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清平灣,遙遠的回不去的老家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讀後感 我是一氣兒讀完這篇小說的,雖然是短篇,但我似乎是過了那麼幾年,在陝北的幾年。 我的老家也是陝西,在陝南,那裡的土地還算肥沃吧,至少在我去的時候,能吃上面條,我還和爺爺到胡蘿蔔的田裡拔蘿蔔,那時哪會拔蘿蔔啊,一氣兒亂拔,斷了多少在土地裡,爺爺慢慢的把他們弄出來,晚上又是一頓好臊子面。那是我很小的時候了,我的祖奶奶還在世,也許是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爸爸帶我去遠在扶風的村子裡,去見一見祖奶奶。還記得當時鄉村醫生還在,給祖奶奶輸液,我已經忘卻了容顏,但還記得那蒼老幹枯的手上,突兀的血管被針頭刺破,回出已不那麼鮮亮的血液,只此一個鏡頭。後來再去的時候,發現有我和祖奶奶的一張合照,照片中看到了奶奶的笑容,看不清容顏,只能體會到那樣的幸福感,大概是因為我是長孫吧。回到雲南,過了不久,爸爸那天來接我,沒按正常回家的路走,去了一個莫名的地方,下車,又上車,我的手臂上多了一個帶紅色箭頭的“孝”。 以後再回家,家裡都是縣城繁華的樣子了,只是意識還有那麼一點小農,然而風貌已經全然不是那個農村了。可惜爸爸 不會唱歌,聽不到那樣的《信天游》了。 初中,讀《平凡的世界》,還不是很看得懂,像看故事一樣稀裡糊塗地就過去了,只是聽媽媽說那是好書,要去讀,就讀了下去,也終究沒有看出所以然來,而今上了大學重新讀一遍,才感受到了其中的真,原來平凡是那麼難的一件事情。也就是《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這樣的知青文學的代表作,能夠帶著我追憶過去。 清平灣的人是淳樸的可也上勇氣的,面對黃土高坡千溝萬壑的土地,他們連吃頓白謨都是種奢侈,他們管孩子叫“心兒”他們注重保護好身體,因為他們的一切都靠身體去完成,他們很重視牛,因為牛也許是他們唯一可以依賴的工具,於是對牛充滿了感情。作者也從中感到了這種情感,一度想給牛買點鹽,可是畢竟是城裡人,還是饞了這麼一點。牛群裡的故事,有些跋扈卻很慈愛的老黑牛,健壯的紅健牛,孩子們最好的零食爆玉米花,解不清電視電影是怎麼回事的留小、留小想要和“我”一起上北京的攢路費,破老漢的仁義心、滿肚子的歌,秋收後的清平灣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而耐人尋味,而最終也沒有吃那頭老黑牛的肉。 也許村村都有著一個破老漢吧,無論是趕牛也好,或是一個老老實實的莊稼漢,抽著自留地上種出來,或者託人捎來的一點旱菸,興許能在的樹上找到一點好吃的果子,夜裡還得起來添草料,一年到頭睡不了幾個囫圇覺,這麼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似乎沒有一個盼頭。記得有有這麼一則訊息,說採訪一個放羊娃,他放羊為了幹嘛,他要掙錢,娶媳婦,生孩子,再問他生孩子做啥,放羊,掙錢,娶媳婦,無窮無盡。只是破老漢還惦記著亮亮媽,又擔心虧待了留小兒。又忘了是哪部作品,說得是油潑辣子,酸湯餃子,那就是最好吃的,如果有人說還有比這個好吃的,老鄉們才不信呢。 別再用淳樸說事,因為這是顯而易見的,破老漢雖窮,給吹手的錢尤其給的多,最後攢了十斤糧票,以為一樣要給醫生一點好處,見過世面卻忘不了那窯洞,還是回到了土地之上,這片讓人安心的土地。。都說要愁了才唱得出那樣的《信天游》,現代人早已忘卻了的介子推,陝北人一樣記得清清楚楚,而且那是“寒食”的時節,又是這樣的零散的資訊,堆就了一個陝北的真實面貌。 差不多要到史鐵生先生去世一年的日子了,去年那個時候還認認真真寫了一點東西以表示紀念,再認認真真叫了一聲先生。高中來北京,特意到地壇靜坐了半天,那時寫的東西似乎已經找不到了,但我已然明白在這地壇周圍的光陰與風貌。說史鐵生先生這是成名作也好,哪個是經典也罷,我依舊最推崇《合歡樹》一篇,因為是那樣的一個堅韌的母親造就瞭如此一位偉大的作家,正如那採訪一樣,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 “好光景”已不僅僅是“受苦人”的一種期盼,而作者懷念的那野花,就叫山丹丹,紅的,年年開,可是也已經回不去了。於是警醒我的是,我們所浪費的昨天是別人無法到達的明天。
遙遠的清平灣,遙遠的回不去的老家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讀後感 我是一氣兒讀完這篇小說的,雖然是短篇,但我似乎是過了那麼幾年,在陝北的幾年。 我的老家也是陝西,在陝南,那裡的土地還算肥沃吧,至少在我去的時候,能吃上面條,我還和爺爺到胡蘿蔔的田裡拔蘿蔔,那時哪會拔蘿蔔啊,一氣兒亂拔,斷了多少在土地裡,爺爺慢慢的把他們弄出來,晚上又是一頓好臊子面。那是我很小的時候了,我的祖奶奶還在世,也許是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爸爸帶我去遠在扶風的村子裡,去見一見祖奶奶。還記得當時鄉村醫生還在,給祖奶奶輸液,我已經忘卻了容顏,但還記得那蒼老幹枯的手上,突兀的血管被針頭刺破,回出已不那麼鮮亮的血液,只此一個鏡頭。後來再去的時候,發現有我和祖奶奶的一張合照,照片中看到了奶奶的笑容,看不清容顏,只能體會到那樣的幸福感,大概是因為我是長孫吧。回到雲南,過了不久,爸爸那天來接我,沒按正常回家的路走,去了一個莫名的地方,下車,又上車,我的手臂上多了一個帶紅色箭頭的“孝”。 以後再回家,家裡都是縣城繁華的樣子了,只是意識還有那麼一點小農,然而風貌已經全然不是那個農村了。可惜爸爸 不會唱歌,聽不到那樣的《信天游》了。 初中,讀《平凡的世界》,還不是很看得懂,像看故事一樣稀裡糊塗地就過去了,只是聽媽媽說那是好書,要去讀,就讀了下去,也終究沒有看出所以然來,而今上了大學重新讀一遍,才感受到了其中的真,原來平凡是那麼難的一件事情。也就是《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這樣的知青文學的代表作,能夠帶著我追憶過去。 清平灣的人是淳樸的可也上勇氣的,面對黃土高坡千溝萬壑的土地,他們連吃頓白謨都是種奢侈,他們管孩子叫“心兒”他們注重保護好身體,因為他們的一切都靠身體去完成,他們很重視牛,因為牛也許是他們唯一可以依賴的工具,於是對牛充滿了感情。作者也從中感到了這種情感,一度想給牛買點鹽,可是畢竟是城裡人,還是饞了這麼一點。牛群裡的故事,有些跋扈卻很慈愛的老黑牛,健壯的紅健牛,孩子們最好的零食爆玉米花,解不清電視電影是怎麼回事的留小、留小想要和“我”一起上北京的攢路費,破老漢的仁義心、滿肚子的歌,秋收後的清平灣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而耐人尋味,而最終也沒有吃那頭老黑牛的肉。 也許村村都有著一個破老漢吧,無論是趕牛也好,或是一個老老實實的莊稼漢,抽著自留地上種出來,或者託人捎來的一點旱菸,興許能在的樹上找到一點好吃的果子,夜裡還得起來添草料,一年到頭睡不了幾個囫圇覺,這麼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似乎沒有一個盼頭。記得有有這麼一則訊息,說採訪一個放羊娃,他放羊為了幹嘛,他要掙錢,娶媳婦,生孩子,再問他生孩子做啥,放羊,掙錢,娶媳婦,無窮無盡。只是破老漢還惦記著亮亮媽,又擔心虧待了留小兒。又忘了是哪部作品,說得是油潑辣子,酸湯餃子,那就是最好吃的,如果有人說還有比這個好吃的,老鄉們才不信呢。 別再用淳樸說事,因為這是顯而易見的,破老漢雖窮,給吹手的錢尤其給的多,最後攢了十斤糧票,以為一樣要給醫生一點好處,見過世面卻忘不了那窯洞,還是回到了土地之上,這片讓人安心的土地。。都說要愁了才唱得出那樣的《信天游》,現代人早已忘卻了的介子推,陝北人一樣記得清清楚楚,而且那是“寒食”的時節,又是這樣的零散的資訊,堆就了一個陝北的真實面貌。 差不多要到史鐵生先生去世一年的日子了,去年那個時候還認認真真寫了一點東西以表示紀念,再認認真真叫了一聲先生。高中來北京,特意到地壇靜坐了半天,那時寫的東西似乎已經找不到了,但我已然明白在這地壇周圍的光陰與風貌。說史鐵生先生這是成名作也好,哪個是經典也罷,我依舊最推崇《合歡樹》一篇,因為是那樣的一個堅韌的母親造就瞭如此一位偉大的作家,正如那採訪一樣,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 “好光景”已不僅僅是“受苦人”的一種期盼,而作者懷念的那野花,就叫山丹丹,紅的,年年開,可是也已經回不去了。於是警醒我的是,我們所浪費的昨天是別人無法到達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