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龍湖畔一石靈寺

    1,投降可以,但是他每次都殺主!

    2,關鍵是都還認了義父!

    3,事不過三,三次賣主!

  • 2 # 職業減肥營養師

    三國時代,群雄割據,道德崩壞,整天都是我打你,你打我。殺人其實不算什麼。

    呂布錯就錯在每一次,他跳槽都把原來的老闆給殺了。比如,他投降董卓的時候就把幷州刺史丁原殺了。投降王允的時候就把董卓殺了。

    最關鍵的是這幾個老闆還是他拜的義父,這樣自然會被人們所不齒。因為誰也不敢信任他,怕成為他殺的第3個老闆。

    當然,其實最主要原因就是呂布失敗了,如果呂布成功了,歷史上的結論也會不同。

  • 3 # 劉子魚

    三國群雄割據,本無“忠義”之戰?

    雖然群雄割據,戰陣不斷,群雄之間的戰爭夾雜了諸多的私貨,但也都講究“出師有名”,如官渡之戰,袁紹是奉召討賊,陳琳作《為袁紹檄豫州文》,如曹操做了十幾年的權臣,也未敢輕易代漢,讓漢獻帝禪位。雖無“忠義”可言,但也絕不能容忍不忠不義的戰爭和行為,如董卓行廢立之事,則眾諸侯勤王;袁術率先稱帝,又率先被滅亡。

    至於呂布,為何會揹負罵名?

    《三國志》中記載:

    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董卓入京都,將為亂,欲殺原,並其兵觽。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常以布自韂。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由是陰怨卓。卓常使布守中合,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壯健,厚接納之。後布詣允,陳卓幾見殺狀。時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布使為內應。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手刃刺卓。

    丁原、董卓待呂布不可謂不厚,而呂布想投新主便斬首丁原;擔心董卓謀害自己便不顧“父子之情”,手刃了董卓。

    《三國演義》中呂布兩次認丁原和董卓為義父,“手刃董卓”則是王允利用貂蟬使得美人計。

    之後呂布依附袁紹而被猜忌,轉投張楊,又趁曹操攻打陶謙進入兗州,佔據濮陽。與曹操打了兩年,被曹操打敗而去依附劉備,又趁劉備攻擊袁術而奪取了徐州,與劉備關係時好時壞,時而相互攻伐,呂布先後敗劉備和夏侯惇之後,曹操率大軍親征呂布,水淹下邳,呂布被部下叛變,殞命白門樓(《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情節基本相同)。(若非呂布怕袁術包圍自己,劉備也被呂布殺害)

    所以,信任呂布的人都被呂布背叛了。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中陳壽評價: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相比呂布,劉備先後投奔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諸侯,劉備堅持以德服人,除了因衣帶詔離開曹操,其他都好聚好散,陶謙和劉表都先後放棄自己兒子繼承基業,表示將自己領地贈與劉備統領。

    在亂世中,不怕人有私心,而怕人不忠不義背叛自己。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記得某位將軍征戰在外,功高震主,卻不斷的要皇帝給與賞賜,皇帝便認為這位將軍追求的是名利,而不會霸佔自己的皇位,即使這道理吧。

  • 4 # 老么看點

    所謂亂世出英雄,但凡胸懷大志,雄才偉略者都不甘寂寞,都想出來闖一番事業!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出來混光靠才華不行,本領只是出來混的本錢,能在江湖立住腳才是真本事!在江湖立足靠什麼?人品,名聲!可是呂布不懂這些,持才自傲,我行我素,不講信用,沒有做人的原則。今天跟丁原,明天又殺丁原投董卓,後天又為了貂蟬殺義父董卓。最後把自己名聲搞臭了。同時呂布做事沒有原則,又不能接受他人意見,手下有才能的人不少卻不會去善用。陳宮、高順、張遼等,最後眾叛親離,連愛才的曹操都不敢留他,臨死沒一個肯說情的人!可悲呀!也可惜連累了四大美女之貂蟬,最後同樣命運悲慘!

  • 5 # 高翔鷹1

    假如你養了一隻狗,今天咬你一隻雞,明天咬死你一隻鴨,你一定很煩!假如這隻狗今天把你咬成重傷,你不養它了把它轉給另一個主人,而這隻狗性不改,把另一個主人咬傷了,於是這個主人不養它了,把它轉給下一個主人,好事不過三,這狗仍然是那德行,把第三個主人咬死了,眾人評判,該如何處置這隻狗?

  • 6 # 勇倫趣講

    只能說呂布做得比較過分!

    呂布原來是丁原的部下,受到董卓的利益誘惑,投靠了董卓。其實投靠也沒什麼不對,他可以選擇對自己更好的職位,錯就錯在他竟然殺害了丁原。作為曾經的君主,呂布沒有任何情感。

    這樣的人留在董卓身邊,董卓居然也不會覺得可怕。

    後來,呂布又背叛了。這次是王允設計讓呂布脫離董卓,呂布又同意了,殺害了自己有恩的董卓。如果他看不慣董卓的行為,自己離開就可以了,萬萬不應該殺害對自己有恩的人。

    呂布一錯再錯,已經沒有人相信他,他的不義也眾人皆知,都不願意與他合謀。無奈,他只能自立勢力,獨立征戰。

    三國時期的將士都是為了自己團體的利益,相互爭鬥,不可能講究仁義。但他們都有自己的忠誠,而呂布就沒有。

  • 7 # 碼農讀歷史

    漢末三國乃是大亂之世,各方勢力為生存而互相角逐,其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故而,很難用“正義”去評斷孰正孰非?但後人提起漢末三國時期的“不義”之人,還是會首先想起呂布。曾有古人,就對此憤憤不平,而作詩一首:遙想溫侯當年事,人如狴貅馬如龍。虎牢當關萬夫勇,轅門射戟百步弓。天降猛虎逐亂世,豈甘人下效愚忠。三國本是無義戰,何故禮義縛英雄?

    其實,單純站在“忠義”的角度上來看。漢末三國時期的其他諸侯,也並不比呂布高尚到哪裡去?十幾路諸侯聯合討董,又有幾人是為了匡扶漢室而真心出力?還不是都各懷私心,各謀私利?曹操破呂布之後,曾責問陳宮,為何背叛自己而投呂布?陳宮答道:“汝心術不正,吾故棄汝!....布雖無謀,不似你詭詐奸險。”

    而劉備依附過的諸侯卻更多,並且都不是真心去臣服。而在南陽隆中時,諸葛亮為其謀劃了奪取荊州、益州之地以為基業的國策。劉備雖言:"但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此二人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但卻顯然言不由衷,並完全按照諸葛亮謀劃的國策走,最終謀奪了同時漢室宗親的劉表、劉璋之地。論無信義,劉備絕不在呂布之下,而呂布在臨死前就曾大罵劉備道:大耳賊,最是無信!

    但為何唯獨呂布最負不義之名呢?這主要還是因為呂布殺害董卓與其與“父子之名”(歷史並無明確記載丁原為呂布義父)有關,而這已經不是尋常的背叛。而對於殺害董卓,呂布也曾有過猶豫,史載:時允(司徒王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董卓),是以告布(呂布)使為內應。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手刃刺卓。儘管董卓乃是無惡不作之人,其死有餘辜。但在以“孝治天下”的時代,弒父如同弒君,乃屬最大的惡行,最是洗涮不清的汙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說地方商業銀行的新存款挺好利息高,300萬全部存進高息,5年後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