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頓悟851
-
2 # 和光同塵SYZMD
以時代感來說,老子是孔子的老師。
老子的修為以達到證道的境界!
孔子才只是悟道的階段!
所以孔子咋能看透老子呢。
-
3 # 陳相寒的小屋
孔子對老子的這一述說,語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史稱“孔子問禮”。
據《史記》記載,孔子在向老子請教問題之後,回去與弟子說:我知道鳥是飛的,魚是遊的,獸是走的。對於飛的東西,我可以拿箭射;對於遊的東西,我可以拿線釣;對於走的東西,我可以拿網捕。但是,“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對其弟子說的這段話,一方面,當然道出了老子的偉大之處。據我所知,孔子很少能夠如此稱讚他人。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儒道兩家的理念不同所致。以兩家的代表作《老子》與《論語》為例,如果說前者重純粹哲學,後者則重實用哲學。當然,這麼分是不科學的,不過,老子重出世,而孔子重入世。不同的哲學思維,也使老子有了更多的形而上的色彩。孔子的感覺大概由此而來。
當然,二者皆為聖人,其境界也不是我們可以妄意揣測的。
-
4 # 大成7101
對歷史事件未必太當真,得其理,不是證其實。孔子透過拜訪老子這件事,告訴弟子要謙虛好學,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可自大自滿,學無至境。這應是孔老夫子的本意,無需過多的去評判二位先哲高下之分。
-
5 # 赤水劉公
看不透是因為老子和孔子的理念不同,他們就像處在兩個不同的平行時空,互不相交。因而孔子無法用自己的視角理解老子的言行。而老子明顯是個得道高人,不是一個凡夫俗子,所以孔子覺得老子莫測高深。
一、二人對待世人的態度不同。
老子沒有任何偏私,對待任何人都是一個客觀的態度,所謂“聖人以百姓為芻狗”;孔子則愛憎分明,他喜歡謙虛、好學、知恥、剛毅的人,憎惡巧言令色、陽奉陰違、言過其行好勇吝嗇的人。
二、處世之道不同。
老子主張“上善若水”,認為人要像水一樣對待萬物,在生活中要選擇居處於大家都不喜歡的地方,用自己的寬容大度的德行清除眾人的穢惡行為;孔子卻主張“道不同不相為謀”,主張擇鄰而處,要居住在有道德的人中間,不與小人為鄰。
三、為政的方法不同。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即不過多打擾百姓,讓他們順其自然。和現在的“小政府,大社會”理念相似;孔子主張用“禮”來約束百姓,用“德、信、義”等來教化百姓。
四、對待“聖人”的態度不同。
老子主張“絕聖棄智”,拋棄掉一切所謂的“聖人”和智巧,讓人們迴歸本性,純真無邪;孔子主張“造星”運動,希望多多培養君子,大力教化百姓,讓人們依禮行事。
總之,老子和孔子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是如此的不同,自然孔子就非常的不理解老子了。老子飄飄然就像脫離塵世的仙人一樣,孔子就像諄諄教誨大眾的長者。
二人不在一個時空啊!
-
6 # 南途北尋
其一:
老子自己都說“無為”了,你還在問老子修為達到出神入化了嗎?你這不是氣老子呢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就是講的一個順勢的本質。
上善若水,順勢而為。天下大勢,順之者倡,逆之者亡。
所以老子他無修無為。他要有修有為就不是老子,是個打醬油的。
有修有為,是為“逆”。
換句通俗的話說,你還網際網路購物嗎?此,即勢也。
何為“無為”?來著不拒,去者不留。
其二:
還出神入化?神就是讓你們這麼造起來的。何為出神入化?
出神?發呆嗎?入化?是化空氣呢,還是化泥巴。
心境一如、順逆無拘、縱橫自在、理事無礙,此為出神入化。
孔子不是說老子:神龍見首不見尾啊!即指老子思想境界之高深,不可以世智聰辯測知。
所以,我們再別胡亂猜測了,越猜越遠。都猜到非洲熱草原了。
其三:
孔子為什麼無法看透老子?因為他和老子面對面隔了一張紙的厚度。一張多厚的紙呢?
“ 半升鐺內煮山川,一粒粟中藏世界 ” ,就這麼厚。一捅就破,可就是不知怎麼捅。
換句話說,老子確實已經悟道,而孔子尚在修道。那到底悟了個什麼呢,你我都別猜了。猜不來。
言語道斷,心行處絕。
話又說回來,我們還是要從小中見大,凡處見聖。不要老關心二位老頭有多高深。做好自己的身邊事。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回想一下,話說你我多久都沒有給路邊的乞食者給一塊錢了,不管他是真是假?
回覆列表
老子當時應該是達到證道的人,正在駐世累積功德階段。孔子是正在悟道階段,尚未能達到證道層次,所以看不透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