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磨史作鏡
-
2 # 歷史伴讀小二
五代十國的那個戰亂年代,把人心及信用全部都打沒了。殘害生命,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不存在的。利人利己的事情也是不存在的。當時的社會道德體系崩潰成這樣之後的現狀。
在石敬瑭自己都自比李牧及周亞夫的人物,他們可是大名鼎鼎的能征善戰的大將軍,可之前在後唐主李詞源,李克用的年代,他可是忠心耿耿,為了後唐而戰。但到來後唐主李從珂逼著他造反,反正石敬瑭覺得已經為你李家鞍前馬後幾十年,夠還先帝的恩情。
那麼皇帝的寶座,我也想坐坐,怎麼了,難道不行?做皇帝的過把癮,及時割讓燕雲十六州又如何?當今在世瀟灑走一遭在說?至於歷史的罵名,誰會去管它呢?
-
3 # 二曲人
石敬塘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明宗去世前後,宮廷不斷髮生變亂,最後養子李從珂登上皇位。石敬塘不服,上表要求改立李從益為帝,並於末帝清泰三年(936年)公開反叛李從珂。李從珂發兵討伐石敬塘,石敬塘料定自己打不過李從珂,就向契丹上表稱臣、稱兒,願意割讓幽薊十六州(後叫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契丹國主耶律德光大喜,扶立石敬塘為帝,國號晉。隨後,契丹大軍南下,幫助石敬塘攻破洛陽,滅了後唐。石敬塘遷都汴州(開封),做起了自己兒皇帝的一生,為中原漢族朝廷帶來燕雲十六州,四百三十餘年漂落在外的悲傷,令多少仁人志士、熱血男兒血染沙場;令諸多帝王將相屈辱落淚;直到明朝朱元璋時,才收復為一統。石敬塘在沒有賣國求榮之前,也是後唐明宗李嗣源手下有力的干將,但當他自己的榮辱、野心與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他竟然不顧國家利益,實在是歷史的罪人。石敬塘是以賣國起家,所以,他的朝廷,離不開契丹的支援。石敬塘深知這一點,在當上皇帝后,忠心耿耿侍奉契丹,逢年過節,不光給契丹國主敬獻金銀財寶、絹帛布匹;對於契丹滿朝文武,也是人各有份;做到了量後晉的國力,討契丹歡心。契丹歡心了,他石家的皇位就穩固了。石敬塘死後,繼位的侄子覺得當兒皇帝窩囊,要求做侄皇帝,並且沒有老石的上下打點熱情,還想自己做主幹些事。惹得契丹主大怒,發兵把後晉滅了,預設另一個也是當初石敬塘的哥們劉知遠起兵做了皇帝。國號漢(史稱北漢)。
-
4 # 倫語說歷史
這件事確實要從頭開始說了。
五代時契丹迭剌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乘中原內亂統一各部,907年2月27日即可汗位。公元916年3月7日,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在擊敗東北地區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之後,在上京(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稱帝,國號“契丹"。耶律阿保機與皇后述律平總共有三個兒子,長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三子耶律李胡。耶律倍因為是長子的緣故被封為太子,在阿保機滅掉東部的渤海國之後,將屬地封給了他,並冊封他為東丹王。
曾經有一次在嚴寒的冬天,耶律阿保機讓三個兒子去拾柴。次子耶律德光不加挑選一律採取最先到達;長子耶律倍採取乾柴捆好後才回,後耶律德光而到;耶律李胡採的少又丟的多,等到到達,只好空手站著。遼太祖說:“長子心思巧,次子容易成功,小兒子就遠遠比不上他的兩位兄長。”後來發生的事情果然應驗了他們老爹的考量。
耶律阿保機死後,皇后述律平進階太后,暫攝國事。本來理應繼位的太子耶律倍因為自身漢化程度較高,主張契丹的全盤漢化政策,而次子耶律德光則認為只需要借鑑漢化中的優質內容,對契丹的風俗習慣應該予以保留,太后述律平非常認同次子的理念,所以在心理上太后更支援耶律德光一些。同時,耶律倍因封底東丹,長期把精力放在了治國理政上,反而耶律德光跟隨父親阿保機東征西殺,立下不少戰功,在大臣中具有很強的威望。最後在太后的扶持下,太子耶律倍“讓國”於二弟,耶律德國繼位史稱遼太宗。
讓國之後的耶律倍原以為可以在東丹國繼續做他的小朝廷,但是得位的弟弟並不對他這位大哥放心,找各種理由來消減他的實力,耶律倍整日擔驚受怕,最終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接受了後唐明宗李嗣源的邀請,從大連登船走海路投奔後唐。後唐以天子儀仗迎接,並冊封他為懷化軍節度使、瑞慎等州觀察使等官職,後唐君臣上下對其禮遇有加。可是正應了那句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後唐在明宗死後其子李從厚即位不到半年,就被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殺死,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趁機叛亂,耶律倍認為這是攻打後唐的極好時機,竟然恩將仇報的通知弟弟遼太宗,希望利用後唐內亂之際攻打後唐。
此時耶律德光確實確定了南征,只不過並不是受他這個逃亡的哥哥之邀,而是石敬瑭在太原城被李從珂打的支援不住了,去找遼國求援,企圖用遼國的兵馬對付李從珂。石敬瑭為了讓遼國出兵, 竟然認比自己還小9歲的耶律德光為父親,自稱“兒皇帝”,並答應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遼國答應了這一條件,迅速出兵,最終在遼國大軍和石敬瑭軍隊的雙重打擊下,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而亡,臨死之前想要拉耶律倍墊背,耶律倍不從,李從珂派人殺死了他,最終還是變相的死在了自己二弟的手裡。後唐滅亡之後,石敬瑭稱帝建立後晉,或許他屈尊“兒皇帝”是一種權宜之計,比較做大事的人對自己都挺狠。可是他把燕雲十六州的土地私相授受給了遼邦,卻實在是喪權辱國。在做了七年“兒皇帝”之後,石敬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臨死之時或許意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於是選擇了自己非常器重的侄子石重貴繼位。石重貴此人戰功不錯,可惜勇氣可嘉,才智不足,對叔叔一直拜遼太宗為父親的行為一直不滿,所以對契丹一直非常強勢。
942年繼位後的石重貴先宣稱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對此,契丹人非常不滿意。944年契丹出兵進犯中原,不過這次對手換成了後晉,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交戰,互有勝負。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貴親征,再次戰敗契丹。947年,契丹再兩次失敗後不甘心,糾集人馬第三次南下,這次後晉重臣杜重威帶領十萬兵馬直接投降了契丹,後晉的主力一下子就喪失了。石重貴被迫投降,後晉滅亡。
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在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可是沒多久,因為契丹人在中原四處打劫百姓,為非作歹,終於激起民憤,各地起義軍紛紛抗擊遼軍,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趁機反叛,最終統一中原建立後漢,耶律德光無奈率眾北歸,最終死在了北歸的路上,雖然契丹人北返,但是被石敬瑭出賣的燕雲十六州,遼國並沒有就此讓出來。
燕雲十六州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地緣戰略價值巨大。自古是中原王朝與草原遊牧民族的一道屏障,燕雲十六州一失,中原土地可以說的大門盡敞,而且在遼國割取燕雲十六州後,耶律德光采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南北兩面官制度,分治漢人和契丹。又改幽州為南京、雲州為西京,遼國從此把燕雲十六州作為南征的根據地,畢竟從這裡派兵比從北方腹地調兵遣將方便的多。
-
5 # 南方鵬
藩鎮割據的唐王朝被黃巢義軍一陣遊擊衝殺,雖然平亂成功,已然大勢已去,病入膏肓迴天無力,在907年朱溫代唐建立梁朝後,五代梁唐晉漢周輪番登場,南方出現九個割據政權及北邊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華夏大地迎來不亞於五胡亂華的再一個亂世,在五代中間有一個後晉政權,建立者石敬瑭,是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
使者桑維翰到契丹求見耶律德光時,因為盧龍節度使趙德鈞也正在爭取契丹支援,桑維翰便使出婦人招數,跪在廷前痛哭不已,說若不答應條件出兵救援他就不起來“跪於帳前,自旦至暮,涕泣爭之”,耶律德光是北方漢子,以為是真性情,便答應了石敬瑭開出的條件,勉強當大他十歲的石敬瑭的父皇,出兵打敗張敬達軍隊,並助石敬瑭滅亡後唐,建立後晉,石敬瑭當上晉高祖。
被石敬瑭割讓的燕雲十六州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其中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燕雲十六州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失雲燕雲十六州後,中原政權就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最重要防線,之後應對北敵只能以黃河長江兩條河流為主,契丹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轉變為耕牧兼有的民族,為禍更烈。從此以後,中原政權失去天險,屢次被北敵攻入腹地,導致變亂橫生,兵連禍結。
-
6 # 清水空流
自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以後,兩宋三百餘年沒有收復。從軍事戰略角度來看,這是北宋的重大軍事缺失。北宋一定程度上也亡於此。直到四百年後,朱元璋才讓燕雲十六州重新納入‘’中原‘’版圖。但當年石敬瑭為何能夠割讓燕雲十六州?背景和原因為何?
提及石敬瑭必然是大漢奸,兒皇帝。後世孫中山發檄文把石敬瑭與秦檜並列。但遺憾的是,石敬瑭不是漢人,是沙坨人。石敬瑭自稱是後趙石勒(羯族)之後裔。(大概也是瞎認祖宗給自己貼金) 當然這兩種說法都證明他不是漢人。應該說在五代十國那個軍閥藩鎮林立的時代,起兵造反,篡位登基十分正常。石敬瑭大頭兵出身,最初李嗣源帳下為將,常以周亞夫,李牧自比。石敬瑭在李從珂即位後,擔任河東節度使。彼此猜忌。在公元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讓幽雲十六州,並甘做“兒皇帝”。但石敬瑭比耶律德光大15歲,這實在是最大的歷史奇觀與幽默了。隨後二者兵和一處。石敬瑭滅唐建晉稱帝。定都汴梁,公元942年憂鬱成疾病死,時年51歲。在位6年。
石敬瑭可悲在於不是割地納捐,而是稱‘’兒皇帝‘’(後世南宋又有多少兒皇帝)石敬瑭肯定不會想到他的行為給後世那麼大的影響。即便知道他也會這麼做。因為他不這樣做就得死,畢竟形勢比人強,活命是第一位的。五代時期這五個國家實際上就是地盤大一些的藩鎮而已。以當時的情況,燕雲十六州是塊雞肋,最關鍵的是石敬瑭對於此地並無實際控制權。經歷了大唐藩鎮割據,整個燕雲實際上是個三不管。換句話說,即便石敬瑭不割讓燕雲,以後也不見得會屬於後周和北宋。
再就是由於北宋軍力孱弱,無法收復幽雲十六州,為了對內凝聚士氣,必須有個背鍋俠。自然要把割讓了幽雲十六州的石敬瑭一再貶低。實際就軍事能力而言。自宋太宗以後真不如五代那些軍閥。如果石敬瑭不割讓燕雲,契丹侵佔燕雲,當時的中原王朝也未必能夠阻止。石敬瑭的作為不過是讓契丹的行為‘’合法‘’而已。石敬瑭錯誤在於讓步太多,太無恥了。部將劉知遠就能看到“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許以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 但已經快被後唐逼死的石敬瑭已經顧不得這些了,只要能活命,別說當兒子,當孫子都行。但這些客觀事實絕對不是給他洗白,‘’割讓‘’燕雲給後世造成的惡果不說,當時也有許多人對他的無恥和契丹的欺凌表示不滿,激發大將安重榮的離心和叛亂,但他毫無民族氣節,甘做兒皇,致死不悟,遺臭萬年四字必須永遠刻在石敬瑭的身上。他的所作所為嚴重影響了中國近四百年的歷史,‘’漢奸‘’能做到這個份上也是絕了!
-
7 # 澳古說歷史
沒有為什麼無非就是因為他想過把皇帝的癮,在當時誰能讓他做皇帝,他就能讓燕雲十六州割讓給誰,所以契丹讓他做了皇帝,這十六州就都是契丹的了。反之如果是後唐讓他做皇帝,恐怕他也願意付出任何的代價,這皇帝寶座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的重要性。燕雲十六州即燕、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這十六州,大概就是在今北京、天津北部及山西北部。古語有云“失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十六州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如果中原佔領十六州則異族很難侵入中原腹地,反之則異族將十分輕易的攻入中原。可以說燕雲十六州就是中原的最天然的屏障,有它在則中原無憂矣,而若無它則中原必亂。
在當時石敬瑭造了後唐的反後,前期由於實力不足於後唐,被後唐軍圍在太原,正當危急關頭他向契丹求援,請求契丹幫助攻打後唐,並答應只要成功並割讓燕雲十六州,同時每年都會進攻大量的財寶。而最終契丹也答應了石敬瑭,最終後唐被滅,石敬瑭也得以建立後晉,開國稱帝。
石敬瑭就是這樣不擇手段,毫無民族大義之徒,為了皇帝的位置,他可以付出任何的代價,而就這樣契丹就如此輕易的獲得了曾經付出巨大代價都未曾得到的燕雲十六州。我想那個時候的契丹皇帝該如何的狂笑,不用付出多大的代價竟能輕易取的中原王朝最賴以生存的天然屏障。
從此契丹的鐵騎就能輕易的從燕雲十六州侵入中原,並肆意掠奪中原百姓的錢糧。只能說自後晉割讓十六州到明朝收復十六州這百餘年中原王朝邊疆的百姓遭受到了無休止的苦難,中原的將士們本可利用十六州的堅城來抵禦異族的入侵,而現在卻只能用血肉之軀去抵禦異族的鐵騎。
但是好似石敬瑭這麼做也無可厚非,畢竟皇帝誰都想做,在當時的思想裡,割幾塊地算的什麼呢?哎,只可惜如果石敬瑭能夠稍微考慮下中原的百姓,我想他也不至於如此。但是無奈皇帝的誘惑力真的是太大了,大到他甚至都可以低聲下氣的去認比自己小好幾歲的契丹皇帝為父親,這還能讓人說什麼呢?
-
8 # 風塵舊客
當時並無民族之分,何況敬瑭生於胡地!南軍隨時踏滅國土,無奈北上以求保安。燕雲十六州是南朝拒北要塞,北人難道留它傷己?
-
9 # 老貓說劇
在歷史上,那些易守難攻的地方,往往是兵家的必爭之地,燕雲十六州就是其中一個。燕雲十六州的割讓對於國家和民族來說,是重大的損失,那麼,割讓燕雲十六州經過又是怎樣的呢?歷史上燕雲十六州第一次被割讓,是割讓給了北方的少數民族,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石敬瑭。石敬瑭原來是後唐的一個官員,擔任著河東的節度使,在他為後唐效力的過程當中,一直處在和帝王的相互懷疑當中,而最終,後唐沒能留下石敬瑭的衷心,他走上了一條叛變的道路。
石敬瑭的叛變受到了朝廷的重視,很快朝廷就派兵鎮壓,大軍壓境,這給了石敬瑭不小的壓力,在危難之際,他選擇了求助契丹皇族。契丹本來是不願意踏入這場渾水當中的,但是石敬瑭派去的使者,在契丹皇上面前說,只要契丹願意協助,必有重謝,而此時,契丹人就把目光盯在了燕雲十六州上面。在這樣的誘惑之下,契丹果斷出兵支援,在契丹皇族的支援下,石敬瑭不僅順利的擺脫了困境,還成功的攻破了洛陽,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國家。石敬瑭的叛變,在契丹的支援下,石敬瑭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國家,但是這個國家的建立並不是沒有代價的,契丹和石敬瑭早有約定在先,要割讓土地,而這土地,指的就是燕雲十六州,建立了全新政權的石敬瑭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把燕雲十六州的土地割讓給了契丹,而自此,燕雲十六州就歸屬於契丹人的疆域之中,這也就是割讓燕雲十六州經過。
-
10 # 壯壯59620
1.
燕雲十六州的失去,對中原的漢民族政權來說,簡直是一場噩夢。
中原政權從此失去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就再也無險可守,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數民族的鐵騎之下,北方騎兵就可以在廣袤的平原上縱橫馳騁,任意進退,如入無人之境。
中原政權就只能以孱弱的血肉之軀抵擋兇殘的關外鐵騎,在戰略上完全陷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2.
那麼,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如何失去的呢?
唐朝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迅速衰弱瓦解,各路政權走馬燈般,你方唱罷他登場。後唐就是其中一個政權。
石敬瑭不僅是後唐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還是李嗣源稱帝的股肱之臣,頗得李嗣源的器重。
唐明宗死後,他的養子李從珂搞了些小動作,最終在公元934年奪取了帝位。李從珂不敢怠慢石敬瑭,任石敬瑭為太原節度使。節度使掌握行政司法軍事財政大權,就是當地的老大。
這樣的待遇,也只有石敬瑭這樣的老臣重臣才配得上。但石敬瑭不是一個小富即安的人,經過長期的官場歷練,他的胃口不是這個山西太原節度使的烏紗帽就能打發的。
李從珂奪得帝位,對石敬瑭是一個刺激。
彼,人也;吾,亦人也。彼能為,吾亦能為也!
自己把持的太原,地形險固,糧食充足,易守難攻,是個可以依賴的福地啊。
於是,石敬瑭暗地裡積極籌劃起來。
3.
石敬瑭的計劃,是透過割地送錢認乾爹,引契丹為援,奪取後唐天下。手段有些太下作。
石敬瑭的幕僚看不下去,勸他:“ 稱臣可以,認乾爹就太過分了;砸錢能搞定的事,幹嗎要割地呢!如果給中原招來禍患,必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後悔都來不及了。”
夢想的力量是巨大的,石敬瑭認準的事,砸鍋賣鐵也要幹,而且幹成了。
契丹國王耶律德光做夢也想不到,自己被一個天大的餡餅幸福地砸暈了。
有人千里迢迢地來認爹,而且隨手送上了一份想都不敢想的見面禮。而這份大禮就是燕雲十六州。
這十六州是:幽(亦稱燕京,即今北京)、涿(河北涿州)、瀛(河北河間)、莫(任丘)、檀(密雲)、 薊(薊縣)、順(順義)、蔚(蔚縣)、新(河北原涿鹿)、媯(懷來)、儒 (北京延慶)、武(河北原宣化)、朔(山西朔縣)、雲(大同)、應(應縣)、
寰(朔縣東)。
當時石敬瑭45歲,契丹國王耶律德光34歲,石敬瑭此舉可謂驚世駭俗,無恥之極。
4.
石敬瑭的行為,李從珂並非毫無覺察。有這麼一個功高震主的人呆在邊上,李從珂這個皇帝怎麼能睡得舒坦,他對石敬瑭的猜忌自然越來越重了。
公元936年,李從珂將石敬瑭由太原(山西)節度使調離,到山東去任職。
李從珂的這一招兒很清楚:嘿嘿,如果你反抗,證明你心裡有鬼;如果你接受,正好半路上黑了你。
果不其然,石敬瑭拒不受命。幾天後,石敬瑭正式叛唐,李從珂派軍討伐石敬瑭。
5.
在耶律德光的幫助下,石敬瑭很順利地擊潰李從珂的中央軍,沿著汾河谷底一度南下,最後渡過黃河,攻克洛陽,如願稱帝,史稱後晉。
石敬瑭就是後晉太祖。但在契丹國王耶律德光的眼裡,石敬瑭是貨真價實的兒皇帝!
石敬瑭割讓十六州,將北邊險要之地,拱手讓與契丹,造成契丹統治者南擾的有利條件,從 此中原王朝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鬥爭中處於無險可守,被動挨打的境地。
回覆列表
石敬瑭是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的建立者,被稱為晉高祖。五代十國的帝王大多歷史存在感太低,石敬瑭算是比較有名的一個了,雖然出名原因不甚光彩。說說他比較有意思也比較矛盾的事蹟吧,看來那個年代的廝殺怎麼扭曲人性的:
1.比干爹大十歲的乾兒子
石敬瑭原為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河東節度使(在太原),由於後唐末帝李從珂(李嗣源養子,本姓王)對他的猜忌,起兵反叛,但是苦於力量不夠,聽從大臣桑維翰的建議,對契丹稱臣納貢,並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換取契丹出兵助戰。更為滑稽的是,他認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事實是他比耶律德光大十歲還多。但是乾爹沒白認,契丹幫他滅了後唐,建立了後晉。
其實說起來石敬瑭做兒皇帝,輩分還真沒亂。因為其岳父李嗣源和養父晉王李克用,曾與契丹主耶律阿保機約為兄弟,其子耶律德光當然就和李嗣源平輩,比石敬瑭大一輩了,不過確實做“兒皇帝”還是有點過了,可以做侄子也好些。當時的大將劉知遠(後漢高祖)對此就表示反對。
2.他根本不是漢人,但卻被很多人稱為漢奸
由於石敬瑭出賣了中原很多利益,特別是割地對中原王朝影響極大,自撤藩籬,門戶洞開,使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可以輕易攻入中原腹地。這一地區直到明朝初年才被中原收復。因此,罵他為賣國賊是有道理的,但是漢奸卻不太合適,因為他根本不是漢人,而是沙陀族,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後來歸順唐朝,漢化的比較早而已,很多人就把他當成漢人了。
3.他年輕時的偶像是北擊匈奴的名將,卻不得不屈服於北方少數民族政權
石敬瑭少時即喜歡讀兵書,也喜歡研究軍事,他對戰國時期趙國名將、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非常敬仰。而李牧最大的功績,除了抗秦之外,就是北擊匈奴,為中原守好門戶了,而石敬瑭割讓了李牧曾經守衛的土地,這讓李牧九泉之下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