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風之神529
-
2 # 左說春秋
一、英宗朱祁鎮北征也先兵敗被俘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英宗和太監王振不知兵卻想立功的孟浪行動。甚至可以說為了一個太監的面子而致英宗皇帝成為北元階下囚。第一,王振的小算盤。當時北方蒙古部瓦拉十分強盛,瓦拉首領脫歡被明朝封為順寧王。正統四年,脫歡兒子也先繼承王位後,統一漠北蒙古,西征中亞,控制西域,並設定甘肅行省,破壞明朝西北屏障。不斷向東發展,攻打女真各部,把戰火燒到北韓。也先想利用邊貿從大明取得物資和給養壯大自己未能得成,十分不滿。便利用嚮明朝貢的機會,虛報朝貢人員物資等,騙取明朝賞賜。正統十四年春,嚮明朝貢馬時派員2000人,卻虛報為3000人。並要求按人計賞。王振惱怒,大砍馬價,並按實際2000人安排飲食。也先惱怒,七月率軍入侵大同。朝廷派駙馬都尉井源率兵四萬增援。英宗招集大臣朝議,王振趁機打小算盤,力勸英宗御駕親征也先。希望得勝迴歸時路過自己家鄉蔚州時,大大宣揚一下自已。偏偏碰上不明就裡的英宗,也想仿效曾祖父朱棣親征,建功立業。一拍即合。認為御駕親征,輕易可取勝。第二,倉促出兵。既定親征就應該多方籌劃,謀定而行。然而英宗和王振卻未安排好兵員組織和糧草供給的情況下,七月十五下令,兩天後出征。兵部尚書鄺埜,侍郎于謙力諫不可匆忙出兵,吏部尚書王直率眾臣跪午門苦諫均不準奏。讓弟弟朱祁鈺監國,于謙留守防務。自己帶王振率50萬臨時拼湊的大軍北上宣府。途中遇大雨,又缺糧食,餓死病死士兵很多。大臣們勸緩停待補給,王振惱怒,綁上言大臣遊示軍營。七月二十八日扺大同,所見伏屍遍野,血流成河,大同督軍及明軍全部戰死。英宗與王振決定退兵。原計劃經蔚州返京,路近時短,可迅速返京。但王振擔心退兵經過家鄉可能踏壞自已麥田,說服英宗東行宣府,繞道土木堡、居庸關入京。第三,土木堡被俘。王振改道宣府的時間,也先率部追上。王振陪英宗逃至土木堡,大臣們建議連夜逃入居庸關死守。而王振偏要住下等待自已金銀車隊到來。也先率部乘夜間包圍土木堡,三天後十萬士兵戰死,英宗被俘。王振被英宗衛士錘死。也先挾英宗包圍北京,多虧于謙另立朱祁鈺,死守北京。也先久攻不下,只好講和退兵。明英宗也只是廢人一個,也被也先放回。
土木堡之變實屬軍事史上的一大笑話。其敗一在不知敵情,二在糧草未備,三在上下不知兵,四在退兵繞遠道,五在王振因小私干擾大計。只要看一下進兵退兵路線圖就一目瞭然。
二、關於明武宗戰勝小王子一戰,則與英宗之戰相反。明武宗本好戰,事先跑到北境練兵,自封大將軍。當小王子四五萬人進犯時,他組織六七萬已練之兵,帶頭衝鋒陷陳,背靠艱實後方,一戰而敗小王子。是一次有備之戰,指揮排程有方。而小王子謀略也遠遜也先。是一場有把握之仗。不象英宗大軍餓肚子千里奔襲,無功潰敗而又行動遲緩。武宗雖渾,但其打有備之仗,且能親近土兵,一身當先,以逸待勞,取勝是必然的。
-
3 # 三漠胡楊聊歷史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明英宗被大太監王振蠱惑親率北京三大營主力數十萬人北征瓦喇,但是他本人卻沒有任何的指揮權,像一個傀儡一樣,軍隊的主要指揮者是王大太監,在王太監的“英明”領導下,軍隊一再錯過避免失敗的機會,最終數十萬軍隊在土木堡崩解!
在二三十年前橫掃漠北的強大明軍一朝瓦解,明帝國數十年積累的軍備、人才被一掃而空。帝國的統治者本人也被抓去當了俘虜。
而明武宗朱厚照在前面有親征失敗的先例下,大臣都不贊同他去北方。他本人卻同文官們(內閣、邊關守將)玩起了捉迷藏,前後兩次私奔出宮,最終成功抵達了邊關。可是他也不是為了自己的任性就去的邊關,主要還是在那裡有一個敵人,時任北方韃靼部落的首領--小王子。小王子做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把明朝北方尤其是宣大防線打的千瘡百孔,每年南下好幾次,每次不是殺某某指揮、守將就是搶人、搶東西,最囂張的時候,帶著十萬人,在明軍的地盤連營過夜,明軍呢,實行的策略是堅壁清野、龜縮不出。
當朱厚照到邊關後,同小王子在應州打了一仗,雙方總共十餘萬人參戰,互砍一天,在軍隊首腦的鼓舞之下(尤其是明朝皇帝朱厚照在戰場上相當活躍)明軍大勝!
對比雙方對戰結果的不同,主要原因還是領導者的素質。
明英宗成長於深宮、性格溫和,當時對王振絕對的信任,而王振卻是個對軍事什麼都不懂的太監而已!此次北征,從接到邊關告急到軍隊出發王振這個蠢貨前後用了不到五天的時間,動員北京守衛的精銳部隊三大營全部一線作戰部隊高達二十幾萬人,什麼後勤之類的不在考慮範圍。
而朱厚照,雖然在歷史上留下的荒唐的記載,但是他卻是從小習武、好勇鬥狠,並且在他本人在指揮應州之戰時,表現出了非常高的軍事素質,比如由於前期軍事動員不足,他先用小股部隊吸引小王子的軍隊,再調集其他的軍隊來參戰,最終在雙方人數大致相當時,發起了攻擊同蒙古人打了一天,在戰亂中朱厚照保持鎮定、還在陣中來回縱馬鼓舞士氣,軍人看到皇帝在身邊無不英勇作戰。最後,小王子撐不下去了,不得不撤兵,朱厚照下令追擊,一路追到了朔州,起了大霧,只能回軍。
-
4 # 晚自習
相比之下英宗不懂軍事,完全是被大太監忽悠過去的,而且沒有直接指揮軍隊,軍隊的指揮權實際上在大太監王振手裡。而王振之所以慫恿皇帝御駕親征而且帶了幾十萬軍隊,完全是為了裝逼,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軍隊人數太多,自然在塞外那廣袤的土地上行動較慢。幾十萬人的吃喝拉撒都是問題。而且存在指揮層對軍事情報的誤判。
而武宗表面看起來荒唐,但是根據一些歷史學者研究,很有可能是後人以及當時文人的詆譭。包括應州大捷,雙方十萬人的作戰,作戰雙方僅有幾十人的傷亡,顯然是不可能的。武宗勝利了,說明武宗還是有一定的指揮能力的,而且武宗僅僅帶了幾萬人,人數不多,行動就迅速,而且一定程度上,行跡也不易被發現。
-
5 # 錦小馬
人的原因,事在人為,事敗也在人為。明英宗御駕親征聽著挺威風,這個人軍事方面真的是無能啊。沒那個金剛鑽,偏攬瓷器活,你說氣人不。
當時的明朝經歷過永樂之治和仁宣之治後,國力非常強盛。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無敵是多麼寂寞,正好明英宗也是剛登基不久,年輕氣盛。也想像太祖和成祖那樣征服一下天下有點作為,也為自己樹立威望。於是在王瑾攛掇下,還真就去了。帶著永樂大帝縱橫沙場的50萬大軍以及明朝最精銳三大營就御駕親征了。
這陣容只要是正常操作,瓦剌根本打不贏。讓豬指揮也不一定會輸啊,可氣的是明英宗對軍事一竅不通就交給了王瑾,沒想到這傢伙連豬都不如呢還。完全就是帶著幾十萬大軍出去跑步去了,四處亂竄。大家累的跟狗一樣,然後被瓦剌看準機會襲擊。這一戰太慘了,明朝最精銳的軍隊全軍覆沒,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內閣大臣、各種護國公66人全部戰死,王瑾死於亂軍之中,明英宗被俘虜。後來要不是于謙力挽狂瀾,明朝怎麼樣還真夠不好說的。
明武宗朱厚照這個人還是非常聰明的,就是從小就閒不住,特別喜歡玩,啥都愛玩,這個愛好也一直伴隨到他死。他適合做一個富家公子哥,可偏偏得做皇帝。總體來說做的還可以,可以說是大明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他雖然愛玩,但是並不昏庸,什麼事都懂不是糊塗人。
而且武宗這個還頗具軍事才能,可以自己排兵佈陣,而且還敢於上陣殺敵。就憑這一點就要比英宗強的多了,皇帝帶頭衝鋒那簡直太鼓舞士氣了。據英宗自己說還親手殺了一個敵人,我想這應該是真的,一個皇帝應該不會說這樣的謊,至於怎麼殺得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應州之戰,雙方兵力大致差不多,從明的角度來說是勝利了。這排兵佈陣什麼的都是武宗親力親為的,說明軍事才能方面還是不錯的。
綜合來看,一個慘敗,一個勝利,真的是人的能力。土木堡之變可惜可嘆!
回覆列表
那時因為明英宗御駕親征面對的是老對手蒙古瓦拉,也先,在情況不明,在對敵人軍情不清的情況下,聽上一個不懂軍事常規的太監那必輸無疑!沒有全方位瞭解敵人的所有情況就敢冒然御駕親征,嗎不是找死那是什麼?
古人照就說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所以,英宗在勇氣可嘉,但是戰略思維上是0的智商,基本打不了仗!
而相比之下的明武宗率五六萬人抗擊四五萬蒙古軍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明武宗可以親自排兵佈陣,而且在何時出擊確實恰到好處,就因為武宗再戰場還斬殺了一名敵兵,士氣大震,此後蒙古兵長時間內不敢內犯便是這次戰鬥的直接結果。而且在這場戰鬥中,武宗親為指揮佈置,戰術正確,指揮得法,體現了較高的軍事指揮才能。應州之役,成為武宗一生中最為光彩的時刻。
在我看來武宗確實有打仗的天賦,軍事才能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