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阿嘛

    歐陽修六十五歲時告老,退居於早年貶穎州(今安徽阜陽)時所營治的宅第。穎州城郊,有一碧流十里的西湖,風景清幽,引退後的歐陽修常徜徉其間,仕宦奔波一生,終歸於優遊林泉的安閒自得。《採桑子》十首正寫於此時。每篇首句末三字皆用“西湖好”領起,或寫輕舟短棹,驚起沙禽掠岸翩飛;或寫風清月白,一片瓊田碧水如浸;或寫殘霞夕陽,野岸無人孤舟自橫;或寫綠荷深處,畫船載酒煙雨霏霏。

    所取景色角度不同,無一篇重複,用疏雋清麗的筆墨,描繪了穎州城郊西湖的秀美風光,流露出晚年遠離官場紛爭、流連山水的恬淡心境,寄寓了一種安閒自適的情趣。

    此詞是其中的第四首,寫暮春憑闌觀賞湖景。上片群芳凋後,殘紅鋪地,飛絮繚亂,一片春光衰殘;下片遊春過後,笙歌散盡,遊人歸去,一湖暮色沉寂,但詞人卻在開篇冠之以“西湖好”加以讚賞。

    “好”,美也。這花謝柳老、人去湖冷,究竟美在哪裡?須於詞的結拍處細加體味。宋代小令詞不象長調慢詞那樣講究婉轉鋪敘,而是重在結句,往往通篇蓄意、蓄勢,最後於結處得之,造出一種清韻悠長的意境。此詞以“雙燕歸來細雨中”收束,和風、笙樂、遊人、畫船一切繁麗熱鬧都消歇了,只剩雙燕翩然歸棲,一簾細雨迷濛。

    這一收結自然有神韻,是喧極歸寂的“悟語”。“西湖好”一路說來,終歸於一片至寂,真讓人吟味不盡。詞中隱然有一縷繁華春色消失的惆悵傷感,但作者以清曠自適出之,並將它融入歸燕細雨的空濛靜寂的意境中。這芳歇紅殘、人去春空的“至寂”之境,是失落繁麗後的虛寂、閒寂和恬寂,是一種“豪華落盡見真淳”的人生至高境界,只有象歐陽修那樣歷盡笙歌宴樂之後歸於退隱的人才能“覺”,才能“悟”,並在覺悟中脫卻世事紛雜,無所牽繫地安然自適,淡泊人生。

    劉永濟《詞論》稱此詞“至寂之中,真味無窮,辭義高絕”,正在於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架空劉禪,曹操挾持劉協,同樣是漢相為何人們褒貶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