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亞哥的海灘

    人作為一個個體,一個活物是有其自然天性的——首先就是需要自保和生存,因此自私自利是常態,也沒有什麼可厚非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嘛!不自愛何以天佑?

    首先回憶一下我們的"人之初"

    嬰幼兒最早發育的就是觸覺和味覺,這是為了更好地找到和吸收母親的乳汁——就是為了生存此時視覺和其他很多感官包括大腦都還沒開始發育(這是有關社交活動的器官)……到了一歲,學會走路,開始懂一點事了,自我意識覺醒、佔有慾強烈!自私、蠻不講理,有時會輕易的殺害小動物(完全不是為了食用,我見過很多小孩以此為樂,非常殘忍的)這些都佐證了人類獸性的一面……為了約束這些慾望的發展,讓人類不至於互相屠殺,最後人類才制訂了規矩、道德、法律——最後形成了社會。只有"性本惡"思維導向才能規範法律,社會才會進步,才有合同精神和協作,不然只靠道德約束,那最終什麼也靠不住!因為如果利益回報過於優厚,人類是不惜去踐踏道德的,這樣所有信任,合同不復存在……因而"性本善"的理論難以保護大眾,只有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摩人性,法律才會完善,才會減少漏洞,這樣就保護了大部分道德良好,遵紀守法的人,實際上才是追求了最大程度的"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才是真正的明鏡高懸,讓"惡人"卻步,讓"好人"向善,以"惡"揚"善",辨證的存在——就像牛糞養出了最美的鮮花,既玄妙又合理!

  • 2 # 逆天戰帝1

    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表達的是兩個不同的節點。

    儒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指的是育成階段,也就是教化階段。教育向善,是致關重要的。《三字經》順下的一句是“子不教,父之過”,是個很好的旁證。

    荀子說“人性本惡”,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抽象總結,也就是現代人說的“動物屬性”,生存競爭,適者生存。

    荀子的本意與“人之初,性本善”是一致的,強調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不知親意若何?

  • 3 # 談科論普

    其實這說的是天生與人生的問題,或者說遺傳與環境哪個更重要的問題。

    應該說是善也好,惡也罷,都是二者共同影響的結果

  • 4 # HDZ26461502

    性本善和性本惡都是對人性的觀念,其實人性就是天性,即生來是善者自善,惡者自惡。不仿觀察身邊人,大小邪惡之徒到老都是性格邪惡,自小善良的人到老善良。

  • 5 # 有客從東方來

    性本善以及性本惡的說法都是不對的或者說都是不全面的。下面我詳細分析。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爭論不光存在於中國古代,也是西方哲學及社會學長久以來探討的一個話題。但科學發展到現在這個問題漸漸有了準確的答案。

    現在的人類遺傳學以及心理學的研究均表明人類的後天秉性由兩部分所塑造,一部分來自於遺傳,另一部分來自於後天環境。後天環境包括家庭教育朋友等等所有對個人有影響的因素。而關於遺傳,每種性格因素的遺傳率基本都在0.5左右。有的遺傳率高於0.5,屬於高遺傳率因素,比如智商以及基本性格。有的遺傳率低於0.5,屬於低遺傳率因素,比如修養等等。

    從上面的科學研究我們可以推出以下結論。

    一:首先可以推出人生來並不是一張白紙,這從遺傳因素可以直接推出。既然不是白紙,也就是人生來的確有善惡。

    二:既然各種性格因素都有遺傳因素,那必定是善惡都有,因為遺傳是不分善惡的。這個結論是上面研究的核心推論。

    三:再進一步推論下去的結論是好人也有壞的一面,壞人也有好的一面。這從遺傳裡面善惡都有可以推出。好人是性格里好的因素多,壓制住壞的方面,但碰到合適的觸動,那些壞的因素也可能會露頭,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好人有時候會突然變壞。壞人則跟好人相反,是壞因素多,壞的因素壓制住好的因素。碰到合適觸動,好的因素也可能露頭,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壞人會突然幡然醒悟。

    因此,從上面的結論可以得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性本善惡都有,而不是性本善或者性本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裡邊一些動作說可以糾正o型腿,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