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鑑鐘樓主人
-
2 # 正陽小梁
逍遙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是很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在當下,各種繁瑣之事牽絆,無拘無束不可能了,心裡的逍遙更加重要。
-
3 # 根芥微塵
莊子剪紙藝術像
要達到莊子老先生所說《逍遙遊》的境界,說實話,不可能!
為什麼?
因為《逍遙遊》的境界,其實就是一種無所憑藉、無所依靠、絕對主義的理想境界。
用比較哲學一點的話說,這是一種絕對的主觀唯心主義。
既然如此,你我凡人,怎麼可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那為什麼《逍遙遊》的境界就是無所憑藉、絕對主義?
這就需要比較深入地剖析下原文。
我們暫且以人教版新課標必修5課文《逍遙遊》(節選)為例。
人教版必修5教材
《逍遙遊》(節選)開篇,就提出了鯤鵬之大,鯤化為鵬,氣勢浩大,“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但它也是“去以六月息者也”,“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
鯤鵬展翅(模擬圖)
也就是說,像鵬那麼大那麼有氣勢,尚且要有所憑藉,更不用說下文提到的“蜩”(讀tiáo,指蟬)和“學究”(即斑鳩)等小蟲小鳥。
承接第一段,第二段提出“小大之辯”——萬事萬物存在大與小的區別(而小的事物要有自知之明):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一種樹名)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樹名)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這說明,大與小區別很清楚。而“斥鴳”(一種雀鳥)毫無自知之明,竟然嘲笑、質問大鵬要飛到何處去。
最後一段,文章由物及人。
莊子指出,那些講才智、聲譽,品德、能力能讓一國君主滿意的人,也不過是如同斥鴳一樣自鳴得意的小貨色罷了。
接著,他提到兩位著名人士“宋榮子”和列子如何的超脫、“泠然”,但筆鋒一轉,指出他們二人還是“有所待(憑藉)”的,也是不逍遙的。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逍遙境界呢?
揭示“逍遙”境界的正是這樣一句話: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原來,能夠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天地六氣的變化,能遨遊於無窮無盡的時空領域,這些人(他們)還憑藉什麼呢?正因他們無所憑藉,所以只有他們才是逍遙的啊!
到這裡,莊子才終於倒出了“葫蘆裡賣的藥”——逍遙就是無所憑藉。
這個境界這麼高大上,有沒有人能達到?
有!
莊子認為,唯有三種人可以達到:不分物我界限的“至人”,無功利之心的“神人”,不立聲名的“聖人”。
回到開頭,我們說,這是一種絕對唯心主義思想,因為在現實中,我們凡夫俗子,誰都不能真正做到無己、無功、無名。
雖然做不到,但並不是沒有積極意義!
作為一種理想,它讓我們後人腦洞大開,讓我們知道,在柴米油鹽的煙火氣息之外,還有一種可以讓人心嚮往之、追慕之的大境界;同時,莊子的“逍遙”境界啟示我們,要對物我、功名看開看淡一些,要表現得超脫、達觀、“逍遙”一些!
-
4 # 楊朱學派
若要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必須玩王者榮耀的英雄莊周。
一、莊周的技能。
莊周的一個被動、三個主動技能中,除了二技能蝴蝶效應,與莊子思想風馬牛不相及外。其他三個技能,都完美詮釋了莊子思想的真諦:自然意志、化蝶、天人合一。
二、莊周的臺詞。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死亡,美妙的長眠,值得高歌一曲,啦~~~
其實剛才說的全是夢話
夢裡花落知多少。
莊周的臺詞也完美體詮釋了莊周思想。
只有物我倆忘,天人合一。才能逍遙只有。夢遊於華胥。
-
5 # 南陽姜龍
他強由他強,
清風拂山崗;
他橫由他橫,
明月照大江。
焦慮、痛苦、不幸福甚至疾病,都來自內在自我的矛盾和衝突。
-
6 # 好玩的國學
你覺得思想財務自由就是逍遙?
你覺得天天喝茶釣魚就是逍遙?
你覺得有大把的時間就是逍遙?
你覺得珠圍玉繞美女在側就是逍遙?
錯了!在道家哲學家莊子看來,逍遙是人的心靈所能實現的最高境界,是達到了與天地合一的境界,是無所依賴的境界,是無心無情的境界,是隻有那些聖人、神人和至人才能達到的境界。
要懂得如何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我們要先看看莊子的名篇逍遙遊。
在逍遙遊中,莊子講了三段,基本上是三個故事。
大鵬鳥那叫一個牛,翅膀伸開來能覆蓋太空,一下子就能升上九霄,一下子就能從北冥飛到南海。這樣一個神仙級別的神鳥,他自由嗎?莊子說,它是不自由不逍遙的。因為他要依靠風的力量。
那些小鳥之類的生物,他們飛不了那麼高那麼遠,不過是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而已,他們自由嗎,同樣是不自由的。
那些在社會上的道德模範,朝堂中的官員,他們自由嗎,他們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們為了自己的慾望,而不能停下自己的追逐的腳步,他們被所謂的仁義道德、仁義禮智信束縛住了靈魂,所以他們也是不自由的。
列子學會了飛翔之術,能在天上自由飛翔,但是也只能飛15天,過了十五天同樣要掉到地上來。
他們看似自由,其實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們都要有所待。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生活上,無論是慾望上還是道德意識上,他們總要依靠一些東西,他們依靠的、追逐的東西,就像是枷鎖,在束縛著他們,讓他們得不到自由。所以,有所待就是不逍遙。
而如何才能真正達到逍遙的境界呢?
莊子在最後一段,講了一段話,可以說是我們通向逍遙境界的法寶。
其實,莊子也認識到,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身體是永遠得不到自由的,因為人類總要生活,總要依靠物質而生活。這種困境莊子叫做物於物,也就是說,我們被物質世界、被慾望的世界給困住了,我們有所待而得不到自由。
但是莊子認為,人的精神是可以達到自由的逍遙的境界的。
莊子說: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段話的意思是:列子乘風而行,飄然自得,駕輕就熟。十五天以後返回;他對於求福的事,沒有拼命去追求。這樣雖然免了步行,還是有所憑藉的。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莊子給我們找到了能達到逍遙境界的三種人。他們分別是至人,神人,和聖人。認為他們可以達到逍遙的境界。
先來看看什麼是至人。莊子說至人無己。就是修養最高的人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其實這就是忘記了自我。莊子曾經說過,生命就是一場悲劇,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擺脫自己。要是能忘記了自己的存在,我們就能擺脫一切束縛,成為無所待的人。這種境界叫做忘我,用莊子的話說叫坐忘,我已經忘記了一切的存在,這樣當然可以實現自由逍遙的境界了。
神人無功。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想留下些什麼。名譽、地位、功名富貴等,否則就是白來一趟。這當然是儒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而作為道家的思想家莊子,是提倡清靜無為,提倡齊物的。認為這世界的一切,無論什麼榮辱譭譽成功失敗,其實都是一樣,我們沒有必要去孜孜以求。要是我們能拋棄一切的功利心,用一種審美的形態去對待一切,我們沒有目的,沒有手段,我們只是自然而然的活著,我們就能擺脫慾望的誘惑,就能擺脫物質的束縛,達到物物而不物於物的境界,這就是實現了逍遙的境界。
聖人無名。我們經常說,人生不自由,在於名韁利鎖的捆綁。那要是我看淡了一切的名譽地位,所謂對我如浮雲,我能夠閒看庭前落花,能夠得之不喜失之不憂,這樣不就能實現逍遙的境界了嗎。
所以,實現逍遙的境界,就需要我們做到無情,無心,無所待。
回覆列表
衣堪遮體食充腹,
物喜己悲兩去悠。
俯仰地天真趣得,
靈臺勝蹟任恣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