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塵紅心
-
2 # 漢強20
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多到不勝列舉。其中著名的有:齊魯長勺之戰、晉楚城濮之戰、楚漢成皋之城、韓信破趙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宜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太平軍湖口之戰、袁崇煥破清之戰……。縱觀各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所有戰例,他們基本同都有一個共同點一一以自己區域性的優勢,擊其敵方的區域性劣勢,進而由劣勢轉化成優勢而擊敗敵人的。如秦晉淝水之戰,符堅以號稱可以投鞭斷流的百萬大軍,想一舉攻下由謝安統領的東晉,雙方軍事力量約為8:l至10:1,謝安抓住戰場上稍縱即逝的戰機,不等符堅大部隊集結,立即投入戰鬥,符堅當時可以投入戰鬥的兵力約不到十分之一(符堅之弟符融所率主力還未到達),在晉軍的勇猛攻擊之下,抵擋一陣之後就潰敗了,晉軍小勝後迅速擴大戰果。符堅後軍聞前軍戰敗,兵無鬥志,將不向前,反而被敗退下來的前軍衝亂陣腳,隊形不整,立即大亂,被衝殺前來的晉軍打得落花流水,大敗虧輸,愴惶逃命。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古代中國軍事史上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不少!舉例說:前秦敗給東晉的淝水之戰!東晉利用了前秦軍心不穩,各族矛盾突出,以及其軍中漢族將領心向東晉的心理,釆取先殲滅冒進敵軍前鋒,給予敵人迎頭痛擊的戰術。然後迫使敵軍與其夾水對峙!首先穩住了自己的陣角。之後又利用苻堅依仗兵力雄厚而輕敵欺敵的驕狂心理,誘惑敵方後退,以讓出一塊地方做戰場。苻堅認為可以半渡而擊,消滅晉軍。孰知,秦軍中漢將朱序早己被東晉策反,做了晉軍內應!趁晉軍猛攻之時,呼應晉軍:詐呼大敗,惑亂秦軍人心,令其潰不成軍!從而創造了歷史上奇蹟般的八萬東晉北府兵,擊潰百萬前秦軍的以少勝多著名戰例!這場勝利首先勝在心理戰方面:秦軍是由北方各族被氐族統治者強行拼湊而成的,大家本就都不願意打仗,所以士氣低落!再加上朱序的"戰場起義”更起到了關鍵作用!另外袁紹和曹操的″官渡之戰”大夥都很清楚是怎麼回事,這裡就不用多講了!袁紹敗在剛愎自用、多謀少斷方面:幾次中了曹操的"聲東擊西”之計,丟糧草、折良將,並且不釆納許攸的奇襲許昌抄曹操後路之謀,坐失良機!從而被曹操打得元氣大傷,自此一蹶不振,逐漸敗亡!其它還有類似的例子,就不必多講了。總結起來就是:兵心憑將膽!主帥無能,累及全軍!謝謝閱讀,互相關注吧!
-
4 # 李新硯
以少勝多的戰役多了去了,我舉10條來回答吧:
1 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之戰“牧野之戰”。雙方兵力比較:西周兵力4.5萬,商朝兵力70萬。周攻商。
2 公元前208年楚霸王項羽滅秦之戰“鉅鹿之戰”。雙方兵力比較:秦軍40萬,楚軍2萬。為殲滅戰。
3 公元前200年三國時期曹操滅袁紹戰役“官渡之戰”。雙方兵力比較:曹軍2萬,袁軍10萬。防守戰
4 公元前208年還是發生在三國時期的戰役是劉備聯合東吳孫權抵抗曹操,雙方兵力比較:孫劉聯軍5萬,曹軍號稱舉兵80萬實際只有20萬。防守戰。
5 公元615年隋朝抗擊突厥之戰“雁門之戰”。雙方兵力比較:隋守軍1.7萬,突厥25萬。防守戰。
6 昆陽之戰:劉秀兵力不足2萬,新軍42萬。防守戰。
7 逍遙津之戰發生在三國時期魏軍張遼大敗吳軍,雙方兵力比較:魏軍7000餘,吳軍10萬。防守戰。
8 和尚原之戰完顏阿骨打大敗遼軍主力於和尚原,雙方兵力比較:金軍2萬,遼軍70萬。奠定了金滅遼之戰。為防守戰。
9 采石之戰(海戰)南宋將領李寶以3000兵力水師打敗金軍水師10萬。防禦戰。
10 寧遠之戰(此戰奠定了清滅明之戰)為防守戰明大將袁崇煥不滿2萬兵力擋住了清軍13萬兵力(或5,6萬,又或者10萬)因為清朝建立後串改了明史和戰史所以記載不詳。
-
5 # 西理工的青年生活
第五.高句麗之戰
薛仁貴這個人30隨從軍,漂亮的完成了從百萬軍中去上將首級的奇蹟。在征戰高句麗時候,薛仁貴用本部2000人戰勝敵軍25萬人 取得了滅高句麗的決定性勝利。為中國古代開拓東北 治理東北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第四.鄱陽湖之戰
鄱陽湖大戰是指宋龍鳳九年(1363年)七月,在朱元璋統一江南之戰中,朱元璋率軍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一場著名水戰。雙方投入兵力共80萬,而朱元璋僅23萬,最後朱元璋完勝。奠定了大明王朝安定的基礎。
第三.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在淝水晉與秦交戰,最終東晉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萬秦軍。是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爭。
第二.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爆發於楚漢相爭時期。項羽率3萬精兵夜襲劉邦。劉邦等人還在享樂之中,由於沒有統一的智慧,劉邦的60萬大軍被項羽殺的潰不成軍。最終項羽大勝。開創了以少勝多的先例。
第一赤壁之戰
作為排名第一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爆發於公元208東漢末年,戰爭主角有劉備,孫權 曹操,曹操手握80萬兵力,而孫權只有5萬,由於曹操軍士不習水性,周瑜便用計謀把黃蓋乍降,趁著火攻偷襲曹操,最終曹操大敗。
-
6 # 扣毛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一句詩“聽聞漢家有絕色,貴霜逾嶺求不得。”這句詩歌裡,隱藏了一段可歌可泣,蕩氣迴腸的宏大戰爭。這是中國王朝第一次與域外文明的軍事衝突,但是由於其發生在遙遠的西域,因此鮮見於後代史書之中。導致這一段與域外大國的戰爭史,已經漸漸被人遺忘。
眾所周知,在東漢時期的時間線上,世界有四大帝國,分別為東漢,羅馬,安息,貴霜,其中東漢羅馬為第一梯隊,安息貴霜為第二梯隊,可以對應如今五常中的美俄和英法。如果美俄與英法爆發了戰爭,那將是足以刷爆任何一個入口網站的超級大新聞,不過在兩千年前的東漢,一場同級別的衝突卻鮮有人知。
貴霜帝國在漢朝的史書裡被稱為月氏,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史書裡是用來形容一個酒杯的,史載匈奴冒頓單于擊破月氏,用他們國王的頭蓋骨做了一個大酒杯。月氏人的人口構成一直被懷疑有白種人成分,那麼這個酒杯如果今天能出土,一定是見證中國與白種人文化交流的珍貴見證。
月氏人後來跑到了西南亞地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希望聯合月氏共擊匈奴,沒想到在那裡的月氏人樂不思蜀,早就忘了老大的腦袋還在被人當燒杯的這回事了。
南下的月氏人不斷在中亞發展,趕走當地土著,向西攻打波斯,向南征服了誰都能征服的印度,後來,一個月氏貴族統一了分裂為五部的月氏,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周圍的小國看他無比尊貴,便尊稱為“貴霜”,不過漢朝覺得改名太麻煩,仍稱其為月氏。
強大起來的月氏覺得自已有資格跟同時代的大國搞搞交流,當時的月氏王在世界史上可謂赫赫有名,是至今在印度西北地區依然被譽為“偉大的救世主”的索特爾·麥格斯。他派人前往漢朝求親,想娶漢朝公主,然而使者被在西域的漢朝名將班超扣下了,原因很簡單,這月氏王太特麼老了,管你什麼救世主,老牛吃嫩草這是侮辱大漢,醜拒。憤怒的月氏王便興兵進犯西域。
其實好歹作為一代有名的君主,月氏王當然不可能為一場拒婚興兵,他實際看上的不是漢朝的公主,而是當時西域地區已經發展壯大的黃金貿易路線——絲綢之路。
要知道,即便在2000年後,這條貿易路線依然是世界級大國謀求地緣發展的策略點。月氏人興兵七萬,跨越蔥嶺,攻打班超。這場戰爭在中國的記載中極為簡略,簡略到可能還沒有皇帝翻牌子造太子的起居注詳細,總體過程就是班超堅壁清野並讓數百伏兵截殺了月氏聯絡龜茲(西域國家)的援軍,月氏副王恐懼,遣使求和。
然而,我們可以合理推測一下,以數千兵馬對抗數萬大軍的戰鬥不可能如此簡略,從後來大月氏的反應來看,這場戰爭明顯給貴霜留下了深刻的心影。史書記載,經過這一戰,“月氏由是大震,歲貢不絕”,年年向漢朝進貢,從不斷絕。
東進的道路無望,月氏只好南下,更加兇猛的進攻印度,最終統一了印度北方。
-
7 # 御前捕頭
寧遠之戰
袁崇煥以1.7萬人對後金6萬人。袁崇煥採取堅壁清野之策,動員寧遠城周邊的軍民入城,寧遠城牆之外不給後金軍留片瓦,使後金軍只能在嚴寒中宿營野外。此後的戰役中,後金精於騎射的八旗軍只能望牆興嘆,明軍憑堅城用大炮,配以火攻,殺傷後金軍1.7萬人。
官渡之戰
在中學課本里學過,這也是曹丞相的統一中國北方的一次重要戰役。曹操軍以2W人對陣袁紹11W人,最後曹軍奇襲袁紹軍在烏巢的糧倉,後來又擊潰了袁軍主力,最後基本穩定了北方一線。
赤壁之戰
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戰役,大家都非常熟悉,過程不贅述了,孫劉聯軍5W對曹軍20W(號稱80W)。
鉅鹿之戰
項羽以楚軍5W,聯軍10W對陣秦軍40萬,項羽破釜沉舟與秦軍主力在鉅鹿決戰,經此一役,秦軍主力盡失,秦政權名存實亡。
當然,還有許多這樣的戰役,不一一列舉了。
-
8 # 晉公子
本期話題:公元前506年,吳王闔廬在五戰五勝之後,成功地攻克了楚國都城——郢。可是出征前,闔廬帳下僅有3萬步兵。這三萬人是怎樣繞過楚國嚴密佈置的兩重防禦,一舉實現千里奔襲的戰史壯舉的呢?
自楚平王去世後,對吳國的恐懼就像越積越厚的陰雲籠罩在楚國的上空,一場史無前列的暴風驟雨很快便要席捲這個腐朽的國家了。
但對於處心積慮想要致楚國於死地的吳王闔廬來說,要射出穿心之箭,他還必須克服兩大困難。
首先,吳楚兩國的核心區域懸隔千里。要想直搗黃龍,攻破郢都,吳軍勢必要長途遠征。
這麼長距離的奔襲作戰,如果無法達成進攻的突然性,反而被楚軍拖入相持,那麼吳軍的整個戰役設想就有可能徹底落空。這在以往的吳楚戰史上是有過教訓的。
公元前537年,當時貴為諸侯盟主的楚靈王率領八國聯軍伐吳。為了這一次軍事行動,他徵集了一支規模相當龐大的遠征軍。
戰役尚未開始,楚國將領蒍啟強率先得知了吳軍的動向,不待軍令便擅自出擊,結果全盤暴露了楚國的戰略意圖。吳王夷昧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派遣弟弟蹶由為使臣前往楚軍大營交涉。
面對楚靈王的武力威脅,蹶由充滿自信地宣稱:
敝邑雖羸,若早修完,其可以息師。——《左傳·昭公五年》
雖然我吳國的軍力不如你強,但只要嚴防死守,滴水不漏,你楚國也只好頓兵堅城之下,休想進取一步。
雖然眼下吳楚雙方的攻守形勢已經逆轉,吳國佔據了對楚作戰的主動地位,但面對這個有著上百年大國底蘊和爭霸歷史的強國,吳王闔廬掌握的優勢其實遠不如當年的楚靈王。要想一戰破楚,如果沒有突襲的加持,極有可能重蹈楚靈王的覆轍。
正是闔廬為此傷神的時候,伍子胥不失時機地向他獻上了著名的“三師肆楚”計劃。
這個計劃的實施,具體說來就是將吳軍主力化整為零,拆分為三股部隊,輪番騷擾楚國邊境。
此時的吳國,朝堂上只有一個聲音,軍隊只聽從一個號令,吳王闔廬擁有絕對的權威來協調各支部隊之間的行動。
反觀楚國,執政大臣各樹山頭,互相敵對、沒人具備足夠的威望和膽略來統籌大局。
一旦吳軍寇邊,楚軍勢必一窩蜂出動。吳國的三軍可以在不同時間、從不同方向騷擾楚軍,並且還能獲得輪番修整。而楚國方面卻只得一軍疲於奔命。
長此以往,等到楚軍聽慣了“狼來了”的警報,在極度疲憊的急行軍途中都能邊跑邊打盹兒的時候,給予楚國致命一擊的時間就到了。
其次,除卻進攻時機的選擇,從進軍線路上分析,吳國突擊郢都,勢必要溯淮河西進。而蔡國正巧堵住了淮河的要衝。
雖然在此前的雞父之戰中,與楚國聯軍作戰的蔡國見勢不妙,臨陣脫逃,顯示出了它與楚國的離心離德,但名義上,此時的蔡國還是楚國的附屬國。
它是否願意與吳國結盟,對楚國倒戈相向,將是左右襲郢計劃的關鍵因素。而在這個問題上,楚國令尹子常偏巧幫了吳國的大忙。
子常這個人,智術淺短,卻貪得無厭。《國語》說他“積貨滋多,畜怨滋厚”(《國語·楚語下》)——為了搜刮錢財,到處得罪人。而在他得罪的這些人裡邊兒,就包括時任蔡國元首蔡昭侯。
公元前507年,蔡昭侯到楚國訪問,隨身帶去了兩隻玉佩、兩件皮裘。他將其中的一隻玉佩和一件皮裘作為國禮獻給了楚昭王,另外的兩樣便留下自己享用。
誰曾想到,正是這玉佩與皮裘惹得令尹子常眼饞。他派人問蔡昭侯索取這兩樣物件,蔡昭侯堅持不與。子常一怒之下將蔡昭侯扣押在楚國三年之久,並且還對蔡昭侯的隨從揚言說,扣押蔡侯就是因為他不向我饋贈禮品,倘若他還要冥頑不靈,到明兒我就弄死他!
錢財畢竟身外之物。最終,蔡昭侯為了換回自由,被迫向子常繳納了這筆“贖身費”。在離開楚國的時候,滿懷恥辱的蔡昭侯指漢水起誓,誓言今後與楚國恩斷義絕,再不南下朝楚。
雙方因為這件事兒撕破了臉皮,蔡昭侯越想越來氣,為了報復楚國的三年之囚,他甚至都沒有先回國修整,便徑直北上,遠赴晉國,以兒子為質,請求晉國出兵伐楚。
轉年之後,也就是506年的3月,晉國還真應蔡昭侯的要求,在召陵召集了一次規模空前的伐楚會盟,與會諸侯達到了19國之多。
可讓蔡昭侯想不到的是,晉國原來也有“子常”:晉卿荀寅伸手向蔡昭侯索要賄賂,遭到了他的拒絕。
吃了閉門羹的荀寅轉而遊說晉國執政範獻子,說中山叛亂不服,又近在咫尺,這才是晉國的肘腋之患!至於楚國,我們跟人家早有盟約(指第二次弭兵之會的約定),背約伐楚,我們失信在先。而且眼看著雨季又快到了,南方溼熱,瘧疾橫行。我們憑什麼為了他蔡侯的面子,就把成千上萬的晉國子弟扔到南方的叢林瘴癘裡去送死呢?
原本,蔡昭侯以為晉國——這個楚國最大的爭霸對手會是自己復仇的大靠山,卻沒曾想,晉、楚這兩個爭鬥了上百年的難兄難弟居然越來越像、臭味相投:晉國是認錢不認人,楚國是要錢不要臉。
既然晉國不肯插手,那蔡昭侯就只能寄希望於楚國的世仇吳國了。
《左傳》記載:
楚自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蔡侯因之,以其子干與其大夫之子為質於吳。——《左傳·定公四年》
蔡國投吳,意味著吳王闔廬遠征郢都的通道已經開啟。於是,就在當年冬天,吳王闔廬披堅執銳,與蔡國和唐國(又一個因被子常索賄而叛楚投吳的小國)合兵攻楚。
吳軍溯淮河西上,在新蔡東南、汝淮交匯處的淮汭舍舟登岸。此時的吳軍如果揀大道入楚,應該繼續西進,取道方城,進入南陽盆地。
可問題是,這條道路雖然平坦開闊,但途中駐守的申、息之師戰鬥力很強。更何況,半年前晉國在方城以北的召陵大集諸侯,共謀伐楚,楚軍主力也很可能北上方城,在此停留。闔廬麾下的三萬徒兵如果就這樣貿貿然地撞入方城山去,勢必要啃不少硬骨頭。
為了避開楚國北方的重兵集團,狡猾的吳軍沒有選擇西去方城,而是出人意料地折而南下,快速透過冥軛、大隧和直轅三關,往楚國腹地挺進。而楚國此時遵用令尹子常的龜縮防禦政策,將防禦重點收縮於郢都附近,三關之上竟然無兵駐防!
透過三關之後,闔廬面前有兩條道路可以入郢:看起來最便利的一條是向西取道隨棗走廊。
因為此次聯軍伐楚,與吳結盟的唐國正好就坐落在隨棗走廊的北端。經此入郢,可以得到唐國的補給和導引。
但問題是這一點吳國能想到,楚國也能想到。唐國反水,楚國極有可能已在隨棗走廊一帶集兵佈防。
更加不利於吳國的是,隨棗走廊上最大的諸侯國隨國死心塌地地效忠於楚。在後來闔廬破郢之後,楚昭王逃亡隨國避難,隨國還不惜為了庇護楚昭王而與吳國交惡。要想借道隨國,南下郢都,它必然不能答應。
機智的吳國將帥們又一次展現了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正如《孫子兵法》上說的,“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孫子兵法·虛實篇》),吳軍果斷地放棄了隨棗走廊,徑直南下江漢平原,繞過大洪山直取郢都,讓楚國在隨棗走廊設下的第二道防線也淪為了擺設。
直到吳軍批亢搗虛、千里奔襲,突然出現在漢川縣附近的漢江東岸,楚國令尹子常方才如夢初醒。而這時他的面前也就只剩區區一條漢江可以阻擋吳軍兵臨城下了。
在子常出征迎敵之前,左司馬沈尹戍切切叮囑他說,您務必要堅守漢江西岸,切忌輕易出戰。等我北上方城,盡起申、息之師,南下收復三關。到那時我們腹背夾擊,吳軍必定片甲不歸!如果沈尹戍的謀略得到了堅決執行,那麼這場以命相搏的決戰終將鹿死誰手還真難說。
但事實卻是,沈尹戍前腳剛走,後腳子常就違背了與他的約定,下達了渡江作戰的命令。正是這個命令直接導致了楚軍最後的大崩潰,郢都也隨即陷落。那麼,為什麼子常要急於出戰呢?
通常,史學家們將子常的輕敵冒進解釋為搶奪頭功,因為《左傳》記載:
史皇謂子常:“楚人惡子而好司馬。若司馬毀吳舟於淮,塞城口而入,是獨克吳也。子必速戰!不然不免。”——《左傳·定公四年》
部將史皇對子常說,如果按照與沈尹戍先前的約定,由沈尹戍北上方城,燒了吳軍停泊在淮汭的戰船,然後率領申、息之師南下三關,截住吳軍的歸路。
那麼吳軍一旦覆滅,沈尹戍必然攘據破吳的頭功。因此,子常才會搶先下手,爭取趕在沈尹戍回師之前擊垮闔盧。
但我卻認為,子常下令渡江作戰絕不止搶奪頭功這麼簡單。
因為史皇說,子常如果不速戰的話,將要“不免”——“不免”是個省略句,說完整應該是“不免於罪”。就算最終破吳頭功被沈尹戍奪了去,但子常畢竟是戰場上官階最高的楚軍將領,是名義上的楚軍統帥,這場勝利還是要記在他名下的,為什麼他卻要“獲罪”呢?
這裡頭的原因很可能是這樣的:假設沈尹戍最終帶領申息之師南下,與子常夾擊吳軍並最終取勝,沈尹戍極有可能憑藉卓越的戰功取代子常,成為新的令尹!
要知道,27年後的公元前479年,楚國又發生了白公勝之亂,沈尹戍的兒子沈諸梁正是憑藉著戡亂之功升任令尹的。假設沈尹戍取代子常成為了新任令尹,那對子常來說災難就到了:
公元前519年雞父之戰後,子常城郢,改變了楚國既往的外線防禦政策,導致邊防鬆懈;
公元前515年,吳楚大戰於窮,又是子常畏敵不前,放跑了被楚軍重重圍困的吳軍統帥公子掩餘和燭庸。戰後,為了掩蓋自己的指揮失誤,子常還冤殺了郄宛、陽令終和晉陳三位大夫以及他們的族人以塞責;
如今,唐、蔡兩國導引吳軍入楚,起因仍是子常向他們強行索賄,導致這兩個世代依附於楚國的小邦投敵。
如果子常還坐在令尹的位置上,高下由心,賞罰在口,那麼華人縱然滿腔怨憤,也不敢輕易挑戰他的權威。
但沈尹戍要是挾戰勝之功取代了子常的令尹之位,那失勢之後,華人十幾年來的憤怒與積怨就會像岩漿一樣噴發出來,將子常燒個粉身碎骨。
所以,當史皇告訴子常,“華人都擁戴沈尹戍而不待見你”的時候,子常已經沒得選擇了。為了固位保命,他只能下令渡江作戰。
可是這樣的令尹,帶著這樣的目的渡江作戰,屬下將士會甘心為他赴死嗎?不可能。吳王闔廬的弟弟夫槪在聽到子常渡江的訊息之後說:
“楚瓦(子常)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後大師繼之,必克。”——《左傳·定公四年》
果然,過江之後,楚軍三戰都不能取勝,子常的後背開始冒冷汗了,捉摸著要從戰場上開溜。瞧著子常那副窩囊樣兒,怒火中燒的史皇厲聲痛斥道:“你老實待著吧!都這個時候還能跑到哪兒去?你現在已經無路可退,只能壯烈成仁。那樣一來,從前犯下的累累罪孽也就用這鮮血一筆勾銷了!”
可子常最終還是跑了,當他的親兵衛隊被夫槪擊潰之後,子常逃往鄭國。在他身後,數量龐大的楚國潰兵在吳軍的喊殺聲中掙扎斃命,而遠處,郢都已經升起了熊熊烈火。楚國曾經的輝煌在這烈火的煙焰中化為了殘碎的沉渣,悄悄地埋入春秋的歷史之中。
回覆列表
謝謝提問,軍事方面我只懂點皮毛,就斗膽說下自己的理解。冷兵器時代以弱勝強的戰例不少,比較有名的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昆陽之戰等。戰法的主要特點是用兵靈活善於借勢。比方說誘敵深入的口袋戰法(這在股市裡已經被用爛了,但屢試不爽。),機動殲敵的運動戰破襲戰等等 。古代軍事家的借勢是最有看點的,諸葛亮的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藤甲兵,再加上一個借東風,這老神仙把“借勢”借到了極致。個人認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集大成者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古代戰例中發現戰爭規律,在歷史的更迭興替裡領悟社會發展的軌跡。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有規律的,都是有跡可循的。找到了規律就算找到了致勝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