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宇宙收納盒

    對於是否應該學醫,醫生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而中國醫師協會2018年年1月公佈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中指出45%的醫師不希望子女從醫。如果圈內人都持這般看法,可見形勢該是何等嚴峻。如果不改變這一現狀也許有一天整個社會都會嘗受到缺少醫生的惡果。慢慢從醫路

    曾幾何時醫學專業是大家眼中的香餑餑。怎麼樣才算是一個熱門專業呢?用現在的標準衡量無非是這幾條:就業容易、收入高、社會地位高。乍一看醫生完全符合這個標準,然而如果深究下去卻不見得。

    從投資的角度而言學醫毫無疑問是一項時間長、投入大的風險投資,從本科讀到博士再加上規培保守估計需要10年,而且學費並不便宜,說是高風險投資也毫不為過。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本科畢業意味著走向社會,然而對於醫學生來說本科畢業只是漫漫學醫路的開始,為了進入好醫院工作還需要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除此之外還需要參加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眼看到了30歲周圍同學、朋友都成家立業,而自己還在打雜,內心落差之大可想而知。

    高風險投資

    其次,學醫基本上意味著與節假日告別,上夜班更是家常便飯。即使學醫的初衷是喜歡做醫生,但是長時間的超負荷運轉想必會消磨掉很多人的工作熱情,最後變成為了工作而工作,工作成了簡單而枯燥的重複勞動。此外,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相關部門的政策導向將醫療過度市場化,公立醫院掛著公立牌子但卻自負盈虧,惡果其實很早就顯現出來。在明面收入不高的情況下,吃回扣、拿紅包成了很多醫生的主要收入來源。而這在無形之中增加了醫患雙方的不信任感,一旦治療效果不好或者對收費有疑問,患者往往希冀透過暴力手段解決問題;此外每當發生醫患糾紛,相關部門通常本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讓醫院解決問題,醫院不管有理沒理往往賠錢了事。面對如此醫療環境,醫務人員自然不希望子女再走自己的老路;作為在醫院的實習生、研究生、規培生見識到這種情況,打退堂鼓甚至轉行也是再正常不過。想必很多人現在就能感受到惡劣醫療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以在醫院號稱風險最高的急診科、兒科等科室為例,這幾年醫生極缺,有的醫院甚至不得不關停兒科門診。雖然近幾年國家為了鼓勵大家報考急診醫學、兒科醫學等專業推出很多鼓勵政策,但改變這種現狀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令人擔憂的醫療環境

    再次,眾所周知醫學在很多發達國家都屬於是精英教育。在美國需要完成大學四年本科教育才能申請醫學院,而且只有品學兼優的畢業生才有可能申請成功;在德國本科所有科目接近滿分者才可進入醫學院;在香港,歷年高考狀元中很大一部分人都選擇了醫學專業,和內地高考狀元首選經濟、電子資訊、建築等專業形成巨大反差。我們國家人口眾多、醫療資源緊缺,為解決這一問題多數醫學院選擇擴招,醫學生招生人數增多,甚至大專院校也招收臨床專業,雖然緩解了醫生短缺現象,但這在客觀上也造成醫學教育資源的稀釋,同時畢業生質量良莠不齊。

    醫學教育

    作為救死扶傷的職業,醫生本應該成為熱門職業,醫學專業本應該成為熱門專業,但是理想與現實存在了太多差距。要想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醫生行列,讓醫生這個職業再次崇高,國家、社會、學校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2 # 高考道德加分同盟

    科室醫生在一起聊天,大家都在後悔當醫生,隨便報其它院校估計都會比現在過的開心。還有哪個行業沒有節假日?沒有周末?還有哪個行業總是提心吊膽的工作?(或許與販毒的一樣?)還有哪個行業到五六十歲還要考試?還有哪個行業被一個電話喚去加夜班而不敢有半點怨言?太多太多的事在折磨著醫生。悲哀啊,中國醫生!

  • 3 # 白衣木子

    如果再選擇一次,我相信估計80%的醫護人員不會從醫。從上大學階段開始,就已經有不少醫學生抱怨為什麼要學醫!想象中的大學是每週課程少,自己的空閒時間多,可以跟同學們一起四處遊玩,但醫學生的大學生活,感覺就是高中生活的延續,每天課程滿滿,早上有早操,早上有晚自習,動不動就考試,時不時還要去實驗室做實驗,考試不合格就掛科,掛科不過就留級!別人本科4年,醫學生本科5年,本科畢業還不好就業,還要規培,還要考研!說好的上大學就輕鬆是完全不存在的!工作以後進入醫療行業後,別人要麼工資高,要麼年終發福利,要麼有假期,而醫護人員剛開始工資收入低,總是被安慰老了以後就享福啦!這是等著大家退休後享受生活,看著醫護人員才拿上高工資?日常工作繁重,時常加班,天天查房,沒有假期,無法照顧家庭,猝死風險高,醫患關係緊張,國家政策不夠完善,媒體輿論導向有偏差,無法有效保護醫護人員的權益,因此醫學院分數逐年下降,但從事醫學事業的人們越來越少,讓醫護人員重新選擇,毫無疑問大部分人都不會選擇從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辦法能使”懶人”早上早點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