,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選擇,有的人用自己的智慧掙錢,有的人出力掙錢,不管什麼選擇都是為了活下去。
所以以個人觀點看。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應該是,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性格不是善良而是善變。這裡的善是善變的善,而不是善良的善。正是因為善變,才會有後面兩句“性相遠,習相近”。
生存是生物的本能,也是人類的本能。所以說人本性不是壞,也不是好。沒有人天生是壞蛋,是犯罪分子。是好人,是聖人,只不過為了選擇生存方式不一樣才造就了好壞。
可不管是什麼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懶惰的一面,貪婪的一面。
所以人學壞,從來不用人教,而學好,卻需要家長老師甚至社會一起的努力。
從古自今,不管是聖人也好,罪人也罷,性格中有自私,貪婪,懶惰的一面。是生存的本能衍 生出來的,根本就去除不掉。
其實,善惡本無定義,人之初,本性無善惡,善惡是後天形成的不叫本性。善惡只是人類為了生存本能的驅使。
回覆列表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古人留下的三字經中開頭兩句,幾千年了,為什麼還這麼實用,還可以用來教育現在的小孩,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每個人出生到這個喧囂的世界中來,都是一樣的,之所以慢慢長大後性格各方面就會發生變化,這和我們每個人所處的環境有關,為什麼《三字經》裡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環境對孩子的未來起了很大的因素,我們想要自己的小孩將來長大成人後都有一番作為,最起碼的一點就是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好榜樣!現在這個社會的現象不說大家其實心裡都很清楚。人之初,性本善,為了子孫後代的健康發展,當下我們每一個做父母的就是做好自己,老師也盡到做老師的責任,各行各業都做好,這樣的社會想起來都很美好,但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能不能實現這樣和諧的社會環境呢?我想只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應該也不會很差吧!本回答只代表個人意見,如有不適合,還望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