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可愛的嚶嚶醬

    什麼是規則意識?

    兒童規則意識的特點

    從心理學上來解釋,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這種意識指孩子能夠理解明白,同時也能表達出來,且行動上也會去遵守規則。

    我們也看到部分家長會給孩子講一些大人世界裡所遵守的這種道德價值觀,但是孩子往往並不能理解。因為孩子是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去體驗之後才會逐漸的明白。

    他沒有經歷過,沒有接觸過,沒有很多的親身體驗,他對大道理是不懂的。所以我們經常建議家長,尤其是幼兒時期的家長,在孩子規則培養方面不要太過於強調給孩子講大道理和人生哲理。這個時期的他們是沒辦法理解的,而且這會讓孩子產生很多消極的情緒。

    家裡規則和幼兒園規則的不同

    規則會使人形成一種程式規範的自我意識,以及主動遵守規則自我約束的意識,。對於幼兒來說,還尚在一個雛形的階段。規則意識是要從兒童時期就開始培養,逐漸形成的一種規範化的行為模式。對於幼兒來說,在家裡和在幼兒園是不同的。

    在家裡面需要逐漸培養起規律的作息習慣、飲食習慣、衛生習慣以及和家人良好的互動模式等等。

    進入幼兒園之後,就需要逐漸學會遵守幼兒園的各項的規定規則。同時也要學會和同伴相處的各種規則,例如遊戲的規則、同伴相處的規則、集體活動的規則等等。

    孩子年齡雖然小,但卻是將來步入小學、中學、大學乃至社會的一個起始的階段,現在遵守的規則雖然相對簡單,但是卻很重要。

    規則意識的培養習慣很重要,但卻不能急於求成。因為幼兒規則意識的發展發育是遵循一定的規律的,所以過早的把大人的一些規則強加給孩子,他不僅理解不了,還可以能更加的去破壞,或者是強迫自己去遵守。

    家庭中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養成規則意識?

    首先家長要多與孩子聊天溝通,促進孩子語言的進一步的發展。

    在我的工作當中,發現有一部分孩子他在幼兒園裡不遵守規則和他的語言能力是有一定關係的。

    有的孩子語言能力不足,他就會更多的用行動的方式去破壞,從而引起關注。所以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下班之後,多陪伴孩子。

    第二:在陪伴孩子的過程當中,需要多和孩子進行互動遊戲。

    在遊戲的過程當中需要去訓練孩子遵守遊戲的規則。包括假裝遊戲等等這些互動的遊戲過程當中孩子這方面的意識會逐漸的建立起來。

    第三:對孩子規律生活作息時間的培養。

    儘量在培養孩子的積極的情緒的情況下,也就是讓孩子相對平靜或者是輕鬆快樂的情況下,逐漸建立起孩子規律的生活作息習慣。

    在家庭生活等過程當中,他也會內化一部分的概念規則。同時家長也要有一些榜樣的作用,在要求孩子的同時,家長可以先做一些榜樣。

    最後:專業人士介入

    在有些情況下,是需要專業的幫助的。比如說有的孩子有多動症,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儘早的進行注意力訓練;或者一些自閉譜系的孩子,儘早的進行培養訓練,對於孩子將來更好的融入到幼兒園、小學的生活,遵守規則培養規則意識是有幫助的。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2 # 享受慢時光

    要有肯定的語氣,告訴孩子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

    父母的言傳身教同樣重要

    做父母也是一種歷練修行

    加油

  • 3 # 一元二次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既然是培養,那在生活中就是需要我們更多的注意和引導。首先以身作則很重要。我們生活中不論大大小小的事情上,我們都要有一個榜樣作用。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我們需要不同的態度和方法去對待去引導。比如玩耍,比如學習,比如吃飯,比如睡覺等。不一樣年齡的孩子他們對規則的理解度是完全不同,就需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及面對。一般小孩在2-3歲開始就有自己的規則意識,因為我正經歷小孩這個年齡段,所以就談談這個年齡的規則意識培養。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更多的觀察和了解他們,這一時期的他們對周圍環境充滿好奇心,興趣很濃,他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很多麻麻應該深有體會,度過美妙的1歲和波折的2歲,3歲的孩子開始趨於獨立,又好像變得更加麻煩。他們開始懂得察言觀色,知道怎麼去打破規則左右你的想法,甚至於開始挑戰我們的權威和規則。這個時候就是我們更加需要培養他們規則的時候了。因為他們的第一個叛逆期到了。這個年齡段,是情緒爆發的一年,凡事都會對著幹,自我意識很牆裂。而且這個時候規則的出現對於他們有時候會很排斥甚至於哭鬧調整你的極限。有時候他們放好的玩具,你不能動的,一旦破壞了秩序 ,接踵而來的就是各種不行。當然這年齡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徵也是我們引導和培養的好時期。這個時候是建立規則意識的關鍵期,我們就要開始慢慢讓他們學會自我約束,為孩子樹立必要的規則。這個年齡段的他們與人交往的願望和在群體中生活的願望已經變得強烈的了。這種狀態下有時候就會為了獲得認可表現出一系列不可理喻調皮得現象。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教會孩子一些日常規則,讓他們更加懂得如何真正和群體相處。第一,制定適合孩子發展規律的規則。給孩子制定規則,一定要簡單易懂,不要一下子制定很多。畢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自我約束力也不強。比如我會和我的孩子制定看3C產品的時間規定,他要看iPad或者電視,我便會要求他只能看多久,看幾遍,看完就要關掉,當然剛開始是不樂意的,但慢慢也就欣然接受,從一開始的不要,到再看一會兒到現在的好的。規則制定,主要還是要以當前年齡段孩子能接受的形式方法為主,不宜操之過急的強壓。第二,創造適宜的社會場景,比如我們日常外出,走馬路過斑馬線,過紅綠燈等,不亂扔垃圾等等這些規則也會潛移默化的去讓他們理解和遵守。也可以帶他們到戶外與更多小盆友接觸,讓他們在交往玩樂中去懂得和理解各項生活規範。第三,可以利用孩子現階段喜歡模仿的特點設立一些遊戲制定相應的規則。比如孩子喜歡看電視節目,我們更多的規則可以加入電視情節人物模仿,現在娃的小孩就是這樣,有時候犯錯誤或者某些規則他無法遵守,我更多會以此來讓他更接受。當然,大人的以身作則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其實就是一項規則的標杆,更多他們是模仿和學習我們的一舉一動。第四,定製的規則一定要遵守。著名的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曾說過:“父母的規矩應該儘量少立,但立了就一定要遵守。”當我們給孩子立下規則後,無論如何都應該去遵守。而且要言行一致,不能在家裡一套在外面又一套。如果這樣會讓孩子失去準則意識,變得無所適從。當然,如果孩子遵守了規則,我們要及時予以鼓勵,強化肯定他們的行為。比如孩子按時睡覺了,我們可以說,寶貝你按時睡覺,媽媽很高興你合理安排了時間,或者他們主動收拾玩具等。另外,不管什麼時候,制定了規則後,我們家長也需要遵守。確實面對規則有很多的方法和問題會出現,更需要我們理智的面對,“無規矩不成方圓”,有的父母因為一時的愛護而喪失該有的準則。面對孩子的規則我們都要持有自己的立場,但又也需要因地制宜,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不同方式,但杜絕打罵怒吼去制定及要求孩子遵守規則,不管什麼階段的他們都有屬於他們的自尊心。還有很多的內容,先表訴到這,希望下次可以繼續探討。

  • 4 # 土土媽媽的幸福小屋

    感謝題主,這個問題真的非常重要。

    規則意識是孩子步入社會重要的一課,如果規則意識不好,老師會非常介意,大部分老師還是不喜歡規則意識特別差的孩子;

    媽媽也會很煩惱,因為你也很難教育他;

    孩子自己也會很苦惱,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達到父母老師的期待。

    1、什麼時候開始培養孩子的規則

    2-5開始培養孩子規則意識,這也就是最好最容易培養的時期。

    越長大孩子的自我意識就越強。

    2、家長要知道哪些規則是一定要讓孩子養成的

    人是社會化的人,我們在實現自我時一定需要遵循些社會規則。規則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體驗生活和快樂成長,規則不是為了禁錮。所以以下規則是所有小朋友多需要培養的:

    ①遵守規則的規則:比如不闖紅燈、偷搶拐騙……整體社會規則約束所有人的;這是為了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準備的;

    ②課堂規則:上課保持安靜、舉手回答問題、專注聽講等,這是為了孩子更好適應學習生活準備的;

    當然部分家庭也有一些個性化的家規,那就另當別論了。比如郭德綱的:大人說話小孩不能插嘴、長輩沒有動筷小孩不能開始吃飯等等……

    3、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

    ①父母做好榜樣:你的言行是一致的,比如不搶紅燈,你首先要遵守,不可以教一套做一套;你要求孩子誠實守信,你不能背後偷雞摸狗,還以為孩子不知道;

    ②用正面積極的語言直接告訴孩子要怎麼做:而不是一直呵斥和批評,很多家長只有孩子做不好的時候就說:叫你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可是你從來沒有告訴孩子要怎麼樣,你希望孩子做什麼,你就告訴他,比如:請你閉上小嘴巴、請你屁股坐在位置上、請你大眼睛看著我、請你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嗯,我看到寶貝做到很好,對,就是這樣的,寶貝是個愛遵守規則的寶貝哦!

    ③規則不要太多,每次教孩子只交一兩條:我經常見家長去打罵自己的孩子會說:叫你好好寫作業幫你不聽,你回家也不乖,看電視眼睛都要看瞎,奶奶來叫你,你還罵奶奶,是誰教你這麼沒有禮貌的……你看一次性說了那麼多,孩子是聽不懂、記不到的。每次最好只有一條,你找你這次最想跟孩子溝通的規則去跟他溝通。

    ④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可以做到,但不要急功近利,覺得說了一次孩子就能做到:你按照前三條的規則做,慢慢來,多說幾次,做好了就肯定他鼓勵他,做不好就再描述清晰一些,讓他再做一次,直到做好為止。

    孺子可教,父母要加油!

  • 5 # 肯定式教養

    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那麼有幾個知識你必須要知道

    1、什麼是規則,它是怎麼形成的

    2、人的規則認知是怎麼形成

    規則是什麼

    規則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為了維護協調各群體成員之間利益產生的。

    它包括2個含義:

    1、規則只有在社會群體中才有意義

    比如說我們走在戶外都穿衣服,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規則,如果你不穿衣服,就會被別人嘲笑,甚至因為有礙風化,被抓起來。但是如果你沒有生活在一個社會群體中,比如你在一個小島上,你穿不穿衣服都無所謂,這時規則就沒有意義。

    也就是說你要融入一個群體,那麼你就必須尊重這個群體的規則。

    2、規則是為了降低成本,更好的維護群體成員利益服務的

    比如說我們去上廁所,如果人多的話,我們就需要排隊,排隊就是一個規則。如果沒有這個規則,大家都擠著上,那麼最終大家可能都上不成。而當有了這個規則,先來後到,人人平等,這就維護了大家的共同利益,所以人們才會去遵守。

    總之,規則是產生於群體生活,併為整個群體協調運作服務的。

    人的規則認知是怎麼形成的

    因為規則社會概念,是後天形成的,所以早期的孩子是沒有規則概念的。我們會看到孩子為所欲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絲毫不會顧忌別人的感受,比如他們看中的玩具就會搶,才不會管這個玩具是誰的。

    因此孩子要形成這種規則概念就必須要經過父母的教育,同時要透過大量群體生活的實際應用,才會真正的理解規則掌握規則。

    對於孩子來說,10歲以前是規則形成期,10歲以後孩子會把父母教的規則概念,加上生活體驗,內化形成內在規則,以後他們便會用內在形成的規則概念來衡量各種行為。因此父母要想培養孩子規則概念,就必須要在10歲前幫孩子養成,否則,一旦孩子內化來其他的規則,父母的教育便不在起作用來。

  • 6 # 小小思維家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幫助孩子樹立健康良好的規則意識是家長的職責所在。

    1.不能有粗野、粗俗的言行

    若孩子動輒爭搶玩具,打罵其他小朋友,要明確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對的,非常沒有禮貌。然後,讓孩子去進行反思,爸爸媽媽應耐心引導和適時鼓勵。在這種良好的環境中,孩子才能輕鬆愉快地接受這條規矩。

    2.保護好自己的東西,不侵犯他人的東西(物權規則)

    當孩子的東西被別的孩子搶了,難免會哇哇大哭。這時候,家長要及時教育,教會孩子區分“我的”“你的”,幫助他建立起自己和他人的界限。這樣孩子就能很好懂得“我的東西”我來支配,別的東西不能隨便拿。

    3.物品從哪拿來用完要放回原處(歸位規則)

    4.玩具等其他公共物品,誰先取得誰先用(等待規則)

    兩個孩子在一起玩耍,常常會引發爭搶玩具大戰,家長平時要讓孩子遵守“先來後到”的規則。這個規則可以防止孩子形成自私的性格,讓他明白在別人先取得東西時自己應耐心等待。

    5.尊重他人,不可以隨意打擾他人

    尊重長輩、尊重朋友到尊重陌生人,教育孩子別人在忙的時候不可以隨意打斷,公共場所不能發出太大噪音打擾他人……這麼做可以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在人際交往時更有優勢。

    6.勇於承認錯誤,也可以要求別人道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要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