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白兔小哥

    王朝建立以後,最令統治者頭疼的就是手握重兵的開國功臣。在西漢是韓信、彭越、英布,在北宋則是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北宋上承唐五代藩鎮割據,大臣已經習慣了掌握兵權,割據一方,不聽中央安排。那麼,趙匡胤為什麼能夠用“杯酒釋兵權”這種方式和平解決功臣軍權問題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嘛!

  • 2 # 語文360

    唐朝自安史之亂就開始衰落,唐末黃巢起義拉開了藩王亂事的五代十國大分裂局面。

    北宋趙匡胤結束了五代時期,他本是後周的大將,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

    在北宋建國初期,仍然存在後唐、後漢等十國的藩王政權,趙匡胤起兵先後消滅了各個地方政權,艱難統一了全國。

    趙匡胤深知唐末到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時期,都是由於政權分散,藩王割據勢力過大造成的。因此他要想穩定北宋的政治局面,必須削藩,加上中央集權,政治、軍事、財政必須集中掌握在皇帝手裡,才能讓北宋延續數百年。

    趙匡胤鑑於唐末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藩王割據的情況,以及自己黃袍加身完全繼承後周軍隊大權的事實。趙匡胤決定杯酒釋兵權,收回手下大將的兵權,北宋的軍隊都歸皇帝統一指揮,以確保大一統的北宋不再出現五代十國的大分裂的局面。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雖然穩定了北宋的內部局勢,但同時也削弱了北宋軍隊的戰鬥力。北宋處於安於享樂、積貧積弱的狀態,再加上王安石變法失敗,青苗法激化了社會矛盾。當北方的金、遼等外族入侵時,已經無法組織起強大的軍隊北伐。

    靖康之難、,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完全沒有當年趙匡胤統一五代十國的霸氣,這都是北宋長期積貧積弱的政治策略所導致的。

    因此,“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趙匡胤收回大將的兵權穩定北宋江山。同時也給“靖康之難”留下了隱患。

  • 3 # 沐風說史

    其實說到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他為什麼要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其中,這就要包括軍權的回收,這就要看趙匡胤所處的時代,趙匡胤所處時代是五代十國,一個非常混亂的時期,它是從唐朝滅亡之後開始的一段混亂時期。 說到這一段混亂時期,不得不提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就存在著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藩鎮割據,藩鎮割據,其實就是武裝將領鬧獨立的一種局面,他們是擁有財政權力,行政權力和獨立軍權於一身的土皇帝,從而極大地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權制度,唐朝皇帝的統治力極大的被削弱了。 許多藩鎮將領根本就不承認皇帝的領導,這種藩鎮割據局面愈演愈烈,最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以及五代十國這種混亂局面的出現,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取後周的軍事政治大權之後,建立宋朝並且實行了統一天下的政策。 其實他也認識到了,五代十國最大的矛盾就是,武將權力過於巨大,造成了割據天下的混亂局面,要想結束這樣的局面,必須進行全面的制度建設,也就是在宋朝實行了全面的中央集權制度建設。 趙匡胤實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有行政方面,財政方面,軍事方面從各個層次全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中央對於地方的控制。 其中重要一方面就是軍事方面,對於地方軍隊以及武裝將領的權力削弱,把地方軍事權力以及將領中的兵權收歸中央所有。 這都是趙匡胤實行中央集權制度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所謂的冰酒釋兵權這樣的行為,為的就是削弱藩鎮將領對於地方勢力的割據,從而加強中央集權,建立大一統王朝,避免唐朝末年以及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再一次出現。

  • 4 # 秋媚讀史

    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

    趙匡胤是如何當皇帝的?他原本是後周的軍事將領,在陳橋驛,手下披了一件黃袍到他身上,然後欺負人家後周的孤兒寡母,他就名正言順地成了皇帝。

    當了皇帝后的趙匡胤,透過杯酒釋兵權的和平方式,將兵權收歸自己。

    防止出現第二次“黃袍加身”

    趙匡胤作為軍事將領可以透過“黃袍加身”當皇帝,他手下的軍事將領各個都立有汗馬功勞,又擁兵自重,同樣可以複製他的成功。趙匡胤吃到“螃蟹”,當了皇帝,但不能讓別人再來吃“螃蟹”,搶自己的飯碗。為了防止“黃袍加身”的歷史重演,他必須要收回兵權。

    避免再出現五代十國的亂世

    自唐朝末年以來,天下打亂,各路諸侯擁兵自重,紛紛佔山為王。有了”槍桿子“,就會有地盤。擁有軍權的人多了,就容易出現亂世。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就是因為軍閥之間相互爭鬥。趙匡胤是軍人出生,知道軍事將領不聽指揮的危害性。

    皇帝與朝廷,需要集權

    新朝建立後,卸磨殺驢的事情數見不鮮。當初打天下需要將領,治天下的時候,這些手握重兵的功臣就成了威脅。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也面臨這個問題。皇帝需要加強個人權威,北宋朝廷需要加強中央集權,軍權的集中必然是重中之重。收回軍權,趙匡胤才算大權獨攬,才能全九五之尊,才能政由已出。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一次和平的權力交接,也是一次政治交易。透過這次交易,君臣之間應該皆大歡喜。趙匡胤解除了心頭之患;將領消除了皇帝的猜忌,為自己換取平安和富貴。對比劉邦與朱元璋的手段,趙匡胤集權的方式,最為溫和。既不用流血,也沒有傷和氣。

  • 5 # 歷史的小學生

    趙匡胤在登上帝位後,“終夕未嘗敢安枕而臥”,說明了他對領兵大將的極度不放心。當將領們以“今天命已定,誰敢復有異心”回答時,他卻說:“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這是他和義社兄弟石守信、王審琦在一次宴會上的一段對話,強烈反映了他擔心“黃袍加身”的再次重演。

    五代十國以來,依靠中央禁軍改朝換代的,是後周太祖郭威和趙匡胤二人。以節度使奪取中央政權的,乃是梁、唐、晉、漢四朝。因此,中央禁軍將領和地方手握重兵的節度使,成為趙匡胤收回兵權的第一步。

    下面我們詳細講講趙匡胤收兵權的步驟和辦法。

    首先講講對中央禁軍將領,中央禁軍作為北宋的正規軍事力量,解除領兵大將的軍權是首要事項,趙匡胤採取的辦法是將他們調離中央,到地方任節度使。

    首先是任侍衛親軍司馬軍和步軍都指揮使的張光翰和趙彥徽,解除二人兵權後,分別改任永清軍(治貝州、今河北清河西)和建雄軍(治晉州,今山西臨汾)節度使。

    接著是殿前、侍衛兩司的最高長官。殿前都點檢慕容釗在趙匡胤免去趙彥徽的軍權後,心領神會,於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二月到京為趙匡胤慶賀生日之機,主動請辭兵權。趙匡胤馬上同意,將其改任山南東道(治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襄陽區)節度使。殿前都點檢一職就此廢止。

    與趙匡胤“情好親密”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在慕容釗自請解職這久,就被趙匡胤免去軍權,出任成德軍(治真定,今河北正定)節度使。

    不久,趙匡胤就採取“杯酒釋兵權”的策略,解除了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的軍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石守信被任命為天平軍(治鄆州,今山東東平)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出任忠正軍(治壽州,今安徽鳳台)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被免去軍權後,任命為歸德軍(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市)節度使。

    侍衛親軍司的正、副、次長官不再同時並設,後來乾脆就缺而不設,侍衛親軍司逐漸以下屬的馬、步二司為直屬機構,地位大為下降,以防止統兵過重而發生兵變的可能性。

    我們接著再講手握重兵的節度使,趙匡胤採取降低殿前司地位及將侍衛司二級單位馬軍司與步軍司變為獨立機構,消除了中央禁軍對皇權的威脅。但出鎮地方,宛如帝王作派的節度使們,是比中央禁軍更加危險的集團。趙匡胤為此曾向趙普問策,趙普回答道:“方鎮太重,君弱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趙普的話可謂是一語中的,道出了節度使跋扈自雄的根由。於是,在趙普的幫助下,趙匡胤開始按照“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三步走的辦法,逐步解除了節度使威脅皇權的可能。

    先說“稍奪其權”,自五代以來,節度使對轄區內的所有事務,不論軍、政、民等,都一手操控,根本無視朝廷委派的縣令。趙匡胤規定“藩侯郡牧不得更令親隨參掌公務”,徹底消除了自五代以來節度使以親信干預公務的狀況,使得轄區內的縣令能獨掌所權,專心辦公。節度使的權力進一步被約束,“奪其權”的目的,基本上達到。

    再說“制其錢穀”,自唐代中葉以來,節度使不僅掌握兵權,行政權,而且可以將轄區內的所有賦稅收為己有,稱為“留使”或“留州”,幾乎不向中央政府繳納。這樣一來,不僅會影響到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助長節度使造反的力量。於是,趙匡胤規定“諸州自今歲受民租(田賦)及管轄之課(商稅),除支度自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又特設轉運使一職,全權負責轉運賦稅。

    最後說說“收其兵”,趙匡胤為了徹底消除節度使對皇權的威脅,下旨“天下長吏擇本道精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缺”,要求各節度使將其麾下精兵送到京城充當禁軍,只留下一部分老弱病殘充當“役兵”,負責維護地方治安,這些人就是“廂軍”。這樣一來,那些長期依靠驕兵悍將改朝換代的節度使們,徹底喪失了與中央政府對抗的本錢和底氣。

    經過“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三個目標的完成,節度使已完全丟失與中央政權分庭抗禮的局面。節度使不再成為獨霸地方,不服王命的割據勢力,他們只是禮遇很高的州(府)級行政長官,與刺史、知州(府)在職權權沒有本質的區別。

    自此以後,趙匡胤的收兵權終於全部完成。

  • 6 # 張思遠33

    趙匡胤在宋朝建立不久就深感危危可及,聯想到自己不費一刀一槍,就奪取後周大權,深知武將奪權的歷害,所以在取得政權後,就想了一系列的控制軍隊的辦法,抑制武將的權利,派文官作為監軍,分散武將的兵力,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就是趙匡胤想出來的,自趙匡胤開國,歷代宋皇帝都是提防武將,發現有做大的跡象,馬上就會想法剝奪軍隊的權利,所以最後宋朝雖然說國家挺富裕,但是武力特別的弱,被外族追著打,從開封打到南京又打到海南,最後亡國!

  • 7 # 為國釣魚

    謝小蜜邀

    “杯酒釋兵權”實際上有兩次,第一次發生在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解除了石守信、王審琦等高階將領統領禁軍的兵權。之前,趙匡胤與趙普有這樣一段對話

    (上)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如何”?普曰:“……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巳。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語未畢,上曰:“卿無復言,吾已喻矣”。~《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

    這裡有一個矛盾之處,趙匡胤的本意是要削弱藩鎮,但高懷德、王審琦等人解除禁軍兵權後卻被分封為新一批藩鎮,這樣一來,貌似趙匡胤在做一件縱虎歸山的事。有專家據此認為“杯酒釋兵權”只是一個虛擬故事

    真相究竟怎樣

    削弱藩鎮這事實際上週世宗柴榮就已經在幹了,柴榮的辦法是從地方招募精壯加入禁軍,以此抵消藩鎮強化軍隊的能力。登基不久趙匡胤便著手進一步削弱藩鎮

    建隆元年(960年)七月乙丑,詔殿前、侍衛二司各閱所掌兵,揀其驍勇者升為上軍,而命諸州長吏選所部兵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續資治通鑑》宋紀一

    禁軍出現缺員,從各藩鎮挑揀精兵作為補充,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禁軍中也會淘汰老弱病殘,又會出現缺員,自然還得從藩鎮補充

    建隆二年(961年)五月,甲戌,令殿前、侍衛司及諸州長吏閱所部兵,驍勇者升其籍,老弱怯懦者去之。初置剩員,以處退兵。~《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

    王審琦等人被解除禁軍職務前兩個月,藩鎮兵又被挑揀過一次

    僅從藩鎮挑揀精兵加入禁軍還是達不到從根本上削弱藩鎮的目的,趙匡胤從京朝官中挑選出一批文官到地方上擔任知州,在解除禁軍將領兵權後便把大辟(死刑)判決權收歸朝廷

    建隆三年(962年)三月,甲子,五代藩鎮跋扈,多枉法,朝廷置而不問,刑部之職幾廢。自今決大辟者,錄案奏聞,委刑部詳覆~《續資治通鑑》宋紀二。《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三月丁卯

    建隆三年十二月,癸巳,詔中書門下:“每縣復置縣尉一員,在主簿之下,俸祿與主簿同。凡盜賊鬥訟,先委鎮將者,詔縣令及尉復領其事”

    年底,把州郡司法權完全從藩鎮轉移到地方官府

    乾德元年(963年)四月,乙酉,始置諸州通判,凡軍民之政,皆統治之,事得專達,與長吏均禮。大州或置二員。又令節鎮所領支郡皆直隸京師,得自奏事,不屬諸藩。~《續資治通鑑》宋紀三

    為防止知州與藩鎮勾結,每州再設定通判一至二人,通判名義上是知州的助手,卻可以直接向朝廷彙報工作。“支郡不屬藩鎮”一事有異意,《長編》記載此事在太宗太平興國二年

    藩鎮可能會隱瞞精壯,戶籍資訊也轉由地方官掌握

    乾德元年十月,庚辰,詔諸州版簿、戶帖、戶鈔,委本州判官、錄事掌之,舊無者創造。始令諸州歲所奏戶帳~《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

    從以上一系列動作可以看到,藩鎮權力已經被削弱後,才有新分封節度使,分封之後,藩鎮權力仍在持續削弱中

    削弱藩鎮的力度還在不斷加大

    乾德三年(965年)八月,戊戌朔,詔籍郡國驍勇兵送闕下。~《宋史》卷二.太祖二

    很難得,正史中終於出現了關於削弱藩鎮的記載。更詳細的是

    乾德三年八月戊戎朔,令天下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其後又以木梃為高下之等,給散諸州軍,委長吏、都監等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都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

    朝廷掌握了藩鎮戶籍,想隱瞞精壯幾乎不可能。禁軍的收入要遠高於藩鎮,能去禁軍當兵計程車兵們沒有理由窩在藩鎮。現在,趙匡胤不但要從藩鎮選兵,還讓藩鎮協助把新兵訓練好後再送到京城

    《宋史》兵一、兵八,把採取這些舉措的時間統稱為“建隆元年”或“建隆初”,實際上是錯誤的

    藩鎮剩下的一批老弱病殘士兵也是士兵,還得接著削。開寶二年(969年)十月,趙匡胤又搞了一次“杯酒釋兵權”

    己亥,上宴藩臣於後苑,酒酣,從容謂之曰:“卿等皆國家宿舊,久臨劇鎮,王事鞅掌,非朕所以優賢之意也”。

    跟解除禁軍將領兵權時還要醞釀情緒不同,此時的趙匡胤胸有成竹,態度從容而不可拒。果然,早就受夠了的鳳翔節度使王彥超第一個站出來響應

    “臣本無勞,久冒榮寵,今已衰朽,乞骸骨,歸邱園,臣之願也”

    當然並不是每個節度使都受夠了,有些人覺得做個弱弱的土皇帝也總比退休強

    安遠節度使武行德、護國節度使郭從儀、定國節度使白重贊、保大節度使楊廷璋,競自陳攻戰閥閱及履歷艱苦

    於是紛紛訴說自己從軍以來的各種不容易,希望打動趙匡胤收回成命。老趙冷哼一聲,一句話就打消了眾節度使的幻想

    上曰:“此異代事,何足論也”!

    意思是,那都是前朝的事了,我大宋取天下打天下又沒讓你們出過力,還讓你們逍遙快活了九年,現在該是放權養老的時候了。這事沒商量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

    透過以上史料我們至少可以肯定,即使“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有演繹成分,但北宋朝廷為解除禁軍高階將領兵權、削弱直至徹底解除藩鎮勢力是實實在在的舉措,也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在喝那杯酒前就已經決定了後果

    促使趙匡胤下決心徹底解決藩鎮問題的關鍵人物是趙普,例如

    趙普數次讓趙匡胤解除石守信、王審琦等義社兄弟的禁軍職務,趙匡胤開始不理解,“彼等必不吾叛,卿何憂”?

    趙普答道:“臣亦不憂其叛也。然熟觀數人者,皆非統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苟不能制服其下,則軍伍間萬一有作孽者,彼臨時亦不得自由耳”。

    趙普的意思是,萬一再有人仿效陛下您,來一次醉酒後被部下“黃袍加身”,那就麻煩了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

    乾德元年二月,趙匡胤本想起用符彥卿執掌禁軍,趙普以“彥卿名位已盛,不可復委以兵柄”為由屢次勸阻都沒有效果。任命符彥卿典軍的詔書已經擬好交樞密院釋出,樞密使趙普孤注一擲,拿著詔書就去找趙匡胤理論

    上曰:“卿苦疑彥卿,何也?朕待彥卿至厚,彥卿豈能負朕耶”?

    普曰:“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

    上默然,事遂中止。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

  • 8 # 通俗封神演義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已經志得意滿成為天子,為何一定要杯酒釋兵權?這要從北宋建立之前說起。

    從公元907元起,中原地區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亂世,先後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割據政權,史稱五代。而這五個朝代僅存53年,更為奇葩的是上演了所謂八姓十三君的歷史鬧劇。這五代開國之君,幾乎全是前朝重將,靠政變和殺戮奪位稱帝,前朝帝王身死國滅。

    唐末黃巢起事,朱溫加入黃巢軍,不久朱溫投唐。唐僖宗賜名全忠。後朱全忠與李克用(後與朱溫反目成仇)合力剿滅黃巢有功被封王。僖宗崩,昭宗即位,由於宦官作亂昭宗被幽禁,宰相崔胤召朱全忠救駕,朱全忠救昭宗回到安長,殺了全部宦官,逼迫昭宗遷都洛陽,在洛陽殺昭宗,立其子為唐哀宗。

    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哀宗稱帝,定國號為梁,都開封,是為梁太祖。梁太祖在位五年,912年,為次子朱友矽所殺。

    公元923元,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因好戲曲大量啟用伶人為官為將,傷了有功將士之心,所謂粉墨登場稱帝,三年之後被大將一箭而亡死於非命。手下大將李嗣源入京,即帝位,是為後唐明宗。

    公元932年明宗死,五子後唐愍帝李從厚即位,公元934,明宗養子李從珂起兵殺愍帝,即位,是為末帝,在位3年。

    公元936年,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明宗女婿石敬瑭勾結契丹,認契丹皇帝為父,並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於洛陽稱帝,國號為大晉,史稱後晉。公元937年石敬瑭攻入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而死。後晉的建立造成了燕雲十六州的丟失,為日後北宋邊患埋下了禍根。

    後晉高祖石敬瑭死後,侄子石重貴登基,為後晉出帝。947年,契丹第三次進攻後晉,後晉重臣杜重威降契丹,石重貴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虜到契丹。後晉滅亡。

    公元947年河東一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定都於汴京。948年後漢高祖病逝,子劉承佑嗣位,即後漢隱帝。950年藩鎮發生叛亂,漢隱帝命郭威平亂,郭威反叛,漢隱帝為潰軍所殺,後漢滅亡,立國僅四年。

    公元951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開國,史稱後周,郭威為帝四年,死後義子柴榮繼位,為後周世宗,公元959年,周世宗病死,太子柴宗訓即位,年方七歲,就是周恭帝。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宋太祖趙匡胤,不到一年之後也是兵變登基。

    看了一段歷史,平凡人都能得出一個結論,何況戎馬一生的馬上天子,這手握重兵的將領太可怕了!

  • 9 # 倫語說歷史

    話說這事還要從最初的根源講起,在威武的大唐時期,無論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都可以說是封建社會最巔峰的時期。唐玄宗在位時期,由於均田制瓦解,建立於其基礎上的府兵制亦隨之瓦解,開始實行募兵制。簡單給大家剖析一下,什麼叫做均田制,所謂的均田制就是一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後歸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後還給官府,這樣的制度可以保證土地可以掌握在政府手中,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農民的利益。

    但是隨著大量統治階級腐化、地主階級的巧取豪奪,社會穩定帶來的人口激增,人均壽命增長等因素,土地兼併越發嚴重,政府最終無地可授,而大量的貴族莊園、地主農莊、寺廟囤積了大量的土地,唐中期均田制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那麼什麼是府兵制,簡單概括就是士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木蘭辭》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的內容,就是描述的府兵制的徵兵情形。

    府兵制可以說是基於均田制而存在的,因為就像土地國有對應義務兵役制度,所有人及資源都是為國家而服務,隨著均田制的消失,自北魏時期開始伴隨著均田制的軍事制度府兵制便也無法維繫。可是國家還是有打仗的需求,有對外戰爭的需求,唐玄宗又是一個熱衷於開疆擴土的帝王,沒有了原有的兵制,如何提供源源不斷的兵源呢?募兵制便應運而生,原本募兵制度就是國家出錢僱傭職業軍人,但是長此以往,國家財政便吃不消了。於是唐玄宗便大量擴充軍鎮,設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讓地方的財政養地方的兵馬,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這些節度使在地方上的權利非常大,而且大多數和之前的土地兼併行為有勾連。

    所以本質上來講,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變化,實際上就是從國家的資源養國家的兵到私人的資源養私人的兵,這些節度使在盛世或許會感恩權力的來源中央政府,在亂世便擁兵自重,叛變自立。唐玄宗時期唐朝的軍隊開疆擴土,四方小邦紛紛來朝,中國迎來了空前的盛世局面,可是月滿則虧,有一位叫安祿山的將領發動了叛亂,一下子攪亂了國內的政局,政府軍軍力有限,難以平叛,號召天下藩鎮策應。各地藩鎮無論是站在中央政府一邊的還是站在“安史”一邊的,都接著這個機會招兵買馬,發展實力,最終安史之亂平定後,形成了幾個大藩鎮割據的局面,但總體來說還是服從於中央政府。

    而唐末的黃巢起義將這種平衡徹底打破,中央政府依然無力對抗起義軍,而各藩鎮紛紛打著消滅起義軍的旗號壯大勢力,其中宣武軍節度使朱溫以河南為中心,東討西殺,逐漸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公元901年(唐昭宗天覆元年),朱溫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904年(天祐元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洛陽,不久將昭宗殺死。立昭宗兒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又稱昭宣帝)。907年(天祐四年),朱溫透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開平,史稱“後梁”。

    後梁後來被原唐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所滅,建立了後唐。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發動兵變,借遼兵滅亡了後唐,建立後晉。後晉被遼國所滅,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趁機稱帝建立後漢。後漢的鄴都留守郭威後來被迫反叛,建立了後周。同時後漢的河東節度使劉崇割據稱帝,史稱北漢(河東節度使這個崗真的是出人才,究其原因擇時另敘)。這五個小中原政權統稱為五代。而北漢連同南方其他九個也是前唐各地節度使獨立建立的小國,被統一稱作十國。

    公元960年,後周的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在陳橋驛被部下將領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並且在隨後多年攻伐後除北漢外其餘九國均被趙匡胤消滅。“統一”中國後的趙匡胤,對五代十國的亂象刻骨銘心,再加上自己得位不正,便對地方及個人擁兵自重的行為深惡痛絕,為了徹底根除這一弊端,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便親自導演一個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

    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宋太祖言情石守信等有擁立之功的禁軍高階將領留下喝酒,酒興正濃時,宋太祖突然屏退侍從。他嘆了一口氣,口吐苦衷,說:“我若不是靠你們出力,是到不了這個地位的,為此我從內心裡一直念及你們的功德。但是啊,做皇帝太難了,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人驚駭地忙問其故,宋太祖繼續說:“這不難知道,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聽了,知道這話中有話,連忙叩頭說:“陛下何出此言,現顯德年間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 宋太祖說:“不然,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部下如果想要富貴,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這些將領知道已經受到猜疑,弄不好還會引來殺身之禍,一時都驚恐地哭了起來,懇請宋太祖給他們指明一條可生之途。宋太祖緩緩說道:“人生在世,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貴的人,不過是想多聚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後代免於貧乏而已。你們不如放棄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長遠產業;同時多買些歌姬,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同你們再結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

    石守信等人見宋太祖已把話講得很明白,再無迴旋餘地,而且當時宋太祖已牢牢控制著中央禁軍,幾個將領別無他法,只得俯首聽命,表示感謝太祖恩德。第二天,石守信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令罷去禁軍職務,地方任節度使,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後,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自此之後凡是戰將立功均人人自危,原來一些作風優良的將領擔心被猜忌,紛紛作惡,並且自太祖始,各朝武將均不敢造次,文臣得寵,形成了重文抑武的局面。

    緊跟著杯酒釋兵權而來的便是宋朝軍事體制的改革,首先建立樞密院制度。樞密院與三衙統領各有所司。三衙雖然掌握禁軍,但卻無調兵和發兵的權力。樞密院有發兵、調兵之權,而不能直接掌握軍隊,使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各自獨立,相互制約。其次,內外相維政策。宋太祖把全部軍隊分為兩半,一半屯駐在京城叫禁軍,一半戍守各地叫廂軍,使京城駐軍足以制止外地可能發生的變亂,也使外地駐軍合起來足以制止京城駐軍可能發生了內變。內外軍隊互相制約。禁軍的戰鬥力強,廂軍的戰鬥力弱,也不需要擔心地方叛亂。

    第三,兵將分離政策。無論駐屯京城的禁軍,還是駐在外地的禁軍都必須定期調動。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有的則要到產糧的地方就糧,這種輪流駐防的辦法稱為“更戍法”。這種方法名義上是鍛鍊士兵吃苦耐勞,實際上是藉著士兵的經常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結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聲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對抗了。第四,立而不設制度。將殿前司的首二帥和侍衛司的首三帥不再除授,以致侍衛司只餘下馬軍和步軍的統帥,而沒有了原來統合兩軍的馬步軍統帥,即是將侍衛司分裂為二。這種在制度上將最高的五個職位空置不授,降低和分割了禁軍統帥的職權,使軍權服膺於王權。

    整頓完中央後,趙匡胤還對地方下手,力求徹底解決唐末以來的藩鎮問題,採用強幹弱枝之術。其措施主要有三:

    第一,削奪其權。為削弱節度使的行政權力,把節度使駐地以外兼領的州郡的支郡不再有節度使管轄,而是直屬京師。同時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縣等地方官。3年一更換,直接對中央負責,向朝廷奏事,不再聽令於節度使。而對於一些五代以來一直盤踞一方的節度使,宋太祖又故伎重演,拿出“杯酒釋兵權”的辦法將其逐一罷免。後來又設定通判以分知州之權,利用通判與知州之間的相互制約,使一州之權不致為知州把持,防止偏離中央政府的統治軌道。

    第二,制其錢穀。宋初於各路設定轉運使,將一路所屬州縣財賦,除留少量應付日常經費外,其餘的錢帛都要送到京城上交中央政府,不得佔留,這樣地方的財權就完全收歸中央了。

    第三,收其精兵。965年(宋太祖乾德三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長官把藩鎮所轄軍隊中驍勇的人,都選送到京城補入禁軍。又選強壯計程車卒定為“兵樣”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樣”標準的人加以訓練,然後送到京城當禁軍。這樣中央禁軍集中了全國精兵,而地方軍隊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編成廂軍,只供雜役,地方再也沒有軍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經過這一帆折騰,趙匡胤的終極目標終於達成,地方軍隊戰鬥力下降,禁軍戰鬥力最強,地方無有可以與中央抗衡之勢力,再也不用擔心反叛,再也不用怕有人來搶奪皇位了,被迫害妄想症的宋太祖終於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可惜他的皇位還沒有坐熱乎,公元976年的“燭影斧聲”後宋太宗便繼了位。充分吸取前朝之鑑的趙匡胤矯枉過正的行為,雖然避免了國家內部的戰亂,但是忽略了外部因素的存在,正所謂天下事有一利則必有一弊,這個弊端終於在1127年徹底的顯現出來了。

  • 10 # 歷史總探長

    趙匡胤是後周大將,但是在他出征途中卻被“一不小心”扶上了皇帝的寶座,在出徵契丹中趙匡胤黃袍加身,成為了北宋王朝的開國皇帝,但是“杯酒釋兵權”,他又為什麼這麼做?

    提起“杯酒釋兵權”,我們就不得不提一個人,文臣中的卓越領袖趙普。

    趙普是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人,也是杯酒釋兵權的極力推行者,趙普的一生似乎是一個聰明人,因為他知道一代帝王想要的是什麼,也知道一代帝王想實現的是什麼。

    發動陳橋兵變後,趙匡胤黃袍加身,成為了北宋王朝的開國之君,但是作為反叛朝廷的大將,趙匡胤自然知道中央集權的重要性,他想剪除那些節度使的軍權,但是剛剛陳橋兵變的兄弟們會答應嗎?

    趙普看出來了,他極力勸說趙匡胤剪除那些大將的兵權,因為只有這樣,一個新生的王朝才能夠長治久安,繁榮昌盛,而這一切實現的基礎就是剪除軍權,將一切權力收歸中央,聰明的趙普看出來了趙匡胤不忍心這麼做,因為他知道那個大將剛剛作為功臣,轉眼就把這些功臣一腳踢開,未免太過道德,同時,他和趙匡胤說道,即使這些大將沒有反叛之心,他們的那些手下呢?會不會扶持他們上位反叛?

    這句話,堅定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決心。

    那些大將的兵權被收歸中央,大宋成為了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

    但是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這幾百年來,君臣關係變得如此的反覆無常,這一切還要從三國時期的司馬懿說起,他是破壞君臣關係的始作俑者。

    似乎從高平陵之變,司馬懿竊取曹魏政權後,古代的君臣關係就變得極其的複雜,背叛、謀殺、禪讓成為了理所當然的的事,從西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帝王和權臣似乎形成了一種極其微妙的關係,這種關係一直延續了數百年,從秦朝起來的中央集權、到劉邦分封諸侯王、到唐朝藩鎮割據,這一切都已經成為了每一代帝王的心頭之病,當然了,從後周大將成為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如此,他明白,自己的帝位也是來源於中央集權的過於分散,也來源於帝王權力的脆弱,所以他選擇了杯酒釋兵權,想要把大宋王朝重新打造成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但是幾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他,在帝王和權臣之間很難維持一種平衡,儒家思想的忠孝幾乎被踐踏的一點不留,中央集權同時也意味著邊防之地有著極大的危險,這也是宋朝的集權國家的一大隱患。

    趙匡胤一生秉持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雖然他收回了權力,但是一個國家的疆域再也沒有了守邊大將來鎮守。

    所以宋朝是強大的,但是同時也是脆弱的。

    回味歷史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開始上帝視角,可以上看500年,下看500年,但是處在某一個朝代的帝王他們看不到,他們能夠看到的就是奮勇前行,開創屬於自己的道路,開創屬於自己的盛世。

    當曾經的繁華已去,一代帝王還剩下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clipse安裝失敗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