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建議如下。
高中階段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
我們常常認為,青春期是叛逆期,孩子變得叛逆,總愛和父母對著幹;事實上,青春期應該再改個名字,叫做“覺醒期”。
在這個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覺醒,有了自己的主見,很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而且有很強的自我認同感。
處於這個時期的孩子,就好像家裡裝了一個“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
父母要時刻留心,注意和孩子的說話方式,以平等的姿態和孩子交流。能夠提升孩子願意聽我們說話的慾望的能力,和孩子先建立良好的關係。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徵。
孩子在小時候,會聽父母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孩子也會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不再那麼“聽話”了,甚至還要故意跟父母對著幹。
對於孩子愛和父母對著幹這些行為,父母要站在一個更高的臺階上、以一種更理性的思維來看待這個事情,而不是糾纏於情緒之中,和孩子直接開懟。
比如,孩子之所以愛和父母對著幹,也許是孩子想要證明自己長大了、或者孩子透過這種方式引起父母的關注、或者孩子以此“報復”父母、或者孩子自暴自棄了。總之,孩子的不當行為背後肯定是有其原因的。
父母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總是和父母對著幹,藉此機會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是教育思想需要改進,還是教育方法不當導致的?
面對孩子和父母對著幹、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使用科學的流程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肢體語言先行,表達感受。
面對不冷靜的孩子,父母可以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把孩子摟在懷裡等“肢體語言”,平復孩子的情緒;然後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呈現事實。
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可以給孩子列出那樣做的幾種後果,引發孩子的思考。
第三,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把最終選擇的權力交給孩子,這樣你就教會了孩子自己做選擇、做決定,我們要培養敢做敢當的孩子,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本身也是教育的過程。
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和自己“對著幹”就引發很多焦慮情緒,甚至討厭孩子,或者覺得自己很失敗,而是要保持“情緒穩定”,這個要做到雖然很難,但是卻很有必要。
我們保持情緒穩定,也是在給孩子做出榜樣,教會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出問題時,父母要學會站在高處教育孩子,而不是和孩子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較勁。
選擇和孩子站在一個共同面對問題,還是選擇和問題站在一起指責孩子,這考驗的也是父母的智慧。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幫到你。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建議如下。
1.正確認識青春期。高中階段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
我們常常認為,青春期是叛逆期,孩子變得叛逆,總愛和父母對著幹;事實上,青春期應該再改個名字,叫做“覺醒期”。
在這個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覺醒,有了自己的主見,很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而且有很強的自我認同感。
處於這個時期的孩子,就好像家裡裝了一個“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
父母要時刻留心,注意和孩子的說話方式,以平等的姿態和孩子交流。能夠提升孩子願意聽我們說話的慾望的能力,和孩子先建立良好的關係。
2.父母需要改變思維模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徵。
孩子在小時候,會聽父母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孩子也會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不再那麼“聽話”了,甚至還要故意跟父母對著幹。
對於孩子愛和父母對著幹這些行為,父母要站在一個更高的臺階上、以一種更理性的思維來看待這個事情,而不是糾纏於情緒之中,和孩子直接開懟。
比如,孩子之所以愛和父母對著幹,也許是孩子想要證明自己長大了、或者孩子透過這種方式引起父母的關注、或者孩子以此“報復”父母、或者孩子自暴自棄了。總之,孩子的不當行為背後肯定是有其原因的。
父母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總是和父母對著幹,藉此機會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是教育思想需要改進,還是教育方法不當導致的?
3.用科學的流程解決問題。面對孩子和父母對著幹、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使用科學的流程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肢體語言先行,表達感受。
面對不冷靜的孩子,父母可以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把孩子摟在懷裡等“肢體語言”,平復孩子的情緒;然後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呈現事實。
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可以給孩子列出那樣做的幾種後果,引發孩子的思考。
第三,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把最終選擇的權力交給孩子,這樣你就教會了孩子自己做選擇、做決定,我們要培養敢做敢當的孩子,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本身也是教育的過程。
4.和孩子建立統一戰線。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和自己“對著幹”就引發很多焦慮情緒,甚至討厭孩子,或者覺得自己很失敗,而是要保持“情緒穩定”,這個要做到雖然很難,但是卻很有必要。
我們保持情緒穩定,也是在給孩子做出榜樣,教會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出問題時,父母要學會站在高處教育孩子,而不是和孩子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較勁。
選擇和孩子站在一個共同面對問題,還是選擇和問題站在一起指責孩子,這考驗的也是父母的智慧。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