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曾國藩六十年人生逆風飛翔,靠的唯一絕招是什麼?
3
回覆列表
  • 1 # 青衿會

    PART

    01

    從畢業後踏入職場,曾國藩一直被視為我自己的人生偶像,每讀曾文正公的書籍,總有不同的收穫。

    張宏傑老師集各方研究之大成,寫成了一部曾國藩一生的浩瀚卷軸,“曾國藩傳”。

    讀完曾國藩波瀾壯闊的一生,對於文正公的解讀,我又加深了一層的理解。

    尤其是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曾國藩的各項能力之中,有一件終極武器,決定了他這一生能夠自拔於流俗,實現人生抱負。

    PART

    02

    誠如梁啟超在他編撰“曾文正公嘉言鈔”時作序所言,“其終身在拂逆之中,而困而知,而勉而行”。

    他終身都處在逆境,不順遂之中,但是他能在困難中不斷分析,覆盤,並且不斷勉勵自己,為了人生目標,精進,前行。

    可以說懂得覆盤,反思,是曾國藩能順利透過人生逆境的不二法門,也是他能成功的終極武器。

    PART

    03

    曾國藩是個資質平庸的人,對比同時代的晚清名士而言,譬如李鴻章,左宗棠,他可謂天資最為駑鈍。

    但是可惜曾國藩科舉仕途一波三折,光秀才就屢次不得第,考了六次都未能透過秀才這一科舉的最低門檻。

    尤其是第六次,他的考卷還作為反面教材掛榜,被斥之為文理不通,希望其餘考生能引以為戒。

    這對讀書人來說,可以說是莫大的刺激和屈辱,很多人或許從此就放棄了讀書,但是曾國藩沒有放棄。

    在日後的回憶中寫道,“第一次學臺懸牌,責其文理不淺,為其平生第一大挫折”,

    從中他學會的覆盤和反思,對比自己的文章和他人優秀的文章,他分析出,

    原因在於之前自己的學習方法有問題,過於被父親教學方法所囿,死記硬背,雖然基礎紮實,

    但是文字欠靈活,導致文章文理不通,缺乏打動人的地方。

    所以曾國藩總結出,自己的文章主要問題在於文章過於拘謹,重視區域性的打磨,而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

    所以解決的方法是要使得文章變得生動靈活,能打動人,在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上下功夫。

    透過自己深切的反思和覆盤總結,並且找到解決方法後,曾國藩改變了過去死板的學習方法,

    透過一年的努力,不僅中了秀才,而且此後科舉之路可謂一飛沖天,連中三元,從舉人到進士,直到翰林,一時間名震湘鄉,成為湖南人的驕傲。

    回溯曾國藩的科舉仕途,如果沒有那次陋文掛榜刺激之後推倒重來的覆盤,他終其一生,只能和他父親和爺爺一樣,在田畝之中,岌岌無名。

    PART

    04

    如果說透過科舉考試入京為官,從此以後在他人看來就飛黃騰達的話,那麼對曾國藩來說,只是挫折的開始。

    剛來京城,曾國藩就有種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心態,看什麼都很好奇。

    因為翰林編修工作閒散,每週只工作兩天,曾國藩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京城晃盪,虛度光陰,甚至經常跑到菜市口去看殺人,至於其他誘惑,可謂照單全收。

    而且因為成名太快,自己也有些膨脹,在人際交往中也表現得極其傲慢,甚至還因為脾氣暴躁和京城同鄉發生過口角衝突。

    他的京城生涯初期,可謂譭譽參半,自己在京城紙醉金迷的生活中漸漸迷失了初心,喪失了鬥志。

    但是好在曾國藩懂得及時反省自己,在蹉跎歲月中及時止損了自己下滑的趨勢。

    京城有燈紅酒綠,同時也有高山大河。

    在做翰林期間,曾國藩也結識了京城大儒唐鑑和倭仁,在交往中,漸漸地被他們嚴格自律的言行所折服。

    從此立下聖人之志要求自己,並且開始透過反思發現了自己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缺點,方法是透過記日記的形式來逼迫自己進行改變。

    之前曾國藩也記日記,但是不得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是斷斷續續,而且浮於表面,為了記日記而記日記,結果日記寫成流水賬,

    但是倭仁告訴曾國藩,記日記得目的是為了反省自己。

    曾國藩得到這一要領之後,開始對自己記日記進行復盤,改變了自己日記的形式,多以反思自己為主,並且最關鍵是落實到行動中去,達到知行合一。

    之前所說和同鄉發生口角,曾國藩透過日記記錄反思之後,馬上上門道歉,兩人也從此冰釋前嫌。

    而且曾國藩還把自己記錄的日記傳錄給倭仁這些同仁去看,讓他們給自己日記做批註。

    用日記的形式反思,曾國藩不僅自律,還藉助朋友的力量,他律,來約束自己的習慣和行為。

    在反覆地記日記過程中,曾國藩戒掉了自己多年的煙癮。極大增強了他透過記日記,覆盤,改變自己的決心。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從苦寒來”。在對自己的淬鍊中,曾國藩的氣質,性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也為以後他組建湘軍,建功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PART

    05

    如果說曾國藩在科舉和京官中面對的挫折都只是小試牛刀的話,那麼他人生中面對的真正考驗還是在剿滅太平天國的運動中。

    他人生中幾次重大挫折都是在這十幾年當中。

    這其中,在他丁憂返鄉,解除兵權這兩年裡的反思和覆盤,對他第二次出山一鼓作氣,擊敗太平天國可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曾國藩的性格中一直有著一種浩然正氣,這種正氣,不管是面對咸豐皇帝,還是面對晚清汙濁的官吏,都透漏著一種抗拒,疏離感。

    只是一種選擇做聖人的家國情懷激勵著自己挺身入局,力挽狂瀾。

    所以,對於自己這種價值觀的堅守,讓他多多少少和這個晚清的官場顯得有那麼一些格格不入。

    而且在實際戰鬥中,咸豐皇帝經常瞎指揮,並且並不給曾國藩督撫實權,讓曾國藩無法調動戰事省份的資源為自己所用,

    同僚湖南巡撫陳啟邁,江西巡撫沈葆楨對於湘軍的餉銀募集也一再剋扣,拖延。

    武昌,九江順利拿下之後,同僚胡林翼反而就任湖北巡撫,而自己作為統帥還只是個督辦的虛職,

    在面對咸豐皇帝的不理解,同僚的掣肘,待遇的不公,曾國藩藉著父親去世丁憂之際,選擇了抽身退出,離開了自己一手創立的湘軍。

    原本以為能以此押注從咸豐皇帝那裡撈一些實利,給他一些實權,

    但是咸豐皇帝卻早已厭倦了曾國藩執拗的秉性,在天京事變,江南大營大捷的形勢轉變之後,竟然順水推舟答應了曾國藩的請求,卸掉了他湘軍統帥的兵權,轉而交給了胡林翼。

    對於曾國藩而言,可謂晴天霹靂,自己反攻倒算,最後落得幾十年努力,毀於一旦。

    回鄉之初,人生可謂是跌落到谷底的曾國藩性情大變,暴躁,易怒,從上到下,罵遍了自己的親族,理學家的氣度蕩然無存。

    然而曾國藩畢竟是曾國藩,發洩過自己的情緒之後,他還是會懂得思考自己過往的人生。

    弗洛伊德說,“人在極度痛苦之後,價值觀會發生變化”,曾國藩亦然。

    在痛定思痛之後,他開始閱讀朋友推薦的老莊著作,在書中尋求聖人的啟示,

    同時他不斷寫信給自己的朋友和幕僚,讓他們給自己找缺點,提意見,真正做到了孔子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歸咎於客觀條件,而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曾國藩終於認識到,過去的自己過於剛直,在同同僚的交往中,總是站在道德的高度上,表面上對人尊敬,實際上從心底深深鄙視這個官場,

    而且一味用強,往往還會適得其反,即使達到目標,也容易開罪別人,無形中給自己樹立了一座座高牆。

    中國的官場潛規則,延綿數千年,是不可能一下滌除的。

    為了達到人生目標和理想,必要時,必須要學會和光同塵,圓潤柔軟,方能透過一個個困難的關隘。

    所以曾國藩後來把自己丁憂這兩年稱為大悔大悟之年。整個人的思維發生了顛覆性的轉變。

    最終在再度出山六年之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成為了一代大儒,晚清名臣,桃李滿天下,影響了三湘大地和後來的中國。

    PART

    06

    透過以上科舉,京官,丁憂三次反思,最終曾國藩也實現了人生的飛躍。

    如果沒有反思,覆盤,或許曾國藩只是一名平庸的官吏,但是透過對自己不斷反覆的覆盤,最終看到了那個更好的自己。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說過,“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社會的現實和事實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自己的人生”。

    晚清的官場,吏治,社會現狀,可謂是腐敗,傾頹,爛到極點,

    但是曾國藩仍然能夠挺身入局,在困難挫折中,不怨天尤人,不斷反躬自省,勇猛精進,最終力挽狂瀾,實現了人生理想。

  • 2 # 馬期門讀歷史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一生極度自律,甚至到了自虐,他的成功絕非偶然。

    曾國藩有三大品質:一個是"尚拙";一個是愈挫愈奮;還有就是“有恆”。有這三大品質使它能越逆境越努力。

    曾氏確實笨,但他沒有把笨當失敗的藉口,笨成了他的前進動力。

    “尚拙”

    曾國藩成名之後,他的家鄉就流行著關於他小時候讀書的小笑話,想必很多人都知道。

    曾國藩從小讀書很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覺,有天黃昏,他在背《岳陽樓記》,有個小偷,潛入他家,爬到房樑上,準備等這家人都睡著了,下來偷東西。結果沒想到,曾國藩這篇課文怎麼都背不下來,小偷都睡了兩覺,曾還在背,小偷忍無可忍,跳下來,破口大罵,從頭背到尾後,揚長而去。

    這說明了兩件事,一個是曾國藩確實很用功,另一個是曾國藩確實很笨。

    作為一個笨人,曾國藩發現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處。

    第一,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多,總是失敗,因此“逆商”也就比較高,抗打擊能力特別強。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徑,遇到問題只知應鑽過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他做人講究“拙誠”,人以偽來,我以誠往,從不玩心眼。

    帶兵打仗講究“結硬寨,打呆仗”,從不憑奇謀,只憑堅忍踏實,死磕到底。就好比郭靖的降龍十八掌,表面上簡單笨拙,實際上大氣厚重。這是曾國藩一生成功的秘訣。

    愈挫愈奮

    曾國藩生平第一大挫折是科舉考試帶來的。

    1.1832年,曾國藩去參見他的第六次考秀才的科舉考試,這次不僅落了榜,還被學臺“懸牌批責”,也就是把他當成了反面典型,說他的文章“文理欠通”。

    這次批評給了曾很大的打擊,他自己會議:“餘生平吃數大塹……第一次壬辰年(1832年)發佾生,學臺懸牌,責其文理之潛。”

    回家後,他一頭鑽進書房,再也不出來。

    他反思自己這麼多年讀書考試的經歷,要找出失敗的原因。他總結自己的文章寫得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區域性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

    他認為自己有用超人的努力才能解決雄心與頭腦的差距。

    1833年,又是科舉之年,曾自信已經找到了作文的門徑,感覺打通了關節。放榜那天,他的名字果然在列。

    2.1953年,曾國藩開始赤手空拳創立湘軍,他面臨五無:一是無辦公場所。二是沒有名正言順的職權。三是還沒有經驗。四是沒有朋友前來幫忙。五是沒有制度保障。

    最後,曾國藩都一一克服,可見他是愈挫愈奮的人。

    有恆

    曾國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質還有就是“有恆”。他說:“有恆為作聖之基。”

    熬不下去怎麼辦?

    只有一個辦法:以強悍的蠻勁打通此關。也就是死磕、硬扛。

    從青年到老年,曾國藩都生活在不停地自省中,每天都在日記中不斷糾正自己的行為。從生到死,他都生活在“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之中。

    一直到去世前的1872年,二月初一,他還日記中批評自己,他說:

    餘精神散漫已久,凡遇應了結之件,久不能完。……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

    也就是說,他批評自己這一段時間精神不夠振作,做事不夠努力,很多檔案沒有及時批覆清理。這個官雖然做到了極品,但是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也沒有什麼可取之處。

    曾國藩自虐的常規

    他的自虐是從他寫日記開始的,而且是每天都寫,堅持到他去世的這一年—1872年。

    曾國藩初到北京為官,發現自己的見識不夠,讀書不多,除了多讀書之外,怎麼提高自己呢?

    他向唐鑑請教,他知道了關鍵是每天都寫日記。

    之前曾國藩也寫過日記,但這次的方法不同,記日記最重要的是反省自己,而且每天都要寫,來達到督責、規範自己。

    首先,要把寫日記當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記要用恭楷來寫,寫到的一定要做到。

    其次,日記的作用是“研幾”,幾就是細節,透過每一個細節來改變自己。

    曾國藩日記中多次記載自己犯的錯誤。

    1842年,曾國藩得知他的朋友納了一個妾,長得很漂亮,於是藉故到這個朋友家聊了一會兒後,再三強迫這個朋友把小妾領出來讓他看看。曾氏看到了人家的小妾,又和人家開了幾句玩笑,回家他在日記中說:"友人納姬,欲強之間,大不敬。”

    有時他會罵自己“真禽獸矣。”

    曾國藩為了實現更好的監督自己,他寫日記後送給朋友傳閱,為什麼這樣?因為外力遠遠大於內力。

    他用這種方法首先戒掉了他的煙癮,戒菸的成功極大增強了曾氏“學做聖人”的信心。

    一個人想改變自己多年形成的習慣實在是不容易。我們在讀《曾國藩日記》時,會發現大量的他自我掙扎的例子,最終他都堅持下來了。

    凡事都堅持不懈的品質成就了曾國藩。

  • 3 # 關中熊叔

    曾國藩和普通人一樣,一生也非一帆風順,也有很多的溝溝坎坎,他身上有很多的優點,當然也會有很多毛病,也有著自己的侷限性。

    其實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一個人的一生無論如何都不能用一個字或者一個品格、特點去概括,只能學習古人,用死去的諡號去大概概括一個人的一項最突出的有點或者貢獻。曾國藩的諡號為“文正”,據說在清代只有八個人獲得此諡號,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是文官體系中等級最高的諡號。

    如果說唯一的絕招,曾國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正”

    如果僅憑曾國藩的傳記去了解他那肯定是遠遠不夠的,中國的傳記文學大家都很熟悉,很少去剖析一個人的缺陷或者缺點。如果能多讀一些曾國藩自己寫的東西,倒是能稍微探尋一二。

    這個“正”,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可以理解為“按規矩”、“按照常理”、“不出格”、“實事求是”,這些特點也不只是僅僅用在他自己身上,對於家裡人,他也是儘量這麼要求。

    很好理解,按規矩,“正”並不是正義的意思,比如在錢財方面,拿自己應該拿的。就是這個圈裡大家都是這麼辦的,他也就這麼辦。地方官的孝敬他照收不誤,為弟弟買文憑(這個文憑是朝廷賣的,但是沒有關係也拿不到)。

    正是因為按規矩辦事,曾國藩也吃過不少虧。比如女兒的婚事,原本是門當戶對,但是男方家道中落,他在日記裡對此事也有記載,也糾結過,也考慮過退親,但是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還是按規矩辦,守信用,促成了這門親事。他的這種性格,或者自己強迫自己不出格的做事特點,讓幾個女兒受盡苦難,特別是在婚姻上。

    他的“正”,最重要的事件是體現在裁撤湘軍上。南京攻陷之後,主動提出裁撤湘軍,當然一方面也是因為湘軍軍費基本上都是自行籌措,的確很難,但是更可貴的就是他的這個“正”字。

    這個“正”還體現在對待人才的態度

    不要說誰有多高尚,以至於現在,一個公司的人事經理在用人上,都不會找才能找過自己的,特別是相近崗位。所以人永遠是自私的。

    一般人在有了功勞之後,儘量讓自己鶴立雞群。但是曾國藩的做法卻有些另類,以至於每次的彙報材料都讓朝廷頭疼,因為他在推薦人才方面太過不遺餘力,一般人一次勝仗如果推薦十個人,他能推薦一百個,不和部下同僚搶功,也體現了“正”字。

    曾國藩一生和所有人的一生一樣,很難去說清楚,主要看站在那個角度

    在處理天津教案的時候,如果仔細分析過當時的具體環境,他的處理辦法其實沒有太大問題,只是不合時宜,民眾“砸日本車”的思想在當時就存在,算是為他的一生畫了一個不太圓滿的句號。回到南京後不久,就死在了自己的府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第一包泡麵在哪裡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