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閒聊
-
2 # 風去了無痕D
蜀國滅時,那時,司馬氏還是用的魏國名義。而當時,作為俘虜入魏國的陳壽,在若干年後,作《三國志》史時,那時,已經是晉了。這修史寫三國志,也是得皇帝批准了才好作的,
而司馬懿在晉朝,又是什麼身份了?豈能還放於前朝史中?
連名字都不能直接書寫,而以宣王稱之。
-
3 # 大黃扯點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以下我稍作說明。
司馬懿的身份司馬懿出生在東漢末年,他的前半生的身份屬於漢臣,雖然那時候曹操已經掌握了漢朝的大權。然後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的時候,司馬懿已經41歲了,這時他的身份從漢臣變成了魏臣,一直到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他都保留著曹魏臣子的身份。雖然在這之前,司馬懿已經透過高平陵政變,已經奪取了曹魏的大權,曹氏政權名存實亡,但這並不能改變司馬懿魏臣的身份。
儘管司馬懿前半生是漢臣,後半生是魏臣,但無論是《後漢書》還是《三國志》中,都沒有他單獨的傳記,這是因為他還有第三個身份——晉宣帝(剛開始追封為晉宣王,後來司馬炎以晉代魏,司馬懿隨之升級為晉宣帝)。因此他的單獨傳記存在於記述兩晉的《晉書》中,並且位列開篇帝紀第一章。
中國編纂史書的慣例根據中國編寫史書“為尊者諱”的慣例,開國皇帝或者是王朝的奠基人,即使曾經是上一個王朝的臣子,也不會在之前的王朝中單獨立傳(頂多是在他人的傳記中出現),而是在新王朝的史書中以帝王的身份單獨成傳出現,因為與之前的臣子身份相比較,新王朝的帝王(包括追封)這個身份更為重要。畢竟都是當皇帝的人了,如果在舊王朝的史書中和一干臣子並列出現,會顯得很不尊重。
在司馬懿之前,曾經有過這樣的先例,就是魏武帝曹操。曹操一輩子到死都是漢臣,但曹魏的基業完全是他建立的,而且他在死後也被稱帝的兒子追尊為“魏武帝”,因此,曹操在《後漢書》中沒有自己的傳記,而是單獨出現在了《三國志·魏書》中的第一篇《武帝紀》裡。
司馬懿的情況和曹操一樣。雖然他主要的功績都是在曹魏時代建立的,而且是曹魏時期的重要人物,但是他奠定了司馬氏代魏的基礎,在晉朝的史書上,他是晉朝的開國皇帝,也就是太祖宣皇帝。所以《三國志》中沒有他的傳記,司馬懿必須以太祖宣皇帝的身份出現在《晉書》中。
《三國志》的作者身份以及成書年代除了上面說的中國史書的編寫慣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他是晉臣,雖然他之前曾經在蜀漢為官,但是他編寫完成《三國志》的時候,已經是晉朝的臣子了。作為晉臣,他怎麼可能把晉朝開國皇帝、太祖宣皇帝司馬懿放在魏書裡,寫成曹魏的臣子,那樣就是大逆不道,抄家滅族的罪過了。如果單獨給司馬懿寫個帝紀,又會不倫不類,畢竟“晉”不屬於三國裡的任何一國,於是索性不給他單獨列傳,但為了突出司馬懿的功績,在曹操、曹丕等人的傳記中,司馬懿的各種事跡也佔據了一定的篇幅。
綜上,在《三國志》中沒有司馬懿的傳記,即使提到了司馬懿,也基本都是“司馬宣王”這個稱呼,偶爾也會有他的官職或者表字等稱謂,體現了陳壽嚴謹的態度和強烈的求生欲。(開個玩笑) -
4 # 南政昔風
大部分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對司馬懿印象深刻,根據小說中的描述,司馬懿的兵法韜略僅次於漢丞相諸葛亮,並且在大戰之中,不僅阻止了諸葛亮的北伐,而且還在最後一戰中愣是將諸葛亮耗死在五丈原。他之後又憑藉自己超出長人的忍耐力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始曹魏江山搖搖欲墜,為晉朝鋪下堅韌的基石。但是正史上的司馬懿並不是如此,其實司馬懿本就不力拒敵諸葛亮的主力,真正擋住諸葛亮的恰恰是曹真等人。而且司馬懿與諸葛亮對戰的也只有兩場,結果卻是皆被打的縮入關內,但在最後一場,諸葛亮也因前幾次的對決體力耗盡,幾天後一命嗚呼。雖然司馬懿不是戰術超群的人,但他是一個有志向的人,他想以司馬氏代魏。故此在歷史上,司馬懿也算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但司馬懿僅憑一人,就連結了漢魏晉三代,史官不好稱呼,故此沒有列傳。
-
5 # 世界人文通史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的魏國名臣。司馬懿一生輔佐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魏少帝曹芳四代,功勳卓著,官至魏國太尉,成為魏國後期屈指可數的大權臣。
在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其孫司馬炎繼續掌權,把魏國皇帝玩弄於鼓掌之中,幾乎達到了權傾天下的地步。
不過讓很多人感到疑惑的是,晉代史學家陳壽在編寫史書《三國志》時,卻並沒有單獨為司馬懿立傳,難道是司馬懿的威望和名聲不夠嗎?當然不是了。
要知道,就連司馬懿的老對手諸葛亮、陸遜都有單獨的列傳,即《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可是卻沒有《三國志•魏書•司馬懿傳》。
按照《晉書》的記載,司馬懿自幼博學多才,早年曾在曹操手下擔任主薄,後來又輔佐曹丕。公元219年,關羽在荊州發動北伐,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司馬懿及時向曹操獻出“驅虎吞狼之計”,利用孫、劉矛盾大做文章,聯合孫權勢力消滅了鎮守荊州的關羽,由此而得到了曹操的青睞。魏國建立後,司馬懿又先後擊敗了諸葛亮的北伐,鎮壓了公孫淵的叛亂,功勳卓著。
可以說司馬懿一生文武兼修,博學洽聞,是三國時期的名臣,理應有自己單獨的列傳才對。可是很多人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後來篡奪曹魏江山,建立了晉朝(西晉),是為晉武帝。
司馬懿雖然生活在三國時代,但晉武帝司馬炎稱帝后給自己的祖父司馬懿上了諡號為“宣帝”。《諡法》有曰:聖善周聞曰“宣”,意思就是尊貴、善良仁愛、博學多識。因此,這個“宣”字是對司馬懿一生的評價。
同時,由於晉武帝司馬炎為其祖父司馬懿上諡號為“晉宣帝”,所以按照中國紀傳體史書的規矩,司馬懿作為一代帝王(追諡),其事蹟就應當被列入到帝王本紀,而非是名人列傳之中。
司馬懿雖然生活在三國時代,但卻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而且擁有帝王諡號,不能再列入列傳之中。因此,司馬懿的主要事蹟存在於《晉書•宣帝本紀》中。
-
6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司馬懿這個人的確厲害!一生忽悠住了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三代明君,將野心深深地隱藏於心底深處。直到七十歲時才發動了“高平陵政變”,一舉拿下了曹爽兄弟,架空了皇帝曹芳。兩年之後,司馬懿去世。別的不說,就衝這一點,司馬懿也足以傲視群雄、獨步天下了!那麼,三國時期如此厲害的角色,為什麼《三國志》中卻沒有給他單獨列傳呢?
時異則事異,地位不同了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官方正史基本上都是後一朝(有的甚至後幾朝了)為前一朝修史,官方正史並不是本朝史官所著。當然,太史公的《史記》除外,但《史記》本身是否應當算作官方正史,其本身一直以來就是存在爭議的。大眾的說法是將《漢書》視為有關西漢的官方正史而不是《史記》。
陳壽的《三國志》成書於晉而不是三國時期,那麼問題就來了。晉姓什麼?姓司馬!晉王朝的開國之君晉武帝司馬炎正是司馬懿的親孫子。司馬炎在接受魏元帝曹奐“禪讓”之後成為了皇帝的同時,將自己的祖先追尊了一個遍,將已故的司馬懿追尊為了高祖宣皇帝!司馬炎的孝心是表得足足的了,卻給陳壽製造了一個大麻煩——如何定位司馬懿?
如果在《三國志》中給司馬懿單獨列傳,無異於是貶低了司馬懿“皇帝”的身份!傳是專門給臣下準備的,皇帝的記錄要叫本紀,或者簡述為紀。作為晉臣,陳壽膽子再大,恐怕也不敢將自家皇帝列入臣下專屬的列傳之中!除非他不想要腦袋了……
沒有先例可循或許有人要說了,晉又不是秦,他前面有秦漢兩朝三代呢,別人怎麼搞,陳壽跟著學就是了唄!可問題是,無論漢高祖劉邦還是好光武帝劉秀,在前朝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可記錄的東西,除了起兵之後的那些事情……這些事記入帝王紀就行了,那本就是帝王的光輝史,不是嗎?而且,《後漢書》成書於《三國志》之後,陳壽能參考的只有《史記》《漢書》,等於是沒有參考……
這還不是主要問題,問題是司馬懿根本沒有當過一天皇帝!連曹操的魏公、魏王都沒有幹過,他是徹頭徹尾的魏臣!他的所有事蹟都發生於曹魏時期,與晉無關。實際上,與司馬懿同樣尷尬的還有曹操,這同樣是陳壽必須面對的問題,如何定位魏武帝曹操!
最終,在徵得皇帝同意之後,陳壽採取了認可曹操為帝王的處理方式,編成了《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但如此一來,司馬懿就只能等晉亡之後後世修史了……可問題又來了,《三國志·魏書》中很多歷史事件根本撇不開司馬懿!於是奇特的現象出現了,司馬懿的名字出現在了《三國志》之中,卻既沒有紀、也沒有傳,只穿插在別人的紀傳中出現。後來范曄編《後漢書》時,基本也參照了陳壽的處理方式對曹操進行了處理。陳壽無意中竟然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典範,那就是追尊皇帝入帝王紀而不是前朝列傳,在前朝正史中只記其事,不單獨作紀傳,也不以廟諡相稱。
《漢書·王莽傳》的影響除了以上的原因,陳壽不在《三國志》中給司馬懿單獨列傳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在東漢成書的《漢書》中,篡位並稱帝的王莽被否定了帝王身份,降級編入了《漢書·王莽傳》,這無異於是否定了王莽政權的合法性。王莽還是正式稱帝的真皇帝,可司馬懿呢?如果在《三國志》中為司馬懿單獨列傳,晉算什麼?王莽的新嗎?因此,陳壽就算不寫司馬懿,也萬萬不能單獨為司馬懿列傳!
綜上所述,不是陳壽不願意在《三國志》中為司馬懿單獨列傳,而是時勢根本不允許他這麼做!彼時的司馬懿已經是“皇帝”了,將本朝的皇帝列入臣下專屬的列傳,除非陳壽不想要腦袋了,不是嗎?陳壽只能將司馬懿留給房玄齡的《晉書》了……
-
7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因為司馬懿是皇帝。
詭異的皇帝當我說出司馬懿是皇帝的時候,我相信很多小夥伴已經把40米大長刀搬了過來,但是請聽我說完,因為司馬懿真的是皇帝。
魏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不是司馬懿,晉朝的第1位皇帝也不是司馬懿,那麼司馬懿是怎麼當上皇帝的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司馬懿在活著的時候沒有當皇帝,司馬懿當皇帝是死了之後,也就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給司馬懿追贈的皇帝。
大家要知道,在古代但凡要追贈必須獲得朝中臣子的認可,一旦獲得了臣子的認可,那麼他就是皇帝。
針對於這一點,大家可以詳細看一下楚漢之爭,劉邦勝利當上皇帝之後,給自己的老爺子劉太公的稱號,就不難理解,這個追贈究竟有著多麼大的權力。
名人傳已經不適合司馬懿前文已經講到了,司馬懿已經當上了皇帝,那麼當上了皇帝的人,怎麼可以在名人傳中記載呢?
司馬懿傳指的就是三國時期的名人傳,當然也有皇帝傳,但是皇帝傳僅侷限於三國當中的皇帝。
劉備姑且算一個,曹操算一個,孫權也算一個,不好意思,曹操不算,只能說是曹操的兒子曹丕算一個。
算來算去壓根就沒有司馬懿的位置,而這個時候,當三國志想給司馬懿安排一篇名人傳記的時候,和諸葛亮一樣的名人傳記發現也不適合。
為什麼不適合呢?因為司馬懿已經被追贈為了皇帝,這個時候你拿著一個名人傳記去記載人家,不怕晉朝的那些皇帝們找你麻煩嗎?
皇帝的苦惱司馬懿既然已經成為了皇帝。可能在帝王傳當中記載。
但是我們發現在帝王傳當中記載司馬懿的生平的時候,絕大多數情況下記載了他是當臣子的時候的一些事情。
這樣看來就會發現司馬懿也是非常糾結的,因為他本身沒當過皇帝,卻偏偏被歸為了皇帝,而且在帝王傳當中記載的又是他當臣子的事情。活了一個圈,繞了一個圈,走到最後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了。
-
8 # 古鐘歷史
陳壽做《三國志》時,是在孫吳被平定之後的事了。
【吳平後,壽乃鳩合三國史,著魏、吳、蜀三書六十五篇,號《三國志》---《華陽國志劵十一》】說一下陳壽這個人,《晉書》跟《華陽國志》對陳壽的記載就是有文采,但是行為不檢點還小心眼,為什麼這麼說呢,陳壽在父親去世守喪時病了,病了就病了吧,他還躺女僕懷裡讓女僕喂藥,這就讓別人看到了,這事傳開後人們紛紛指責他。
【遭父喪,有疾,使婢丸藥,客往見之,鄉黨以為貶議---《晉書陳壽傳》】然後司馬家族統一三國後,陳壽一直沒有得到當官的機會,直到後來被司空張華看中,被推薦舉為孝廉。後來又作出《蜀相諸葛亮集》撰《益部耆舊傳》十篇等,因此被晉武帝升官。
【及蜀平,坐是沈滯者累年。司空張華愛其才,以壽雖不遠嫌,原情不至貶廢,舉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撰《蜀相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領本郡中正---《晉書陳壽傳》】所以說陳壽是靠著自己的才學升遷的,陳壽作《三國志》是在孫吳被滅後,結合三個國家的史書,撰寫出這部書的,憑著《三國志》陳壽的才名達到了頂峰。陳壽撰寫《三國志》必須迎合當時統治者的意思,不光為統治者避諱,也得為當時皇權說好話。司馬懿是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爺爺,雖然沒有做過皇帝,但是被司馬炎追封為宣皇帝。既然被追封皇帝,那自然不能為其立傳了,要立也得是‘本紀’【天子稱本紀,諸侯曰世家】。但是司馬懿又不是魏國皇帝,更不是季漢跟孫吳的皇帝,所以三國志沒有他的單獨篇幅。相對來說司馬懿跟曹操一樣,都是沒有稱帝,但是被後代追封,而且又是一個王朝的奠基者,所以《三國志魏書》開篇本紀一武帝紀就是曹操,《晉書》開篇帝紀第一就是晉宣帝司馬懿本紀
-
9 # 草木皆史
三國時期十分混亂,可是最大的贏家竟然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司馬家族。而司馬懿無非是導致三國全被覆滅的導火索,或者可以說是始作俑者。至於為何《三國志》中不提司馬懿,主要是由於作者陳壽創作的時間和當時的政治問題導致的。
晉朝作者書寫三國陳壽是晉朝人,歷朝歷代,除非如唐朝一般開放包容,否則作為一個並不能完全代表皇權利益的作者,陳壽是沒有資格從最公正的角度來描述本朝的。司馬懿雖然在年輕的時候對曹魏有功,可是他依然是透過不光明的手段統一三國的。作為晉朝的開創者,陳壽不可能對自己所在國家的開創者寫出所謂的對歷史人物的公正的評價的。
陳壽可以寫曹操“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他敢寫司馬懿嗎?難道他要寫“雖深明韜略,善曉兵機,卻是篡漢之罪魁禍首”?正因為陳壽是晉朝人,所以他不敢寫,我們也只能在《晉書·宣帝紀》中看到對司馬懿的十分正面的評價“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所以,陳壽如果不是生在晉朝,那麼他肯定是會寫司馬懿的,畢竟對於三國時期來說,司馬懿的存在不容小覷。
《魏書》內容最官方
《魏書》,作為晉朝最官方的描述各個尖端人物的官方書籍,是不容推翻的。這不是陳壽能夠去質疑的,所以陳壽只能在心中質疑,但是對於創作的時候,是萬萬不敢質疑的。這就好比曹雪芹曾經創作的《紅樓夢》,由於存在汙衊當權者的嫌疑,都被列為了禁書。所以,陳壽想要自己的書被人們看到,那麼必然不可以去質疑司馬懿。
陳壽是晉朝的臣子,所以在政治問題上,就算是司馬氏在三國時期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陳壽也沒有任何理由去公正的評說,他必須要維護司馬氏的顏面。
結語儘管《三國志》是私人修訂的紀傳體斷代史,可惜,作者受到的侷限太大了,對於曹魏和司馬氏的袒護過多,這也是被後人詬病的原因之一。
-
10 # 豹眼看歷史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當下有句話叫做“寧在寶馬車裡哭,不在腳踏車上笑。”說得是時下有些女人比較現實,不要求名分,不管是小三、小四還是小N,只要有錢花,物質上得到滿足就可以了,其他都是浮雲。
豹眼無意去評價這是世風日下,還是新朝時尚,只是想說在古時候卻不是這樣。
古代更看重於名分,寧願普通家族為妻,不入貴族為妾,大多數為妾者多是出於無奈。
而且妻妾名分已定,很難再改變,封建禮制對於侍妾上位為正室是有嚴格規定的。
回到題主這個問題,司馬懿也是一個名分的事。其名分很尷尬,處在不妻不妾的位置,作傳者無法或者說沒有資格給他定位。這就出現了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陳壽卻沒有單獨為其立傳的情況,或者說是唯一的情況。
瞭解了這個問題,再去讀這一時期的傳記時,就會有另一種很有趣味的感覺。
古時候,一個人有姓、有名、還有字,有名望的人死後還要追加諡號。對於一個人的稱呼有很多的講究,可以看出彼此的身份、輩分、以及受尊敬的程度。一般情況下,是不能直呼其名的,除非是長輩、身份高貴的人對晚輩、或者地位低下的人,才直呼其名,但一般也是稱呼他的字。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裡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其子司馬昭稱王后,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就以《曹操傳》為例說明一下這個問題吧。
曹操在世時稱為魏公、魏王,曹丕繼位後追尊為武王、武帝。陳壽作《三國志》時,曹魏政權已經滅亡,曹操已經是蓋棺論定。按照一般史書立傳的規則,後世為前朝修撰史書,陳壽為曹操作傳: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在傳記的前半部分,都是稱曹操為太祖。在曹操奉迎獻帝到達許都之後,就以公稱呼曹操。魏國建立後,以公、魏公為稱謂。曹操進爵魏王后,就以王稱謂曹操。
由此可見,陳壽為立傳人的稱謂是很嚴謹的。
在整個《曹操傳》中,豹眼沒有看到有一處提到司馬懿,這個就很有意思哦。
對於袁紹、劉備、孫權等人都是直呼其名,毫不避諱,由此也看出陳壽的史學觀。
司馬懿也是曹操時期重要的謀臣,但一字不提,不是沒有用意的。直接稱呼司馬懿,顯然不妥,但稱呼晉公、晉王、晉宣帝更加不妥。
名分確定不了,也就無從下筆。
帶著這個疑問,豹眼去查閱《魏文帝紀》,也幾乎見不到關於司馬懿的記載。但曹丕臨終託孤,司馬懿是四位託孤輔政大臣之一,再不露臉也不合適,就稱呼“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
這個也很有意思哦,宣王是司馬懿死後,司馬昭被封晉王,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皇帝。陳壽不稱司馬懿為宣帝,而提前稱呼為宣王,這是大有講究的。既為了避諱不直呼其名,也不以宣帝稱呼顯得過於拍馬屁,看來陳壽老先生也是費了不少心思的。
在《諸葛亮傳》中,司馬懿也是不可迴避的人物,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峙五丈原,兩次提到司馬懿,也是以司馬宣王、宣王來稱謂。
反觀陳壽對諸葛亮的稱謂就是直呼其名曰亮,有沒有高高在上的感覺呢?
《先主劉備傳》中,稱呼劉備是:
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始終都以先主稱呼劉備,劉備自立為漢中王、蜀漢皇帝,陳壽概不承認,但只是詳細記載了稱王稱帝的一些上表、過程等。
但在劉備的傳記裡,一直稱呼曹操為公、曹公。
《吳主孫權傳》又是不同,上來直接就是“孫權字仲謀”,然後就以權、孫權稱謂。
曹丕稱帝后,孫權稱臣,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後孫權自立為帝,陳壽概不承認,依然以權稱呼,自始至終,這可能與孫權先稱臣,後自立,被視為叛逆有關吧。
不管陳壽這麼立傳是否正確、公允,但的確是當時必須遵循的規則。
不管是潛規則也罷,明規則也好,都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因此,陳壽沒有為司馬懿立傳,很大的可能就是司馬懿的名分問題比較尷尬。同時,晉朝立國不久,對於前朝許多事還沒有定論。司馬懿是輔佐曹魏四世重臣,如何定位難於確定,這也是原因之一吧。
回覆列表
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比曹操小24歲,比劉備小18歲,比孫權大3歲,比諸葛亮大兩歲。司馬懿算得上是三國時期也是一個響噹噹的重要人物,他與曹操、曹丕、曹睿、劉協、劉備等等大名鼎鼎的人物抗衡,還與孫權對峙。曹家三代皇帝都被他整死,然後奪取了曹家的大權,雖然他沒有稱帝,但是和稱帝也沒有什麼兩樣。
司馬懿對曹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三朝輔政大臣,死的時候名義上依舊還是魏臣,但是在《三國志》中,卻沒有為他單獨立傳,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司馬懿不僅僅是魏臣,他為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被追封為宣皇帝。而陳壽是晉朝史官,如果把司馬懿傳寫在《三國志-魏書》裡,要是放在曹操之後,把當朝追封的宣皇帝,放前朝皇帝之後,是為大不敬,可是殺頭之罪。但要是放曹操之前,肯定是不行的,所以陳壽乾脆就沒有給司馬懿單獨立傳。
唐朝房玄齡修《晉書》,把司馬懿放在第一章,這才是司馬懿應該在的位置。就像曹操也沒有在《後漢書》中單獨立傳,而是在《三國志-魏書》的第一章一樣。要是把當朝皇帝放前朝史書,才是真正的不倫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