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聚焦劉氏
-
2 # 溫暖冷知識
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中,我們常常可以有些人為了達到一定目的,而假傳聖旨。尤其是那些篡位謀反的,隨隨便便就可以拿出一張聖旨,站在眾人面前宣讀一番,讓自己可以方便行事或是更加名正言順。然而這些都是杜撰的,我們也都被電視劇給帶歪了。在古代假傳聖旨這種事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光在假造聖旨這一關上就會被卡住,不信你看看古代真正的聖旨上的第一個字,看怎麼造?

首先,我們都知道,聖旨是古代皇帝專用,是皇權的象徵,可想而知它有多麼的貴重,並不僅僅只是一塊黃布上繡著幾條龍,然後寫著聖旨兩個大字就可以了。影視劇中的那些聖旨都當不得真,他們為了省時省力省經費,把聖旨都簡而化之,變成了一張張長二三十釐米,寬十釐米的黃布了。而古代真正的聖旨,大都長四五米,最短的也都兩米,一個人根本就拿不了,宣一次旨大概需要兩到三人才可以完成。

其次,我們都知道聖旨的重要性。為了以防萬一,它的過程並不僅僅只由一人完成,而是要經過許多人的重重把關,檢驗才可以。有人說這樣造假豈不是更容易,可以渾水摸魚。然而並不是,雖然它經歷的人多,但每一道工序的完成,那些經手的人都要簽上自己的名字,一旦出事,那簽字的人就要為此負責,那麼他面臨的下場將是被砍頭,甚至還會連累家人,在這樣的制度下,不希望受牽連,誰還不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出錯,哪還敢去鋌而走險的賠上自己的身家性命。除此之外,聖旨也不只有一種顏色,而是五顏六色的,越是位高權重,接到的聖旨顏色越多,一個聖旨最多有六種顏色,由不同顏色的絲綢一段一段拼接而成。

而這些還都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聖旨上的第一個字“奉”,它印製的時候是根據祥雲的位置而制定的,相當於一個暗記,它是由一種獨特的繡法繡制而成的,平常人不能學,否則一經發現就是掉腦袋的大事。所以說想要假造聖旨,光這第一個字就能把人卡住,難度不是一般的大,想要造假基本上沒可能。除了這個,還有聖旨兩邊邊緣繡制的龍的圖騰以及它下面的祥雲,每一樣的製作工程都十分繁複,根本無法複製模仿。並且製作這些東西的原料也都十分珍貴,是貢品,等閒人根本就用不到。

綜上所述,聖旨的製造方法是多麼的複雜精細,一般人根本就做不出來,很多東西都是專供獨有的。也從側面反應了皇家的高高在上,無與倫比。而上面蓋著的玉璽就更是重中之重了,是皇帝身份的證明,就更不能出一點差錯,稍有差池,就是滅九族的大罪。即便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皇權中落,那聖旨也不容怠慢,即便是皇室中人生活水平下降,聖旨的格調也不會改變,因為這是皇權的象徵,一個國家朝代的臉面。
-
3 # 你眼裡的世界
答:首先我們需要說一點,古代聖旨的製造工藝十分麻煩,畢竟聖旨是個十分重要的檔案,也代表著皇帝的權威,聖旨並不是一個人可做的,往往是一個獨立出來的部門,專門監督和檢驗聖旨的製作的,而是每作完一步,製作者必須要將自己的簽名刺繡在上面。那麼這是一個人的字跡了。而聖旨這麼多工序,仿造下來需要很多人的字跡,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所以說古代人沒人去作假聖旨
-
4 # 南朝居士
有啊,比如西晉晉惠帝皇后賈南風的倒臺,趙王司馬倫假造詔書,以謀害太子的罪名要廢掉賈南風,得到很多人的支援,入宮後即殺掉賈謐,又派齊王司馬冏收捕賈南風。
賈南風說,詔書都是我寫的,你的詔書哪裡來的?
後驚曰:“卿何為來!”冏曰:“有詔收後。”後曰:“詔當從我出,何詔也?”
聖旨那種東西,可以寫的人太多了,並不是一定皇帝下令寫的,如果一個臣子、后妃權力比皇帝還大,聖旨都是從臣子、后妃這裡發出去的,需要偽造聖旨嗎?
在宋朝以前,皇權穩定,臣權衰弱,這樣自然沒有臣子敢偽造聖旨了,偽造了也沒用。
而宋朝以前,臣子權力比皇帝權力還大,他做什麼事,需要聖旨嗎?如果需要名正言順,可以自己寫啊,然後蓋玉璽就行了,霍光不就是這樣做的?
聖旨這東西,實在沒什麼太大作用,打個比喻,高平陵之變時,你說曹芳的聖旨有用呢?還是司馬懿一句話有用?顯然是司馬懿的話有用吧?
總體來說,唐宋以前,皇權衰弱,臣子權力大時,他沒必要去偽造聖旨,自己就“口含天憲、言出法隨”,說的話就是聖旨,而宋朝以後,皇權穩定了,臣權衰弱了,自然沒人敢偽造了。
-
5 # 雲中史記
聖旨,就像尚方寶劍一樣,猶如皇帝親臨,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別說偽造聖旨,誰要是拿聖旨開玩笑,那也是抄家滅族的罪。
漢武帝時期,竇嬰為了灌夫和田蚡交惡,雖據理力爭,灌夫仍被判為族誅,竇嬰以曾經受過漢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為名,請求武帝召見並呈送詔書。可主管詔書的官員發現竇嬰所受遺詔在宮中沒有副本,最後折騰了好久,漢武帝雖有心憐憫,但也沒辦法,只能以“偽造詔書罪”處死竇嬰,在《漢武大帝》劇中,竇嬰還被滅了族,不過歷史記載裡沒有關於滅族的事兒。
但不管如何,從竇嬰的遭遇來看,即使他貴為皇親國戚、朝廷重臣,也是平定七國之亂的功臣,一旦犯了有涉及皇權威嚴的事情,那也只能死路一條。
聖旨,大概是中國古代保密等級、製作等級、安全等級最高的政府檔案,一切都是最高配套,朝廷也有完善的防偽機制,一般人想要偽造詔書,簡直難於登天。
首先在犯罪成本上,就能讓人斷了偽造聖旨的念頭,只要你敢搞,即使能嘚瑟一陣子,被發現了那就是滿門抄斬。皇權社會,第一大罪就是欺君之罪,而偽造、篡改、假傳聖旨無疑是欺君之罪中的大罪,當事人不僅要掉腦袋,整個家族也將遭到滅頂之災,甚至遭到滅三族的懲罰。
其次在聖旨的製造上,其製作工藝、材料材質,都是皇家特級機密,一般人根本接觸不到,更無從偽造。以清代的聖旨為例,聖旨都是滿漢2種文字書寫,篡改起來可真不容易。
聖旨的軸柄根據官員等級都有不同,一品官員的聖旨為玉軸,二品的聖旨是黑犀牛角製成的軸,三品的軸柄貼金,四品及以下的為黑牛角軸。
聖旨的材料都是特製的,屬於皇家特供,一般人根本接觸不到,而且在寫字的絹布上,均勻地印滿了祥雲圖案,如同防偽水印一樣,而聖旨開頭的第一個字,必須印在右上角第一朵祥雲上,這個字就是奉,其繡制方法只有極少數人知道。明清兩朝,聖旨兩端都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誌。
古代聖旨製作精良,還很大氣,動輒就長達2.3米,繡滿祥雲圖案,由專門的內廷人員書寫,處處無不體現獨特和華麗。
在古代如能得到一道聖旨,那是家族世世代代的榮耀,當然改朝換代的話,還是趕緊銷燬的好。
在聖旨的流轉上,要偽造聖旨也很難很難。聖旨會透過內廷按照程式進行流轉,每一個經手的官員都必須簽上自己的名字,誰的手裡出問題就找誰,每個官員必須竭力保護好聖旨。
一般聖旨都是一式兩份,一份給當事人,一份封存在皇宮專門的機構裡,這是備份檔案,一旦聖旨有疑,就查皇宮備份,如果查不到,那就是偽造,如果內容有出入,那就是篡改。
綜合來說,在古代,偽造聖旨的代價實在太大,又太麻煩,一般人不會鋌而走險,去幹偽造聖旨的蠢事,划不來嘛。
-
6 # 靈虛子
假造聖旨?想滅九族啊?皇帝龍袍上的龍圖案,黃色等一切禁用!因為古代禮法嚴格,一切都尊周禮而行!如天子用九鼎。金殿九間。百姓住房不得超三間!如越禮法,便稱譖上!是殺頭的!輕點充軍。何人敢冒此風險?
-
7 # 待我施為地煞變
聖旨還要假造,這人病的不輕。
電視劇裡通常出現“聖旨“到,大家一臉茫然,不知道啥事,然後一個太監捧著黃布出來了。其實,歷史上,這種情況很少出現。
皇帝的“旨意”通常分三種:旨、喻、詔。
你給皇帝請示,皇帝給你的批覆,叫作旨。
你沒給皇帝請示,皇帝給你下的指示,叫作喻。
皇帝給全天下人的公告,叫作詔。
看到了嗎,你問皇帝怎麼辦,皇帝給你的答覆才叫作“聖旨”,這玩意造假了有啥意義,自己騙自己嗨?
一般情況下,聖旨也不是用布的,而是用黃紙寫的,摺疊起來;也一般不用太監宣,而是官員傳遞。像電視劇中,太監捧了個大黃布,只有非常隆重的時候才會出現。與之類似的還有皇帝天天穿龍袍,龍袍屬於禮服,一般只有過年、祭天等時機才穿,一年穿不了幾天。那玩意又麻煩又不自在,皇帝也不愛穿。
並且“聖旨”的開頭,不是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明清的時候才這麼念。唐朝的時候,開頭是“門下”。
像《雍正王朝》裡,皇帝經常給官員下上喻,裝在小紙盒裡,才是經常的。
-
8 # 玄武君談古論今
原因如下:
第一,從古代任何一個朝代國家的法律層面來講,偽造聖旨是誅滅九族的大罪,這是古代犯罪的最嚴重懲罰了。
第二,聖旨只能傳達皇帝的意志,由皇帝本人撰寫或是由皇帝傳達意思給下面專門的官吏來負責起草,最重要的是每一道聖旨都要蓋上“玉璽”印章,從秦始皇建立秦朝開始直五代十國期間,每個統一王朝皇帝用的“玉璽”都是秦始皇用和氏璧造的“傳國玉璽”,上面是丞相李斯親題八個大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五代十國“傳國玉璽”遺失,以後朝代的“玉璽”各有不同,但沒有人敢偽造“玉璽”,這也是滅九族的大罪。
第三,聖旨必須由皇帝派人親傳,傳聖旨的人除了宦官外,都是高官大臣或是地位尊貴的皇親國戚,普通人是沒有資格傳聖旨的,這些聖人深知偽造聖旨的嚴重性,他們是不會輕易去偽造聖旨的。
總結起來,偽造聖旨是滅九族的大罪,風險高,操作難度大,被識破後一定難逃一死,除非你早就想好了要造反。
-
9 # 漩渦鳴人yy
當然,根據現在很多電視劇對於我們觀眾的內心的洗禮,以後大家認為讀聖旨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
但是事實上聖旨不可能這麼弄。如果說有人在你面前這麼讀聖旨的話,這個人肯定就是假冒的,古代的聖旨特別長,必須要兩個人一起合力才能把它開啟,而且需要有專門的第三個人負責宣讀聖旨。
如果說情況允許的話,那麼宣讀聖旨的時候必須要針對你眼前的情況,沐浴焚香,供上香案,然後跪迎聖旨。
每一個聖旨都會一式兩份,皇帝那裡都有備份,而且每一任的皇帝。去世以後,他原先存下來的所有甚至全部是需要焚燬或者是銷燬掉的。
當然,甚至背後代表著皇帝的權利。如果說你一個大臣代替皇帝釋出聖旨,證明你這個人是要僭越,同樣都是大臣,為什麼你要僭越呢?為什麼你可以代替皇帝釋出命令呢?你是要謀反?所以說,無論是誰代替皇帝釋出命令,結局都不是太好。
這麼看來,在古代的話,製造一個聖旨確實是有點難度。
-
10 # 歷史大學堂
說起皇帝,那可是天之子,九五之尊,封建社會的主宰,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很好的闡釋了皇帝的權威。作為帝皇,自然是要和平常人有差別,衣食住行通通都是特供的,處處彰顯皇威,大到文官武將,小到尋常百姓都不能逾越這個鴻溝,違令者就是忤逆謀反,輕則全家丟性命,重則誅九族,即使一些權傾朝野的大奸臣亦不敢隨便用皇帝的禮儀。帝皇設立的這些界限,無非是突顯皇權不可侵犯。衣食住行這幾方面的限制容易解決,立個法禁止下面的人用就行。
圖1 明洪武皇帝的聖旨
那麼在說話方面呢?
畢竟也是人啊,也得講“人話”。這難不倒古人,都說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嘛!這就有了帝皇給下面的人下命令、獎懲或言論的話---聖旨,一般寫在絲綢或錦緞上,亦可以由太監口頭傳達,曰口諭,但口諭一般為簡單的傳話。話說所有的權力都是帝皇的,換個說法就是說,帝皇所說的話就是法律,不容反對的,誰要敢反對,抗旨不遵是要搭上全家性命的,一卷東西執行力度那麼大,古人為什不偽造聖旨傳達命令?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呢?答案是否定的。
以現在的技術偽造出一份“完美”的聖旨並不是什麼難事,就連現在的錢幣有著高超的防偽技術,不法分子亦能造出來,古代聖旨對於古人來說技術上並不存在多少難度,難的是材料,作為皇帝御用的東西,肯定不會那麼曹率,布料都是用上好的蠶絲人工針繡而成,一些材料還是由番邦進貢,或只有皇室才能用,這些材料極其稀有,管理很嚴,平常人要想弄點好比登青天。
聖旨的色彩與官員等級成正比,等級最高的為七色聖旨,以清朝為例,五品以上官員所頒發的聖旨是多色的,五品以下官員的顏色單一,為純白綾。同時聖旨的軸柄質地也會根據官位匹配,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五品為黑牛角軸。單單是把這些材料找齊,成本亦不小了。
圖2 明永樂皇帝的聖旨
古人把偽造聖旨也叫做“矯詔”,秦朝時期的趙高就這樣子幹過,趁始皇帝病危,偽造聖旨,逼扶蘇、蒙恬自殺,讓胡亥上位,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事實上,趙高應只是篡改聖旨,把始皇帝說的內容改一下,材料方面並沒有去偽造,萬一扶蘇頭腦發熱去驗真偽,那就壞大事了,況且還是拉李斯入夥情況下成功的,若是扶蘇不聽老爹的話,而是聽蒙恬的話返回咸陽,鹿死誰手未可知。
聖旨的規格沒有明確規定,即使在同一朝代也會不一樣,長的可達5米,短也有2米左右,寬度一般都為33釐米,聖旨的撰寫明清時期由翰林院的“庶吉士”完成,這些人的行文水平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明朝的書法家董其昌就曾是“庶吉士”,寫出來的聖旨幾乎達到無可增減的地步。用途不同,聖旨的規格就不同,具體的規格恐怕是要專管聖旨或者皇室內部人才清楚。
圖3 乾隆九年的聖旨中的滿文
這麼重要的東西當然有它的防偽標識。
首先是聖旨兩端有兩條銀色巨龍,錦緞上佈滿祥雲圖案,僅僅是這個就需要很大的工作量,沒有高超技術和足夠精力很容易出破綻。同時還需兼顧防偽,朱元璋還煞費苦心獨創了一套防偽標誌,聖旨有著一套固定的開頭形式“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麼一種固定形式,據《春秋繁露·深察名號》記載“受命於天,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亦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這便是“承天”的來源,古人認為五行相生相剋,又與五德匹配,分別為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每個朝代代表一種德,五德週而復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翻成今天的意思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運之道的皇帝下詔書說"。一定程度上也是維護統治的需要,維護皇權。
朱元璋就把文章做在這八個字內,尤其是“奉”字是根據祥雲圖案繡上去的,位置獨特,裡面的微小差別恐怕只有繡上去的工匠才知道了,光是這一個字就會讓偽造者頭疼。
圖4 道光皇帝的聖旨
另外就是頒發聖旨的過程,聖旨的頒發並不是一刀切,只有一個人來負責,而是每一個環節都由不同官員來完成,聖旨每到一個官員手裡都要蓋上官印,畫押簽字,如此一來,哪個環節出問題就會找到哪個負責人,最後還要蓋上玉璽的印章,玉璽是由專人保管的,要想蓋上這個章,除非把管玉璽這個人收買了或者這個人也有私心,但這種人一般都是帝皇的心腹,要想收買恐怕得“大出血“,層層把關,想要造假怕是聖旨還沒有傳出去就被發現了。
還有一個問題是,既然在材料、內容上做不了假,那可以在宣讀的過程中故意曲解意思,達到偽造聖旨的目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聖旨宣讀過程中並不是有一個人宣讀的,一是聖旨的規格並不小,小的也有2米左右,就憑一個人是拿不住的,最少得兩個人,你敢堂而皇之的曲解意思,腦袋離搬家時間也就不遠了。二是帝皇為防止曲解意思,通常需要兩人共同完成聖旨宣讀,並不像電視劇裡只由一個太監宣讀。
圖5 宣統皇帝的聖旨
再有,偽造聖旨的罪名很大,與謀反罪等同,簡單的說就是死,只是死法不同而已,還要牽連親朋好友,明朝的太監劉瑾就因為偽造玉璽,結果被凌遲處死,整整割了三天,割了3357刀才斷氣。
聖旨是皇權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容侵犯的,故而不會那麼容易被偽造,後果也很嚴重,所以古人並不會做這一種代價大,風險大的傻事。
文:飛揚
回覆列表
明清聖旨一般是卷軸形式,從軸的材質能看出級別:有玉、動物角、鍍金……頁面材料清朝用江寧織造出品的絞錦,背景圖案多為祥雲瑞鶴,頁面兩端有銀龍作防偽。深度防偽的做法是:聖旨開頭第一個字要壓在銀龍上。
以清代的聖旨為例,為了確保聖旨不被篡改,聖旨都是滿漢兩種語言編寫,從最右端往左寫的是漢文,從最左端往右寫的是滿文,中間蓋一紅印。漢滿雙語內容一致,一個事兒說兩遍,跟中英文練習本一樣。所以清朝的皇帝要是不掌握兩門外語,都不好意思下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