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豬皮割皮人

    誰告訴我你沒消滅匈奴的,世人都知道西漢漢武帝時打趴了匈奴,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但很少提起東漢將匈奴徹底打敗 分裂 一半歸付一半西逃的 勒馬燕然 漢帝國威武霸氣 徹底征服匈奴

  • 2 # 風語者之歌

    漢武帝的貢獻是:北逐匈奴,南吞閩粵,西略西南夷,東並北韓,鑿空西域,開通河西走廊。

    經過漢武帝持續不斷的打擊下,匈奴囂張氣焰受到了嚴重打擊,元氣受損很大。漢宣帝時期,呼韓邪單于歸漢,匈奴分裂。到東漢時車騎將軍竇憲以大將軍率漢軍和南匈奴、烏桓等蕃屬於公元89年和91年對漠北匈奴發動攻擊,北匈奴大敗,郅之單于向西逃遁,竇憲勒石燕然以記之。其餘北匈奴融入鮮卑,居有漠北之地。

    漢朝持續兩百餘年終於擊潰匈奴!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漢朝是一個極有韌性的王朝,歷時百年,最終滅掉了匈奴。而且,漢朝不僅在戰場上,還在民族心理上,以及基因上,都徹底降服了這個遊牧民族帝國。

    (西漢騎士)

    漢武帝拼掉了一個漢武盛世,史稱“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武帝晚期時已有農民揭竿而起。終有所悟的漢武帝說:“後人若習朕之所為乃亡秦之續爾”。可是,漢匈半個世紀來的戰火,還沒有完全打服匈奴。在漢武帝后期,匈奴人的實力又一次恢復起來,並頻頻在西域給漢朝的屯駐軍制造壓力,西域小國也經常在漢與匈奴之間搖擺不定。唐詩中經常提到了Murano,就是這些悲催小國中的一員。東漢時,匈奴雖然已經分裂,勢力衰微,但是漢朝最終也是聯合了眾多盟軍,並且在匈奴接連遭遇天災的情況下出擊,才最終打散了匈奴的國家政權體制,讓他們重新回到了部落狀態,並最終融入了其他民族。

    (亞歐大陸的遊牧草原帶)

    以漢武帝的戰爭意志,衛霍的軍事天才,盛世的國力,如此條件下,猶不能將匈奴徹底擊敗,究竟是什麼原因?中國歷史上,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如果說一時半會消滅不了遊牧敵對勢力,是人為的失誤,如漢高祖白登之圍;可是幾千年來都沒有徹底解決,就足以說明消滅遊牧民族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中國自西周以來,以農業為立國之本,鼓勵諸侯國開墾土地,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封建制逐漸瓦解,農民們開墾土地的熱情高漲。因此,以諸夏的劍為諸夏的犁獲取土地,就成為了當時諸夏國家的頭等大事。在這種北進政策下,遊牧民族不斷被迫向北遷徙,直到翻越了祁連山。將土地拓展到這裡的農民,發現氣候條件不適合農業生產了。

    中國北方有一條400毫米等降雨量線,這個是半溼潤地區與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這一條線,基本與長城的走向一致。在馬鈴薯、玉米等耐寒農作物還沒有大面積推廣之前,中國的農業只能在此線以南發展。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的朔方(今天的包頭一帶)設定了一個經濟特區,遷入移民30萬人,發展生產以實邊,希望將塞北土地內地化。20多年的建設熱潮後,朔方土地沙漠化嚴重,土地地力下降,農業生產完全停止。朔方城只能作為漢軍對遊牧民族保持戰略壓力的前沿基地。

    (漢武帝時疆域)

    對於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來說,繼續往北墾拓土地,已經沒有了現實的經濟利益驅動。除了趙國胡服騎射,需要把遊牧民族的騎士招募為士兵而繼續在雁門、雲中一帶開拓外,其他國家都沒有繼續向北拓墾了。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基本都是出於同樣的原因,簡言之,以“得其地不足用,得其民不足使”之故。當然,以今天的視角來看,經過了三次工業革命的現代社會有先進的手段完成半乾旱地區的開發,像以色列甚至能建立起“沙漠農場”,然而在古代的農業社會,基本都是靠天吃飯,降雨量不夠,就沒法開展農業生產。

    漢朝在北方持續大面積的投入,除了經濟利益驅動外,很多時候還會有政治和軍事安全的需要。漢朝在朔方郡的建設失敗之後,繼續在北方保持軍事存在的動機即是對匈奴保持軍事壓力,保衛塞內的農業生產不受干擾。同時,還能透過打擊漠北草原霸權勢力,獲得建立東方朝貢秩序所需要的政治資源。

    那麼漢朝為什麼不一勞永逸,畢其功於一役,永久地解決匈奴邊患呢?

    趙國李牧曾經一戰陣斬匈奴10萬騎,秦將蒙恬也曾北卻匈奴700裡,漢朝也不是沒有動過發動一次大戰就能換取多年和平的心思。但是匈奴經過春秋戰國的發展,勢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馬邑之謀”就是希望把匈奴人引入包圍圈一舉殲滅,不過最終功虧一簣。匈奴人自漢高祖白登之圍後,長達60多年對漢朝保持著戰略進攻的態勢。此前從西周時建立起來的對遊牧民族的心理優勢被打破,邊境軍民談匈奴而色變。朝中大夫也聲稱,與匈奴作戰即是與自己的影子作戰,未戰而膽氣已喪。

    (李牧曾一戰陣斬10萬匈奴)

    所以,漢朝透過一次又一次深入漠北、河西,對匈奴進行持續的攻擊作戰,在正面戰場上拼掉了匈奴人的精銳,讓匈奴人遠遁漠北,在更加苦寒的地方討生活。然而,此時匈奴依然有“天之驕子”的心理優勢,拒不降漢,與漢朝打起了游擊戰。漢武帝帶18萬步騎巡視長城,給匈奴人送信“要戰便戰,不戰便降”。匈奴人收到信後也不敢迴應,也不敢派兵應戰。

    此時的匈奴人已經改變了此前的騎兵大集團的作戰方式,而是小股遊擊襲擾,望見大漢的旗幟就遠遠躲開,匈奴人在積蓄力量。漢軍在接連攻擊未果後,曾經多次冒險深入不毛。雖然漢軍英勇,給予匈奴巨大殺傷,但自身損失更大,以至於漢武帝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詔”,並告誡後世勿效“亡秦之禍”。此後,漢朝對匈奴基本放棄了深入草原,犁庭掃穴,徹底消滅他們的想法,而改成了經濟封鎖、政治誘降和孤立的長期戰略。這一戰略取得了極大成效——在具備充分的軍事手段的前提下,對遊牧民族執行經濟封鎖,不戰而屈人之兵,成了歷代大一統王朝對付遊牧民族勢力的有效手段。

    到了東漢時,公元89年,竇憲出塞3000餘里,燕然勒功。《封燕然山銘》碑文上記載"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公元91年,東漢大將軍耿夔又出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從此,北匈奴走向沒落。

    北匈奴大部分西遷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與東漢仍然發生多次戰役,便再遷於西邊的康居國。後來,餘部西遷至中亞地區和東歐地區。其小部分留居鄂爾渾河流域,後被鮮卑所並,北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鐵弗人在河套地區建立過胡夏,後全部融入漢族。

    (東漢攻滅北匈奴前疆域)

    有漢一代,開疆拓土至於四極,周邊四夷以匈奴最為頑強,因此史書上著墨最多,堪稱漢朝勁敵。漢朝也在與匈奴的戰爭中,錘鍊出了一支鐵血軍團,建立起了百世不易的朝貢秩序。更為重要的是,重新建立起了中夏對周邊蠻夷的文化、制度、武力自信,這種心理優越感使得即使在亂世中的魏晉之世,仍能承漢之餘威,有效震懾周邊蠻族。

    如漢末,烏丸承天下亂,破幽州,略有漢民合十餘萬戶。曹操北征烏丸,一戰而大破之,即是此種心理優勢的反映。

    匈奴在漢朝的持續打擊下勢力衰微,退出了漠北草原,可是因為氣候的原因,漢朝和以後的魏晉仍然不能在漠北屯駐。漠北留下的權力真空,很快被鮮卑人取代。

    鮮卑人建立的前燕國主慕容儁在俘虜了冉閔後,還曾說道“我聽說中原的天子都是天上人做的,你一個奴隸如何敢稱天子?”

    此時,漢朝已亡國一百多年了,而漢家天威依然在遊牧民族心裡有崇高的位置。

    (東晉時仍承漢家餘威)

    後世的封建帝王鑑於漢朝與匈奴的故事,對漠北的遊牧民族滿足於俯首稱臣。因為即使滅了這個遊牧民族只是為新的遊牧民族強權作嫁衣而已,如此以往無有窮已。漢朝攻滅匈奴能竟全功,可結果也不過為鮮卑的崛起清除了障礙。

    在農耕民族掌握在半乾旱地區的耕種能力之前,投入產出不成比例影響了決策者的戰爭意志;而為了刷軍功和獲取政治資源進行的戰爭,往往不能持久。清朝能夠解決遊牧民族的問題,也是在軍事打擊、政治誘降、經濟收買等多種措施下才實現的,而且在清朝末年也出現了邊疆危機,只是時代的發展進入了近代,工業革命使得遊牧民族的武力再也形不成優勢,如此才保住了一些邊疆地區。

  • 4 # 世界史圖鑑

    對於匈奴本身的屬性,我們很容易以先入為主的思想為其早下定論。而事實恐怕大出我們的意料,匈奴自冒頓單于在秦末戰亂南下佔領河套地區以後,一直是南方農耕政權的心腹之患。但當時的漢朝並沒有能力將其逐出平原地帶,以和親和贈送大量物資為前提條件來換取和平是漢朝僅幾十年的對匈奴政策。但匈奴並沒有因為得到漢朝的物資而停止南下的步伐,畢竟給的不如搶得多。那麼這之中真的就全部是匈奴組織的對於漢朝的搶奪嗎?

    由於我們建立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整體,因此對於匈奴的單于在匈奴中的地位理解有所偏差。單于是作為匈奴的最高領導不假,但其所擁有的權力並沒有我們認為的那樣強大,左右賢王對於單于的聽命並不是向漢朝臣子的關係。更確切的說匈奴的單于是各部分部落軍事聯盟的統帥,但各部分之間擁有各自的獨立性。匈奴單于在組織軍隊之時聽命與匈奴,但平時各管一攤。在單于不能領導諸部落生存的時候,軍事聯盟內部就會重新物色新的單于領袖。

    因此,單于與漢朝所確立的和親條約除了單于為了不讓漢朝恢復經濟發展之外。還有對於手下各部的領導的欠缺導致的漢朝與匈奴部分部落之間的戰爭。文景之時,雙方就對這一問題進行過磋商,但最終不了了之。因為由於匈奴無法建立一個向漢朝一樣的中央集權政體,而單于的領導也不能約束所有的部眾。但漢朝沒有放棄,面對與單于的就交流日益深入,漢朝希望借住和親並贈與大量的物資提高單于在匈奴中的經濟地位,以此來加強匈奴單于的近似於中央的權力。

    這樣可以使得單于權力增加進而擴大單于對於部眾的領導。但最終失敗,原因主要是匈奴並不向我們所想的那樣依靠經濟實力就可以加強政治領導力,人家有人家的一套政治傳統,另外匈奴的經濟基礎也與漢朝不同。匈奴本身的權力架構也與漢朝不同。因此,漢朝企圖以此來將加強匈奴單于的領導權的希望落空。其實漢朝希望加強匈奴單于的領導遠並不是為了匈奴好。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畢竟與單于就和親一事都已談妥,即便單于在邊境騷擾漢朝也可以有對話的可能。

    而如果匈奴部眾騷擾漢朝邊境,漢朝是沒有辦法找到對話的物件。這對於還沒有對匈奴整體獲得優勢進而反擊匈奴之前的漢朝,損失是沒有物件負責的.而且,騷擾漢朝邊境的主體不同漢朝也沒有辦法對其進行反擊。烈度小了,沒有反擊的必要,烈度大了反擊有可能發生兩國之間的戰爭,沒有強大起來的漢朝是無法承擔對匈奴軍事上的失敗的。

  • 5 # 歷史風暴

    一句話,漢朝壓根就沒想滅掉匈奴

    眾所周知,漢朝在劉邦時期就深受匈奴人的威脅,在白登之圍後,劉邦發現使用軍事手段沒有能力將匈奴人擊敗,為了換取和平,漢朝不得已只好採用和親的方式,對匈奴人贈送大量的財物。

    這樣一來,匈奴人對漢朝的侵略次數少多了,漢朝的邊境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產生活。但是,依靠和親換來的和平註定是屈辱的,對於自尊心極強的漢朝精英階層來說也一定會將這份屈辱化為力量。

    漢朝時期公羊學派對社會的影響力極大,公羊學派是儒家學說的一個分支,這個學派主張大復仇思想,襄公復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所以,漢朝對匈奴的欺辱並沒有立即反擊,而是做好了長期準備,從漢朝初期到漢武帝真正的反擊匈奴,準備了70多年,歷經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少帝劉恭、漢少帝劉弘、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六位帝王,一直到第七位帝王漢武帝時期才開始準備落實對匈奴人的戰爭。

    雖說漢朝對匈奴人的欺辱憤恨不已,但漢朝人是非常理智的,所以在對匈奴的反擊中並沒有趕盡殺絕,反而歡迎匈奴人歸降,並且和漢朝人一視同仁。可見華夏文明既有對敵人的復仇思想,又具有平等仁愛的包容思想,這可能也是華夏文明幾千年來能夠長盛不衰的原因。

    所以,有人認為漢武帝對匈奴殺伐過重我是不同意的,這種認識過於淺薄。

    早在漢匈之戰爆發之前漢朝就已經接受了很多投降過來的匈奴人,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和張騫一起前往西域出使大月氏的甘父。

    甘父這個人在匈奴人中間職務應該不低,因為當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時,甘父是作為整個使節團的嚮導,這說明甘父在匈奴的時候走南闖北已經對草原到了如數家珍的程度,甚至關於大月氏的情況甘父也應該有所瞭解,於是他便成了這次偉大探險的引路人。

    當時漢武帝還沒有親政,大權掌握在竇太后的手中,出使大月氏與之聯合共同夾擊匈奴,可以說這是當時漢武帝制定的最重要的戰略計劃。

    甘父作為匈奴人,能夠在歸順漢朝後被予以如此重要的重任,也足以見得漢朝人是把不同匈奴人區別對待的。

    而這種無比的信任,也讓甘父對漢朝忠心耿耿,他在和張騫前往西域期間一同被匈奴人抓獲,沒有重新歸降匈奴人,而是和張騫在一起,終於在10年之後找準機會逃走,繼續了這次偉大的西行。

    所以,漢朝從一開始就沒想要滅掉匈奴,只是想透過軍事手段最後能和匈奴人和平共處。

    於是,你會發現,漢朝在和匈奴人作戰的軍隊中,匈奴人也不少,而且很多還撈取了軍功。第一次河西之戰,就有兩個投降的匈奴人封侯,他們分別的高不識和僕多。

    投降的匈奴人金日磾後來甚至成為漢武帝託孤重臣之一,可以說是位極人臣了。

    到了西漢後期,匈奴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對於歸順漢朝的南匈奴漢朝積極拉攏,而對於北匈奴則出動軍隊予以打擊,最後北匈奴單于只好遠遷到蔥嶺以西躲避。而對漢朝恭順的南匈奴竟然還能迎娶王昭君再次和漢朝和親,這足以說明漢朝對匈奴的誠意了。

    當然,王昭君遠嫁匈奴和漢武帝之前的和親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這次和親代表的是漢朝有意與南匈奴結成秦晉之好,具有聯盟的意味。

    本質上和秦國與晉國、楚國、燕國和親是一樣的。

    所以,為什麼漢匈戰爭百年漢朝沒有滅掉匈奴?

    首先,漢朝就沒想滅掉匈奴。。。

  • 6 # 無憂谷逍遙子

    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出動十萬精銳騎兵、後勤補給50萬步卒,戰役規模非常大是傾盡國力決一死戰,力圖一戰徹底解決匈奴對邊境的騷擾,因此漢朝期望一舉殲滅匈奴部落;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精銳兵分兩路,衛青攻佔趙信城僅斬首10000人、冠軍侯封狼居胥斬首70000人,此戰剿滅匈奴有生力量九萬、俘虜數十萬人牛羊無數,從此匈奴遠遁漠北不敢南下,但漢朝未徹底解決匈奴騷擾、也無力再戰。

    根據戰役態勢圖分析,可能當初的作戰意圖只是尋求匈奴主力決戰,而未對攻進漠北後的戰術進行未雨綢繆,導致戰爭結果未能達到武帝期望;在冠軍侯封狼居胥、衛青佔領趙信城後,漢軍獲得大量匈奴物資補給,衛青應該就地駐軍修養,然後兩軍再選精銳五萬,沿冠軍侯出擊河西的方向進行大縱深戰略迂迴,殲滅匈奴殘部,從河西返回長安,因此當時衛青來個“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長驅直入對蒙古高原徹底掃蕩,完全可以解決匈奴問題!

  • 7 # 冷清先生

    【漢武帝錯用李廣,錯失全殲匈奴;李陵投降,匈奴死灰復燃。】

    漢朝初年,百廢待興國力衰弱,雖有常備軍60萬,基本上都是步兵,皇帝的御駕連8匹清一色的馬都找不到,將相大臣只能乘坐牛車。匈奴統一廣大的北方大漠草原,管轄各族人口近千萬,擁有常備軍40多萬,幾乎是清一色的騎兵,單就軍事力量對比,漢初和匈奴還是有差距的。公元前200年秋,匈奴大圍馬邑,韓王信投降,冬,高祖劉邦32萬大軍親征,冒頓單于40萬騎兵南下,漢匈雙方舉國之力,爆發白登山之圍。包圍與反包圍、離間與反離間,冒頓撤圍劉邦突圍,漢匈雙方罷戰講和。

    漢匈之間雖有和親互動,從漢初到漢武帝初年,七十多年間,匈奴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中原華夏文明的侵略騷擾,只是規模大小不等而已。漢朝忍辱負重、休生養息七十年,歷經文景之治,人口大幅增殖,國力日漸強盛。據《史記》《漢書》記載:糧食多的呀,倉庫都裝不下,露天儲藏的糧食,風吹雨淋有的都腐爛了;府庫裡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穿錢的繩子都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誰人騎著母馬出行,其他人都看不起;村子邊上看守墳墓的人,吃的都是膏粱魚肉。

    漢武帝(公元前140年至前87年在位)時期,反擊匈奴的時機成熟了。漢武帝中止了奉行了七十年的“和親”政策,改被動防禦戰略為主動防禦戰略,圍殲匈奴單于主力的“馬邑之圍”出爐了。大臣王恢和邊境商人聶壹商議,由聶壹誘騙軍臣單于說,馬邑城物資囤積豐厚,自己手下有幾百人可以斬殺縣令,單于可以乘機出兵攻佔馬邑。漢朝在馬邑周邊預先設定精銳伏兵,待單于大軍進入馬邑,漢朝則一舉殲滅匈奴。

    公元前133年六月,漢武帝派遣精兵30萬,命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將屯將軍王恢與材官將軍李息率3萬多人出代郡(今河北省蔚縣東北),準備從側翼襲擊匈奴的輜重並斷其退路,一舉全殲匈奴主力。但是,很不幸的是,知道的人太多,訊息不幸洩露,馬邑城的百姓全跑了。軍臣單于率領10萬騎兵來到馬邑城外圍時,牛羊到處亂跑連個人影都沒有,軍臣單于覺得有詐下令退兵。埋伏截斷匈奴輜重的王恢、李息僅3萬兵,不敢出兵攻打軍臣單于10萬騎兵,馬邑之圍功虧一簣,王恢自殺向天下謝罪。

    馬邑之圍,是主動防禦戰略的典型戰例,失敗的原因是保密工作做得不好;其二,匈奴有40萬騎兵,機動性非常強,主動防禦戰略圍殲計劃是很難奏效的。漢武帝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將主動防禦戰略改變為主動進攻戰略,就是派遣漢朝的騎兵部隊,深入大漠草原尋找創造打擊匈奴的戰機。漢朝開始了主動出擊,用漢朝騎兵的機動性抵消匈奴騎兵的機動性,匈奴反而處於劣勢了,為什麼?匈奴主力騎兵部隊在大漠草原之上,往往跟隨著大規模部落群體,為匈奴主力騎兵提供給養保障。趕著牛羊拖家帶口的遊牧部落,反而成為了匈奴騎兵的累贅,這就是為什麼,在草原大漠之中,匈奴騎兵主力反而不如漢軍騎兵神速。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命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四路將軍各領騎兵一萬。漢朝第一次主動出擊匈奴,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返,只有衛青直搗匈奴祭天的聖地龍城,斬獲匈奴首級700。

    公元前128年,衛青率3萬騎兵出雁門,斬殺匈奴數千人。

    公元前127年,李息出代郡,衛青圍攻匈奴河南地(河套地區),斬殺匈奴上萬,俘虜數千人,奪取牲畜數百萬頭,漢武帝遷移數十萬人至此,設立朔方郡、五原郡。

    公元前124年,衛青率領3萬騎兵,蘇建、李沮、公孫賀、李蔡歸屬衛青指揮,進攻右賢王部,斬殺數千,俘虜1.5萬,牲畜一千多萬頭。

    公元前123年春夏,衛青兩次率領10萬騎兵出擊匈奴,斬殺一萬多人。

    17歲的霍去病首戰匈奴,率八百騎兵千里奔襲,俘虜單于叔父和相國,斬殺單于祖父等2028人。

    公元前121年春夏,霍去病兩次率漢軍騎兵出征河西,斬殺渾邪王、休屠王部4萬多,俘虜匈奴王5人及將軍以上120多名。同年,渾邪王率4萬多人歸降漢朝。漢朝於是控制了河西走廊,戰略決戰的時機成熟了。

    公元前119年,衛青在和匈奴小規模的戰鬥中,抓獲一批匈奴戰俘,經過審問後,獲悉了匈奴單于王庭的準確位置,而且獲悉了匈奴左賢王準確位置。漢武帝和衛青制定了打擊匈奴的戰略決戰計劃,規劃確定了千里奔襲的漠北之戰。漠北之戰分成東西兩個部分,原定霍去病率西路軍進攻匈奴單于王庭,衛青率東路軍進攻左賢王部。後來,打探到單于在向東移動,而且老將軍李廣強烈要求參戰。為了吸取“馬邑之圍”失敗的教訓,漠北之戰的計劃是嚴格保密的,只有漢武帝、衛青、霍去病知道。

    漢武帝擔心22歲的霍去病,指揮不動60多歲的老將李廣,就臨時把衛青和霍去病對調。漠北之戰,漢朝動員騎兵10萬,步兵20多萬,粟馬(戰馬)10幾萬匹,負馬(馱馬)10幾萬匹,私馬14萬匹。必須解釋一下,負馬是馱馬和馭馬的意思,私馬是從民間徵集的馱馬和馭馬。馬有很多種,能夠當戰馬的馬,數量是有限的。大量的馬是馱馬、馭馬、耕馬。漢朝出塞作戰的步兵,不是純粹的步兵,是趕著數萬輛馬車,十幾萬匹馱馬,裝馱著大量輜重糧草,乘坐著馬車和騎乘者馱馬前進的。只有這樣,漢軍步兵的行進速度,才能跟上漢軍騎兵行進的速度,到達指定戰場後,漢軍步兵利用馬車等重灌備迅速的佈陣,掩護漢軍騎兵進攻,匈奴的輕騎兵根本無法衝破漢軍步兵軍陣。

    衛青霍去病對調之後,各帥5萬騎兵、10萬步兵,組成東西兩路軍。霍去病指揮東路軍出代郡,與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分兵合擊,霍去病讓李廣之子李敢當先鋒;衛青指揮西路軍出定襄,李廣為前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食其為右將軍、曹襄為後將軍,與前將軍李廣分兵合擊。

    霍去病東路軍包圍匈奴左賢王部,斬殺匈奴首級7萬多,俘虜屯頭王、韓王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83人。右北平太守路博德,與霍去病分兵合擊匈奴,不失期斬首2700級,封符離侯;北地都尉邢山,捕獲匈奴王,封義陽侯;匈奴降將淳王復陸支、樓專王伊即靬qian,各封壯侯、眾利侯;趙破奴、趙安稽各封驃侯、昌武侯;校尉李敢抜旗封關內侯;校尉徐自為晉升大庶長;東路軍全體將士各有不同封賞。

    衛青西路軍抵達單于王庭,步兵戰車輜重排成軍陣,單于和衛青各派出1萬騎兵衝殺,適逢狂風沙暴,匈奴兵敗。李廣丟失的匈奴嚮導,向單于報告還有數萬漢軍包抄,單于遂率精兵向北方逃跑,六七萬匈奴騎兵潰圍而去,衛青追殺數百里路而歸。李廣不能理解漢武帝和衛青的戰略意圖,帶著極大的個人情緒進兵,治軍不嚴翫忽職守,軍中的幾名匈奴嚮導藉機逃跑,從而李廣、趙食其的七萬大軍迷失道路,未能按計劃趕到指定戰場和衛青會合,導致漠北之戰的西路軍未能全殲單于所部,衛青所部僅斬殺一萬九千級,單于騎兵主力逃跑。衛青讓李廣到幕府(政治部)對質,李廣走到幕府前突然醒悟過來,隨後就畏罪自殺了。李廣自殺後,右將軍趙食其承擔責任,死罪而下獄,被家屬花50萬錢贖為庶人(老百姓)。跟隨衛青斬殺匈奴首級的官兵,只得到了金錢賞賜,大將軍衛青不得封賞,西路軍將士沒有一個封侯者。

    衛青七次出塞打擊匈奴,斬殺匈奴5萬多,俘虜匈奴三萬,奪取牛羊2000多萬頭,奪取河套地區,設定朔方郡、五原郡。霍去病六次出塞打擊匈奴,斬殺匈奴11萬多,俘虜匈奴數萬人,渾邪王4萬多人歸降漢朝,奪取了河西走廊,設定了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衛青、霍去病重創了匈奴,斬殺、俘虜、歸降匈奴20多萬。但是,由於李廣的失誤,衛青所部未能全殲單于主力,自此以後,單于再也不到漠南活動,全殲匈奴主力再也完不成了。

    漠北之戰,漢軍基本上將匈奴打殘,漢武帝的戰略方向轉移到收復南越、夜郎、雲貴、交趾(越南北部)。衛青老了以後,漢武帝提拔李廣利為將,攻打西域烏孫、大宛等地。被漢軍打殘的匈奴,轉移到天山南北活動,開始和漢朝爭奪西域。公元前99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3萬兵,出天山擊匈奴單于,命李廣之子李陵率五千輜重步兵為李廣利軍後援,伏波將軍路博德為李陵後援。李廣利、李陵不聽路博德忠告,秋天匈奴馬肥不宜出兵,來年春,匈奴馬瘦之時,三軍一起出動。

    公元前99年10月,李廣利出天山,李陵出居延,行走一個月,到達浚稽山(阿爾泰山中段),被3萬匈奴包圍,司馬遷說李陵遭到8萬匈奴包圍,這是沒有任何依據的誇大之詞,司馬遷拔高李陵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無罪,不足信。匈奴單于的騎兵主力總計才8萬,同時要對付李廣利的3萬漢軍、李陵的五千輜重步兵、路博德的1萬多步騎兵,難道李廣利、路博德一個匈奴都沒有遇到嗎?如果是這樣,李廣利斬殺的一萬多匈奴、路博德斬殺的數千匈奴是哪來的?要知道,此時的匈奴已經被衛青、霍去病打殘,整個草原大漠的匈奴騎兵不過才十幾萬。

    李陵奮戰8天后,決定分兵突圍,李陵向剩餘的將士做了動員,情緒激昂的說:“我不戰死,就不是壯士。”突圍的時候,韓延年中箭死了,李陵精神徹底崩潰信仰坍塌了,他抱著韓延年哭著說:“我對不起皇帝呀!”就向匈奴投降了,李陵投降的地方離漢軍要塞僅一百多里,漢軍突圍回到關塞的有400多人。李陵投降匈奴就是信仰坍塌、貪生怕死,在漢軍面前說一套,在匈奴面前做一套。李陵投降之後,為匈奴訓練部隊。第二年,漢武帝得到李陵的準確位置,派出兩路漢軍攻打匈奴,想要奪回李陵。但是,李陵率領匈奴攻打漢軍。

    公孫敖將軍回來後,代表參戰漢軍向漢武帝上書:“漢軍看見李陵在指揮匈奴;俘虜的匈奴也說李陵在訓練他們。”漢武帝廷議李陵之罪,大臣們都說李陵反叛可殺,唯獨司馬遷替李陵脫罪被下獄。後來,有漢使出使匈奴,李陵問漢使:“我因為兵少戰敗投降,漢朝為什麼殺我全家?”漢使說:“大家都說你替匈奴練兵。”於是李陵編造了一個謊言,上演了一出苦肉計,李陵說:“替匈奴練兵的是李續。”並且拔刀要殺李續,後來且鞮di侯單于就把李續殺了,封李陵為堅昆國的右校王,還把女兒嫁給李陵。

    李續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如果替匈奴練兵的是李續,那麼且鞮侯單于殺李續,就是殺幫助自己的人。李陵假如沒有替匈奴練兵,對匈奴沒有任何貢獻,且鞮侯單于為什麼要把女兒嫁給他?還要封李陵為匈奴右校王呢?其實,就是李陵和且鞮侯單于演了一出“苦肉計”,目的還是替李陵脫罪,這麼拙劣的苦肉計和李陵在匈奴的表現和待遇,從情理和邏輯上根本就講不通。但是這個情節,被司馬遷鄭重其事的寫進了《李將軍列傳》,替李陵脫罪拔高李陵,就是為司馬遷自己脫罪。

    李陵作為漢朝的高階將領,掌握的漢朝國家機密很多,漢軍的編制、訓練、佈防等等,李陵是相當清楚的。自從李陵投降匈奴後,被漢朝打殘的匈奴突然間“滿血復活了”,敗多勝少的匈奴,此後,在和漢朝的交鋒中,很是打了幾個大勝仗。在李陵之前,趙破奴兵敗被浮,但是他不為匈奴做事。後來,趙破奴找機會跑回漢朝,漢朝一如既往沒有追究官復原職。李廣利因為“蠱惑之亂”受牽連,當時他帶兵攻打匈奴,想好好表現一下,結果被李陵暗中指揮匈奴兵給打敗了。

    李廣利和劉屈髦曾經秘密商議,立李夫人的兒子劉髆為太子,蠱惑之亂爆發後漢武帝殺了劉屈髦,李廣利聽到後就投降了匈奴。李廣利雖然受到匈奴重視,但是,李廣利卻不真心替匈奴做事,匈奴人衛律嫉恨李廣利。單于的母親病了,衛律挑唆說:“何不拿李廣利祭天呀!病就會好的。”李廣利被殺之時大喊:“我死必滅匈奴。”反觀李陵,在匈奴呆了幾十年,死心塌地的為匈奴做事,由於李陵投降匈奴,被漢朝打殘的匈奴,獲得了恢復元氣。這也就造成漢武帝駕崩後,匈奴又存在了100多年,直到東漢時期,匈奴被東漢徹底打垮瓦解。

  • 8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沒有滅掉匈奴是多方面的原因,就此我們一一分析:

    一是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實力在封建王朝的千年歷史當中向來都是十分強大的,歷史上就沒有弱過,遊牧民族對農耕文明,在軍事上有著天然的優勢。

    這一點就要從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習性上來說了。遊牧文明的遊牧民族,基本都是獵人,常年打獵,身體素質一般都很強健,而且遊牧民族是騎馬的,尤其是在廣闊的大草原上,騎兵對步兵天生就是相剋的。首先,騎兵可以隔很遠就射箭,很多時候並不與步兵發生直接的短兵相接,經常是射完了就跑。其次,騎兵對步兵,在發動衝鋒的時候有衝擊力,這點在千年以來的戰爭格局當中一直都沒有特別有效的應對方法。第三,騎兵對步兵,打不贏了騎兵可以跑掉,而步兵追不上;第四,騎兵的機動性天然優於步兵,既可以快速化整為零分散開來,也可以迅速集結,而步兵要對騎兵作戰,基本就只能抱成團,一整隻一整隻的上,如果分散了,後果可想而知,容易 被騎兵各個擊破,而且一旦一隻小股的步兵遇上騎兵大部隊,只能被吃了,援兵一般趕不上。第五,作為遊牧民族的獵人,平日嗜血殺動物啥的都習慣了,所以見血對他們來說很平常,而農耕文明的農民當了兵,上了戰場尤其是新兵,一般都會犯怵,這點我們從很多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出來,新兵一般上了戰場第一次打仗殺人都會很猶豫,甚至害怕,只有老兵打慣了的才能在戰場上馬上就發揮出戰鬥力,新兵要發揮戰鬥力必須要有一定的實戰經驗,總的來說,就是遊牧民族的牧民上了戰場基本都是老兵,而農耕文明計程車兵上了戰場基本都是新兵,只有經歷了一定時間的作戰才能逐漸變成老兵,但是培養出一個老兵往往又是多少新兵戰死的代價換來的。

    其次,漢朝時期,尤其是漢朝初期,匈奴非常強大,在軍事上漢朝還幹不過匈奴。

    這點主要是在漢高祖劉邦時期發生的白登之圍上面,要知道,漢朝初年,劉邦本身就是身經百戰了,他手下計程車兵也是經過長年的戰爭過來的,基本都是漢朝最為精銳的部隊,在這種情況下與匈奴作戰都明顯被壓著打,差點全軍覆滅,這點對於漢朝之後的皇帝來說,在心理上都是一個很大的壓力。

    漢朝後面,尤其是文帝和景帝時期,無論是士兵的作戰素質還是將領的能力(當然還有大軍事家周亞夫),和漢朝初年的情況相比,都差了一個檔次,至少,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對匈奴開戰(再加上國力也沒有武帝初期時候那麼強盛),應該是勝算不大,所以一直都是採取的和親的策略,以金銀、公主換取和平。

    第三,漢武帝時期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打敗的匈奴,能打敗匈奴可以說是奇蹟了,至於要滅亡匈奴,當時來說還不現實。

    漢武帝初期,漢朝的國力到了一個強盛的階段,國庫充盈,國家有足夠的儲備應付一場大型戰爭,再加上漢武帝年少氣盛,也決心要與匈奴一戰。

    說到這裡,不可以不說,第一,衛青和霍去病的出現時一個奇蹟,確實,在他們之後,漢朝百年來都沒有他們那樣出色的軍事家了,兩位中國史上最為耀眼的將星竟然同時出現在那個時代,這也是一個奇蹟。

    在與匈奴開戰之後,漢朝和匈奴就進入到了長期的戰爭階段。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衛青率一路漢軍一萬人,出擊匈奴,當時漢朝共出動了四路人馬,一路人馬一萬人,帶兵的將領都是當時的名將,其中李廣帶了一路,公孫敖和公孫廣各帶了一路,結果是李廣、公孫敖、公孫廣三路兵馬全軍覆滅,當漢武帝陷入絕望的時候(當時要是全敗了估計漢武帝就沒有底氣繼續與匈奴作戰了),衛青給他帶來了奇蹟,衛青的一路人馬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取得了勝利。

    這個勝利為漢武帝帶來了信心,之後連續與匈奴作戰,衛青也逐漸成為了軍事統帥。

    第二,與匈奴作戰的具體戰法,也是經過了多年的總結才得出來的,代價非常大。

    要對付匈奴的騎兵,就必須用騎兵與之對抗。衛青的戰法是步騎結合使用,而霍去病的戰法則更為大膽,純粹的騎兵戰術,直接是騎兵對抗騎兵。

    這是多年與匈奴作戰得出來的經驗,漢朝是這方面的第一代,是摸索的一代,到了唐朝時期,解決北方遊牧民族的問題,如解決突厥的問題就變得簡單的多了,直接用騎兵對抗騎兵,所以唐朝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代價很小,基本十多年就解決了,但是漢朝用了百年也沒有根本解決。

    第三,在衛青霍去病之後漢朝沒有優秀的將領,在對匈奴作戰上逐漸失去了優勢。

    可以說,衛青霍去病的時代,漢軍對匈奴是絕對的優勢,但是在他們之後,再沒有優秀的將領,導致這種優勢逐漸喪失,後來基本就是勉為其難的打平手,再加上武帝后期國力衰退,百姓已經困苦不堪,國家變得虛弱,只能休養生息,與匈奴的作戰就逐漸減少了。

    第四,匈奴地廣人稀,進入匈奴地界作戰很難找到匈奴主力,徹底消滅匈奴幾乎不可能。

    匈奴地界本身就很大,地廣人稀,這就意味著進入匈奴地區作戰,後勤補給非常困難,如果不能就地解決(基本不可能),就只能通過後方運送,這也是十分困難的。在衛青和霍去病時期,因為這兩位優秀的將領天生就有著非常敏銳的判斷力,所以能夠在出擊的時候找到匈奴人,但是他們之後的將領沒有這樣的敏銳判斷力,所以往往找不到匈奴人,也就是過去武裝遊行一下,沒了補給就只能回來了。

    而要徹底消滅匈奴,就必須找到匈奴人,把他們消滅。在匈奴的軍事力量弱的時候,他們就透過遊擊的辦法,躲避漢軍的主力,使漢軍無功而返,經過一些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兵強馬壯了再過來打,這讓漢朝是十分頭疼的。所以這也是長期不能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的關鍵所在。

    最後,基本徹底消滅匈奴的軍事存在是在東漢時期,經過東漢對匈奴的出擊,匈奴的軍事存在已經對漢朝構不成威脅了,當然,那是在漢武帝一百多年以後的事情了。

  • 9 # 大漠孤煙直62

    1(續上)人類在原始社會就訓化了狗,可就訓化不了與狗有血緣之親的狼,因始終無法改變狼的本性。人說同化或異化可改變它的狼性,譬如昆明犬等。商湯把夏朝最後的君主稱為桀,桀驁不馴的匈奴是夏朝後代,或許流淌著桀的血液。匈奴生命力頑強,建國是重要原因,根本因狼的天性和生存環境的養成。狼,勇敢狡黠,結群抱團,競爭力比虎獅更強。匈奴始於夏朝,作為帝國和朝代,勝過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朝代,在中國滅亡於四世紀,在歐洲滅亡於五世紀。〖續:漢朝如此強大,為何化費百年時間也沒消滅掉匈奴,兼述匈奴被漢軍打敗後去了哪兒〗四、匈奴的再度分裂和第一次西遷。囗南北匈奴的區分存在著誤區有待搞清,否則,仍然會說「漢武帝化了那麼多年仍然滅不了匈奴。」其實,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後,匈奴帝國就崩潰解體了。窩裡鬥殺害了暴虐的握衍朐提單於,北匈奴也就不存在了。稱北匈奴的郅支單於是南匈奴的派生,滅亡於西漢對匈奴最後一戰。南匈奴降漢標誌臣服漢朝和帝國解體。北匈奴第一次西遷始於西漢宣帝時。南匈奴派生的郅支單於得不到漢朝支援,反遭漢朝支援的南匈奴不斷擊敗,作出向西發展第一次西遷。北並丁零(貝加爾湖),西破堅昆(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上游),在賴水(塔拉斯河)興築郅支城。聯姻為詐,鳩佔雀巢,佔奪康居(哈薩克斯坦)。前44年,郅支單於要求漢朝送歸充當人質的太子,殺害護送太子歸匈的漢使谷吉等,事覺嚴重,離棄堅昆,繼續西遷。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建昭三年(前36),西域副都護陳湯統率西域諸國軍隊和駐屯軍共4萬餘眾(非首次聯合作戰)。南路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穿越大宛國(烏孜別克)。北路穿越烏孫(吉爾吉斯),會師攻陷郅支城(哈薩克江布林城),斬首郅支單於,這是西漢對匈奴的最後一戰。

    北匈奴既亡,南匈奴獨苗。呼韓邪向漢朝懇求離開河套,回到蒙古草原故土。漢族政權歷來寬厚包容,卻埋下了死灰復燃的禍因。南匈奴回到蒙古草原後又分裂為南北匈奴。

    9~23年,王莽篡漢建新,返回蒙古草原的匈奴,乘反新和爭雄中原的混戰,重新控制西域和東北各族落。然因連遭大旱,內禍又起,外敵又侵,國力衰弱,東方的烏桓、鮮卑等不斷侵襲。南部八個部落推出新的呼韓邪單於,又一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在落敗中又降東漢,遷至西河美稷(內蒙準格爾西北),東漢將其八部牧民安居在沿邊各郡,在雜居中趨於漢化,定居農耕或半耕半牧。建安21年(216),匈奴最後的呼邪韓單於到鄴城(臨漳)拜謁曹操。曹操將匈奴分為五部,各部設都督一名,撤銷「單於」稱號。從此,立國430多年的匈奴終結。

    這支降漢的南匈奴也是禍種,最終死灰復燃滅了西晉。南匈奴從50~90年歸漢以來,人口由3萬多發展到23.73多萬。天生狼性的匈奴經東漢,又魏晉三國,至晉惠帝永興初年(304),執掌歸漢匈奴舊部的劉淵,乘八王之亂,滅了西晉,立國稱漢(史稱前趙)。狼主劉淵自稱漢朝外甥(冒頓單於再版),又滅於後趙石勒。中國由此進入東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既是歷史上最黑暗時期,恰是歷史上民族大融合時期。匈奴歷經波劫,不是死於滅絕人性的混戰,就是被柔然、鮮卑等同化。

    五、匈奴的第二次西遷囗南匈奴在東漢光武26年(50)歸漢後,北匈奴部眾也紛紛南下歸漢,北匈奴分崩離析,又連遭東漢三次進擊。

    永平15年(73),竇固率兵出酒泉,直到天山,攻佔北匈奴最肥沃的伊吾盧(新疆哈密)。耿秉率兵出張掖北進700裡,直搗三樓山(蒙古則克山),北匈奴崩潰逃遁。元和二年(85),北匈奴73個小部落投奔歸漢。87年,北匈奴遭烏桓和鮮卑攻擊,優留單於被殺,58個部落28萬人湧入長城歸漢。

    永元元年(89),竇憲出朔方(內蒙古磴口),鄧鴻出五原(包頭),南匈奴休蘭屍逐候鞮單於出滿夷谷(內蒙固陽北)。三軍在涿邪山(阿爾泰山)會師,深入瀚海3000餘里(匈奴又西遷不少),在稽落山(蒙古古爾班察汗山)聚殲北匈奴主力,斬殺親王以下3萬餘眾,81個部落30萬餘眾歸漢,北匈奴單於(史無留名)率殘部向西逃遁。

    興元二年(91),耿夔率兵出居延塞(內蒙額濟納旗)。在金微山下(阿爾泰山)將北匈奴包圍,除新立單於西逃外,俘獲王太后以下五千餘人。經此三戰,北匈奴絕大部分人口歸漢,殘存的向西遷徙。留在故土20多萬眾被鮮卑收歸和雜居同化,在陰山南北衍化出匈奴父鮮卑母的鐵弗匈奴、匈奴人同鮮卑人和敕勒人繁衍的乞伏鮮卑等。

    六、匈奴在歐洲的覆亡囗囗東頭不亮,西頭亮。匈奴西遷是世界史上濃重一筆。匈奴西遷在中亞滯留了數百30年,由於它的強悍,由於它的帝國理念未滅,由於它曾稱霸中西亞的歷史影響,等等,在中亞地區恢復了元氣。四世紀初,北匈奴經康居(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入奄蔡(南俄草原),出現在頓河東,裡海北,在歐洲橫衝直撞,吸納當地大量人口擴充自己,由黑海北岸進入多瑙河上游,佔居匈牙利草原暫作休整。因在這裡居住多年必然導致人種趨於異化,白種人口劇增。

    5世紀初,雪球般越滾越大的匈奴渡過多瑙河,進攻東羅馬色雷斯。色雷斯總督乞向匈奴大單於烏爾丁求和,烏爾丁指著太陽說:「凡太陽所能照到的地方,只要我願意,都能征服。」迫使東羅馬在君士坦丁堡簽訂城下之盟,從431年起,東羅馬每年向匈奴進貢黃金351磅(4年後增到700磅/年),又將大片領土割讓給匈奴。444年,匈奴又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帝國,東起鹹海,南迄巴爾乾,西至萊茵河,北抵波羅的海,迫使歐洲各國向匈奴進貢。449年,西羅馬皇帝瓦倫提尼安的妹妹奧諾莉婭和侍衛長私通,瓦倫提尼安將妹妹囚禁,奧諾莉婭暗中寫信給「上帝之鞭」阿提拉,願以身相許和乞求相救。垂涎三尺於西羅馬的阿提拉,即向西羅馬皇帝求娶奧諾莉婭,並將西羅馬一半國土作為嫁妝,遭瓦倫提尼安嚴拒。451年9月,阿提拉率兵50萬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西羅馬聯合日耳曼各部落(哥達人居多),在萊茵河西岸的高盧同匈奴展開大戰。日耳曼人為了生存和憤恨相交,幫助羅馬與匈奴誓死決戰。西哥達國王狄奧多利克戰死,西哥達人悲憤異常,奮不顧身。戰鬥持續5個多小時,雙方戰死16萬人。阿提拉見難取勝,撤軍馬恩河營地,與西羅馬相持。452年,阿提拉又聚集大軍進攻義大利,此戰因無蠻族相助,阿提拉直搗羅馬。西羅馬皇帝派教皇前去議和,匈奴軍中突然瘟疫暴發,東羅馬援軍也正趕到,阿提拉無奈接受議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匈奴人為何滅亡?四面樹敵,違犯眾怒也是重要原因。對此,漢武帝看得透切,竭力建立反匈統一戰線,屢同西域諸國聯合反擊匈奴。阿提拉經高盧之戰後也深刻反思,有心聯絡和修好日耳曼人,戰敗羅馬帝國。453年夏,阿提拉娶了個日耳曼姑娘,晚上在婚宴上喝得酩酊大醉,早晨卻因血管爆裂陳屍婚床。阿提拉暴死,兒子們爭奪大單於之位,傳承祖先衣缽窩裡鬥,匈奴帝國土崩瓦解。468年,阿提拉小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發動對東哥達人戰爭慘遭失敗。468年,又發動對東羅馬帝國戰爭,反死其役。從此,匈奴銷聲匿跡(傳統說法受到顛覆)。

    歸結:1)國家是人類組織最嚴密的最高群體,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匈奴極具頑強的生命力和戰鬥力。2)匈奴應屬炎黃子孫,匈奴在分裂和沒落時,絕大多數人口留在了長城內外,融合於中華民族。3)大漢王朝標誌著大漢民族的形成發展,反擊匈奴的勝利,標誌著大漢民族經受了同匈奴帝國的戰爭考驗,經受了血與火的戰鬥洗禮而凝聚崛起。4)漢武大帝無愧千古一帝,把握時機節點,掌控戰略制高點,運籌幃幄,決勝千里,直逼匈奴,貫串兩漢。5)匈奴滅亡,既因內戰,又敗外戰,分裂自殘,必然滅亡。6)匈奴在中國北方草原上的失敗,在歐洲萊茵河西草原上的失敗,四面樹敵,違犯寡不敵眾之大忌。7)匈奴人和匈人等的說法紛紜。有其一定道理,但畢竟出於零碎記載和探討之說。遠非史載,不作爭議。最後:匈奴銷聲匿跡地滅亡了,但在歷史留下了深刻影響。這是中國歷史上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碰撞,凸顯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互補融合。匈奴西遷對歐洲國家的各民族形成也具有重要意義,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為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作出重大貢獻。脫稿於2019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搞好婆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