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經常會出現這樣形容一個人的身高,身材高大的叫做“身高八尺”,身材矮小的叫做“不滿五尺”。其實在不同的朝代,尺寸也是不同的。那在三國中,身高八尺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應該有印象,書中很多地方,對三國名人的身高都有交代。以“桃園三結義”的劉備、張飛、關羽為例,以現代長度單位1尺等於33釐米來換算,他們的高度應該是:劉備身高2.48米,張飛身高2.64米,關公身高達2.97米,他們個個是“大巨人”。
而且,從《三國演義》所記來看,關羽的“身長九尺寸”還不是最高的,古代一個叫“烏戈國”的國主兀突骨,“身長丈二”。兀突骨的身高已夠嚇人了,但書中所記人物中最高的還不是他,當年襄武縣曾天降一人,“身長二丈餘,腳跡長三尺二寸”。身長兩丈多,就是6米多高,簡直是“通天塔人”,這可能嗎?顯然不可能。
類似的描寫在《水滸傳》上也有,如魯智深“身長八尺,腰闊十圍”;武松“身長八尺,一貌堂堂”;綽號“險道神”的青州鬱保四“身長一丈,腰闊數圍”……只有武松的哥哥武大郎的個子矮,“身不滿五尺,面目醜陋”。
實際上,公元三世紀時的三華人和今人的身高差不多。漢1尺相當於0.231米,所以張飛是1.85米,劉備是1.73米;關羽確實不矮,達2.08米。
但如果按《水滸傳》上所述,魯智深、武松這些公元十二世紀的宋朝人就又不對了。宋1尺相當於0.312米,則“身長八尺”的魯智深、武松,都是約2.5米的大個子。就是武大郎也非侏儒,約1.56米。
《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畢竟是文學作品,那麼古人的身高到底是多少?比較靠譜的還是古代醫書上的資料。
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記述華人身高資料的是《靈樞經》。《靈樞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其中卷四第十四篇“骨度”提到了一個古人的身高:“人長七尺五寸”,並以此身高為標準,給出了古人身體各部分骨骼長度。但在第十二篇《靈樞經·經水》中又提到了古人的一個常見身高資料:“八尺之士”,後世小說中常說的“身高八尺”的說法最早即緣於此。
“人長七尺五寸”、“八尺之士”,到底哪一個才是古代華人的標準身高,或說平均身高?連傳說中的中華始主黃帝也搞不清,他問當時著名的醫臣伯高,伯高回覆:“眾人之度長七尺五寸是也。”
這一觀點得到古代醫家的普遍認可,《外臺秘要方》的作者、唐朝著名醫家王燾就持此觀點。明朝著名醫家張景嶽繼承了此說,他在《類經·經絡類》“骨度”篇中解釋得更清楚:“眾人者,眾人之常度也,常人之長多以七尺五寸為率。”
但唐代另一著名醫家孫思邈則給出不同資料,其《千金要方》中稱,“若依明堂正經,人是七尺六寸四分之身。”雖然有差別,但“七尺六寸四分”,與“七尺五寸”身高差距並不大。
那麼,標準身高的另一版本“八尺”,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張景嶽分析:“此蓋言魁偉丈夫之身,非眾人之度也。”張景嶽的意思是,“身高八尺”是魁梧身材的標準身高,也就是說,身高八尺以上就算“高個子”了。
古人的標準身高“七尺五寸”,合現代多高?以流行的《中國曆代度制簡表》的換算規則,1尺都約合現代0.231米。這樣一算,古代華人的標準身高約1.73米,而“八尺”約1.85米,的確是高個了。
三國中最高的人是誰呢?那就是“馬中赤兔,人中呂布”的呂奉先了。據說呂布身高一丈,一丈等於十尺,那就是兩米三一。比兩米二六的姚明還要高三指。古代戰爭多出奇才,身高兩米三的呂布往那兒一站就有威懾力。
赤兔馬是呂布的座駕,一匹成年馬的高度一般都在兩米二以上,體重基本都在一頓以上。想赤兔馬這麼有名的品種,沒有絕對的身高顯然是駕馭不了的。史書上記載關羽身高九尺,大概是兩米零八。
關羽和呂布都是身高過兩米的人,而且兩人在三國裡都是一等一的大將。五虎將中另外四位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都是身高八尺,換算下來都在一米八五。看得出來能稱為五虎將的,形象都是槓槓噠。
三國裡的大將身高一般都在一米8以上。但是主帥的身高就不一定了。六出祁山的諸葛亮身高八尺,跟大將站在一起也毫不遜色。劉備身高七尺五寸,也就是,一米七三的樣子。這個身高還可以,撐得起來劉皇叔的氣勢。不過據說劉備雙手過膝,跟個類人猿一樣。
孫權身高七尺六寸,大概是一米七五。畢竟是王者嘛,也不能太高了。好歹給大將留點生長的空間。但是孫權這個人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就是他屬於那種“上長下短”的人。上身長,下身短,同樣的身高,但是孫權坐下來的時候就顯得高出一截。
這種人註定要“坐著看人”,什麼人基本上都在坐著?那只有皇帝了。
跟孫權和劉備相比,曹操的身高就差點了。在楊松到許昌的時候,曾經說過這個問題,曹操親口說道,自己身高六尺八寸,差不多隻有一米六七。也因此在朝廷上引得別人暗中嘲笑曹操。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曹操稱霸北方的步伐
關於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經常會出現這樣形容一個人的身高,身材高大的叫做“身高八尺”,身材矮小的叫做“不滿五尺”。其實在不同的朝代,尺寸也是不同的。那在三國中,身高八尺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應該有印象,書中很多地方,對三國名人的身高都有交代。以“桃園三結義”的劉備、張飛、關羽為例,以現代長度單位1尺等於33釐米來換算,他們的高度應該是:劉備身高2.48米,張飛身高2.64米,關公身高達2.97米,他們個個是“大巨人”。
而且,從《三國演義》所記來看,關羽的“身長九尺寸”還不是最高的,古代一個叫“烏戈國”的國主兀突骨,“身長丈二”。兀突骨的身高已夠嚇人了,但書中所記人物中最高的還不是他,當年襄武縣曾天降一人,“身長二丈餘,腳跡長三尺二寸”。身長兩丈多,就是6米多高,簡直是“通天塔人”,這可能嗎?顯然不可能。
類似的描寫在《水滸傳》上也有,如魯智深“身長八尺,腰闊十圍”;武松“身長八尺,一貌堂堂”;綽號“險道神”的青州鬱保四“身長一丈,腰闊數圍”……只有武松的哥哥武大郎的個子矮,“身不滿五尺,面目醜陋”。
實際上,公元三世紀時的三華人和今人的身高差不多。漢1尺相當於0.231米,所以張飛是1.85米,劉備是1.73米;關羽確實不矮,達2.08米。
但如果按《水滸傳》上所述,魯智深、武松這些公元十二世紀的宋朝人就又不對了。宋1尺相當於0.312米,則“身長八尺”的魯智深、武松,都是約2.5米的大個子。就是武大郎也非侏儒,約1.56米。
《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畢竟是文學作品,那麼古人的身高到底是多少?比較靠譜的還是古代醫書上的資料。
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記述華人身高資料的是《靈樞經》。《靈樞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其中卷四第十四篇“骨度”提到了一個古人的身高:“人長七尺五寸”,並以此身高為標準,給出了古人身體各部分骨骼長度。但在第十二篇《靈樞經·經水》中又提到了古人的一個常見身高資料:“八尺之士”,後世小說中常說的“身高八尺”的說法最早即緣於此。
“人長七尺五寸”、“八尺之士”,到底哪一個才是古代華人的標準身高,或說平均身高?連傳說中的中華始主黃帝也搞不清,他問當時著名的醫臣伯高,伯高回覆:“眾人之度長七尺五寸是也。”
這一觀點得到古代醫家的普遍認可,《外臺秘要方》的作者、唐朝著名醫家王燾就持此觀點。明朝著名醫家張景嶽繼承了此說,他在《類經·經絡類》“骨度”篇中解釋得更清楚:“眾人者,眾人之常度也,常人之長多以七尺五寸為率。”
但唐代另一著名醫家孫思邈則給出不同資料,其《千金要方》中稱,“若依明堂正經,人是七尺六寸四分之身。”雖然有差別,但“七尺六寸四分”,與“七尺五寸”身高差距並不大。
那麼,標準身高的另一版本“八尺”,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張景嶽分析:“此蓋言魁偉丈夫之身,非眾人之度也。”張景嶽的意思是,“身高八尺”是魁梧身材的標準身高,也就是說,身高八尺以上就算“高個子”了。
古人的標準身高“七尺五寸”,合現代多高?以流行的《中國曆代度制簡表》的換算規則,1尺都約合現代0.231米。這樣一算,古代華人的標準身高約1.73米,而“八尺”約1.85米,的確是高個了。
三國中最高的人是誰呢?那就是“馬中赤兔,人中呂布”的呂奉先了。據說呂布身高一丈,一丈等於十尺,那就是兩米三一。比兩米二六的姚明還要高三指。古代戰爭多出奇才,身高兩米三的呂布往那兒一站就有威懾力。
赤兔馬是呂布的座駕,一匹成年馬的高度一般都在兩米二以上,體重基本都在一頓以上。想赤兔馬這麼有名的品種,沒有絕對的身高顯然是駕馭不了的。史書上記載關羽身高九尺,大概是兩米零八。
關羽和呂布都是身高過兩米的人,而且兩人在三國裡都是一等一的大將。五虎將中另外四位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都是身高八尺,換算下來都在一米八五。看得出來能稱為五虎將的,形象都是槓槓噠。
三國裡的大將身高一般都在一米8以上。但是主帥的身高就不一定了。六出祁山的諸葛亮身高八尺,跟大將站在一起也毫不遜色。劉備身高七尺五寸,也就是,一米七三的樣子。這個身高還可以,撐得起來劉皇叔的氣勢。不過據說劉備雙手過膝,跟個類人猿一樣。
孫權身高七尺六寸,大概是一米七五。畢竟是王者嘛,也不能太高了。好歹給大將留點生長的空間。但是孫權這個人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就是他屬於那種“上長下短”的人。上身長,下身短,同樣的身高,但是孫權坐下來的時候就顯得高出一截。
這種人註定要“坐著看人”,什麼人基本上都在坐著?那只有皇帝了。
跟孫權和劉備相比,曹操的身高就差點了。在楊松到許昌的時候,曾經說過這個問題,曹操親口說道,自己身高六尺八寸,差不多隻有一米六七。也因此在朝廷上引得別人暗中嘲笑曹操。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曹操稱霸北方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