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老楊 Liven

    國畫畫工筆重彩裱熟宣的時候才要打溼紙,畫的過程中由於熟宣不易暈染,所以要先用水暈再染。生宣大小寫意不需要把紙打溼。因為生宣吸水性很強,筆墨暈染全靠筆上水份的控制。不需要打溼。

  • 2 # 陸晨汐

    也不一定吧,要看具體的畫法而定。

    1、寫意花鳥畫一般用枯筆幹畫法,不溼紙,直接點畫勾抹,畫好即成,一般不用渲染。

    2、如果有云霧之類渲染,應將紙噴溼並晾八成幹後進行渲染,如果幹紙渲染畫面不能水乳交融。

    3、打溼宣紙也要論畫前溼還是區域性畫後打溼,比如畫中近景的實景描繪,宜在中近景描繪幹後再噴水,否則畫面容易洇花。

    個人淺見,請指正!

  • 3 # 曾憲全110401818

    這個命題是偽命題,是哪個老師教的這種技法。畫國畫宣紙是否打溼是根據創作的需要,有時先把宣紙區域性噴溼,是讓其產生特殊效果。

    畫國畫有其特定技法,有的國畫大師還要先把宣紙柔成一團,使宣紙成為鄒鄒巴巴的樣子,這也是其畫家自己的獨特技法之—。宣紙,特別是生宣紙,由於其獨特的製造工藝,生宣紙的纖維結構松馳,吸水性特別好,快,在作墨作色時運色快,在筆墨用水足時暈色面往往過大,難以把握暈色面積,所以畫家在潑墨畫時,手邊會準備很多宣紙邊料。隨時準備吸出多餘的色或水墨,以達到停止暈色效果。

    畫家把宣紙區域性打溼的目的,是一種隔斷方法,當墨色運到含水部位後會停止暈色,或減慢暈色速度,在溼的部位色會變淡,是特殊技法,而不是必須方法。在很多.畫的製作時,宣紙是不用打溼的。

  • 4 # 滄海出紅袖

    我這幅熟宣水墨老虎就沒打溼。效果還是可以的。

    是否需要打溼,要從兩方面說起:

    1、從畫作自身來講,是否打溼得看作品要表達的內容,作品感染力的表現形式等。

    2、從作者自身而言,每個畫家都有自己的創作習慣。一般情況下對紙張都有特定的偏好。甚至於他的作品只能用特定品牌的紙、墨、筆、硯才能表達出令人滿意的效果。

  • 5 # 千千千里馬

    我們主要說說生宣打溼畫畫的技法。

    生宣本來就是滲化效果比較好的中國畫專用紙張。如果用水打溼,滲化會更快、更充分和均勻,同時會產生一些“拉毛”效果,這是人工做不到的。

    如果是畫山水畫,打溼宣紙,會畫出雨霧濛濛的迷幻效果。

    具體做法是用噴壺把紙全部打溼,讓水透紙,然後開始畫畫。

    既然打溼宣紙可以出一些意外效果,也有的畫家不是把紙全部打溼,而是,需要出效果的地方打溼,這樣,一個區域性會出現一些不同效果,與整體有一種強烈對比。

    打溼宣紙畫畫是一種技法,根據需要而定,不要故弄技法。沒有藝術和藝術思想的作品,技法是一文不值的。

    但是,打溼宣紙畫畫,也不是隻有山水畫才用,花鳥、人物的區域性都可以試試一些特殊效果。例如絨毛的表現,打溼宣紙的效果就非常好。

    記住,區域性打溼和整體打溼都是根據繪畫內容而定的。

  • 6 # 景行書院

    看到”畫國畫為什麼要把宣紙打溼?”這個題目,第一時間以為看錯了,對於國畫來說,我是個門外漢。可因為喜歡書畫的原因,也經常看到畫家們創作國畫的情景,並不是這樣的。

    認真思考一下,應該是題主沒有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就我的知識經驗想當然的把問題做這樣的理解,那就是“為什麼有些畫家在畫國畫時先把宣紙打溼?”因為把宣紙的某個區域性或者大部打溼是畫家創作時使用的一種繪畫方法,可以用來幫助完成合適的暈染效果。就好像有些畫家在表現蒼茫厚重感覺時,使用枯墨畫法一樣。是一種獨特的表現手段,並不存在統一的共性存在。

    就題主所附圖片看,這兩幅國畫應該並沒有使用打溼宣紙的方法。

    一點淺見,見笑了……

  • 7 # 禿禿筆

    先要了解宣紙特性。宣紙有生熟和半生半熟之別,生宣是浸得快,(適合畫寫意畫)熟宣反之,(適合畫工筆畫)至於半生熟(可畫兼工帶寫或寫書法用),正常做法是這樣的,不過有你說的把宣紙打溼後再畫這種情況,這是不按常規出牌的做法!不知君滿意否?

  • 8 # 鄞粵強

    畫國畫把宣紙打溼不是必須的。有幾種情況需要溼紙,第一,用生宣畫工筆花鳥,走獸時,為了控制墨色的湮染,需把紙噴溼,這樣渲染的效果好,不留不必要的筆痕,皮毛絲毛前也要溼紙,墨色融合得才好,才能畫出皮毛的質感。第二,生宣畫山水時,需要渲染雲霧時,先要溼紙,渲染出來層次感好,畫水口瀑布時也是如此,溼紙之後渲染的效果,層次也比干紙效果好。第三,用熟宣紙畫工筆畫時,為了某些特殊效果,如暈染效果,需要溼紙 。

    宣紙的纖維交織結構,使它有很好的吸水性,在作畫時這種吸水效能達到水墨淋漓的效果,這也正是中國畫的魅力所在。一個好畫家應該充分掌握宣紙的特性,並在使用過程中能得心應手發揮,畫出自己想要的好畫。

  • 9 # 筆斷意連666

    畫國畫並不如你所說,必須把宣紙打溼,那不過是一種技巧方法而已,而且是根據需要。 通常畫國畫使用的宣紙有生宣,半生熟,熟宣,生宣用於大寫意,半生熟用於小寫意,山水等,熟宣一般用於工筆畫。

  • 10 # 石濤峰筆

    這題目好象畫前必須先把宣紙打溼,這種題就不妥了,無論古今美術教學上還沒有這種說法。古有八大山人,今有齊白石在畫藝的介紹都未有這種詵法。可以說打溼是某一個人特有的愛好畫法,比如有人畫後打溼,也有人區域性打溼,不過這只是個人發明,並不能代表全部。

  • 11 # 使用者63582245038

    國畫打溼是為了追求一種特除的藝術效果,比如畫雲霧,打溼後,色的運用散開的快,濃淡變化突出,雲霧朦朧效果好。

  • 12 # 易從國畫名人堂

    著色

    著色的火候是在用筆墨完成基本造型以後,清代畫家沈宗春曾說:“蓋畫以骨幹為主,骨幹只須從筆墨寫出,筆墨有神,則未設色之前,天然有一種應得之色。”但著色也不可忽視,染的輔助作用很大,染可以把筆和墨沒有連貫的氣勢連貫起來。人物手面透過染而顯現出男女肌膚的顏色,以及年齡的老少,清代沈宗春《芥舟學畫輸分析"人之顏色,由少及老,隨時而易,嬰孩之時,肌嫩理細色澤晶瑩,當略現粉光。要如花朵初放之色,盛年之際,氣足血旺骨骼隆起,要有光華髮越之象,若中年以後,氣就衰而欲斂,色顯潤而帶蒼。"至於風景,花草,樹木透過染增加了生氣和溼潤感。中國畫的著色方法很多,但有個大體的原則:第一步要求墨不欺筆;第二步要求色不欺墨。色是筆墨的輔助和豐富,即使工筆重彩,也不要掩去了勾勒的用筆,或者用色超出了墨的深度,致使筆墨處不被淹沒。

    隨類賦彩

    賦彩是對照各種不同的物件,著不同的色彩。美術就是透過形狀、色彩、空間三個造型手段來完成的,著色是其中一個手段。為什麼說著色要隨類呢?這裡說明了中國畫的一大特點,西洋畫必須根據光的關係,除畫出色彩的不同變化外,還要畫出環境關係的影響色。 謝赫所提出的“隨類賦彩”是根據物體的固有色彩的類別去描繪。國畫的顏色,一般要求典雅、沉著、大方,即使重彩畫,也要使人 感到並不火氣。因為國畫大量使用的是單色的礦物色或單色的植物色,用色一般講求渾融調和。

    中國畫著色可分為三種不同著色的路子:一種路子是匈線,重彩著色,十世紀之前基本是這個路子;另一種是用水墨淡彩的辦法,使“墨韻既足,然後敷色”,這就是以大部分墨色濃淡的變化當作顏色使用,達到“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暈化效果,這是十二世紀以後國畫著色的一大變化;近代畫家為了開拓探索更為廣闊的路子,又逐漸使用潑彩和淡彩,重彩並用的著色方法,使中國畫的色彩表現力加強了。

    以色貌色

    前面已提到中國畫以固有色為主,來體現國畫色調上的單純、高雅、明朗、潔淨等富有裝飾性的美感。以色貌色是指用顏料把物件的基本色畫得逼真。物體在美術上的反映是靠的形、色、質、空間感這幾個要素,一幅國畫當然要求把形象畫正確,但如果只是形象正確了,色彩畫得不好,就會影響畫的完整性。怎樣才能畫好顏色呢?必須從生活中觀察色彩,同時還要學習傳統上的著色方法,即前人怎樣觀察物體的顏色,又怎樣把它加工整理的。

    平染

    用水調和顏色在碟子裡後,不分濃淡的平塗在線紋的框子裡,叫做平染。這種方法,不需要用水作深淺的暈染。所以,看來比較容易掌握,但是要做到又勻又細,特別是石青、石綠等重彩顏料,必須有一定的練習,才能掌握得好。在平染時,色不能調得過濃,一遍不足時可以再染一遍,但平染時注意不要出現水花。寫意畫很少平染,因為寫意畫著色要一次就帶有用筆濃淡的變化。

    碰染

    碰染法多數應用在工筆熟紙上。方法是手上同時鉗住兩支筆,如畫荷花時,一支筆蘸洋紅,一支筆蘸白粉,到紙上互相碰染,產生好看的顏色,比在色盤中經過調拌的色調鮮明,其意外效果全在於碰,所以色不能調得太乾,才能在色與色相碰時互相滲透而產生暈染效果。人物面部用赭石,而臉頰可用曙紅與赭石相碰染,碰染一般一次完成,如果不足可以碰染兩次。

    “碰染”也叫“承染”,是傳統的老辦法。如畫綠色的花葉,先把花青調和好,一支筆蘸色,另一支筆蘸水,花青色點在葉的暗處,隨時用水筆烘乾,這樣用花青染,水筆烘,越來越淡,畫至亮處,用水接染,要退暈得天然無痕跡,更不可出現水花及髒亂。

    分染

    碰染是一次完成法,分染是把一道工序分成兩道來完成。方法是把碰染中的色調,按照陰陽向背,分作兩次或數次來完成。

    如染人臉傳統的“三白法”就是分次烘染而成的。其法是額頭、鼻子到下顎部分先行塗薄粉一次,再以稻石通染,遇到發亮的地方用淡赭石,如嫌色調不足,干時可再用罩染一次。

    罩染

    國畫家使用單色的礦物色及植物色時,如需進行間色的調配,常常是透過罩染。硃砂罩染胭脂使硃砂更紅,蘭色罩染硃砂,使硃砂變紫;石綠罩染藤黃變成嫩黃,鉛粉罩染胭脂變成粉紅。除去花青配藤黃可產生草綠外,大部分複色預先調和好再畫到紙上並不鮮明,除了色的關係外,宣紙的效能也有關係。因此,畫家所理想的色調便透過另一途徑來達到,這便是罩染,過去稱為籠套。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要得到一種紫的顏色,可以先用胭脂塗上一層,再籠罩一層花青,便產生了紫色。凡有火氣的 顏色,均可罩上淡墨以減火氣。

    再以畫花葉為例,在用花青碰染出深淺之後,再用二綠,三綠一層一層地罩染。方法是:按光暗的要求,有花青底的地方,石綠上得淡一些,表示發暗,花青淺的地方,石綠畫得厚一些,石綠多的地方,自然顯得亮堂發光。然後再用花青配藤黃而成的綠色,一道道地罩染兩遍,這時花葉就顯得鮮潤厚重,煥發出綠色的光澤。

    色墨混用

    中國畫顏色調配法,顏色與顏色間的調配,效果並不是太好,這樣的調配法並不是中國畫理想的路子。但是中國畫顏色與墨調配使色相發生了豐富的變化。如石綠加墨,石綠更為深沉,石綠的顏色也不太飄了;朱膘加墨染出的人臉,不顯粉氣。色墨適當混用,可使色氣達到不浮不滯,色中有墨,墨中有色。

    退暈

    實際也就是暈染,不過退暈是指由濃色調到淡色調到一直到白的畫法,是更為專用的名詞。所有碰染、打底及所謂“吳裝”畫法,都要掌握慢慢退暈的技法,要退的自然而無痕跡,此法對於工筆畫尤其是一門常用的技法。

    襯染

    國畫用的絹或紙,質地都比較細薄,顏色有投射力,常常是正面著色透穿紙背,而紙揹著色,也可以反託到紙面上。所以國畫也就利用襯染這一方法,使顏色更為沉著厚重,且原有筆劃不致掩蓋。

    襯染背面的顏色,可以用畫面上的色調,也可以改變為起到配合作用的顏色。如紫色的牡丹花頭,前面染過洋紅,背面可襯托以花青色,紫色花頭可用粉襯,也可用石黃襯。葉子前面是石綠,後面可以襯托草綠,如花青底再用草綠罩染時,可以石綠襯背。需要襯托的畫紙畫絹不能太厚,太厚了也就失去襯托的效果。

    幹染溼染

    通常勾好墨線後,在紙上烘染淡墨或設色稱為幹染,這種幹染在匈線幹了以後即可進行。幹染的特點可以出現用筆和飛白,雖是染也可以看到行筆的力量。溼染的方法是對畫面全部或所需要溼染的部分普遍噴溼或刷溼以後,再進行雜色。溼染的效果與幹染不同,雖然看不出用筆,但 染得勻,染得潤。

    溼染一般用在畫 雨景山水上;求其煙雨瀰漫的氣氛用溼染法最好。方法是在山水勾被以後,全畫用清水噴溼約十分鐘,使水分稍滲後,再淡墨烘出雨腳、山影、遠山,一次不夠,乘溼再染,這樣煙雨的氣氛就加強了。當然霧景、夜景雲氣也可以溼染。一般在畫水的部分,勾出水紋後,也可以進行溼染,以增加水的色調及水的感覺。染法既可以用墨,也可以用花青或草綠色,為了不使水面平板,可以留出一些白色的波光。雲也是留出白紙雲形,要染出動的感覺。

    溼染主要使用於生紙,可渲染出溼潤的效果。如果畫雪景留白時,溼染不同意留出白雪位置,而幹染又不潤,這時也可以在水中加膠後再行加染,這樣,既潤而又不致大滲。溼染不適用熟紙,熟紙的染仍需使用碰染法,慢慢退暈著染。至於用大寫意的方法畫畫,則不適用於溼染。有的山水畫天和水時,只留下空白就夠了,要看畫畫的需要 ,不一定要加染。

    積粉

    水與粉產生碰染,一般稱為積粉,畫花卉常用這種方法。其法是用一支筆蘸粉,一支筆蘸水,沿花瓣的邊緣部位往裡染,一個花瓣一個花瓣的邊緣都把粉積好了,再用顏色筆反方向的由花心往外染,到邊沿上留下白邊,就可以使每片花瓣翹立起來,有凌空之感。

    花瓣畫完後,再用濃厚些的粉點出花心,如是黃芯,以用粉配合少量藤黃點出,也可先點粉後用藤黃罩一下,厚起的粉點會有凸出的立體感。這裡也有一個矛盾,比如說,鉛白能夠點出厚度,但容易反鉛變黑,不宜使用,鋅白不能凸出,蛤粉最好,但價高又易糊筆,拉不動筆尖,應瞭解各種粉質的效能後,酌情使用。

    打底

    國畫的打底,前面已簡單的提到過,主要是為了國畫顏料的使用,不像水彩、油畫顏料那樣經常互為調拌。打底的步法,可以簡單地分作墨打底與色打底。

    畫水墨淡彩時,一般都用墨打底,如畫人的面部,在明暗交接處,下頦與頸部的一部分,都用淡墨先打一個底,然後再著赭色。如畫手部,也可把隆起的關節處用淡墨烘出起伏再行著色。一方面可增加手部的厚度、肌肉感,另一方面可避免赭石色調的過度單一,如果是畫藍色襯衣時,人用墨打底,也可增強衣服的質感,另外在畫純勾勒的形式時,亦可不用打底。

    色打底法。如果畫草坡,先用赭石打底後,罩以草綠,表現出下邊還有些黃土層;再如披金色時也可先用黃色打底,石綠用赭石或草綠打底,都可增加厚度感。另外石膏用花青打底工筆花葉正面用石青畫,亦可背後用草綠或石綠襯底。

    三礬九染

    礬能起到固著顏色的作用,又可熟化生紙,如畫一個人的面部,若用重彩染色時,可以先在生宣紙上畫出人的顏面,然後用礬水鋪一次再上重彩,這樣既可保持宣紙的用筆,又可使重彩塗得細勻無水紋。如果色的膠性過小,顏色在紙上浮動時,亦可刷一道輕輕的礬水,顏色也就同結了。

    據《唐六如畫譜》記載,畫花鳥要達到三礬九染,效果才能完美,如畫胭脂色的花頭,打上採砂的底色以後,再染胭脂時,色彩容易浮動而與胭脂相混,這時可以染上一道礬水後再畫,就不浮動了。每次著色不必過多,以後每染一、二層,即罩一層礬水,最多時可染八次,故有三礬八染之說。重彩立粉的畫在託裱前,也需上一道礬水,以免色彩滲化脫水。

    礬畫法

    以礬助畫,逐漸為畫家所用,當代很多畫家愛用礬水畫雨雪,利用生宣紙,按草圖安排,灑上肌氺甩成的雪花或雨點,後再塗墨,則凡有礬點的地方,便成了雪花和雨柱了。

    婦女兒童和花衣服,也可用礬水勾勒花紋,然後通染顏色,則花紋很覺自然,又如節日的燈火,焰火、鯉魚的鱗片、掛雪的樹枝都可用礬水畫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堆金瀝粉

    在中國古代建築彩畫中,常常使用堆金瀝粉的技法。其方法是用搗細的黃土七分與豆麵三分拌膠成為泥狀,裝入小布包中,用時透過管狀物擠到畫棟上,然後塗以石黃、膠礬水及桐油,藉著未乾而有粘性的時候,貼上金箔,慢慢地壓擦一下,使畫面呈現出薄薄的內雕感。這種方法也大量地用於佛寺壁畫,用以描繪服裝、冠帶及佩飾物,可增強喜慶吉祥,富麗堂皇的氣氛,富於民族色彩感。

    堆金瀝粉的方法,不適用於紙絹材料上作畫,因日久容易脫落。但如用淺蛤粉瀝粉後,使用句金之法,仍是可行的,人物服裝及空白處,需用金、銀細箔裝飾者,亦可直接用膠貼上於畫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裝裱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