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045861056464
-
2 # 浪漫侏羅紀
這是封建思想,君主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採用強權政治來禁錮文人武將的思想,不順從者皆有禍端,傳承了千百年已經根深蒂固了。
-
3 # 紫袍客
這不是儒家的思想,而是提倡專制統治,暴力治國的法家思想。中國自秦以來實現中央集權制的專制統治,其統治思想說得好聽一點兒是儒法互補,難聽一點兒就是表儒內法,即表面推崇的是儒家的仁愛思想,實際上推行的是法家的野蠻統治的一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這個“儒”早已經變味了,其實是一個融合了法家和陰陽學家思想的四不像。法家名曰為“法”,實際應稱為專制學派,他們理論體系的核心是專制,法只不過是實現專制的一種手段而已,而且不是唯一手段,商鞅提出是“法”,申不害提出的是“術”,再加上慎到提出的“勢”三者相結合奠定了專制統治的根基。正宗的儒家思想雖然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它的核心思想是仁愛,尤其是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等。相比法家思想,可以說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
-
4 # 御無心SAMA
其實這來源於程朱理學中的,君為臣綱,是明清時期維護皇權的思想手段。推崇者是朱元璋,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農民出身的皇帝,所以他對統治者的見解非常狹隘,覺得皇帝應該是一言九鼎說什麼就是什麼,不可更改,所以的大臣都要按我的意思辦,不準有反對意見。
-
5 # 楊朱學派
首先,要捋清兩點:
一、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法家的主張。儒家認為,暴君必須誅殺。
二、孔子時代上朝時,大臣和國君都是跪著的。唐代之前,沒有椅子。柯潔有次去日本下棋,雙方都是跪著。跪的柯潔雙腿麻木,全無知覺。下完棋後,柯潔連路都走不成了。
然後,詳細講法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誅殺。
法家是以刑法捍衛君權,奴役臣民。韓非子謂之: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這已經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埋下了伏筆。
法家是讓人民做犬民,做狗奴才。韓非子謂之:從主之法,順主之為,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寡聞從令。
韓非子還提出了三綱理論: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韓非子甚至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主而誅臣,焉有過!
而儒家認為,把人民當奴才的君主,必須誅殺。孔子謂之湯武革命,孟子謂之,湯武誅獨夫。
稱儒家倡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者,是顛倒黑白。就好比他明明是父母的兒子,他卻說是自己的母親被野豬和野驢輪姦後,才生下的他這個雜種。 這完全是捏造事實,詆譭自己的祖宗,不配為人。
再說漢武帝如何把法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運用於實踐。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杜周,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屠戮殆盡。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江充,以巫蠱之禍誣陷皇族。致使陽石公主被滅門,諸邑公主被滅門,太子劉據被滅門,長公主被滅門、皇族衛子夫被滅門。漢武帝把妻子、兒子、女兒、兒媳、孫子、孫媳,幾乎滿門抄斬。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以腹誹罪處死顏回十世孫,儒家大師顏異。【腹誹罪,就是肚子裡罵漢武帝之罪】
法家是民主、法治的頭號死敵。法家思想不滅,中華民族不興!
附錄:孔子所言的君君、臣臣,是憲政思想。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約束群臣。就是把權力關進牢籠。今日謂之——憲政。
-
6 # 逆襲的諸行無常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所倡導的君主高度集權的專制體制絕對不是儒家的思想。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才能治理好國家時,孔子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這句話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君主要謹守君道,臣子要謹守臣道,父親要盡父道,子要儘子道。”
這句話被認為是孔子政治理念的精髓。孔子所在的春秋時代,是被他視為“禮崩樂壞”的時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臣弒君,子弒父的事情在貴族階層屢見不鮮。孔子一生致力於復周禮,提倡“克已復禮”,首先倡導的就是親其親、長其長,承認社會中等級的存在,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權利,同時也必須履行自己的義務。其次,《論語》所記述的孔子的言行,可以看出孔子非常認可武王伐紂,由此可以判斷孔子這句話還存在著“君君”才能“臣臣”,“父父”才能“子子”的因果關係,也就是說雖然承認等級的存在,但是並不認同等級的一成不變。
所謂的“三綱五常”“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強調封建社會尊卑貴賤的等級序列,等級的不可逾越性嚴重阻滯了社會的發展,這種所謂道德的腐朽,則起於西漢董仲舒,終完成於宋朝的朱熹,被髮揮光大則到了明清時期,與孔老夫子關係實在不大。
在中國古代大臣跪著上朝是到了明清時期才有的事情。唐朝以前,大臣上朝都是坐著的,也就有了坐而論道的說活,最起碼也是地位高的如漢朝的三公、唐朝的書,門下,尚書三省宰相都是有座位的。到了宋朝大臣上朝才由坐改為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相傳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身邊的大臣都是與其當年一起打天下的,上朝時大家都坐著,可能下面的大臣們組織性紀律性也不是很好,趙匡胤心裡一直不太舒服,但又不好明說。一天宰相趙普與皇帝趙匡胤坐而論道,趙普有份材料展示給趙匡胤,趙匡胤以眼睛不好為由,讓趙普將材料拿到近前來,趙普只好起身上前。這時趙匡胤提前安排的侍從就將趙普的座位撤掉了,結果趙普展示完材料,回頭一看座位沒了,也就說什麼,就站著繼續與趙匡胤談事。第二天再上朝,趙普就主動要求撤去自己的座位,站著開會,其他大臣一看宰相都站著了,也就都只能站著了。從此宋朝大臣徹底改變了上朝的規矩。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中華文明發展到宋朝,終於實現了豪族社會向平民社會的轉變。
至於跪著上朝,則是明朝延續元朝的禮制而逐步形成的。《大明會典》記述:君臣議政之時“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意思就是所有官員上奏事情時,向皇上行禮是要行跪拜禮的,皇上說句“愛卿平身”,才能站起來,否則就只能跪著奏事了。到了清朝,中央集權達到巔峰,跪著奏事則成為常態,即使不是正式的廷議場合,大臣與皇上議事也是要跪著的,階級觀念越來越明顯。也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抹不去內心自卑的清朝統治者需要透過這種形式,不斷的灌輸作為統治者高高在上的正當性。
-
7 # 杜豆豆萬卷好書讀書會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古代儒家倡導的當時大臣需要跪著上朝嗎?
01
第一點,我們要搞清楚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是不是儒家思想?
提出這個問題的,顯然對儒家學說並不瞭解,而是聽信了一些歪理,將統治者們宣揚的“忠君”思想,或者說“愚忠”觀念,硬生生栽贓到了儒家觀點上,是個典型的誤解。
在統治者的觀念中,“忠”就是領導讓你幹什麼,你就得幹什麼,要絕對服從。那麼,這是儒家提倡的“忠”嗎?
翻看一下儒家典籍就知道,孔子絕對不是忠君主義者。
在《論語》中,有一段齊景公問政的故事,其中有這麼一句:“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君王按照禮制安排下屬做事,下屬就要向國君盡忠。前提是,國君做事首先要受到禮制約束。如果個人職責和君主意志有衝突怎麼辦呢?孔子說:“以道侍君,不可則止。” 要符合道理才行,沒道理不伺候。 對外國的君主,孔子則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你用我,我就幹,不用我,我到別處去。“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這個位置,我不考慮這些政事。
另外,孔子還說過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多人拿這個話說孔子是提倡忠君的。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君主的要做好君主,當臣下的要做好臣下,當父親的要做好父親,當兒子的要做好兒子。大家都是有規矩的,君臣各有義務,要相互尊重,君臣關係才能很好地維持,君若不尊重臣,臣大可不必效忠於君。
再比如孟子,言辭就更激烈了。異姓之卿,“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貴戚之卿,“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意思是說,如果君有過錯,臣可提出批評,反覆說都不聽,則異姓之卿可一走了之,直接解除君臣關係,貴戚之卿甚至可以廢掉君主,另立新君。
孟子還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君主無道,臣民甚至可以“誅一獨夫”。
故此,孔孟開創的儒家,絕沒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樣的觀念。
02
第二點,既然不是儒家思想,那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又是怎麼來的呢?
倒是備受秦始皇賞識的韓非子曾經說過:“臣聞: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而不當,亦當死。” 這種臣要絕對效忠於君的說法,大概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源頭。
但即便如此,漢代復興的儒家學說雖然受到了法家的某些影響,強調“君尊臣卑”,甚至出現了“君為臣綱”的“三綱”說,但如果你認真讀史書,依然會發現,即便如此,歷代大臣借“三綱”之說來告誡君主的話,都不是要證明君主有絕對權威,而是要求君主要以身作則,做個好皇帝。儒家思想對君臣關係的看法,都是“從道不從君”。
既然正史和儒家經典都沒有類似說法,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為何又如此流行呢?
這就像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會把裡面的戲當三國曆史一樣。這句話的流行,是明清時期小說戲曲推波助瀾出來的效果。比如:
明朝吳承恩的《西遊記》:八戒道:“師父,你是怎的起哩?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家裡哭。不要煩惱!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何干!”
明朝陳仲琳的《封神演義》:文王聽而不悅曰:“天子乃萬國之元首,縱有過,臣且不敢言,倘敢正君之過;父有失,子亦不敢語,況敢正父之失。所以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為人臣子者,先以忠孝為首,而敢以直忤君父哉?”
清朝的《呼家將》:千歲道:“古云:‘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俺呼家將歷受國恩,襲叨帝蔭。
清朝許嘯天的《唐代宮廷豔史》:建寧王慨然對太子說道:“從來說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依哥哥的話,人子獲罪於父,不得骨肉的原諒,便活在世上,也毫無趣味。俺便回家去候死罷了!”
清朝蔡東藩的《清史演義》:吳三桂道:“休得亂言!俗語說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只我前半生是明朝臣子,為了闖賊作亂,借兵清朝,報了君父大仇。你尚知有君父麼?
之所以明清會出現這樣的思想,當然和明清兩朝的明清兩代的皇權專制,以及對愚忠思想的宣揚有關的了。這個話題就更大了,此處略去。
03
第三點,大臣跪著上朝的規矩,是怎麼來的呢?
大臣跪著上朝的規矩,也並非自古如此,和儒家更是半點邊兒都不沾。
根據《史記》記載,漢朝有一套完整的上朝禮儀。武將們站在西邊,面朝東;文官們都站在東邊,面朝西。皇帝出來後,文武百官依次向皇帝朝賀。大臣們向皇帝彙報工作時,一般都坐著。當丞相來上朝時,皇帝還要站起來表示尊重,這被稱為“皇帝為丞相起”。這個規矩,一直保留到唐朝。
元朝採用的是胡人做法,向皇帝彙報時,不能站著,必須跪下。彙報完皇帝說了“平身”,才能站起來。據說南宋丞相文天祥被押解到元大都,忽必烈要他行下跪之禮,被文天祥斷然拒絕,理由就是“南揖北跪”,跪是胡人風俗,“南人”是作揖的。但遺憾的是,元朝統治者還是將大臣跪拜皇帝規定成了上朝禮儀。
元朝以後,明清延續元的上朝禮儀,於是,大臣們都跪著上朝了。到清朝時期,更是發揮到了極致,實行起“三跪九叩”制度,連外國使臣來都不例外
最後,綜上所述,回答問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根本就是和儒家學說的原意相悖的,並非儒家倡導的思想。跪著上朝的規矩,更是和儒家思想沒有半點關係。
-
8 # 麥觀書
這兩句話不是儒家的思想,孔孟的君臣思想是互相對等的。不是一種壓迫,也不是一種專制。孔孟的思想是極為適用於人類社會的。因為它符合人情事理。凡是不合理的教條都不可能是孔孟的思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某些少數民族政權野蠻統治的結果。在漢人的王朝裡面,這種思想幾乎是異端邪說。
-
9 # 中上行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應該不是儒家提倡的。而是指一種管理制度上的服從。如果真這樣有點極端。天下沒有比生更重要了。
-
10 # 使用者碧家小玉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忠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孝
首先,這兩句不是普通生活中的“忠孝”常用語。
在時局動盪和命運變遷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國而盡忠,為家須盡孝。為什麼“忠孝”不能兩全?國都沒有了,哪裡還有家?
回覆列表
他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對抗。秦始皇為了國家統一。燒了孔老二的書殺了他的人。不把孔老二,惟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的人殺掉,社會就不發展。總是奴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