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亮
一、《張遷碑》簡介
《張遷碑》,全稱《漢故城長蕩陰令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明初出土,,先置於樂平州學,建國初移置於山東東平縣政府院內,1965年再遷至泰安岱廟,後又能移至貺殿東郎之歷代碑刻展室內。是碑刻於東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縱317釐米,橫107釐米。凡15行,行42字。
有碑額書“漢故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12字,書體意在篆隸之間又能有意曲屈,似漢印之繆篆。12字分兩行而無列,佈局緊密大小錯落,渾然一體,或挪讓、或盤曲、或長短、剛健有力,實為額中之妙品。碑主人張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境內)人,曾任城(今河南洛陽市西北)長,遷蕩陰(今河南湯陰縣)令。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紀之。碑陰三列,上兩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錢人題名和錢數。最早著錄此幫的是明都穆《金薤琳琅》。清初顧炎武《金石文字記》疑其為後為摹刻。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刻碑書風朴茂端直,非漢人不能為,再加上自然剝落的痕跡,更非人為,幫為原刻。1973年出圭的《鮮于璜碑》與此碑風格相近,而《鮮于璜碑》早《張遷碑》21年,二者均為漢隸中方筆之典型。
《張遷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東里潤色”四字完好的故宮博物院藏本為最佳稱“東里潤色”本。
二、《張遷碑》用筆以方為主,是漢隸中方筆的典型代表。其筆畫厚重質樸,骨力勁健,再加上篆籀筆意的運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氣。其結體常於平穩中見奇崛,靜中寓動,錯綜而富於變化。初看此碑似有笨拙之感然細細咀嚼,則會領略出其體態變化多端、疏密得體、錯落有致、方圓兼備的在巧拙之妙。特別是碑陰之字,似不經意,但其意態上的雄健高古之氣尤為明顯。明代孫退谷《庚子銷夏記》評其書雲:“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清郭沿先則稱此碑為“是碑為冠”(《芳堅館題跋》)。
下面將具體從用宅和結體上闡述《張遷碑》高古、樸拙的風格特點。
一、《張遷砷》的用筆特點
《張遷砷》用宅以方為主,然它的方中寓圓之趣,又是其他漢碑所不及的。其行宅澀勁,富於篆意而又不失靈動。
第一、點的用筆方法
姜夔《續書譜》中說:“一點者,欲其與畫相應;兩點者,欲自相應;三點者,必一點起、一點帶、一點應;四點者,一點起,兩點帶、一點應。”《張遷碑》中的點,除映帶自然、顧盼生姿外,還有方嚴峻利、圓融渾厚之美,其形態或卷屈、或平
——唐亮
一、《張遷碑》簡介
《張遷碑》,全稱《漢故城長蕩陰令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明初出土,,先置於樂平州學,建國初移置於山東東平縣政府院內,1965年再遷至泰安岱廟,後又能移至貺殿東郎之歷代碑刻展室內。是碑刻於東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縱317釐米,橫107釐米。凡15行,行42字。
有碑額書“漢故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12字,書體意在篆隸之間又能有意曲屈,似漢印之繆篆。12字分兩行而無列,佈局緊密大小錯落,渾然一體,或挪讓、或盤曲、或長短、剛健有力,實為額中之妙品。碑主人張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境內)人,曾任城(今河南洛陽市西北)長,遷蕩陰(今河南湯陰縣)令。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紀之。碑陰三列,上兩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錢人題名和錢數。最早著錄此幫的是明都穆《金薤琳琅》。清初顧炎武《金石文字記》疑其為後為摹刻。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刻碑書風朴茂端直,非漢人不能為,再加上自然剝落的痕跡,更非人為,幫為原刻。1973年出圭的《鮮于璜碑》與此碑風格相近,而《鮮于璜碑》早《張遷碑》21年,二者均為漢隸中方筆之典型。
《張遷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東里潤色”四字完好的故宮博物院藏本為最佳稱“東里潤色”本。
二、《張遷碑》用筆以方為主,是漢隸中方筆的典型代表。其筆畫厚重質樸,骨力勁健,再加上篆籀筆意的運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氣。其結體常於平穩中見奇崛,靜中寓動,錯綜而富於變化。初看此碑似有笨拙之感然細細咀嚼,則會領略出其體態變化多端、疏密得體、錯落有致、方圓兼備的在巧拙之妙。特別是碑陰之字,似不經意,但其意態上的雄健高古之氣尤為明顯。明代孫退谷《庚子銷夏記》評其書雲:“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清郭沿先則稱此碑為“是碑為冠”(《芳堅館題跋》)。
下面將具體從用宅和結體上闡述《張遷碑》高古、樸拙的風格特點。
一、《張遷砷》的用筆特點
《張遷砷》用宅以方為主,然它的方中寓圓之趣,又是其他漢碑所不及的。其行宅澀勁,富於篆意而又不失靈動。
第一、點的用筆方法
姜夔《續書譜》中說:“一點者,欲其與畫相應;兩點者,欲自相應;三點者,必一點起、一點帶、一點應;四點者,一點起,兩點帶、一點應。”《張遷碑》中的點,除映帶自然、顧盼生姿外,還有方嚴峻利、圓融渾厚之美,其形態或卷屈、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