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愛中國書畫

    扁鵲戰國時期醫學家(前407年—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蔡桓公:齊國國君,田齊桓公(前400年—前357年),因遷移國都至河南上蔡被稱為蔡桓公,《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稱“齊桓侯”。扁鵲見蔡桓公》是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講述了蔡桓公諱疾忌醫,最後病入骨髓、體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誡世人特別是為政者,應該勇於正視現實,直面個人災難、社會危機,及早採取救治措施。作者在闡釋道理、敘寫過程中,讚頌了扁鵲之神智而鞭撻了蔡桓公的固執、愚頑,簡單的語言傳達,無繁複累贅,無咬文嚼字,實為佳作。通俗一點的話就是有了疾病要及時醫治,不能諱疾忌醫。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要正視錯誤,及時改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要防微杜漸,以謹慎和審慎的態度正視生活中的"小事"。要明哲保身,及時規避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危險(指扁鵲已逃秦矣)。

  • 2 # 風雨之彩虹137536760

    告訴了你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疾病是不能漠視的,早發現早治療,才能使病不至於要命。慾望是不可放縱的,越放縱越無法控制,到最後就是害人害己。貪婪是不可以無限制的,越貪婪越強烈,最後往往是人財兩空。歸根結底就是要防微杜漸,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都要從小處著手。

  • 3 # 使用者6131822359598

    《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春秋戰國時期,神醫秦越人扁鵲見蔡桓公。根據蔡桓公的神情色態,神醫扁鵲~透過中醫四診之望診,聞聽,問情。知道蔡桓公有病的部位在表,而提醒蔡桓公注意。在發病初期的蔡桓公,還未感覺有病而不信任。過些時日,神醫扁鵲見到蔡桓公,再次提醒他有病在裡時的蔡桓公,感覺有輕病不以為然,無所畏重視就醫。最後病變由表入裡,由裡傳髓的蔡桓公,實在難以承受找神醫扁鵲時,神醫扁鵲明確表示無藥可醫,你的病已經進入膏之下,肓之上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的地步了。這就是蔡桓公,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病理,醫理,治療調理保健養生大道之理。大概蔡桓公,也認為中醫不科學吧!

    那麼秦越人~扁鵲,又怎麼會知道蔡桓公,病症變化的傳變呢?這就是中醫《天人合一》的理念,人類生存空間瞬息變化的宇宙自然法則,人生於龐大外圍結構的大氣壓包圍圈。瞬息萬變的風雲變幻,是決定人體器官與氣候失調,而產生疾病的外因自然條件是發病因素,決定了人體生理組織結構的疾病,隨經絡氣血運化條達的變化規律。也是中醫上知天文氣候變化,俯察地理升降浮沉轉變,中知人體器官的生理結構與氣血運化協調與失調的變化規律,而稱扁鵲〈天人合一》為神醫的根據。這個故事

    告訴人們治病防病,防患於未然治未病的重要性,必須引起人們清醒頭腦,認識自己重視治未病的病理,醫理,藥理和治療調理的人生哲理,關愛自己健康養生的人生價值觀。

  • 4 # 大偉奇妙生活

    1.諱疾忌醫要不得,這是拿自己生命開玩笑;

    2.勸導人要看物件和注意方法;

    3.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一昧只喜歡聽好話,喜歡報喜不報憂的人最終只會自取滅亡;

    4.世上沒後悔藥賣,機會有時會自己找上門來,如扁鵲主動跟桓公說他有病,但一旦判斷錯誤,就失去機會,如扁鵲跑到別處去。所以決策要謹慎,不能隨心所欲,僅憑好惡。

  • 5 # 羽飛文史

    《扁鵲見蔡桓公》是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出自《韓非子·喻老》,韓非子這本書透過短淺的故事揭示很多深刻的道理,這些故事我們稱作寓言,像我們大家熟悉的,三人成虎、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等這些成語都是出自這本書。,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把扁鵲見蔡桓公這個故事當成寓言來看,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道理呢?是不是像老師說的,百度上說的那樣,告誡人們不要諱疾忌醫,所謂溫故而知新,讓我們一起來重新品味這個故事,看我們能不能品出什麼新道理。蔡桓公他是戰國時期一個諸侯國的國君。扁鵲,大家都知道他是戰國時期的名醫,中醫學的經典著《難經》就是掛在他的名下,傳說他還著有《扁鵲外經》和《扁鵲內經》。

    文中這樣描寫扁鵲如何見的蔡桓公: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這樣扁鵲見蔡桓公一共三次,最後一次扁鵲望桓候而還走,因為事不過三,扁鵲見桓公這樣的態度,就覺得他可能是一個很固執的人,因此不願意再繼續跟他糾纏。從表面上看,這個故事是告誡大家不要“諱疾忌醫”,從病家的角度來說,諱疾忌醫確實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如果疾病不能得到及時治療,當然會引起嚴重的後果。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有病,也很少有人願意去主動承認自己有病,而正是這種心理,導致我們非常容易混淆對自身健康狀況的判斷,生老病死自然的規律,而且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既然是常態,是事實,就應該沒有任何“諱疾”的必要,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因此,蔡桓公才不願意聽從扁鵲的忠告,以致最終落了個駕鶴西遊的下場。傳統醫學一以貫之的原則與思想就是〖治未病〗,防患於未燃,這種未雨綢繆的觀念不僅在醫療領域,在其他領域也是頻頻出現,比如古人提出治國最高明的境界就是要能“不治已亂治末亂”,就是要把國家可能產生的亂象消滅在萌芽之中,這才是達到國家長治久安的理想途徑。

  • 6 # 樹德漢碩

    《扁鵲見蔡桓公》是則寓言故事,出自於《韓非子/喻老》,年輕時就讀,蔡桓公諱疾忌醫的現象至今還烙在腦裡,其原文還能背誦: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裡,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候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裡,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這寓言故事是很迪人深醒的。任何禍患都象疾病一樣,起於微小。只有不諱疾忌醫,防微杜漸,才能消除禍患。《黃帝內經》就強調:醫未病,治未亂。為人處事要明智不自以為是,不驕不自大,更要有安居思危的憂患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要學會未雨綢繆,防微杜漸,知道有備無患。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個人災難,也會引發社會動亂危機,人可等閒視之。對於疾病禍患不可忽略輕視,要做於細,及早求治,切莫諱疾忌醫。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要吃得苦藥,聽得逆言才是。

  • 7 # 為人排憂解難

    《扁鵲見蔡桓公》這個故事出自《韓非子》。韓非子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法家代表人物。

    《扁鵲見蔡桓公》以寓言的形式闡述了名醫扁鵲為蔡桓公看病,初診指出桓公病在腠理,病勢尚淺,不及時治療將會入裡。桓公不當回事。第二次見到桓公,指出病已入肌肉,並提出治療方法,桓公仍不聽勸,第三次見到桓公時指出病已入臟腑,還有治療方法。桓公仍不以為然。最後發現病已入骨髓,不久而亡。

    從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無論什麼事物都有它的發展規律,掌握了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防止事物向不利的方向發展,做到防微杜漸。二,不聽別人的勸告,態度驕橫,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最後傷害的是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食物可以清除血液垃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