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75289626108

    蠑螈,隸屬蠑螈亞目、蠑螈科、蠑螈屬。蠑螈科在中國有6屬23種,分別佔世界該科20屬77種的30.3%與29.9%。其分佈範圍北起秦嶺以南,南達南海,西自橫斷山區的四川大涼山和雲南騰衝及盈江一帶,東至閩、浙沿海地區和臺灣等島嶼,處於中國較溼潤的亞熱帶。本科動物在中國境內均勻分佈於東洋界,古北界則缺如,其中有18種是中國特有種,約佔中國該科23種的78.3%,佔世界全科77種的23.4%。蠑螈屬分佈於中國及日本;中國現有4種(含兩個亞種);日本有兩種。蠑螈屬在中國的種數雖不多,但分佈範圍較寬,東起東海沿岸地區,西至雲貴高原,北自河南省南部,南達廣東;其中東方蠑螈Cynops orientalisde 分佈較廣且連續,藍尾蠑螈僅侷限與雲貴高原,另兩種的分佈區較窄,其中呈貢蠑螈 Cynops chengggongensis迄今只見於模式產地地區。[1]

    中文學名

    蠑螈(rongyuan)

    拉丁學名

    Cynops

    別稱

    四腳魚

    二名法

    Pogona vitticep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亞綱

    滑體亞綱

    有尾目

    亞目

    蠑螈亞目

    蠑螈科

    蠑螈屬

    分佈區域

    全球溫暖淡水和沼澤地區

    外形特徵

    蠑螈屬由頭、頸、軀幹、四肢和尾5部分組成。蠑螈犁骨齒裂呈“∧”形,前端匯合;顱骨卵圓形;前頜骨1枚,鼻突不與額骨相連,左右鼻骨相接;額鱗弧粗壯;上頜骨甚短,翼骨甚小,二者相距遠。基舌軟骨有1對指狀突,2對角鰓骨均骨化或僅有1對骨化,上鰓骨僅1對。

    體全長61~155毫米。頭部扁平;面板較光滑,僅有小疣,背上脊稜弱;口角處唇褶明顯;舌小而厚,卵圓形,前後端與口腔底部粘膜相連,四肢細弱,指、趾無蹼;尾甚側扁。雄性肛部肥大,肛裂較大;雌性肛部呈丘狀隆起,肛裂短。蠑螈的頸部不明顯,軀幹較扁,四肢較發達,前肢四指,後肢五趾,指(趾)間無蹼,尾側扁而長。

    蠑螈

    睪丸豆形,分為3葉,中間的1葉較大。

    早期幼體在眼右後下方有棒狀平衡枝,外鰓3對呈羽狀;尾背鰭褶始自體前部,腹鰭褶低而平直。

    卵產於靜水中,產卵期2-5月,非繁殖期陸棲或水棲,在陸地上冬眠也可全年在水中生活。卵數多,卵粒小,卵膠囊橢圓形。[2]

    蠑螈都有尾巴,體形和蜥蜴相似,但體表沒有鱗。它與蛙類不同,一生都長著一條長尾巴。蠑螈的視覺較差,主要依靠嗅覺捕食,以蝌蚪、蛙、小魚,孑孓、水蚤等為食。它的四肢不發達,成體可分為水棲、陸棲和半水棲幾類。水棲型別在水中產卵,陸棲型別在繁殖時回到水中產卵,少數種類在潮溼的陸地產卵,產卵後幼體要在水中發育成長。雄體略小於雌體;雄體活潑靈敏,雌體腹部肥大,行動遲緩;雄體洩殖腔孔隆起,特別在生殖季節,孔裂長,有明顯絨毛狀乳突,甚至向外凸出,而雌體的洩殖腔孔平伏,孔裂較短,無明顯乳突。在飼養蠑螈過程中,會發現它有蛻皮現象。請注意觀察,蠑螈先是頭頂部緩緩蛻去外皮,隨後,軀幹部、四肢和尾部蛻皮。蠑螈蛻下的皮,有時自己吞食掉,有時被同伴吃掉。

    生活習性

    蠑螈屬動物生活在丘陵沼澤地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10月到次年3月多在水域附近的土隙或石下進入冬眠。3~9月多在山邊水草豐盛的水坑或稻田內活動。底棲,爬行緩慢,很少游泳。多在水底覓食蚯蚓、軟體動物、昆蟲幼蟲等。

    東方蠑螈

    像其他兩棲動物一樣,它們要靠面板來吸收水分,因此需要潮溼的生活環境。環境溫度到攝氏零下以後,它們會進入冬眠狀態。

    大多數成年的蠑螈白天躲藏起來,晚上才出來覓食。有些則在繁殖季節才從地底下出來,或者是到溫度和溼度適合於它們生存的時候,才會露面。有些種類的蠑螈,特別是無肺螈科的蠑螈完全是陸棲動物,它們遠離河流和池塘。[3]

    蠑螈的體表因半透性,而導致水分散失,所以多數的蠑螈都棲息於潮溼的環境中,陸棲能力好一點的種類可以離水較遠,但生活的環境仍以潮溼的苔癬環境為主,至於那些如大鯢等對水份較為依賴的種類,則多偏好生活在低溫且水質清潔的環境中。由此得知在飼養蠑螈時,環境中接近飽和的溼度,與可供進食、躲藏及休息的水塘是不可或缺的。多數的蠑螈都是個性相當溫和的種類,所以飼養者可以依據飼養的能力與空間的調配來決定飼養密度與數量。飼養蠑螈可以觀察到相當多奇特的生物行為,而其中又以足部的再生、奇特的交配行為與陸棲與水棲型的交替最具有特色。蠑螈具有相當強的生命力,尤其是其自愈能力相當優異,所以有時發現個體因為機械性的外傷而斷肢時,不出多久便會由傷口長出一肉芽,並逐漸發展修復成原先的狀態。

    蠑螈無論在地表、樹上、或是地下都能用它們短短的四足十分緩慢地爬行。它們可以用前足或者趾尖在池塘底部泥濘不堪的表面上行走,藉助擺動尾巴來加快行走速度。

    蠑螈大多體色鮮豔美麗,但它們是有毒的,它們就利用這種鮮豔奪目的顏色告誡來犯者,所以那些蠢蠢欲動的獵食動物就會敬而遠之了。當蛇向蠑螈發起進攻時,蠑螈的尾巴就會分泌出一種像膠一樣的物質,它們用尾巴毫不留情地猛烈抽打蛇的頭部,直到蛇的嘴巴被分泌物給粘住為止。有時,就會出現一條長蛇被蠑螈的粘液給粘成一團,動彈不得的場面。

    蠑螈極小的腺體裡還含有一種致命的細菌,並且能利用這種細菌產生一種毒素,這種毒素就是河豚毒素,當蠑螈受攻擊時,會立即分泌這種致命的神經毒素,讓對手吃不了,兜著走。

    生長繁殖

    蠑螈

    交配

    蠑螈雄雌間的交配行為亦相當特殊的,雄性個體會將其精液包在一個如膠囊般的精莢中,當排出體外時便會在短短的時間內由雌體吸入體中,以完成交配行為;出生的卵粒如青蛙卵,在外圍有如膠狀物質纏裹保護,以使幼體能安然的度過發育前期。而陸棲型與水棲型的交替則發生於部分的種類,因為棲息環境的改變而造成其外型與色彩上的改變。

    產卵

    雌蠑螈產卵先是在水中選擇水草的葉片,再用後肢將葉片夾攏,反覆數次,最後將扁平的葉子捲成褶,幷包住洩殖腔孔,靜止3~5分鐘,受精卵即產出,包在葉內。雌蠑螈產卵後伏到水底,休息片刻又浮上來繼續產卵,一般每次僅產一枚卵。受精卵是新生命的起點,在水、氧和溫度適宜的情況下,受精卵經過多次有規律地分裂,卵變成小蝌蚪。經過2~3天,蝌蚪先長出一對前肢,以後又長出後肢,經過3~4個月,幼體完成,變成蠑螈。

    墨西哥虎紋蠑螈

    蠑螈所經歷的一系列幼態發育過程稱為蛻變。陸棲蠑螈在陸地產卵,幼蟲的發育發生在卵內。當幼仔孵化出來後,看上去就像成年的微縮版。水棲蠑螈在水中產卵,孵化後成為像蝌蚪樣的幼蟲,最終它們失去鰓,有些蠑螈不產卵,可以生下完全成形的幼仔。

    受精

    原始形式的蠑螈(如隱鰓鯢亞目)繁殖的形式是體外受精。一些較高形式的蠑螈則是體內受精,在這種形式下,雌性蠑螈透過自己的洩殖腔開口把雄性蠑螈排洩的精子包囊吸入體內。大多數蠑螈在水中繁殖,也有一些,如大部分無肺螈科的種類在陸地上繁殖。

    分佈範圍

    蠑螈亞目包括3個化石科和7個現生科,本目動物分佈於亞州、歐洲、非洲和北美洲;中國只有蠑螈科,該科現今約有15屬61種;廣泛分佈於北半球溫帶地區:北歐向東至烏拉爾山,南歐,非洲的西北角,小亞細亞,亞洲南部和東部(印度北部和中部、越南北部至中國秦嶺以南),北延至墨西哥北部的熱帶地區;中國已知有6屬約21種(含兩個亞種),分佈與秦嶺以南。蠑螈屬分佈於中國及日本;中國現有4種(含兩個亞種)日本有兩種[2] 。

    主要品種

    東方蠑螈(英文名:Oriental Fire-bellied Newt)為中國特有種。

    形態特徵:體背面顯黑色蠟樣光澤,一般無斑紋;腹面橘紅色或硃紅色,其上有黑斑點;肛前半部和尾下緣橘紅色。肛後半部黑色或邊緣黑色。雄螈肛部肥腫狀,肛孔縱長,內壁後部有突起;雌螈肛部成丘狀隆起具顆粒疣,肛孔圓短,肛內無突起。卵呈圓形,直徑2mm,動物極棕紅色,植物極米黃色;卵外膠囊呈橢圓形,直徑為4.5*3mm左右。剛孵出幼體全長10-12mm,有3對羽狀外鰓和以對平衡枝。

    種群狀態:該蠑螈分佈去較寬,其種群數量多。受威脅等級:無危LC。

    分佈:該物種分佈在中國中部及東部。

    呈貢蠑螈(英文名:chenggong Fire-bellied Newt )

    形態特徵:雄螈全長78-96mm, 雌螈90-160mm,雄、雌螈尾長分別尾頭體長的94%和97%左右。四肢適中,前、後肢貼體相對是,趾、指端不相遇或僅相遇;均無緣膜。體尾淡黃綠色,有暗綠色雲狀斑或呈豹狀斑;背脊尾黃褐色,從枕部達尾部末端,體側有一縱行黃色斑點;體腹面有橘紅色或橘黃色與黑色相間呈不規則花斑;尾腹鰭褶橘紅色。雄螈肛部隆起,肛孔縱長,內壁有乳突;尾肌和尾末端藍黑色。卵粒圓形,卵徑1.7-2.0mm,動物極黃褐色,植物極黃白色;卵外膠囊尾橢圓形,其縱徑4.3mm,橫徑3.2mm。

    種群狀態:中國特有種。其分佈區狹窄,種群數量較少。建議受脅等級:近危NT。

    分佈:雲南(呈貢)。

    潮汕蠑螈(英文名:Dayang Newt)

    形態特徵:成螈全場74mm,頭體長64mm左右,尾部略長於頭體長或等長,雌螈尾長相對比雄螈長。四肢細長,後肢比前肢路粗且長;前、後肢貼體相對時,趾、指重疊或互達對方掌、蹠部;掌、蹠突略顯或明顯;前足4個指,後足5個趾,第5趾基部具蹼。體背面黑褐色或黃褐色,色淺者體尾有黑褐色斑點;咽喉部和體復側黑斑形狀變異大,體腹面中央橘紅色多形成縱帶;前、後肢基部腹面掌、蹠各有 一個橘紅色斑;肛前部橘紅色,後部黑色;尾腹面4/5左右尾橘紅色。雄性肛部隆起成肥腫狀,其背鰭褶比雌螈明顯。

    種群狀態:

    分佈:廣東、福建

    其他種:

    藍尾蠑螈楚雄亞種

    藍尾蠑螈指名亞種

    再生能力

    一種被稱之為“巨噬細胞”的免疫細胞對蠑螈的再生能力至關重要,能夠幫助科學家控制這種過程,甚至能夠將其應用於人類。如果巨噬細胞被系統性剔除,蠑螈便會失去肢體再生能力,形成疤痕組織。

    此前一度認為巨噬細胞不利於再生過程。這項研究表明事實並非如此。如果癒合的早期階段沒有巨噬細胞的參與,再生就不可能出現。需要研究巨噬細胞如何促成再生過程。

    蠑螈的組織再生過程不會產生疤痕,幾乎完美複製受損前的部位。將蠑螈視為完美再生的一個模板。除了擁有治癒受損脊髓和大腦損傷這樣“聖盃級”的應用外,研究蠑螈的癒合過程還有助於研發一系列新療法,用於治療大量常見疾病,例如心臟病和肝病,這些疾病都與纖維化或者疤痕聯絡在一起。蠑螈不僅能夠再生肢體,還能再生體內的器官。科學家們發現,蠑螈的再生肢體的細胞具有部分的記憶功能,正是這些記憶功能可以再生出新的骨骼、肌肉與神經組織。對蠑螈體內記憶功能的研究,有助於幫助人類截肢的再生研究。

    研究無疤痕治癒手段能夠大幅加快患者的術後恢復過程。研究顯示很多動物都有再生能力,但絕大多數在進化過程中關閉了這種能力。[4]

    保護級別

    國內大鯢、瑤螈屬、棘螈屬、疣螈屬等屬國家二級瀕危保護動物。[3]

    飼養條件

    容器

    捕回蠑螈後,可以放在大的玻璃魚缸內飼養,便於觀察其活動。缸底鋪些洗淨的沙礫碎石,注入30釐米深的潭水或井水,並投入少量金魚藻等水草,佈置成與捕捉場所相似的生態環境。沙石有吸附汙物的作用;水草能進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含氧量,並供蠑螈產卵用。

    飼養用水以清潔的池水為好,井水也適用。如果用自來水的話,放置3~5天后才可使用,否則自來水中殘留的氯氣會導致蠑螈中毒死亡。換水是一項經常的管理工作。保持水質新鮮清潔,有利於蠑螈正常生活。冬季每1~2周換水一次其他季節每3~5天換水一次。

    食物

    蠑螈喜食活的小動物。水蚯蚓是較理想的飼料,可隔日投入少許;也可以將水蚯蚓放入單層紗布內包裹,用繩懸掛水中,水蚯蚓會從紗布空隙中伸出部分身體,蠑螈會游去拉食。此外,小蝌蚪、孑孓、水蚤等,也是蠑螈喜愛的食物。在缺乏活動的小動物時,也可在超市購買冷凍蝦,解凍後切成小塊餵食,或者將瘦豬肉切成小塊喂飼。但應注意投食不可過多,以無殘食為宜,防止食物腐爛而影響水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券商集體漲停,你覺得是否開啟牛市行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