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由來
立春,是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又名歲首、立春節、正月節。干支紀年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立春”是依據黃道推算出來的,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時為立春節點,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此外還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新的一年之始。古人對歲首很重視,立春要祭春神、祭太歲,敬天法祖,由此便產生了辭舊布新、迎春祈福等一系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動。
立春,俗稱打春,標誌著一年春季的開始,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頭一個節氣,時間約在春節前後。早先年民間於立春日要舉行迎春神活動的。春神相傳叫句芒,人面鳥身,主春事。古代“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可見迎春神是一項比較古老的節俗活動。
中國3000年前就有迎“春”儀式,“立春”特有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內涵相當豐富。而且不光漢族重視“立春”,一些少數民族也過這一歲時節日,比如白族稱“立春”日為“催春節”,侗族在“立春”這天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動等。
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舊俗立春日又為民間傳統節日,稱“立春節”,中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謂“歲朝春”,百年難遇,民間認為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難遇歲朝春”民諺。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
在漢代前曆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檔案,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
此後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至今。
立春的由來
立春,是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又名歲首、立春節、正月節。干支紀年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立春”是依據黃道推算出來的,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時為立春節點,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此外還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新的一年之始。古人對歲首很重視,立春要祭春神、祭太歲,敬天法祖,由此便產生了辭舊布新、迎春祈福等一系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動。
立春,俗稱打春,標誌著一年春季的開始,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頭一個節氣,時間約在春節前後。早先年民間於立春日要舉行迎春神活動的。春神相傳叫句芒,人面鳥身,主春事。古代“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可見迎春神是一項比較古老的節俗活動。
中國3000年前就有迎“春”儀式,“立春”特有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內涵相當豐富。而且不光漢族重視“立春”,一些少數民族也過這一歲時節日,比如白族稱“立春”日為“催春節”,侗族在“立春”這天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動等。
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舊俗立春日又為民間傳統節日,稱“立春節”,中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謂“歲朝春”,百年難遇,民間認為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難遇歲朝春”民諺。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
在漢代前曆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檔案,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
此後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