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的理解是藝術是能引起很多人內心共鳴的作品,但是西方現代主義,抽象主義的畫我感覺和鬼畫符一樣,卻往往能拍賣出上億的天價。難道西方人普遍能感覺得出這些畫中的焦慮之類的情感?以下3幅畫怎麼解讀?
9
回覆列表
  • 1 # 存希齋書法

    什麼是藝術作品呢?這恐怕是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說法,就像題目描述中提到的幾幅畫,我們一般人看不出什麼來,而有些人就覺得這是藝術。

    很明顯,有人覺得藝術就是來源於生活,人們都能欣賞,都能看懂的作品,而有些人就覺得藝術就是要一般人看不懂,才是藝術的格調,比如繪畫,書法等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大家也許還記得去年有一幅畫,就是在黑板上畫了無數的圈,在我們一般人看來看不出什麼門道,但是卻拍出了天價。我這裡舉幾個例子。

    第一,我還是喜歡我們中國的繪畫藝術。

    具有一種含蓄的美,服侍也很好看,可以說,中國古代的畫作裡,每一個元素都是一種文化符號。

    第二,西方的雕塑藝術。

    可能不符合我們的審美觀念,但你不能否定,因為這是人家表達藝術的形式,是人家的文化。

    第三,人體繪畫藝術。

    如果從這些藝術角度來看的話,東西方藝術表現的形式是有很大的區別的,西方比較的開放,而東方則比較含蓄保守,這就是不同的藝術作品體現不同的文化。

    也可以看出,藝術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的,從上面我舉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來了。

  • 2 # 吉偉傳媒

    個人觀點;所謂藝術品是指透過創作作品中的,材料、色彩、形狀、甚至是語言表現出來的一種被人所吸引,被人所關注並使吸引者、關注者產生不同看法或有所表達的作品。藝術品也是沒有評判標準的,知道的人多了、看的人多了、探討的延續性多了,就會被推崇為藝術品。

    如果把一塊井底的天然形狀怪異的石頭加上一個故事,再把它擺在大雅之堂,它有可能成為不菲的藝術品;

    附圖屬繪畫流派裡的抽象派,抽象是打破傳統繪畫觀念,創新出來的一種繪畫風格,是二十世紀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藝術創作風格,也被稱之為現代藝術。跟傳統繪畫風格不同的是抽象作品更多表達的是直覺想象力,沒有象徵性、沒有自然性、沒有規律性、是直接將造形和色彩綜合、組織在畫面上是一種純粹形色的表象繪畫手法。

    畢加索就是典型較為出色的抽象畫派的藝術家,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他以前的畫風都是較為傳統風格畫法是人都能看懂畫的是什麼,後期顛覆傳統從具象到抽象使之創作作品備受爭議,恰恰這種爭議與極其抽象手法促使他的作品更具有代表性、鶴立雞群、達到了藝術創意巔峰!

  • 3 # 乾得堂

    藝術品,只是文化表達的一個部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藝術與工藝有比較嚴格的區別。一般而言,藝術多重人文精神的基本價值。工藝則多重技術精緻湛的手藝。但這兩者在西方沒有明顯區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品可以是工藝精湛的昇華,也可以是飩粹人文理想的追求。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尤其重視的藝術品既書法與國畫。當然其中對於技法功力的要求極高。只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可以被稱之為藝術。。那麼工藝品要昇華為藝術品,要求就更高。它不僅僅是手藝的精湛,且需使作品具備人文的品質。這樣一種嚴格的要求使工藝品與藝術品產生區別。而這種區別當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價值的基本體現。

    要講評判標準。首先是技法功力在作品中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任何評判與評價,都從這一基本價值認識開始。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強調技的重要,是因為任何的精神價值不可以脫離技的高度。沒有技的高度就不可能有精神體驗的深入。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一一由技而道的哲理性結果。。。任何一種藝術品工藝品都有這樣一種自身對於技法功力的要求,以及必須達到的基本程度。作為藝術的價值判斷這是第一步首先應該過關的要求。否則藝術無從淡起,而後再是個性,風格等進一步要求,以及要求的高低程度,更進一步是藝術品所達到的自身程度,以及是否具有經典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藝術品評判大慨就是這麼一個情況。但要說作到,那恐怕在成千萬的人中,不知能有幾人。(春竹,自寫 。

  • 4 # 沂州老莊

    評估藝術價值,首先要分清是東方的藝術作品,還是西方的藝術作品。把二律背反的美學法則一鍋煮,只會亂作一團。目前中國畫壇評獎混亂,原因在茲。

    西方文化是邏輯理論下的形式數值推演,其藝術評審指數,完全可以量化,可以公開,可以透明。即使其抽象畫也是數字化的量化,與中國式的心靈相約的良知藝術,完全是兩碼事。

    中國藝術的核心就是評價作者的“人格”。毫無疑問,搞中國書畫,沒有人格就沒有藝術品味。與好看不好看,美與醜無關。筆墨直接表達性情,性情直映良知,良知直剖真偽。

    秦檜,蔡京可乆寫出極工整,極美觀的書法作品;但是,他們作品的筆墨永遠沒有人文關懷,沒有良知良能的自覺流露,更沒有高境界的聖哲的普渡眾生的悲憫之心!

    齊白石以純樸的勞動人民情懷入畫,故其畫真誠感人。黃賓虹以士大夫情懷入畫,故高瞻遠矚,以續寫大寫意不遺餘力。他筆下的物象,就是他的人生關注。如此而已

  • 5 # 曾憲全110401818

    中國老輩國畫大家說,繪畫作品是用來讀的,不是看的,就象一個銅鑼,它烏秋秋的,園溜溜的,是不是好呢,打—錘鑼,聽它的餘音,音好悠揚,它就是好鑼。看畫作藝術品,就是說,你要用心去讀董它,看它是不是.有什麼能吸引你的東西,如上圖,李可染先生畫的遠山飛瀑,深深的吸引住了牧童的雙眼,使牧童留戀忘返。這幅畫能不能吸引住觀眾的眼呢,就取於觀賞者的心稱。大師這幅畫談不上有多美,但畫在意不在“花”。大師說的讀畫就是說每個人看後的讀後感想都不同。

    西方人的思想觀,論理觀與我們不同,有些彩色作品,在我們眼中看不董,題上的圖我看不董,就去找看得美的圖來品償,那麼,看不董的在我心中就輕於鴻毛。看的美的,能吸引眼球的就價值不菲,如上圖的美人。

    中國畫的寫意畫,在外華人眼中就是黑黑的影,但在咱華人眼中就大有詩意,有韻味,就象—罈老酒,看起來渾渾的一罈水,但品償後能使人醉,如上圖,牛吃飽了悠閒的休息,牧童無聊了鬥鬥蟲子來尋樂,畫簡意深。是李可染大師的習作。

  • 6 # 榮話

    藝術行業是一個不定量的行業,藝術作品也是沒有自己的評判標準的,人類文明史上有著巨大影響力的藝術家畫家,在他們在世時,很多都沒有被當時所認可的。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

    舉一外很簡單的例子,大畫家梵高,他的作品現在可以說是驚出天價,代表作品也是被給予極高的評價,但是我們也知道梵高是窮死的,到他結束自己的生命,他的畫也才賣出去了一幅而已,最基本的生存都無法滿意的。

    同樣的現代的藝術大師也多是處於艱難的,包括名家齊百石,也是一樣的在晚成呀。藝術作品被直接認可的,還是比較少的,當然也不是沒有,但是大多都到了晚年或是過世之後被時代發現。

    同時藝術作品的價值是不是被高估還是低認都不好說,畫家的作品,一般也都需要到了成名之後才有更高價值,如畫家冷軍的畫,價格千萬級。

    冷軍的畫是寫實派,可以說是達到油畫的頂級水平,上圖為冷軍作品的部分特寫,衣服的絨毛都可見的作品,被網友戲說為:冷軍太窮買不起單翻,所以就自己畫吧。

  • 7 # 千千千里馬

    有這麼嚴重嗎?當然有。比如,看一幅畫,我覺得很漂亮,人家說我沒有眼光,他說這作品很偉大,可是我一點不懂。

    還有,同樣的一件藝術作品,有人說好的很,有人說很一般,有人說也不錯。

    這就難免讓我們迷茫:欣賞藝術作品到底以什麼為準?

    其實,欣賞藝術作品真存在一個“詩無達詁”的客觀現象。

    也就是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我們誰也說服不了誰。

    那麼藝術作品,真得沒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嗎?

    如果沒有標準,為什麼既有偉大的藝術作品,也有平庸的藝術作品?這是怎麼判斷出來的?

    你看看,欣賞藝術作品,是不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事實上,藝術作品從來都是有一定的標準的。

    我們從形式、內容和創新三個方面來看,藝術的高下自然就清清楚楚的了,這就是判斷藝術作品的基本標準。

    第一,優秀的形式美。藝術必須有自己的藝術形式。

    例如,中國畫看線條,油畫看色彩。古典詩要押韻。這就是起碼的形式美。

    第二,內容美。藝術作品一定要有內容。例如,是喜劇還是悲劇?山水畫是什麼季節?人物畫畫的是什麼人?等等。

    第三,創新。藝術要有創新。創新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需要創新。

    比如一首詩,人家早都寫過“空山新雨後”了,你的詩中,就不能經常出現“空山新雨後”這樣的句子。同樣描寫雨後,你應該有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才能傳達出新穎的美。

    比如形式美的創新。你就不能永遠跟人家畫的一個樣。

    齊白石的蝦那樣畫,你也那樣畫,徐悲鴻的馬怎麼畫,你也怎麼畫,這就沒有創了,這樣的藝術肯定不是好藝術。

    這並不是說,蝦和馬人家已經畫過了,我不能畫,我畫癩蛤蟆,畫驢就是創新,而是說,要畫出自己的蝦和自己的馬,這才是創新。

    所以,藝術作品,如果在形式、內容和創新方面都是非常優秀的,那麼,這個就是好的藝術作品。

    衡量藝術作品好不好,主要要看著三個方面的貢獻大小了。

  • 8 # 艾米Whisky

    感覺題主對待藝術的理解有些片面,我接受過東西方不同的繪畫教育,自己也擅長抽象繪畫。首先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藝術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名著問世時也並不一定引起很多人的內心共鳴,而且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可以用數量決定質量的。

    我分幾個方面淺析抽象藝術評判標準:

    一、大道至簡

    抽象藝術屬於藝術哲學,這也是為什麼抽象藝術家比較少見的原因。我們熟悉的抽象藝術家有畢加索、達利和馬蒂斯(我回答過許多有關畢加索的問題這裡不再贅述),我今天介紹一位幾何抽象畫派先驅——皮埃.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百老匯爵士樂》1943年

    這一幅是蒙德里安晚年的代表作,畫面上規整的格子貌似就是拿格尺畫出來的,但實際上卻沒看上去那麼簡單。先看一張地圖:

    一張紐約曼哈頓的地圖,地圖上的街道與蒙德里安的繪畫格子是不是很像呢?沒錯,這幅畫就是蒙德里安1940年搬到美國後創作的一幅抽象繪畫,只不過畫家本人把現實的地圖轉化成更為直觀的平面圖形。這種思維方式類似於哲學的大道至簡。

    二、時間與技術

    抽象藝術家在創作每一幅作品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如果把這個創作過程看作是一場一個人的旅行,觀眾則是旅途中認識的每一個人,不需要所有人都理解一個人旅行的意義,因為理解是不需要任何解釋說明的,不理解無論怎樣闡述也不會有任何作用。

    抽象藝術評判與時代背景、人物、藝術環境等有著直接關係,但真正的藝術是經得起時間的洗禮與技術的考驗的。

    蒙德里安的幾何抽象被大量運用到各種設計領域,因為畫家當初已經發現了紅黃藍三原色以及黑白灰無情色的和諧與完美。

  • 9 # 大鵬Art

    呵呵,評判標準?這幾幅畫看著像亂畫,其實不然,因為有藝術家自己的觀念支撐,是那麼的與眾不同。

    抽象藝術是指任何對真實自然物象的描繪予以簡化或完全抽離的藝術,它的美感內容藉由形體、線條、色彩的形式組合或結構來表現。

    抽象是相對於具象而言,像雲像霧又像風。我們看慣了習以為常的事物,較之於現實,是理想,是精神層面,與物質層面相悖。所以,抽象藝術家是精神領袖,像是哲學家。

    皮特·科內利斯·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自稱“新造型主義”,又稱“幾何形體派”。

    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在過去,當人們的生活充滿與自然的互動時,抽象性很容易達到;它在潛意識當中完成。然而當我們生活的與自然相去甚遠之後,抽象就需要經過努力才能完成。"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想要接近藝術中的精神性的話,你就必須儘可能少地利用現實元素;因為現實與精神性是對立的。"

    被評價為孩子都可以很容易畫成這樣。不,我不這樣認為,每個人畫成這樣的畫是不難,但每個人或許不會這樣畫,孩子更不可能,這是經過千錘百煉所形成的獨特風格面貌,這隻屬於蒙德里安獨有的標籤。這並不容易,因為後來出現的千萬蒙德里安都是模仿者,所以並不能簡單認為容易,這是拙劣藝術欣賞者幼稚的思維模式。

    美國抽象派畫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生於俄國,十歲時移居美國,曾在紐約藝術學生聯合學院學習,師從於馬克斯·韋伯。他最初的藝術是現實主義的,後嘗試過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的方法。以後,他逐漸拋棄具體的形式,於40年代末形成了自己完全抽象的色域繪畫風格。

    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我對色彩與形式的關係以及其他的關係並沒有興趣……我唯一感興趣的是表達人的基本情緒,悲劇的,狂喜的,毀滅的等等,許多人能在我的畫前悲極而泣的事實表明,我的確傳達出了人類的基本感情,能在我的畫前落淚的人就會有和我在作畫時所具有的同樣的宗教體驗。如果你只是被畫上的色彩關係感動的話,你就沒有抓住我藝術的核心。”

    是的,如果你只是被畫上的色彩關係感動的話,你就沒有抓住我藝術的核心。這句話論抽象藝術非常精闢,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流於表面,而感受不到抽象藝術帶給我們的精神世界。我們只關注於所謂“亂畫”,而不能夠進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好比只觀看波光粼粼的水面,而並不能暢遊。那麼你所列舉的三幅抽象作品也可這樣來欣賞,所提問題中有句話是對的,那就是好的作品會產生共鳴,那些作品你並沒有讀進去,從而達不到思想或情感上的共鳴。

    藝術本無什麼標準,如果強加給藝術以標準,那是對藝術的毀滅。只有一點,那就是創造,前提是真誠。當我們無法接受時,請繞到作品背後,讀讀藝術家,一定會有所改觀。

    如果非要說評判標準,標準在每個欣賞者的內心。

  • 10 # ChengZhisui

    藝術批評的標準通常包含社會標準和藝術標準兩個方面。社會標準受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總體的和特定階層或特定人群的社會價值觀制約,隨著社會價值觀的改變而改變。藝術標準受一定歷史階段的總體的或特定人群的審美趣味制約,隨著審美趣味的轉變而改變。

    孔子改詩以“思無邪”為準,柏拉圖刪減荷馬史詩以是否符合他的“理想國”以定奪。 後漢“重善輕美”,魏晉“重美輕善”。杜牧重“意”不重“道”,理學重“道”而輕“文”。西方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各自有各自的審美觀念和價值標準。

    歷史的,階層的,流派的藝術評判標準各有各的不同,但是藝術品的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

    我看出,提問者在問題的詳註中表述的是對寫實和抽象的困惑。其實,這是一個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的涉及審美心理的美學難題。相傳馬克思為1858年版《新亞美利加百科全書》撰寫的《美學》條目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還不知道,在建築、雕塑和繪畫中“美的線條”究竟是什麼,也不知道這種美的線條憑哪些契合因素在我們心靈中引起同情共鳴。我們也不知道,某一旋律的魅力在哪裡,是什麼東西使詩的每一節奏、詞藻、形象和語言的聲音具有迷人的力量。】時隔一百多年,這個問題並沒有解決。但是,有一條是肯定的,那就是除現實自然的可視形象之外,抽象的形式、線條、色塊、節奏、旋律是具有觸動心靈的美的價值的。藝術家是否創作出了美的形式、線條、色塊、節奏和旋律是一回事,欣賞者有沒有欣賞形式美的眼睛和耳朵又是另一回事。

    英國藝術批評家和美學家赫伯特·裡德(Herbert Read,1893-1968)這樣建議藝術家:“我們的藝術家很有必要在抽象和寫實兩條藝術道路之間往來遊離,自由選擇。以現實主義方法進行藝術創作,可增添你對生活、人類和地球的愛。以抽象的方法進行藝術創作,會使你的個性獲得解放,直覺變得敏銳。”

    我也想建議欣賞者,在欣賞與實際形式相符的寫實繪畫之外,同時也能夠像日常欣賞純音樂一樣欣賞和感悟抽象繪畫的形式美感。安格爾《瓦爾平松的沐浴者》The Bather of Valpincon⬆️畢加索《未知》Unknown⬆️康定斯基《黑線》古根海姆博物館,129.4x131釐米,油畫 Black Lines , Guggenheim Museum Oil on canvas⬆️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給你一千萬讓你一個人待在無人的島嶼一年你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