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昨日之我非我
-
2 # 勤能補拙在於多學習
分享幾點看法:一是袁崇煥的統軍能力在明朝的名將中也是排的上名次的;二是火器給力,明朝從荷蘭人那裡購置十三門紅衣大炮,威力大,射程遠,清軍被打蒙了,努爾哈赤也因被大炮打傷,最終遺憾而死;三是袁崇煥親自指揮作戰,朝廷干預少,做到隨機應變。
-
3 # 晃天下
那為何皇太極會攻不下錦州,大致原因如下:
一,攻城手段有限,無攻城有效方法。
二,在圍困錦州時,還分兵攻打寧遠,戰術上的錯誤。
三,後金的兵力和經濟條件都有限。當時出征只能短期幾個月,更別提在寧錦之戰前,還有丁卯之役。崇禎元年,王之臣棄守錦州,皇太極也並沒有派兵長期佔據,因為後金沒有足夠的兵力派兵駐守來消化。
四,主觀上,皇太極以為寧遠之戰是因為“掘之不墮”,所以意氣用事要強攻。
總體來說,寧錦之戰皇太極達到了自己的軍事目的。在結束東征丁卯之役後,皇太極迅速再次集結兵力,以“築城”不是誠意為由,向寧錦一帶徵伐。
首先,就是突破右屯、大小凌城,然後迅速全部圍困錦州。
錦州的趙率教和監軍太監紀用配合,耍弄拖延皇太極;同時皇太極因兵力不足,向後方調集援軍。
後來,錦州城在趙率教的防守下牢不可破,因此皇太極在圍困錦州時又分兵南下攻打寧遠。由此錦州的圍困又出現兵力,不足被趙率教突破。畢竟皇太極攻城能力有限,只能退兵。
但為什麼說,皇太極的軍事目的基本達成?因為袁崇煥大吹子的築城推進策略徹底破產,大小淩河的築城被破壞強拆,袁大吹之後再也過大淩河成功立足(築城)。至於明軍援軍——害怕被圍城打援,根本就沒有大部隊救援錦州。
論寧錦之戰,守城第一第二的是趙率教和太監紀用(前方守錦州),第三是滿桂(孤軍救援錦州)。
寧錦之戰後,引發朝議,袁大吹也因“暮氣難鼓”——戰前牛皮沖天戰時徹底煞筆,“議款誤事”——後金能無視關寧軍而東征(丁卯之役)後再西討(寧錦強拆),而體面的滾蛋。同時還有議棄錦州,其中以閻鳴泰(袁大吹的老鐵,合建生祠的)發言最典型。
總督薊遼閻鳴泰奏:錦州遐僻奧區,原非扼要之地,<當日議修已屬失策>。項以區區彈丸,幾致撓動乾坤半璧,雖幸無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竊意,<今日錦州止可懸為虛著,慎弗狃為實著;止可設為活局,慎弗泥為死局>。<且此番之戰我兵損傷亦多>,今日急務無如補兵練兵為要。邇撫臣欲於關門薊門各練兵一萬五千以備調遣之用,竊計關內外向各以六萬計。近寧遠增二萬,此八萬之眾皆厚餉,非薊門之比。使此八萬者,人人皆勁兵,豈須一萬五千之應?使此八萬者,仍望濟於一萬五千,則厚餉蓄之何為?向以山一斷,寧錦聲息不通,彼時兵將盡集寧城,而關外三大臣又復為之一空……——《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八十六》,天啟七年七月
個人看法,不論是斬帥還是議款,皆是為築城推進而謀事:要防止後金來強拆,而明軍戰力太差不能抵擋(這就是築城推進扯蛋的根本原因)。築城非一天而成,所以必須要停戰(議款)或者犧牲東江的那幫窮鬼去吸引後金火力(東江移鎮到遼南,毛文龍不會同意)。
在崇禎二年的袁大吹議和中,皇太極就講出了條件:後金以三岔河為界,明朝以大淩河(非大淩河城)為界,大淩河到三岔河屬於雙方緩衝區(記載於《滿文老檔》)。因此大淩河就是皇太極的警戒線!
戊辰巡撫:夾河沮洳夏水方積未可深入,而夷且聚兵以俟也,水潦既退禾稼將登。況錦州諸城一築,又東虜之必爭而西虜之不利也。必合謀肆逞,但在多備火器添買馬匹,乘險而扼其死命,戰則死戰守則死守,而錦義而廣寧遼瀋步步打實做去何憂夷哉至……——《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八十四》,天啟七年五月
寧錦之戰前的幾天,袁大吹一如往常一樣,還在繼續吹牛皮,還說後金在夏水推後、禾嫁收穫後才來。自己是幾乎無偵防,戰備準備也不足。大小淩河以及右屯的駐軍,在皇太極突擊下大量投降,俘獲很多人口、牲畜。還有一些逃命的明軍跑到錦州城,錦州城都不敢開門——只能見證後金的屠殺。所以什麼袁大吹排兵佈陣英明,根本就是吹!
寧錦之戰,本就因“築城”而起,皇太極可不願意看到明軍能推進立足不斷蠶食,萬一以後遇上牛逼的明軍統帥呢?所以必須儘早除掉隱患。所以如果真是實在的大捷,那明朝可以繼續推進築城。
此戰後,皇太極改變戰法——圍城打援。到崇禎四年時,孫承宗再次玩起築城推進,結果就是大淩河之敗!
對此,毛文龍在天啟七年五月的塘報中就說,後金有個王子聲稱:“西邊(指寧遠錦州)全靠幾個火器,兵如死鬼,點閱時東挪西補。馬匹用來馱載柴火過日。我今只帶三千人馬,困他月餘,不得薪水,便死在我手。”
-
4 # 胡不歸17
如果打下錦州才算贏那努爾哈赤確實是輸了
但是從戰略和戰績上來看破了幾個城,搶了無數的物資和人口,努爾哈赤確是個大贏家
-
5 # 學明81625
火器,火炮,火槍,皇太極給火炮炸成重傷,後不治而亡。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目標直指中國,十五萬日軍登陸北韓,給大明東北野戰軍打成重創。日軍印象最深的武器是大明火炮。
-
6 # 說經一篇
我說個話題,袁乃罪人。寧遠之戰可謂最蒙羞的勝利。因為看了一本神書,竊明。雖然是小說,但是作者詳細的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下。
-
7 # 小奔說史
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之戰後,後金一直進行咄咄逼人的攻勢作戰,開原、鐵嶺、遼陽、瀋陽相繼失陷,兵鋒一度抵達山海關前的長城腳下。
寧遠之戰是後金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此後直到皇太極於天啟七年發動寧錦之戰,雙方都無大的戰事。
結果寧錦之戰,後金再次被明軍擊敗,至此明清之間轉入戰略對峙階段。袁崇煥之所能打贏,有三個原因:
一是戰前保持高度警惕。明朝後金開戰以來,多年痛苦的教訓,使得朝廷上下時時刻刻高度警惕後金的行動,濃郁的備戰氛圍非常強烈。尤其是後金通常進攻的秋收季節,更是擔心“彼日日能來,我刻刻當備者也。”
身為統帥的袁崇煥也早就判斷“後金若犯,必攻錦州、寧遠”,在向皇帝上書是,提出防守寧錦及山海關的戰略。
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朝廷上下,前敵統帥的高度重視,儘管尚未開戰,後金失去戰略先機。
二是積極完善防禦體系。袁崇煥根據多年的經驗以及寧遠之戰的總結,正確地指出後金兵遠道而來,利在“速戰”,因此明軍只要堅持“一味死守”,就可以把後金兵陷入困境。
他說,“斷不令敵近關門,關門只緊閉,不令一兵出入,便是萬全勝算,不貪功便無由致敗。”
因此早在寧遠之戰結束後,袁崇煥就申請經費重修城堡,到天啟六年年底,“山海關竣壕築城,扼險置器,壁壘一新”,中前、右屯、寧遠等城“業已鼎新,所謂重關累塞矣”。
此外,袁崇煥還計劃從天啟七年正月開始建築錦州、中左所、大淩河三城,用四萬班軍一年內完工。
太監劉應坤在寫給天啟的報告中,也證明了袁崇煥所言不虛,“今裝置更嚴,城勢增高,堡壘更固,著著皆實,毫無粉飾。”
三是執行以遼人守遼土策戰略。早在熊廷弼經略遼東的時候,朝廷當中就有遼人守遼土策略,但是遭到熊廷弼的否定,認為“遼人不可用”,所用兵必須從從外省徵調。
孫承宗則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必須“出關用遼人”,提出“蓋安遼人即所以安天下也。”袁崇煥就任後,極力貫徹孫承宗的策略,指出遼東發生戰事以來,外省募兵往往畏戰裹足,即便到了前線也不堪任用,所謂“南兵脆弱、西兵善逃。”
因此,在寧錦之戰爆發前,遼東督師王之臣坐鎮山海關,遼東巡撫袁崇煥坐鎮寧遠,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山海關為後盾,中前,中左,中右,中後,前屯,寧遠、錦州、大淩河的完備防禦體系。
加上滿桂、趙率教等優秀將領,等待皇太極的將是一個固若金湯的寧錦防線。
四、寧錦之戰結果大明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率軍渡過遼河,直指錦州而來,此次後金用兵大約在五萬·六萬之間。
而明軍方面,朝廷調發十二萬大軍,其中四萬守山海關,八萬守關外,以其中六萬分守前屯、寧遠、中後、中右四城。
此外,從兵部尚書王之臣提議,從關內臨近各鎮調兵增援,到五月二十九日,關內外明軍已經達到15萬以上,均為“精兵宿將”。
結果,皇太極先是攻寧遠不克,又轉攻錦州,前後持續24天,軍隊遭到重大傷亡,最後因為取勝無望,自動撤軍返回瀋陽。
明朝方面取得戰爭勝利,史稱"寧錦大捷"。
-
8 # 白耀亮
有一段時間不寫袁督師的問題了,因為黑袁的人都是腦積水重症患者,而且遺傳了崇禎的推鍋神功,不太願意理這群垃圾。
但寧錦之戰是有很大戰略意義的一場戰役,很值得一談。與寧遠之戰相比,戰法有了很大改變。然後再看京城保衛戰的戰法,能在這些戰法與關寧軍的成長中看到袁督師的統軍能力,和袁崇煥為平定遼東做出的成績。
寧遠之戰時,袁崇煥只是在城內堅守,依靠城牆上的大炮與弓箭,火油等與努爾哈赤作戰。完全是出於守勢。
寧錦之戰時,袁崇煥將大軍列於城外,直接與皇太極短兵相接,;後金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及瓦克達都被擊傷。然後城上大炮予以配合,皇太極死傷慘重,只能退去。袁崇煥欣喜地奏道:
“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與奴戰,合馬交鋒。今始一刀一槍拚命,不知有夷之兇狠驃悍。職復憑堞大呼,分路進追,諸軍忿恨此賊,一戰挫之,滿鎮之力居多。”
此時袁崇煥的練兵能力已經鋒芒畢露。
己巳之戰時,袁崇煥以九千關寧鐵騎對皇太極四旗主力拼殺,一鼓勝之。當時的袁崇煥的軍隊已完全能與皇太極一爭高下,依照如此的進度,五年平遼並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而是根本就是水到渠成。
-
9 # 一枚明粉
寧錦之戰皇太極的失敗並不是野戰的失敗,而是清軍沒法攻破明軍城池,也沒法長時間圍城。這兩個問題需要皇太極花時間慢慢解決。1、楯車+重甲步兵的無往不勝
在明清戰爭初期,清軍已經有二十年的山地攻寨經驗,山地戰、攻堅戰非常熟悉。在清河戰役中,清軍在楯車掩護下到達城牆死角下,開始挖洞,等城牆坍塌後,重甲步兵殺入城中,六千駐防城池的薊鎮野戰部隊全軍覆滅。
(薩爾滸雙方的野戰能力差距與清軍的攻擊能力都得到了體現)
在薩爾滸之戰中,清軍攻擊野戰防禦的明軍更是如砍瓜切菜。到了沈遼戰役中,依然如此,明軍根本沒有破解清軍戰術的方法。也就發現不了清軍背後的另一個漏洞。
(清軍破陣)
2、堅城+大炮的防禦模式袁崇煥的憑堅城、用大炮模式是對兩次戰役的總結。
(明軍實現了明清戰爭的第一次升級換代,第二次夭折了)
在孫承宗督師遼東期間,明軍新修了城池,比以前堅固了好多,因為有技術人員孫元華等;明軍兵源也好了很多,遼東難民兵是最好的戰士;明軍裝備好了很多,鳥槍、甲冑大規模列裝,更關鍵是引入了重武器:紅衣大炮。
清軍的每次遠征有一個隱性的目標:劫掠。而這個目標背後就是後勤不足,難以持久。只要對手抗住攻擊,清軍就難以取得勝利。
在寧遠之戰中,皇太極自進入錦州就
(紅衣大炮)缺乏補給,而後方後勤線過長,攻擊寧遠是最好的補給方式。而袁崇煥在堅固城池上施放紅衣大炮,將清軍的楯車輕易擊毀,根本擊毀靠近城牆。而鳥槍的近距離射殺遠遠超過弓箭。在明軍的降維打幾下,清軍壓根沒有辦法。
寧錦之戰也是如此。
3、皇太極的努力後勤與裝備兩個問題困擾著皇太極。裝備問題是個技術問題,可以找人模仿。
後勤問題是個政治問題,只能一步步調整,首先需要調節努爾哈赤末期以來糟糕的滿漢關係,在這基礎上鼓勵生產,將糧食自給列為國策。最終女真的糧食產量可以支撐起較長期的圍困。
(大淩河之戰就是松錦決戰的預演)
按照大淩河之戰女真的後勤情況,女真的糧食儲備達到五萬人馬吃一個多月,這是個很大的進步。
到這時候,勝利的天平再次轉向了皇太極。
雖然明朝也在努力,但袁崇煥的騎兵集團計劃在死後蕩然無存了。
-
10 # 使用者6067148105167
皇太極敗於寧遠之城都怨後金沒有最武器剿滅明軍的話早攻北京城讓朱由檢禪位就好啊後金早閒入關就好啊何必讓多爾袞有戰功揚名全國嗎
-
11 # 隨遇而安41432
有堅稱大炮,平時準備的充足。
-
12 # 包頭呂布大戰石家莊趙
袁崇煥這一輩子實際斬首有多少?大部分都是龜縮城內,敵人退了,就叫打捷。
-
13 # 聽海不如看海
寧錦之戰在錦州打,關袁崇煥什麼事?沒跟袁崇煥打,怎麼打贏袁崇煥?莫名其妙。
回覆列表
崇禎急切問袁崇煥說:“女真跳梁,已有十年,封疆淪陷,遼民塗炭。卿萬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遼方略,可具實奏來!”袁崇煥直截了當的回答說:“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於萬里之外,倘皇上能給臣便宜行事之權,五年而遼東外患可平,整個遼東可收復。”崇禎聽了非常高興說:“五年收復整個遼東,朕不會吝嗇一個封侯之賞,望卿努力。”當內閣輔臣們聽了“五年全遼可復”後無不對袁崇煥交口稱讚:崇煥肝膽識力實在不凡,真是一位奇男子!
那麼袁的五年平遼計劃到底做了什麼?他的計劃是給明朝續命還加劇了明的滅亡時間?
袁承煥的平遼計劃。
1.以堅城重炮的屯田堡為基本作戰單元
2.以屯田堡蠶食後金領土,削弱後金國力,使後金永遠不具備圍困堅城的能力為戰術目的.
3.以蠶食後金領土屯田養民,不斷壯大己方削弱敵方,最終迫使後金投降以實現五年復遼計劃為戰略目標.
袁的主要戰略計劃步驟。
修城大淩河到三河口娘娘宮附近,“復遼土先通河,同時毛文龍奇兵去收復遼南四衛。 此時後金必全師來攻,這時兩路並出,正兵突然出現在敵後,以正為奇取勝。
那麼袁承煥的平遼計劃是否具有操作性呢。
我們可以看看在袁的治理下當時的遼東情況。
一、寧遠之戰
當時高第嚴令前線各級將領迅速撤離右屯、錦義等沒有城防設施的地區,收縮兵力,集結在堅城寧遠,堅壁清野,深溝固壘,做好迎戰準備。
袁崇煥卻拒不執行。堅守錦州、右屯等地,絕不輕言放棄,人在陣地在,人亡陣地還不能亡!但五個月後,後金金入侵,袁崇煥還是趕緊指揮錦州、右屯等地軍民倉皇后撤,但來不及了,一時間,“委棄米粟十餘萬,而死亡載途,哭聲震野”。對於這樣的重大失誤,袁崇煥向高第的彙報卻是:“敵軍傾巢入犯,將寧遠視如案上魚肉,他們到了錦州、右屯一帶,不知我已先行撤入,以為我是潰逃,故而肆無忌憚地直抵寧遠城下,已中我誘兵之計矣。
後金攻打寧遠,只攻了三天,就匆匆撤去。後金之所以退去,據《滿文老檔》記載,那是“時因城牆凍,掘之未墮,是以班師。”即天氣太過寒冷,堅冰將城牆死死凍住,難壞牆體,努爾哈赤選擇了放棄。寧遠城雖然躲過一劫,災難卻降臨在覺華島上。
覺華島離寧遠只有二十里,袁崇煥原先以為,如果後金騎兵來了,只要把冰面鑿破,就可以萬無一失。哪想天氣奇寒,鑿出的窟窿轉瞬就會凍上,根本無濟於事。島上近兩萬軍民慘遭屠殺。也就是說寧遠之戰,袁崇煥僅僅保住城池不失,殲敵269人,俘虜1人,迫降17人,已方損失慘重。
在後金糧食緊缺陷於困境之時,袁崇煥抗命不遵,執意不將覺華島上的大批糧食、物資、輜重、船隻撤往後方安全地區,而且還將島上軍民滯留在危險的地方不管不顧,自己龜縮於寧遠城內,連事先將覺華島軍民撤入城中的動作都沒有,最終導致了覺華島上數萬軍民被屠殺,糧食、物資、輜重、船隻被洗劫、焚燬一空。
但考慮到連年來明軍在遼東戰場上節節敗退,此次寧遠難得不失,為鼓勵遼東將士計程車氣,朝廷把這場戰鬥定性為一場大捷,是為“寧遠大捷”。“寧遠大捷”後來又以訛傳訛,訛傳為努爾哈赤折戟沉沙的陣亡之戰。
實際上努爾哈赤全須全尾,毫髮無傷!他之所以主動撤兵,除了上面《滿文老檔》記的 “時因城牆凍,掘之未墮,是以班師”的冠冕堂皇之理由外,還有一個難言之隱——毛文龍的進擊。 毛文龍以皮島為基地,從海上登陸襲擊後金。努爾哈赤擔心老巢有失,不得已草草班師。關於努爾哈赤之死,其實只要仔細推敲一下時間,寧遠之戰發生在天啟六年二月,努爾哈赤病崩於該年八月十一日,中間隔了大半年,說努爾哈赤為袁崇煥的大炮擊斃,實在有違常理,難以讓人信服。
二、北韓的淪陷
後金為了打破明朝對其經濟和軍事封鎖圈,攻擊北韓之時,袁大人再次抗命不遵,在瀋陽空虛的情況下,執意不援救北韓,拒絕策應東江鎮,按兵不動實施“觀望養敵”,在朝廷連續兩次催促下才敷衍了事,不僅讓後金使北韓向其屈服,還導致了地處“明、金”中間的蒙古部落對明朝失望和寒心,為最終投靠後金埋下了伏筆,還讓東江鎮蒙受了損失,失去了北韓的提供屯田土地,並被斷絕了北韓提供的軍械和糧餉,使東江鎮安置流民、出擊後金失去了絕大部分後勤給養,而這些費用將來得由明朝朝廷來承擔,給當時已經很拮据的明朝財政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且離散了明朝的盟友,又讓後金獲得了拓展空間。袁大人一意孤行的態度和造成的惡劣影響是十分可疑的。
三、寧錦大捷
袁崇煥以犧牲東江和北韓為代價所經營的“三城,為錦州、大淩河、小淩河,但皇太極兵至廣寧,大淩河和小淩河的明軍軍心大潰,棄城倉皇遁走。袁崇煥以犧牲東江和北韓為代價所經營的“三城”轉瞬間丟失“兩城”。
而寧錦大捷明遼軍堅守,凡二十五日,寧遠與錦州,以全城而結局。那麼保全寧錦的功勞是圓嘟嘟的嗎?
事實上是毛文龍又搗亂了,得知皇太極攻打錦州,盡出精銳襲擊昌城、遼陽,錦州由是解圍。
四、與皇太極義和,毛文龍被殺
在大淩河,小淩河二城被破,只剩錦州孤城眼看五年平遼計劃失敗。面對崇禎這個董事長說大話的後果很嚴重啊。眼看項上人頭不抱,圓嘟嘟想到一個辦法義和。
這樣一來即使我五年之期到了,締結了和平文書也算對朝廷平遼有個交代。
但是皇太極一聽不幹啊,有毛文龍在說不定哪天你突然捅我一刀怎麼辦啊。袁崇煥怎麼辦啊,毛文龍家族有三百餘人慘死於後金之手,與後金不共戴天。毛氏所統東江鎮的兵員多為遼東流民組成,這些遼東流民被後金侵佔了家園,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也與後金血海深仇。
裁撤東江鎮肯定不行啊,只能剋扣糧餉毛文龍聽話了。東江鎮算上軍戶共有15萬毛文龍,報有20萬剋扣5萬但實際上經過層層剝削到毛文龍手裡絕對沒有這麼多。那麼圓嘟嘟上報朝廷多少呢只有軍2萬六,民五萬這就差距很大了。而毛文龍心想:我這小暴脾氣不斷上書朝廷,圓嘟嘟一看這事態很嚴重啊,只能誅殺毛文龍了。
那毛文龍為何不反抗呢。因為圓嘟嘟手持尚方寶劍代表朝廷。
毛文龍象一顆釘子死死的牽制住後金的尾巴,致使其不能遠距離、長時間的在外作戰,後金數次想根除毛文龍都沒有成功,但他卻死在了袁大人的手裡,讓後金能遠征林丹汗以及繞道千里長期襲擾關內。以前,每次後金主力出動毛文龍都會率領東江鎮乘勢出擊搗其後方,一旦沒有了東江鎮這個牽制,後金則可長途奔襲,進行遠距離長期的在外作戰。
五、後金出擊,防無可防
沒有了毛文龍的牽制,後金多次從蒙古入侵明朝,將他自己苦心經營的“寧錦防線”徹底的變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馬其諾防線”。最終導致了明朝無法對後金在經濟軍事上進行圍堵。
六對袁崇煥的總結
袁崇煥可以說是大明文官的代表,不懂軍事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戰績0-5。其本身從7品文官火線提升到兵部尚書,是因為遇見崇禎這個沒頭蒼蠅,將崇禎忽悠瘸了,卻無法實現自己的大話可以說是才疏學淺,而朝廷上總有一些冷靜的人。兵科給事中許譽卿就趁著皇帝暫退去方便的時候,當面向袁崇煥“請教”。說是請教,其實是要探探袁崇煥的老底,你說五年平遼,到底該怎麼做?袁崇煥突然不說話了,淡淡地吐出了幾個字,“聊慰上意”。許譽卿一聽腦袋轟地一下,袁崇煥這是在忽悠皇上啊,忽悠朝廷啊!
所以說圓嘟嘟的五年平遼只是說大話為他謀取政治資本。但沒想到,這吹牛逼的話,崇禎信了。所以說圓嘟嘟一下,悲劇了。袁崇煥也知道自己說了大話,闖了大禍。等皇帝方便完了,就開始在對奏中提出各種困難、各種條件,比如錢糧、武器、用人、輿論壓力等等。但是最後崇禎相信了他給人給錢給了糧。
圓嘟嘟也為自己的吹牛付出了代價沒有圍堵後金卻導致後金兵臨北京城下,在輿論的壓力下崇禎不得不誅殺袁崇煥。
七、死後封神
乾隆皇帝為維護其統治地位,也是為了感謝圓嘟嘟,本來努爾哈赤只是為了生存,皇太極也只是為了發展,但是經歷了圓嘟嘟的操作發現復國還是很容易的!圓嘟嘟為了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