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賽麥大弘
-
2 # 貓叔說歷史
關於趙匡胤的死因,眾說紛紜,其中“燭影斧聲”的傳說流傳最廣,還編成了戲文,多少年以來傳唱於民間,產生了很多的故事,那麼回到問題中,為什麼大家都認為趙匡胤是趙光義害死的呢?這個,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個方面,官修史書《宋史》對趙匡胤死亡的記載過於簡單,令人起疑。
《宋史》對趙匡胤的死亡就記載了短短12 個字:“葵醜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這短短几個字就把趙匡胤的死給交代了,不太符合常規,按理說,皇帝的死因還是要記載一點點的,這裡面好像是在隱瞞什麼,所以,大家就開始懷疑有貓膩。
第二個方面,只有趙光義有作案時間和作案動機。
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別說親兄弟,即使是父子都可能掐個死去活來,這就是作案動機。關於作案時間就更好理解了,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天降大雪,趙匡胤深夜讓人打開了宮門,把弟弟趙光義請來喝酒,這期間,二人屏退了所有的太監和宮女,沒人在現場,只有趙光義一個人,趙匡胤莫名其妙地死了,這事兒大家能不懷疑趙光義嗎。
第三個方面,趙光義留宿宮中,有違規制。
按照宋朝的規制,趙光義作為親王是不能夠留宿宮中的,而偏偏當晚趙光義沒有回家,在宮中與趙匡胤一起就寢,這事兒有蹊蹺,大家覺得他肚子裡沒憋好主意。
第四個方面,“燭影斧聲”的傳說流傳很廣,真相更加撲朔迷離。其實,這個故事的記載並不多,只有《續湘山野路》裡面有過詳細描述,不過,這是民間野史,不知道可不可信。根據此書記載,在搖搖晃晃的燭光下,趙光義好像在躲避著什麼,又好像在推辭什麼,不久,趙匡胤拿著柱斧出來了,還剷雪玩兒,這倆兄弟玩兒還挺嗨的。只是,當夜,趙匡胤就一命嗚呼了,令人很費解。
第五個方面,趙匡胤出身戎馬,身體強壯,而且並沒有什麼大病,突然暴死,確實令人狐疑。
根據史料記載,趙匡胤死亡當年還曾經拉開硬弓,一箭射出去四百步,身體不是一般的棒,怎麼會突然之間就死了呢,這當然會令人感覺不可思議。
第六個方面,趙匡胤的後代和親信遭到了清洗。
這個原因也很重要,如果真的如趙光義所說,趙匡胤是執意要把皇位傳給他,那麼,兩人的感情肯定非常深厚,趙光義應該反過來感恩才對。誰知,趙匡胤的兒子,一個趙德昭,一個趙德芳,沒有一個得到善終的。後來,宋皇后去世,趙光義居然降低皇后的殯葬規格,說明他心裡有不痛快的地方,也更加加重了自己的嫌疑程度。
近些年來,又有一些新觀點出來,比如,日本學者認為趙匡胤應該是飲酒過量引發了腦溢血之類的病,所以死亡的時候才比較安詳,細細想來,也有一定的道理。
-
3 # 白露為霜65799235
因為如果事實真相是這樣的話,那一段歷史會更符合邏輯。我個人認為趙光義殺兄奪位的可能性大於正常繼位。
總的來說正史肯定比野史可信度高,但是具體事件上並不一定。讀歷史你可以有你的方式和態度,但不能否定別人的方式和態度。
我個人覺得,正史野史都有不實之處,不管是正史野史,內部自相矛盾的不同記載多得是,只是程度問題。最經典的史記,不是還記載劉太公看見雷雨交加老婆被龍纏身,之後有孕生下劉季嘛,這種記載多荒謬,你也信嗎?
這世界,當然有傻蛋比你傻,但多得是沒你傻的,以為別人是傻蛋的聰明人,其實往往才是真正的傻蛋。
-
4 # 小智卿
一個成語:“燭影斧聲”留給後世無限猜想。
趙匡胤(927--976)字元朗,別名香孩兒,趙九重,趙玄朗等。弟兄三人,二弟趙光義,三弟趙廷美。老三最慘,本來都是匡字大哥當皇帝為了避諱改字為光,後來二哥繼位又改字為廷。
之所以後世有議論趙光義弒兄篡位,就不得不說一下:金匱之盟。當時的杜太后,也就是趙匡胤哥仨的生母生命垂危的時候,召見他們還有丞相趙普,命趙匡胤日後傳位給弟弟趙光義。而趙普當時是全程記錄下來,並把杜太后的旨意藏在金櫃之中。很多史書對此都有記載,但是後人並沒有見過實物。
後來趙匡胤生病,趙光義深夜探望哥哥。不知是巧合還是有陰謀,有太監看到燭光一閃,隨後聽到斧頭落地的聲音,隨後趙光義出來說皇帝駕崩,而後拿金貴之盟說事兒,順理成章的繼位做了皇帝,即宋太宗。
如果真的有這個盟約的話,那麼這個皇位早晚還是會傳給趙匡胤的兒子的。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趙光義繼位後就開始對太祖的後人下手了,逼死了太祖的大兒子趙德昭,趙德芳也過了幾年病死。這樣他自己的皇位得到鞏固。
按金匱之盟的約定,趙光義之後應該傳位給三弟趙廷美,但是趙光義後來又藉故治了他的罪,讓他失去繼位資格。
其實,這後來一系列的舉動看似真有這個盟約,史書也是這樣記載的。不管這個盟約是陰謀還是真的存在,趙光義的做法都能理解,畢竟權利面前無親情。歷史有時候也就是這麼巧合,最終皇帝的寶座還是傳到了太祖一支。北宋是太祖開國,之後就是太宗一支。南宋是高宗開始(他是太宗一支),但是他沒有子嗣,據說是遍訪民間找到太祖的後人回來繼位做的皇帝。而且南北宋共計18帝,正好這兩支各有九人。這也算是奇蹟了!
-
5 # 倫語說歷史
得位之後的宋太祖,遵循先南後北的戰略,先後消滅了南方的九個割據政權,而正要攻打北方的北漢之時,時間走到了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趙光義進了萬歲殿後,摒退左右,其餘人等不可以聽他們兄弟講話,所有侍者、衛士只能在屋外候旨。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之後就沒有了動靜,趙光義宣佈皇帝駕崩,並且臨死之前傳位給他,於是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有人對趙光義繼位頗為不滿,認為當夜是趙光義趁亂謀害了哥哥,並且矯詔拿到了皇位這種說法被傳的神乎其神,宋太宗也不得不拿出拿出了“金匱之盟”的說法,說當年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病重,太祖趙匡胤在旁侍疾,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杜太后擔心趙匡胤死後,孩子太小,也發生像後周恭帝這樣的事情,認為國家應當由年長的國君來繼位這樣比較安全,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
現在看來這個說法並站不住腳,因為趙匡胤去世的時候,自己還是有兩個兒子的年紀大的趙德昭已經二十多歲了,完全可以勝任皇帝。而且“金匱之盟”的說法是宋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興國六年九月,還是那位趙普所獻出的。這位趙普雖然姓趙,但並非趙氏皇族,但經歷了趙氏皇族所有的關鍵時刻,如果這個“金匱之盟”是真的,那麼當初宋太宗繼位的時候為什麼不公佈,反而是在懷疑之聲日盛的時候公佈出的呢。
同樣被當做趙光義害死哥哥謀權篡位的罪證是,在太宗伐遼高梁河之戰大敗後,朝中一度失去太宗生死的訊息,在這時有人便提議擁立趙德昭為帝,後來太宗平安歸來,知道後心中非常不悅,然後未賞賜一同征伐北漢與遼國的大臣,趙德昭進言勸太宗賞賜,但太宗生氣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封賞他們也不遲”。結果趙德昭因為這句話被嚇得自殺。也有傳言這是太宗故意要斷絕太祖一脈。
另外一點在後蜀被滅國之後,後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被太祖所獲,並納為寵妃,此女長得十分漂亮,又有才華,一同征戰的趙光義也非常垂涎,但迫於哥哥的權勢,只能覬覦,為了美人,殺兄篡位是再好不過的理由,並且花蕊夫人的死因蹊蹺,史書記載是趙光義為了哥哥不被亡國之女迷惑,故意射殺。正史中的記載自然是正能量的一面,可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很有可能就是一種“既然我得不到,那我就毀了他”的一種病態心理。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趙光義此人雖然在大的方面確實可以算得上優秀的皇帝,但是比起太祖趙匡胤缺乏了一些心胸和歷練,這也與家中有強悍的父親和兄長有關係,長期的與強人為伴也造就了他的這種性格,他的心目中也存在著陰暗的一面,準確的說趙光義很有可能是人格分裂。他繼位之後,對皇帝的位置更加的敏感,生怕會有人對他不利,趙德昭之死,就是例子。太祖的另外一個兒子趙德芳也是在睡覺中暴斃,弟弟趙廷美因為太宗皇帝開了一個好頭,也整日等著接班,最後也被太宗以謀反論處。
為了皇位的穩固,他甚至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放過,最有能力的長子趙元佐,因為趙廷美被冤死之事感到不平,就在一次宴會上因酒醉縱火,被廢為庶人。二子趙元僖因為被當做準太子,與大臣各種結交,最後也莫名奇妙的“早朝回府,暴病而亡”,他死後,太宗皇帝非常悲痛罷朝五日,並寫下《思亡子詩》。最後在趙光義沒有多少日子的時候,三子趙恆被立為太子,百姓們都非常開心,但是太宗皇帝知道後並不高興。這就十分反常了。
趙光義除了對自己家人下手外,外臣更不用說了,馮拯等人上疏請早立太子,趙光義便將馮拯等人貶到嶺南。南唐後主李煜,是直接記載被太宗毒死,吳越王錢俶六十大壽,太宗皇帝派人祝壽,當晚錢俶就暴斃而死。
但凡是對趙光義皇位有威脅,潛在威脅,哪怕是和皇字沾一點點邊的人都是死的不明不白,如果“燭影斧聲”那一夜,趙光義真的想要做點什麼也是易如反掌吧。皇權在他眼裡就是一個一直覬覦的東西,他比其他人更想得到,但是他的能力並不能撐起野心,所以在陳橋驛的時候他做出了擁立哥哥做皇帝的決定,而在哥哥死後屬於他的機會也到來了。趙普作為這兩件事情的親歷者,很有可能同樣參與了謀劃,正是因為他和趙氏兄弟關係都不錯,在趙匡胤死後,憑他對趙光義的瞭解,是可以保證自己的榮華富貴的,但是太祖的兒子繼位,就不一定會怎樣了,所以趙普才沒有擁立太祖的兒子登基,而配合了趙光義奪取了政權。
人格分裂的趙光義雖然有一定的才能,但是並比不上他的哥哥,可是他的野心一點也不小,在這樣的性格驅使下,皇權已經成為了他的囊中之物,他得到的不容易,更不想輕易失去,所以登基後的一系列舉動,充分證明這一點。
他是怎麼讓這些人都“暴斃”的呢,有一則野史記載了一個小故事說到了宋徽宗年間,有一天徽宗皇帝騎馬在皇宮中巡視,發現了一個沒有名字的倉庫,不知道是幹什麼用的。於是就問左右,宮人回答說這是太宗皇帝始在宮中專門設定用於存放毒藥的倉庫。庫存的毒藥有七個等級,最高階的一種讓人聞一聞就會死去,這些毒藥是專門用來對付亂臣賊子的。宋徽宗聽聞這件事不禁擔憂起來,一則認為用毒非君子作為,二則擔心如果有人拿這裡面的毒藥對付他豈不危險。於是下詔書焚燬了這些毒藥。
沒有直接證據表明這些毒藥和太宗朝那些人的死有關,但是不得不讓人如此聯想,甚至在壯年的太祖溘然長逝是不是這些毒藥長期的結果,燭影斧聲之夜只是最後的環節,也未可知。趙光義或許正是因為多行不義,所以禍及子孫,兒子真宗獨子,還弄出了“狸貓換太子”的故事 ,孫子仁宗無子,後面的雖然有子嗣但哲宗早亡,徽欽二弟靖康之恥被俘虜,大量皇族子嗣被欺凌,唯一逃脫的宋高宗趙構,無子,不得已又傳回太祖一脈,也算是報應不爽。
-
6 # 赤手空拳向前走
趙匡胤要把帝位傳給趙光義?誰說的?
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後就封趙光義為開封尹――首都市長,大權在握,說明趙匡胤對他的弟弟很器重。一年俸祿十萬兩白銀,對他的弟弟很大方。趙匡胤想要遷都洛陽,先問趙光義的意見,說明他對趙光義的信任。
但這不代表他會把帝位傳給趙光義,假如說“燭影斧聲”是趙光義殺了他哥,這更說明趙匡胤不會把帝位傳給趙光義,否則何必要殺趙匡胤呢?只能說明趙匡胤考慮到他的兒子還小,需要一個皇叔幫忙打理朝政,這就是趙匡胤為什麼那麼器重趙光義了。
“金匱之約”――說的是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死前要趙匡胤把帝位傳給趙光義。那是趙光義當了皇帝之後五年才說的,趙匡胤沒說。
-
7 # 尋根拜祖
毛主席稱趙光義為小人,說他為皇位不擇手段!筆者認為趙光義就是歷史上為人最狡猾、手段最卑劣、心腸最毒辣的篡位者,同時又是能力最低下的太宗皇帝!
趙光義是如何殺兄謀位,並鞏固皇權的一、利用兄弟感情,悄悄培植勢力
趙匡胤登基之後,為了鞏固自身的勢力,逐步提拔身邊的親信和家人,年輕的趙光義被提拔殿前都虞候,後一路晉升為節度使、開封府尹、晉王、東京留守,逐步成為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
在這個過程中,趙光義利用兄長的信任和疏忽,逐步培植自己的勢力。當趙匡胤意識到趙光義的野心時,情形已經非常糟糕,除非以過激手段,他已經無法剪除趙光義的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不敢宣佈繼承人,以防遭到迫害。趙匡胤曾經想以遷都的方式,擺脫趙光義一黨的威脅,但在趙光義黨羽的反對下,計劃失敗了!
趙匡胤為人寬厚,他做不出武力剷除趙光義的舉動,只能另尋他路,結果不等他出手,兇殘的趙光義搶先動手了!
二、趙光義奪位
燭影斧聲大家都很熟悉了,不做詳述。雖有爭議,但史學家的曲筆已經把事件說得很清楚。
另外還有一個細節很重要:趙匡胤駕崩當夜,宋皇后第一時間令王繼恩宣趙德芳進宮,但王繼恩私自矯詔,召來趙光義,當夜趙光義靈前繼位。
這個細節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趙匡胤生前對繼承人有所交代,即趙德芳;二是王繼恩早就投靠趙光義,並已有謀劃。
我們再退一萬步,趙匡胤是自然死亡,也沒有趙德芳繼位的安排。但趙光義無詔,且越過皇子繼位,僅憑這一點,趙光義就是非法的,就是篡位!
三、為鞏固皇權篡改歷史
趙光義篡位後多次篡改歷史,企圖掩蓋真相。他潛心製造的“金匱之盟”恰恰讓他露出了馬腳。“金匱之盟”就是失勢的趙普獻給趙光義的投名狀,兩人的一個交易,史學屆已有共識。
他篡改的第二個歷史事實就是,把自己編進黃袍加身的功臣,實際他根本沒有參與其中。
接著,他又採取殘忍的手段迫害死了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和趙廷美。三個人死的理由有點滑稽,一個自殺,一個吃肥肉吃死了,一個睡覺睡死了!這三人的死讓趙光義從此皇位無憂,只有趙匡胤在黃泉路上飲恨痛惜!
趙光義及其後人對歷史的篡改維持了幾十年,但假的就是假的,歷史的痕跡永遠無法全部抹殺,趙光義應該長跪兄長的靈前!
無能的趙光義差點斷送大宋基業一、兩次北伐耗盡大宋軍事基礎
高粱河之戰和雍熙北伐是趙光義不顧現實,自視其大,自吞苦果的戰爭。兩次北大失敗後,趙匡胤辛苦積攢的家底,被趙光義完全斷送,並差點導致亡國。
趙光義為啥發動兩次北伐,說白了就是想透過戰爭,證明他不比趙匡胤差,以此鞏固皇權。但小丑就是小丑,事實證明他就是個無能之輩!
二、制定畸形的以文抑武政策,導致大宋武備不彰
客觀地講,以文抑武是歷史的選擇,不能把責任全部歸到趙光義頭上。但他竟然創造出了以事先制定的戰陣圖,指揮前線作戰的畸形軍事指揮模式,這導致前線指揮官不能因勢變化,如同被捆著手腳上戰場。
他的這個創舉,不但導致大宋軍事作戰連連失利,也導致國家從此走向武備不彰!
得位不正的人心虛啊,能力又不足,只能以不惜犧牲國家利益的方式,保全自己可憐的自尊!
綜上,趙光義就是個卑鄙自私、心狠手辣的篡位者,也是中國歷史上最低能的太宗皇帝!
-
8 # 墨茗其妙
因為主要有幾個方面的疑點導致人們會有趙光義害死趙匡胤而上位的說法:
一、燭光斧影說。說趙匡胤死那天叫弟弟趙光義去喝酒,中間有人看到燭影閃爍,有斧聲傳出。而後趙光義出來說哥哥趙匡胤死了,他繼承了皇位。實際上這種說法是有出入的。按司馬光的記載,趙匡胤死時只有皇后在場,趙光義當時是不在塊的。是由宋皇后讓太監王繼恩去通知秦王趙德昭,但王繼恩卻並沒有按皇后的話去辦,而是去找到趙光義,讓他立即進宮,以防別人捷足先登,這個別人也就是秦王趙德昭。所以,趙光義想當皇帝是真,但害死趙匡胤的可能性不大。
二、金匱之盟說。說太后在日,把趙匡胤、趙光義弟兄倆叫到一起,有趙普做證。太祖趙匡胤死後,由弟弟趙光義繼位,防止北周主幼臣欺,以至失國的情況再次發生,保證宋朝基業能夠延續下去。但這個金匱之盟直到五年後才拿出來。所以很多人認為這個金匱之盟是子虛烏有,是趙光義為了當皇帝的合法性,捏造的這麼一個東西。所以人們人為趙光義得位不正,才會有謀害說的出現。
三、太祖趙匡胤的後人及有皇位繼續可能的三弟妹趙廷美都死的比較蹊蹺,認為是太宗趙光義心虛,所以對對他皇位有威脅的人都想辦法除掉。
正是由於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才導致了後人有了趙光義害死哥哥趙匡胤上位的說法。歷史如霧裡看花,誰又能說得透呢。
-
9 # 史無止境
首先,我認為,“金匱預盟”,是趙光義篡位的政治基礎。關於“金匱預盟”,《宋史》記錄得頗為詳盡: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二人的母親杜太后在病危前,把趙匡胤和丞相趙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遺囑”。杜太后對趙匡胤說,你之所以能獲取後周的江山,就是因為周世宗任用了一個小孩子當皇帝,如果是一位壯年英武的君主,絕不會出現“陳橋兵變”。為了不讓這種慘痛的歷史重演,為了維護趙宋億萬年社稷,希望你選擇一位“長君”做接班人。對於母親的命令,趙匡胤表示同意,然後命趙普白紙黑字記錄下來,並把這份政治遺囑當成“基本國策”珍藏在黃金寶櫃裡。如此看來,趙匡胤死後,趙光義即位也是理所當然。但偏偏這個“金匱預盟”的來歷非常曖昧。很明顯,“金匱預盟”是趙光義親自主持編纂《宋史》時才加進去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趙光義謀害其兄的端倪。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5歲,正是建功立業的強壯之年,而趙光義比趙匡胤小一旬,剛剛23歲。此時,趙匡胤的次子德昭11歲,四子德芳只有3歲。既然有“金匱預盟”這個尚方寶劍,趙光義即位是不成問題的。但問題是,趙匡胤此時身強力壯,也許還要當個十年二十年皇帝……如此一來,自己何時當皇帝還是個未知數,況且那時,趙匡胤的兒子已長大成人,立其子為太子順理成章。免得夜長夢多,趙光義先下手為強,是大有可能的。你是怎麼看呢?
-
10 # 劉史君講史
一說到趙光義搞死趙匡胤,就涉及一個重要事件叫“燭影斧聲”。所以趙光義有沒有殺死趙匡胤,嚴格來說,其實包含三個問題。
第一個,燭影斧聲是真的嗎?
第二個,趙光義殺了趙匡胤嗎?
第三個,趙光義是篡位嗎?
那我主要說說前兩個,最後一個簡單說一句。
“燭影斧聲”:原版、前傳與升級版說起燭影斧聲,稍微瞭解點宋史的人,第一反應都是趙光義搞死了趙匡胤,然後篡位稱帝。可是繼續讓他把這個故事再講細緻一點,你可能就會聽到各種不同的版本。
真的,燭影斧聲的故事版本,真是太多了。我不說別的,就說說宋代的版本。
先來說說原版。原版故事記載於《續湘山野錄》裡,這部書的作者是北宋仁宗年間的和尚文瑩。故事的原文是這樣的:
祖宗潛耀日,嘗與一道士遊於關河。無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無。每有乏則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劇飲爛醉。生善歌《步虛》為戲,能引其喉於杳冥間作清徵之聲,時或一二句,隨天風飄下,惟祖宗聞之,曰:“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至醒詰之,則曰:“醉夢語,豈足憑耶?”至膺圖受禪之日,乃庚申正月初四也。自御極不再見,下詔草澤遍訪之。或見於轘轅道中,或嵩、洛間。後十六載,乃開寶乙亥歲也,上巳祓禊,駕幸西沼,生醉坐於岸木陰下,笑揖太祖曰:“別來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後掖,恐其遁,急回蹕與見之,一如平時,抵掌浩飲。上謂生曰:“我久欲見汝決克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在?”生曰:“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上酷留之,俾泊後苑。苑吏或見宿於木末鳥巢中,止數日不見。帝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上御太清閣四望氣。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㪬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溫瑩如出湯沐。簡單來說,就是早年趙匡胤、趙光義兄弟曾碰到一個大仙兒,這位大仙兒自稱混沌,又稱真無,反正一聽就不是什麼靠譜名字。混大仙兒兜裡的錢永遠掏不完,還算出了趙匡胤稱帝、大宋開國的日子。所以老趙建國以後就到處找他。
十六年後,老趙去西京洛陽,終於又遇到了混大仙兒,於是就問他自己還能活幾年。混大仙兒就說,今年十月二十日夜,如果是大晴天,你還能活12年;否則趕緊安排後事吧。
到了那天夜裡,本來大放晴,老趙倍兒高興;結果樂著樂著,突然就陰天下大雪了。於是老趙就急命人把寶貝兒弟弟趙光義叫來,又把身邊的人都轟走了。然後倆人對著大喝一氣,期間光義寶貝兒數次表示自己喝不動了,一個勁兒想跑掉。因為當時宮殿裡點著蠟燭,倆人的人影就映在了窗戶上,這就是所謂的“燭影”
這個時候已經到了三更半夜,外邊的雪有數存之厚。不知道為毛線老趙突然拿著柱斧戳雪,雪在殿外,那也只能理解為老趙跑到殿外來了。一邊戳,一邊跟他的光義寶貝兒說:“好做!好做!”,然後就寬衣解帶,打著呼嚕睡去了。
至於這個“好做”是什麼意思,對不起,好像宋代人也沒搞明白。現在一般理解為“好好做(皇帝)”或者“你做的好事!”嗯,完全對立的兩種理解。
當天晚上,寶貝兒光義一直住在宮裡。到了第二天早上,大家發現老趙已經掛了。於是光義寶貝兒嚎啕大哭,然後宣讀老趙的遺詔,正式登基。
怎麼樣,是不是感覺在看《聊齋》?不過這個混大仙兒實在不夠範兒,為了讓這個故事顯得不那麼low,在宋神宗年間,“燭影斧聲”出現了升級1.1版。給趙匡胤算命的不再是名不見經傳的混大仙兒,而是名聲如雷貫耳的陳摶老祖!據蔡惇《夔州直筆》記載:
太祖召陳摶入朝,宣問壽數,對以丙子歲十月二十日夜或見雪,當辦行計,若晴霽須展一紀。至期前夕,上不寢。初,夜遣宮人出視,回奏星象明燦。交更,再令出視,乃奏天陰,繼言雪下,遂出禁鑰,遣中使召太宗入對,命置酒,付宸翰屬以繼位,夜分乃退。上就寢,侍寢者聞鼻息聲異,急視之,已崩。太宗於是入繼。V1.1版的故事雖然沒有燭影斧聲,但故事的核心是一樣的:神仙算命,老趙藥丸,趕緊叫寶貝兒弟弟來接班。
其實燭影斧聲還有一個前傳。《楊文公談苑》是根據真宗朝詩人楊億的言行整理而成的,這部書裡寫道:
開寶中,有神降於終南道士張守真,自言:“我天之尊神,號黑殺將軍,與玄武、天蓬等列為天之三大將。”言禍福多驗,每守真齋戒請之,神必降室中,風肅肅然,聲如嬰見,獨守真能曉之。太祖不豫,驛召守真至闕下,館於建隆觀,令下神。神曰:“天上宮闕已成,玉鏁開,晉王有仁心。”言訖,不復降。太祖以其妖,將加誅。會晏駕,太宗即位……這次跳大神兒的換成了道士張守真,玩兒的是神仙附體的把戲。然後說天上的宮殿開門了,晉王有仁心。言外之意,老趙你該上天住天宮去了,地上的事兒就交給你的寶貝兒弟弟、晉王趙光義吧。老趙聽完就想揍人,結果真如張真人所說,上了天宮。
這個天宮故事到此還沒算完。南宋邵博在《邵氏聞見後錄》裡也記載了天宮故事,這沒什麼稀奇的。比較歎為觀止地是,邵博說,這故事“出《太宗實錄》,《國史·道釋志》、《符瑞志》”。
也就是說,這個天宮故事,是國家承認的國史!
與此同時,著名史學家李燾的鉅著《續資治通鑑長編》也問世了,在這部書裡,李燾集原版、1.1升級版和前傳的大成,搞出了橫空出世的“燭影斧聲”V2.0版,原文如下:
初,有神降於盩厔縣民張守真家,自言:“我天之尊神,號黑殺將軍,玉帝之輔也。”守真每齋戒祈請,神必降室中,風肅然,聲若嬰兒,獨守真能曉之,所言禍福多驗。守真遂為道士。上不豫,驛召守真至闕下。壬子,命內侍王繼恩就建隆觀設黃籙醮,令守真降神,神言:“天上宮闕已成,玉鏁開。晉王有仁心。”言訖不復降。上聞其言,即夜召晉王,屬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所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㪬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在這個版本里,作者領會了1.1升級版的名人效應,在使用原版的“燭影斧聲”的同時,嫁接了官方承認的前傳,順便把容易引起歧義的“好做”改成了“好為之”,還把不合常理的部分(跳大神兒不算)改掉了,比如老趙大半夜突然戳雪改成了戳地,比如趙光義當天壓根就沒在宮裡住一宿。
其實李燾自己也覺得,“燭影斧聲”疑點重重,甚至懷疑這就是個假故事。他在《長編》的自注中,有過一段辨析:
然文瑩所言道士,不得姓名,豈即張守真耶?或復一道士也。恐文瑩得之傳聞,故不審,如雲“於西沼木陰下笑揖太祖”,“止宿後苑鳥巢中”,言“十月二十日夜晴,則聖壽可延一紀”,疑皆好事者飾說,未必然也。又云“太宗留宿禁內”,此亦謬誤。太祖既不豫,寧復自登閣,且至殿庭㪬雪乎?今略加刪潤,更俟考詳。顧命,大事也,而實錄、正史皆不能記,可不惜哉。只是雖然如此,李燾還是把“燭影斧聲”改造一番,於是就有了今天《長編》中記載的V2.0版本。
到這裡,“燭影斧聲”在宋代的進化史結束了。在民間和官方宗教界、文學界、史學界各路精英的努力下,終於有了一個官方不置可否甚至可能默許的通行版!
等等,好像哪裡不對?官方為什麼要默許趙光義殺死趙匡胤的“燭影斧聲”?
燭影斧聲,就是一場各取所需的人為誤會因為直到《續資治通鑑長編》的“燭影斧聲”V2.0版,“燭影斧聲”說的根本就不是趙光義搞死趙匡胤。說“燭影斧聲”是趙光義殺趙匡胤的,有一種特別傻的說法,就是光義拿著一把大斧頭生生把他哥給砍死了。只是不知道這樣的場景,如何保留一具“玉色溫瑩如出湯沐”的屍體。
其實這是一種附會,因為“燭影斧聲”裡提到了柱斧,關於柱斧是什麼,有說禮器的,有說拂塵的,有說鎮紙的,莫衷一是。但無論如何,不會是一把砍人的斧頭。
當然,後來有聰明的人注意到了這個bug,於是毒酒說又應運而生。但所有這些說法都沒有領會“燭影斧聲”的精神:趙匡胤知道自己要死了,趕緊傳位給趙光義。傳位!這才是“燭影斧聲”的核心,也才是官方改造、宣傳這個天宮+聊齋故事的原因所在。既然是趙匡胤合法傳位,那麼燭影斧聲哪來的弒兄篡位?至於“燭影斧聲”與篡位聯絡在一起,據說是明清以後小說家乾的好事。
然而“燭影斧聲”說的是篡位還是傳位,其實並不重要,因為這個故事根本就是假的!
前面梳理了半天“燭影斧聲”的進化史,就是為了讓大家看到,這個故事是如何演變成後來的版本的。我們要驗證“燭影斧聲”的真假,當然還是要求本溯源,去研究原版的故事。
首先來說,原版故事裡,除了怪力亂神跳大神兒,有不符合史實的地方。一個是時間。原版故事裡說,決定趙匡胤生死的是“十月廿日夜”的天氣情況。但事實是,趙匡胤在十月二十日凌晨駕崩,那麼故事裡決定他生死的夜晚應該是十月十九日夜。顯然,文瑩沒有注意到這個時間細節,這個bug是李燾的V2.0版才改正的。
另一個bug是趙光義的行蹤。據原版故事記載,趙光義當天就住在了宮裡,一直到天亮。但事實是趙光義當天夜裡住在自己府上,有官方史料為證(後面會詳細說),所以後面兩個升級版本都把這一條去掉了。
可是無論升級版的故事如何完善,原版就是原版,“燭影斧聲”的故事從一開始就漏洞百出。
那為什麼會漏洞百出呢?因為文瑩的初衷,根本就跟宮闈秘事無關。仔細閱讀《續湘山野錄》,就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事情。
緊挨著“燭影斧聲”前面,講的是趙匡胤打北漢,北漢向宗主國契丹求救。契丹的宣徽使王白能掐會算,算出趙匡胤打不下北漢,還算出10多年以後北漢滅亡,宋遼交戰等等細節。總之,這個故事的核心,是王白大仙兒很神。
緊挨著“燭影斧聲”後面,講的是太宗朝,文人潘閬裝神弄鬼嚇唬另一位文人柳開的故事。
總而言之,真真假假,不管是真大仙兒還是假扮鬼,“燭影斧聲”前後都是些怪力亂神的故事。如果把眼界放開,《湘山野錄》和《續湘山野錄》這兩部書裡,這種“聊齋故事”比比皆是。考慮到文瑩的和尚身份,和他弘揚佛法的用心,“燭影斧聲”其實就是一個宣傳混沌大仙兒能掐會算的軟文。
只不過,文瑩想用一個離奇的故事,宣傳宗教精神;宋代皇帝看重的,卻是趙匡胤傳位趙光義的政治合法性;到了後來的藝人文人那裡,宮鬥殘殺成了最大的流量價值。一個“燭影斧聲”被多次綁架,最終從“合法傳位”綁成了“弒兄篡位”。
趙光義到底有沒有弒兄篡位無論“燭影斧聲”是真是假,無論他的初衷是證明“傳位”還是“篡位”,其實都無法說明,趙光義是否殺了趙匡胤。
關於趙光義弒兄,其實沒有任何直接證據。但是話又說回來,可疑的行為和動機還是有的。
先來說說直接的行為。宋代官方史料裡,記載了三個人的三件事。
第一人是程德玄,趙光義的親信,而且善醫術。根據宋代國史編纂而成的《宋史》,其《程德玄傳》記載:
太祖大漸之夕,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關疾呼趣赴宮邸者。德玄遽起,不暇盥櫛,詣府,府門尚關。方三鼓,德玄不自悟,盤桓久之。俄頃,見內侍王繼恩馳至,稱遺詔迎太宗即位。德玄因從以入,拜翰林使。作為趙光義的心腹,程德玄大半夜不睡覺,說有人讓進宮。於是跑到趙光義府門口等著,然後就等來了趙匡胤的傳位遺詔。你說程德玄是半夜失眠出來發神經,碰巧遇到天上掉餡餅的機率大;還是本來就知道這裡有餡餅,專門跑來等的機率大?
第二個人是馬韶,跳大神兒的。趙匡胤稱帝以後,禁止民間跳大神兒,怕這幫人陳說天命,忽悠人造反。馬韶其實是個法律邊緣的危險人物,可是程德玄居然跟他關係很好。據《宋史·馬韶傳》記載:
十月十九日,既夕,韶忽造德玄,德玄恐甚,詰其所以來,韶曰:“明日乃晉王利見之辰,韶故以相告。”德玄驚駭,止韶一室,遽入白太宗。太宗命德玄以仁防守之,將聞於太祖。及詰旦,太宗入謁,果受遺踐阼。看見了沒有,又一個在十月十九日就知道趙匡胤要掛的。寫《續資治通鑑長編》的李燾認為這事兒不靠譜,因為跟《程德玄傳》相矛盾。但我覺得一點都不矛盾,程德玄把馬韶關在家裡,然後再去趙光義的府上,完全來得及。
最後一個人,是王繼恩。這是個宦官,用清宮辮子戲裡大家最熟悉的角色類比,就是個“大內總管”;另外他還兼任武德使,簡單來說就是類似於明代東廠廠公的角色。
《宋史·王繼恩傳》關於他在趙匡胤去世這天夜裡的行蹤,記錄比較簡單:
及崩夕,太宗在南府,繼恩中夜馳詣府邸,請太宗入。後來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又從錢公輔處打聽到一個更八卦的訊息: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而以親事一人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醫官賈德玄先坐於府門,問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門者,曰‘晉王召’,出視則無人,如是者三。吾恐晉王有疾,故來。”繼隆異之,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趣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遂與王雪中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宋後聞繼隆至,問曰:“德芳來邪?”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德玄後為班行,性貪,故官不甚達,然太宗亦優容之。這段故事記載於《涑水記聞》,據李燾分析,《涑水記聞》是司馬光為了寫《資治通鑑後紀》而準備的資料集。錢公輔曾做過知制誥,比較接近中樞,所以司馬光從他那兒搞到一些宮廷訊息,可信度還是可以的。只不過程德玄和王繼恩的名字出了點問題。
我們來綜合一下。在官方正式承認的檔案裡,在趙匡胤去世前夕的那個夜晚,跳大神兒的馬韶來找趙光義的心腹程德玄,告訴他今天晚上趙光義大吉大利;於是程德玄把馬韶關了起來,三更半夜跑到趙光義府門前等著;這時候王繼恩來了,趙光義入宮繼位。而《涑水記聞》補充了一點,就是當時宋皇后想迎立趙匡胤的少子趙德芳,結果由於王繼恩的堅持,趙光義急匆匆搶著入宮繼位了。
有沒有覺得哪裡彆扭?問題就在馬韶和程德玄,怎麼就像事先知道趙匡胤會掛一樣。一個說趙光義大吉大利,一個跑來等訊息,而且真的就等來了王繼恩。
所以我說,在趙匡胤去世的那個夜裡,趙光義,至少是他的黨羽,具有“可疑的行為”。“燭影斧聲”衍生出的趙光義用毒酒毒死趙匡胤,也是從這個可疑的行為變種出來的。那個程德玄不是醫生嘛,能醫人者必能殺人。
除了“可疑的行為”,趙光義對趙匡胤下手,還有一個“可疑的動機”,那就是趙匡胤扶持兒子趙德昭。
這個我不展開說了。就說兩點。一個是在趙氏宗族內部的官職體系中,除了趙光義,趙匡胤的四弟趙光美(就是後來的趙廷美)、大兒子趙德昭、小兒子趙德芳,他們三個人的官職,是按照年齡依次從高到底的。可是在開寶六年(973年),這個次序竟然被不聲不響地打破了。
當時有一種官職叫檢校官,簡單說就是一個榮譽性官職,純粹就是誰高誰好看,沒權也沒錢的一種職位。開寶六年,趙光美和趙德昭同時加檢校官,按說應該是光美高於德昭才對。可事實是,光美的檢校太保低於德昭的檢校太傅。
開寶九年(976年),在趙匡胤人生的最後一年裡,吳越國王錢俶入朝。以往接待諸侯或者降王的任務,都由趙光義擔任,然而這次,趙匡胤把機會給了趙德昭。
顯然,趙匡胤正在逐漸抬高趙德昭的地位,並讓趙德昭參與政事,鍛鍊能力。假以時日,趙德昭必然成為趙光義的競爭對手。
所以我說,趙光義搞死趙匡胤,具備“可疑的動機”。
但是不管行為和動機多麼可疑,也只是可疑而已。這期間到底有什麼蹊蹺,史料已經無法給予更多真相。或許來自敵國的記載,可供參考。
據《遼史·景宗本紀上》記載:“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趙炅,就是趙光義繼位以後改的新名字。
趙光義繼位程式完全合法因為篇幅有限,第三個問題,也就是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我就不展開說了。不過可能會讓大家很失望,從史料來看,趙光義的繼位在程式上完全合法。理由有四個:
1.親王尹京。趙光義封晉王,任開封府尹。按照唐末五代慣例,親王同時兼任首都市長,這就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趙光義實際上就是合法的皇儲。
2.太祖遺詔。以往一直都說沒有趙匡胤傳位趙光義的遺詔,不過據王育濟先生考證,其實《宋會要輯稿》裡就有傳位詔書的全文。別的地方也有原文記載,只是要麼記錯了時間,要麼過於零散,因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人們重視。當然,你問這個遺詔是真的假的,反正現在還無法證明它是假的,估計以後也很難。
3.搶先繼位。所以從程式上來看,趙匡胤不管是不是正常死亡,第一順位人都是趙光義。宋太后讓王繼恩去找趙德芳,這才是非法要搞事情。就算不讓趙光義繼位,趙光美、趙德昭的合法性都遠遠高於趙德芳。所以從合法程式來說,趙光義並沒有搶趙德芳的皇位,反而宋皇后和趙德芳是搶奪的一方。當然,皇位這種東西,自古以來就沒有說你的就是你的,當了皇帝的還能被拉下馬,何況趙光義只是個皇儲。所以趙光義搶先跟著王繼恩入宮去搶奪自己合法的皇位,這一點反倒是沒什麼好吐槽的。
4.金匱之盟。就是趙匡胤傳趙光義,趙光義傳趙光美,趙光美再傳回趙德昭。這個有爭議,問題也比較複雜。我是傾向於,有這個三傳約存在。那麼趙光義首先具備了繼位資格。當然因為這條有爭議,因此不能作為鐵證。
最後總結一下:
1.“燭影斧聲”純屬子虛烏有。和尚想用它宣傳宗教,皇帝想用“傳位”來加強合法性,藝人想用“篡位”來吸流量,大家一起用一個假故事忽悠吃瓜群眾而已。
2.在趙匡胤去世前夕,趙光義行為可疑,也具有殺人動機。因此不能完全免除他弒兄的可能性。但這也只是一種可能性,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他真的動手了。
3.趙光義繼位在程式上完全合法,並沒有“篡位”的證據。
-
11 # 煙雨如墨m
宋太宗趙光義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宋太宗原名其實叫趙匡義,但是為了避宋太祖的名諱,才改名成趙光義。趙光義出生於公元939年,字延宜。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駕崩,趙光義即位,即位後便改名為趙。趙光義從小就聰穎不凡,小時候與同齡小孩子玩遊戲,那些小孩子都畏服於他。公元960年,趙光義也參加了陳橋驛兵變,當時與眾人一起擁立哥哥趙匡胤為帝。趙匡胤登基後,就封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征討李重進後,又被封為大內都部署等。進佔太原之後,趙光義被封為晉王,位列宰相之上。
趙光義登基為帝后,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趙光義對宋太祖的子女非常好,連宋太祖的舊部也都一一加官進爵,甚至那些宋太祖想要處罰的人他都將他們赦免了。但是趙光義還是很注重自己親信的培養的。他慢慢的將自己的親信一點點的送入朝堂擔任要職,替換宋太祖時期的大臣。
趙光義自己的位子坐穩了之後,就開始統一天下。公元979年,趙光義北上親征,擊退了遼國援兵,將北漢政權徹底消滅,結束了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趙光義見這一戰成績如此出色,想要趁機北伐。初期效果不錯,收復了益州和涿州,於是下令攻打燕京。
誰知這一戰不僅大敗,趙光義還身中了一箭。在公元997年,趙光義逝世的時候,這個箭傷還沒有完全恢復
趙光義為什麼要幹掉趙匡胤
在北宋的歷史上,關於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突然暴死一直是千百年來人們討論的焦點話題。而其中很多人的看法都是趙匡胤的突然死亡並不是一場意外,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的精心策劃和準備,目的就是奪取趙匡胤的皇位,自立為帝。如果我們仔細檢視一下趙匡胤死亡的整個過程和趙光義這個人,確實他的嫌疑是最大的,因為他同時滿足了殺害趙匡胤的動機和時間兩個條件。
趙光義雖然被趙匡胤封為了晉王,但是他並不滿足只是當一個王侯,他要成為掌控全天下的人。那麼他怎樣才能當上皇帝呢?按照千百年來的規矩,皇帝的位子是傳給自己的子嗣的,從來沒有傳給過自己的弟弟。那麼他就不能等到趙匡胤死後再傳位給他了,他必須要尋找一個機會殺掉趙匡胤,然後自己才能有當上皇帝的可能。這個機會最終還是來了。
來看一下史書中記載的趙匡胤死亡的過程。那是在開寶九年即公元976年10月19日,當天晚上,趙匡胤突然把弟弟趙光義召入了宮中,不為別的,只是想和他喝個酒。事情在這裡還並沒有什麼異象,兄弟之間喝個酒,聊聊天,拉一下家常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過隨後的事情就不正常了,當晚趙光義並沒有離開皇宮而是留宿在了宮中。這裡就有點不合規矩了,按理來說趙光義是不能在宮中留宿的,他的留宿是破壞規矩的行為。不過之後發生的事情更人感到不可思議了,在兩人喝酒之後的隔日清晨,當時只有五十歲的趙匡因突然就駕崩了,而且之前沒有任何徵兆。而在趙匡胤死後的第二天,趙光義就繼承了皇位。
從上面種種跡象來說,趙光義確實是殺害趙匡胤的第一嫌疑人。因為趙匡胤一死,受益最大的一定是他自己,再加上趙匡胤死前和趙光義的“親密舉動”,他有理由更有機會殺死趙匡胤。不過我們不能就僅僅憑藉猜測斷定趙光義一定是兇手,我們還需要更加強有力的史料來佐證這個觀點。
趙光義是不是真殺了趙匡胤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北宋王朝。趙匡胤一共在皇帝的位子上坐了十一年,便於976年去世了,享年四十九歲。不過在趙匡胤死後繼位的並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按理來說,把皇位傳位給弟弟確實是比較罕見的,不過這還不是最讓人感到奇怪的。真正讓人覺得非常蹊蹺的是趙匡胤的離奇死亡,而作為繼位人的趙光義則是趙匡胤之死的最大嫌疑。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趙匡胤的死亡過程。史書記載,那是在開寶九年即976年10月19日的晚上,這一天趙匡胤召集了他的弟弟趙光義前來飲酒,當晚趙光義就住在了宮中。這件事情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哥哥想念弟弟了想要讓他陪自己喝酒,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過之後的事情就讓人覺得蹊蹺了,在隔日的清晨,趙匡胤沒有任何徵兆地暴斃而死,只活了四十九歲。第二天,趙光義就繼承了帝位。這不得不讓人懷疑,趙光義可能就是為了篡位而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因此在一本叫《湘山野錄》的野史中記載了一個“燭影斧聲”的故事:當時趙匡胤病重,於是便召集當時身為晉王的弟弟趙光義商量政事。在議事期間,有人在燭光下看見光義離席的舉動,又聽見宋太祖引柱斧戳地的聲音,並說道:“好為之”。宋皇后看見之後,乞求光義放過他們,趙光義說我一定會護佑你們富貴的,不要擔心。這就是“燭影斧聲”的典故。
從動機和時機上來說,趙光義確實有理由和時間殺死自己的兄長,但是並不能就此認定趙匡胤就是趙光義殺的,而且這個“燭影斧聲”的典故來自於野史,可信度並不高。因此關於趙光義是不是殺死趙匡胤的兇手,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回覆列表
謝邀,確實在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也是歷史上的幾大迷案之一。從趙光義在世開始就有人說傳位不正,一千多年以來,基本形成兩種觀點,一是,傳位正常,太祖病死說。二是,傳位不正,謀殺篡位說,所謂“燭光斧影”,就是這種說法。兩種說法,都有證據,誰也說服不了誰,而且在太宗同時代人就這樣說。病死說是正史記載的,不用分析,這裡只分析篡位說。主要原因是父終子繼是先秦以來就定下的規矩,到這裡變成兄終弟繼,與傳統觀念有出入。其次,就是太宗繼位之後對太祖的後人的態度,太祖兩個兒子正值青壯年,相繼不明不白的死去,又故弄玄虛拿出一個他母親的密函欲蓋彌彰。我認為,不論太祖怎麼死的,他生前是要將皇位傳給太宗的,這是出於五代走馬燈換皇帝的事實分不開的,主要原因是皇帝太年輕,無法駕馭朝堂。太祖在世時,沒有安排自己的兒子繼位,也沒有扶持他們上位的跡象,反而,一再提拔太宗。太祖就是要安排強勢的太宗繼位,打破在他之前皇位傳不過兩代的怪圈。那為麼出現篡位說呢?篡沒篡位,沒有證據,不好說。對於太宗來說,上位只是時間問題。我想,主要是太宗繼位之後太過強勢,打擊了太祖在位時的一些人,改變了一些政策,給人的影響是要改變太祖的制度,加之太宗人品不如太祖,太祖寬厚、仁慈。太宗粗暴,強幸小周後,毒死後主李煜,這在太祖是不可以想象的,在位時間又長。懷念、同情太祖的人越來越多,他也沒有還位給太祖系,這些都是造成篡位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