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拼命去愛你

    怎麼可能不去捕食魚蝦!古代饑荒多數為大旱,這時候小溪小河基本上都乾枯了,大一點的官府為了運輸基本不會讓人隨便去,而且那時候交通不方便去,可能還沒到就餓死了,漫山遍野的樹皮為了生存只能吃了

  • 2 # 懿寶齋

    你知道災民沒有去捕魚嗎?

    若是乾旱,池塘都幹了,上哪捕魚呢?

    若是洪澇,流動的水,無家可歸,用什麼捕魚呢?

    捕魚也不是信手拈來的事情。

  • 3 # 九壇99

    我沒經歷過鬧饑荒,但我小的時候聽我婆婆講過她們那時候饑荒的情景。

    由於病蟲害的影響,糧食大量減產,剛開始老百姓把粗糧放到細糧裡合著吃,慢慢地細糧沒了,粗糧也少了,人們把麥麩皮和糠皮磨細用來烙餅吃,後來麩皮都沒了怎麼辦呢?大家就成群結隊的出去摘樹上剛發芽的樹葉,到田間挖野菜,那時土裡長的什麼東西都能吃,如芭蕉頭,蒲公英,野胡蘿蔔這些吃起來雖苦澀,但多少能填一下肚子。野菜挖完了有些餓得實在不行的甚至有吃觀音土(我們那兒叫白蟮泥)的,那東西吃了不消化,肚子越脹越大。

    因此,在那個年代只要是土裡生長的都基本上挖來吃了。更不要說河裡了,只要看見水中有個小蝦,小魚,小蟹,不用說直接抓來生吃了。時間久了河裡哪來魚蝦呢?

  • 4 # 看百態社會人生7

    這顯然是一個腦殘的想當然的提問。

    大災饑荒年,你以為只有人類才受災害饑荒?其他物種不受影響?有大量的魚蝦可捕捉食用,還算是災害饑荒年嗎?有大量的野生動物可獵取,還算是饑荒年麼?

    這個問題等於你沒有人民幣,買不起房子車子。何不用美元英鎊去購買一樣幼稚腦殘可笑。

    有人還提問,當蝗蟲災害大發生,餓死很多人,為什麼人們不吃蝗蟲充飢度難關求生存?

    而現實中當蝗蟲災害大暴發時,並不是餓死人的時刻。而是受蝗災的影響過後,才發生饑荒災難。當你遇饑荒時想找蝗蟲充飢時,蝗蟲早已消失到無影無蹤了。

  • 5 # 李氏大餅哥

    都已經乾旱了,寸草不生了,連樹都枯死了,開始啃樹皮了,河裡面又怎麼會有水,有水也幹掉了,沒有水又哪裡來的魚?你以為餓到那種程度了,古代的災民不知道去抓魚吃,當然也想到去抓魚,到處都是乾旱,連河床都幹了,哪裡來的魚?

  • 6 # 偏偏3129

    捕魚?你得有工具啊,古時候你隨便能買到網?還有,你知道為什麼有草民一說?我偶爾從一篇文章中看過,封建社會連什麼階級的人吃什麼都是有規定的,哪一級官員可以吃肉,哪一級可以吃魚,老百姓只能吃青菜,許多時候只能挖野菜吃草根,樹皮,所以叫草民,鹽是官府直營,鹽很貴裡面有重稅,老百姓是不可能天天有鹽吃的。

  • 7 # 大糖梨花

    草根有一種很好吃的,葉子跟尖刀似的,那時候大集體,大人們薩草皮,我媽薩了一把,我不知道能吃,她拿給我說很甜的,像現在的折耳根,白白的,一小節一小節的

  • 8 # 披著狼皮的羊Y

    俗話說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饑荒時,並不是到處都是有水的地方,更何況即使水癆,荒民多家被衝散,哪裡還有工具捕魚蝦?當然也有對飲食的文化不同因素,不知道魚蝦蟹鱉螺能吃的大有人在,70年代前就有這景象。就我知道的單述觀點,70年代中期前大多數家庭都不富裕,穿黑襖破補丁衣服的比比皆是,相對在礦區的工作的人家生活算是好,礦區多在遠離城市的區域,父母的為了生活從城市到礦區工作,六十年代後期在遠離城市40多里的一個地方,那時候交通不便感覺離城市就很遙遠了,附近的村莊也都是土坯漏風房,現在的孩子根本就無法理解那景象,可以說食不果腹,農民自己種糧卻不能溫飽。當地有一大湖,感覺並不亞於西湖,湖裡魚蝦豐富,上百斤大魚有之,可當地很少有人抓魚去吃,我們家人口多,父親又好喝酒,所以就抓魚,家裡有十幾條絲網。後來就成了當地有名的抓魚戶,那時候真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魚,每都滿載而歸,自己吃不完都送左鄰右舍,當地農民卻沒有網也不知道怎麼抓,他們平時吃的不好,即使摸田螺也只知道餵鴨子的不知道自己吃,由其抓到河鰻(白善)都是扔了沒人要,隨著礦區人吃魚的習慣影響,當地人才逐步的吃魚,即使這樣到八十年代前老鱉螃蟹根本就沒人要,螃蟹也是很人吃,有個鄰居抓了就到市裡賣,半斤個的螃蟹才賣3~5角/斤。可見,那時候很多人對食物認知上還是缺乏的,網上有人說3∽40年荒民大閘蟹充飢並非虛言,而人的飲食還是以米麵為主,也不能天天吃沒有油鹽魚蝦,胃也受不了。總之饑荒年古代人們不抓魚蝦充飢可能是對食物的認知不夠和缺少捕魚工具及發生饑荒地不一定是魚蝦豐富的地方吧!

  • 9 # 二寶上線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所以不餓,啃樹皮草根只是好玩!

    哦,還有一種情況,和你提問的動機一致,那就是:吃飽了撐的!!!

  • 10 # 飛翔的寄居貓

    捕魚蝦要工具,還要有體力,有耐心,自己都快餓死了,你覺得還有力氣去搞個工具,劃個船,然後在上面等半天,等啊等,等到最後頭昏眼花撐不下去了,撲通一聲掉進河裡,魚蝦沒捕著,自己反倒成了魚蝦的腹中之物,實乃可悲可嘆!所以捕魚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樣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王冰冰報道查干湖的捕魚盛景看看就好啦。

    再看看樹皮草根,這些物資看起來既難啃又沒有啥營養,但好處在於挪幾步就能扒拉到,門口的槐樹楊樹柳樹,田頭的薺菜芥菜車前草還是能找到的,以前有個故事叫王戎不取道旁李,那說明那個年代人們生活穩定,這滿樹的苦李子無人問津,要是碰上饑荒,哪裡還管什麼苦還是甜,填飽肚子再說,不但果子摘完,整棵樹都能啃成光溜溜的。

    最次的當然是吃土了,觀音土吃了肚子脹死,我們爺爺奶奶輩應該是記憶猶新,苦難的歲月啊!

  • 11 # 啟明蓑笠翁

    有些人回覆,認為無水無魚可食,甚至有人認為提出的問題是憑空而問。我不認為問題的提出是無稽之談,確實是有客觀原因的。還是用我自己經歷的事實來回復這個問題吧。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我們學生到鄭州附近的密縣農村學農。當時的密縣農村到處都有小河、坑塘。裡面魚鱉蝦蟹很是豐富。如果是在鄭州,肯定有人會捉些,想辦法弄著吃。不過吃魚的主要是“南方人。”老河南人和其他北方人少有問津。困難時計劃供應帶魚,我北方同學好多家都不買,更談不上吃。

    我們幾個好玩也好吃魚的同學,利用休息時間,把一段小河溝潑幹,捉到了一桶雜魚,收拾好,高高興興拿回到居住的老鄉家,請主人幫著做熟。誰知女主人把魚撒上玉米麵,連鹽都沒捨得放,放在大鍋裡蒸上。結果可想而知。別說吃了,聞著就讓人噁心。全倒了,害得蒸魚鍋,住處魚腥味到我們一週後離開都沒散盡。沒油,沒任何作料,甚至連鹽都精貴(農民的鹽錢是靠攢雞蛋換的),那河溝的魚是難以入口下肚的。

    同樣是魚,不過好魚是不用過多佐料的。七十年代未,我在一個親戚長江上打魚船上吃的,一鍋長江水,只放一塊生薑,、一把青蔥、一杯老酒、一勺粗鹽清煮的剛從滾鉤上摘下來的二十來近重的胖頭魚,那極鮮美的味道令人終身難忘。我就著苞谷老酒一口氣幹了三大碗。

    八十年代,又吃過清水煮的貴州黃平山間清溪裡一種細鱗魚,山東黃島漁民自己吃的鮁魚乾。都是煮時香氣誘人,食時鮮香適口,吃後回味無窮。

    可見不是所有地方的魚都是一樣鮮美。除了少數地方,少數魚種可以隨便做熟食用,大多數的魚都需要油、鹽、醬、醋……作料,尤其是辣椒等重味烹製。

    所以在飢餓年代很多地方有水有魚,卻難以充飢。

  • 12 # 白雲3498

    靠山吃山,近水吃水。鬧饑荒的面前一定是山遠水枯,餓死人也必然之中。

    一般鬧饑荒面積很大,方圓幾百公里,也可以說一處沒了食物,等於整個世上沒了食物。河水裡捕食魚蝦是肯定的,魚蝦人類食物之中。實在沒吃頭才啃樹皮去吃草根,不是傳言,絕境生活中真實存在。

    饑荒之言離我們並不遙遠,說饑荒的艱難並非言空穴虛,而是飢浮魂野的警示。、

    民國年間的河南大饑荒,蘭州大饑荒到六O年全國農村大饑荒無不觸目驚心,不敢回首往事。

  • 13 # 生產隊長老楊

    問:古代鬧饑荒時,為何少有災民捕食河裡的魚蝦的傳言,而大多傳言說是去啃樹皮草根呢?

    古代的大遠,我們都沒經歷過,一九六零年到一九六二年這三年的自然災害就近了,六十五到八十多歲的人都經歷了,親自經歷的歷史就不是題主所說的"傳言″,而是親歷了。

    六零年到六二年這三年就是鬧饑荒的年代,那時浮誇風剛刮過,趕上自然災害,蘇修又趁機要帳,全華人民勒緊褲帶還他們帳,就是個捱餓的年代。

    六零六一年人們確實是吃糠咽菜,吃草根啃樹皮的,我六歲但我記些事了,大人們每天去钁地深翻,我們小孩就在託兒所裡,小孩每天可以給兩個棒子麵窩頭吃,不飽就是喝稀湯,可大人們每天就給一個菜窩頭吃,再就是吃玉米棒芯粉細碎拌糖精打的糕乾,其實就是吃柴禾。

    我們小孩想吃但不給,小孩的腸胃弱,吃那東西會大便燥結能憋死的。

    等大人們幹活都走了,我偷了一個吃,開始嚼特甜,後來嚼著嚼著就不甜了,可就是咽不下去,最後都吐掉了。

    捱餓的時候人們就吃這個東西,但沒看到弄到魚蝦來吃的。

    到七十年代,我長大了,有時也拿網去河溝裡去撈魚,可在齊腰深幾里長的水渠裡,四五個小時也撈不到十幾條小魚的。

    現在的人們出去釣魚,一小時能釣十幾條大魚,那是養殖的,你到人口密集地區的自然環境裡去撈魚,看你撈得到撈不到,管保你放空而回。

    過去的魚蝦都是鮮生狀態,繁殖和生長都很慢,沒有養殖的魚蝦,人口密集地區想吃魚蝦不是很容易,如果像現在這樣有飼料養魚,那人們還吃什麼草根啃什麼樹皮,飼料比草根樹皮可好消化多了。

    人都吃草根啃樹皮,那魚蝦只能去喝水啃泥了,魚蝦都餓死了,人到河溝裡逮得來魚嗎?

    看這題問能讓人聯想起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故事。

    晉惠帝時民間鬧饑荒,人們就是吃草根啃樹皮,餓死很多人,晉惠帝聽到後說,"老百姓沒米吃,為什麼不吃肉粥″?

  • 14 # 我是風語者034

    這個問題問得好。

    中國古代經常發生大規模饑荒,“民以食為天”就是我們先輩總結出來的人生要義。

    中國南北差異很大,南方是產糧區,水網地帶,少有發生饑荒,捕魚撈蝦也很容易,北方則多數地區是乾旱少雨的,河流也相對少些,遇到災荒,人們想捕魚撈蝦也沒有多少能去的地方。再說,農民習慣了耕地種田,讓他們去搞漁獵營生,也缺乏技能。所以,北方人災荒之年,就只能從土地裡找食物,挖野菜,剝樹皮,掏鳥蛋,最後就是吃觀音土了。

    如果有湖泊沼澤小河,又有小魚小蝦,他們肯定也會去撈。不過據風語者小時候所經歷,北方農村人沒有撈魚蝦吃的習俗,不像現在,連螺絲都吃。我小時候有時用竹簍弄得不少鯽魚回家,家裡人也不會做著吃,只是讓小孩裝瓶子裡養著玩玩而已。

    我們看過無數反映過去災荒的描寫,很少有人描寫撈魚蝦吃,原因是少,飛快被人掃光了,不可持續,所以有也如同沒有了。相反,野菜樹皮會多很多,能供人們苟延殘喘吧。

  • 15 # 易海拾貝1965

    古代鬧饑荒時人們怎麼生活不知道,只聽說六十年代初時捱餓的經歷。聽母親說:捱餓的年代,那時母親剛結婚,生產隊忙的很,幹一天活累的誰還有閒心去摸魚蝦。母親說離家不遠有條小河溝,那裡的蝲蛄一會兒就能抓一臉盆,誰都不敢去,怕生產隊幹部知道。有一次中午,母親和沒出嫁的姑姑去河邊洗衣服,河裡有很多蛤蟆,小姑一會兒就抓了幾十個,還沒等拿回家呢!就讓人舉報了,生產隊長領著人來沒收,姑姑生氣把蛤蟆都放了。生產隊長訓訴說:你們還沒累著,還有閒心抓蛤蟆。

  • 16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饑荒都不是無緣無故,要麼是天災人禍,要麼是戰亂所致,真有魚吃就餓不死人了。

    我有幾個長輩,當年在農村就遭遇過饑荒。

    怎麼說呢,那年的氣候確實是異常,以前山清水秀,小溪潺潺,池塘處處的魚米之鄉,突然乾旱了,到處都沒了水。

    那會兒是解放前,也沒什麼賑災的說法,穀子種不出來,人就得捱餓,連地主都捱餓。

    話說就算穀子種得好,大豐收,那時候也只能在每年打新米的時候略微飽餐一下。

    很多時候人們都得靠捕獲河塘裡的魚過日子,純手工作業,這活大人小孩都會幹,運氣好搞到一尾幾十斤的大魚也不在話下。

    通常這魚會煮成一大鍋魚湯,吃不完就放著,過一夜就是魚凍了,又是一道好菜。

    有的魚太好了,還捨不得吃,會拿去賣錢,自己家僅吃那些雜魚,泥鰍,鱔魚,蝦子之類。

    有一種叫“屎光皮”的小魚是吃得最多的東西,在溪流和水塘的彙集處,用樹枝叉著衣服都能舀一大堆。

    在他們的童年裡,水邊還有臉盆大的甲魚,小孩踩在上面可以馱著跑。

    不過那會兒沒人吃甲魚,不稀奇這東西,也沒人想著吃它。

    旱災來的時候,眼瞅著就沒有水了,溪流不再流淌,池塘的水也被人拿去灌稻穀地,天上也不下雨,到最後人都快沒喝的了。

    再然後,莊稼活不成了,所有人硬熬了一個冬天。

    開春的時候,人已經餓得不行了,什麼吃的都沒剩下,於是只能去挖野菜充飢。

    但野菜也不多,因為這東西就是那時候人們經常挖的東西,就算有糧食吃,野菜也是很重要的食物。

    有個詞兒叫吃糠咽菜,那會兒真吃的是糠和野菜捏成的糰子。

    很多現代人只知道麵包糠裹XX炸到金黃饞哭隔壁小孩,哪知道穀糠是啥滋味。

    吃完了拉都拉不出來,得拿棍子戳。真以為中國古代的廁籌就一個功能嗎?

    餓肚子的人越多,野菜就越少,能吃的野菜早被人挖光了。

    樹皮得守著,會有鄰居來偷割。有樹的人家,管家婆會端著菜刀守在樹下,逼急了真敢拼命。

    那個敘述饑荒故事的長輩,說當時他媽媽就端著柴刀和扁擔,守在家裡的榆樹下,晚上睡覺都會驚醒,抄起棍子就往外衝,打偷樹皮的賊。

    過去很多人家裡都種了榆樹,就是為了能挺過青黃不接的春天。一般吃榆樹的葉子,但葉子也沒了的時候,就吃皮。

    不是所有的樹皮都能吃,農民也認不太多,主要吃榆樹的樹皮,還有柳樹、楊樹,也都是可以吃的。

    大災之年,許多樹都會被活活啃死,人們便把活不成的榆樹幹脆刨倒,拿樹枝煮水喝,把能刮的地方都刮掉。

    現代人都小看饑荒了,一個人每天正常需要攝入至少1500卡的熱量,如果要幹體力活,則需要2400卡,女性也需要2100卡,很顯然,靠樹皮、野菜、糠遠遠不夠

    饑荒的時候,所有人都會陷入一種瘋狂攝食的狀態,人們拼命的搜刮一切能吃掉的東西。

    地上的蟲子,抓起來塞嘴裡;土裡的蝸牛,直接嚼的嘎嘣脆;山上的地皮被人一遍遍的薅,薅到沒有任何可以吃的野菜為止。

    瘋狂分泌的胃酸會消磨人的理智,於是有些人便開始吃野草,啃木頭,吃觀音土,吃各種不認識的東西。

    於是有些人便毒死或病死了,吃得上吐下瀉,要不就是腹痛如絞,還有滿臉發紅渾身發抖的、肚大如鬥渾身無力的,千奇百怪,看著都怕。

    想吃魚?尋常魚蝦聚集的地方,在大災之年都幹了,連個螺螄和蚌殼都不會剩下。

    河流倒是有,但對那個時代的人而言實在太遠,遠到你沒有力氣走過去。

    即便到了河邊也沒用,河裡的魚不比塘裡、堰裡的,數量少分佈廣很難抓,靠人是不行的,沒有工具的話根本沒法弄,頂多在河岸邊找點小雜碎。

    許多人會在河邊找水草果腹,一些河窪子裡運氣好還能採到野藕、菱角、蘆蒿、慈姑、荸薺、芡實管子等東西。

    那些菱角基本是還沒等長出來就讓人把葉子都吃掉了,大災之年靠菱角葉子過活的不在少數。

    不過,要說沒人在河裡捕魚也是假的,許多人還真就靠這活了下來。

    但正如前面所說,河裡捕魚需要技術,還需要生產工具,哪裡是人人都會做的事兒?

    家裡離河遠的,基本不做打魚的打算。只有那些離河近的,有打魚技術和船的人家才能搞到魚。

    一張漁網都是幾代人傳下來的,一條漁船算大半個家產,如何撒網,如何操船,如何瞭解河裡的水文,如何尋找魚群,這都不是普通農民能掌握的,這就勸退了大部分人。

    其實災荒時期河裡打魚的人不在少數,但即便是瘋狂的捕撈,也填不上人們轆轆的飢腸。

    本質上打漁與打獵其實沒什麼區別,不然古代為何將“漁獵”放在一起組詞呢?

    野外打魚存在很大的偶然性,還有一定的危險性,但生產能力卻不一定有多高,否則靠撈魚就能養活一大群人,還種莊稼做什麼?

    人類正是進入了農耕時代以後,生產力和社會才得以發展,單純靠自然資源是無法餵飽人肚子的。

    有賴於工業化的魚苗培育、飼料供應、醫藥搭配,才有了今天欣欣向榮的魚塘。河流網捕效率真夠高的話,怎麼會有那麼多非法電捕的?

    還有,你還別不信,過去有的人餓死也不吃河裡的魚。饑荒時期死的人甚多,河流裡經常都有人的屍體,他們不願吃也不敢吃魚。

    這些淹死的人,有的是做夢想去河裡摸魚淹死的,有的是逃荒渡河失足的,還有的是實在活不下去了,舉家投河的,相當的悽慘。

    總之,記住過去那個饑饉的苦難時代,珍惜今天的生活,好好對待自己盤子裡的糧食吧。

  • 17 # 山東一老楊

    我沒經歷過捱餓,可是上一輩老人經歷過,聽我爸給我說,58年那次鬧饑荒,我老奶奶和奶奶都是那一年餓死的,那個時候榆樹皮都吃,榆樹葉,樹根,只要能吃的東西都拿來裹腹,有的人吃的渾身長瘡,身體個別部位潰瘍,我父親背上就有11個長瘡留下的傷疤。朋友們一定要教會自己的孩子愛惜糧食,吃飯不要浪費。

  • 18 # 薩沙

    原因如下:

    第一,捕魚補蝦沒這麼容易。

    很多人為捕魚蝦很容易,其實沒那麼簡單。

    你偶爾出於興趣愛好去釣魚捉蝦,同以此為生是兩回事。

    有釣魚經驗的人都應該知道,釣魚這東西只能用於平時加個菜。如果要以釣魚為生,那就需要釣魚者具有很高的技術,絕非普通愛好者能夠搞定的。

    另外,即便是技術好,釣魚這種東西也要碰運氣,可能一天吊到好幾條,也可能一天一條都釣不到。

    如果你只為加菜,釣不到也沒什麼,以此為生也就是一天沒東西吃,心理壓力會很大。

    其實說來說去,不是專業漁民,普通人根本不可能透過平時娛樂性釣魚,保持全家長期生存。

    大家記得韓信以垂釣為生,最後餓暈在河邊,被一個老太太所救的事情了嗎?

    韓信難道不夠聰明,學什麼學不會。他都不行,大家認為自己能行嗎?

    第二,捕魚也需要體力。

    很多人認為,釣魚就是坐著不動,應該不用什麼體力。

    但你要知道,拉桿是需要體力的,而且在戶外長時間挨凍吹風,也會消耗身體大量熱量。

    更重要的是,這些熱量消耗以後,你很可能一無所獲。

    既然如此,你還真不如去挖點樹皮草根。至少樹和草到處都是,也不會跑吧,比捕魚簡單靠譜多了。

    第三,魚肉熱量太低。

    魚肉100克熱量是100多大卡,豬肉則是400大卡,掛麵也有350大卡。

    相比起來,魚肉的熱量太低。

    而人一天生存最低需要1400大卡,也就是要吃1400克魚肉,也就是要差不多3斤魚肉。

    如果是一家3口就要10斤魚肉,大家注意這還是魚肉。

    由此計算,你一天最起碼要捕魚20斤以上,這哪裡是容易的事情。

    第四,大部分地方是不容易捕魚的。

    雖然有水就有魚,但普通水塘裡面魚的數量量並不多,同今天人工飼養的魚塘是有巨大不同的。

    有時候不小的一個水塘,將水放幹以後,其實沒幾條大魚,都是一些手指長的小魚。

    普通鄉下的小魚塘,是捉不到什麼魚的。

    只有大江大湖大河才有這個條件,但並不是所有人都住在這些水域附近。

    即便你就住在大江邊,但距離江有一段距離,對於饑荒中的人就難以去捕魚。

    因為人陷入飢餓中,體力會嚴重下降。平時一口氣走10里路也沒事,現在未必能夠走上1裡。

    長距離行走去捕魚,有可能直接死在路上。

  • 19 # 勇戰王聊歷史

    古代鬧饑荒時,大都伴隨著旱災。

    例如,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當年,河南省是因為發生大旱災,才造成夏秋兩季大部絕收。如果,河裡有水,老百姓能引水灌溉,種的糧食也不會絕收減產。河裡沒水了,怎麼抓魚蝦?

    而且,在旱災發生的時候,也是蝗蟲卵孵化最高的時候。古代也有"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說法。旱災,又會伴隨著蝗災。蝗蟲過處,農作物和綠草樹葉都會被啃光。蝗蟲吃剩下的,也就樹皮草根了。

    當然,也有水災引起的饑荒。鬧水時,確實有可能吃魚蝦活命。但是,水災發生時,水裡也聚集著淹死的人和動物。吃魚蝦的時候,也要考慮到水源汙染引起的疾病傳播。出於衛生考慮,也不會吃這個水裡的魚蝦。

  • 20 # 賽哥0531

    古代鬧饑荒,一般是因為天氣乾旱,莊稼欠收造成人民缺乏糧食。不得不吃野草吃樹皮,來填飽肚子。

    並不是說他們不下河捉魚,只是本身氣候乾旱,河裡的水也幾乎沒有了,下河捉魚只有在比較大的河流裡,還可能還有魚,但是古代的條件,不像現在一樣,漁網這麼高階,如果進去下海捉魚,根本捉不了多少,說不定危險性還挺大的。

    所以說以前的饑荒年代不是你想象的那麼簡單,就是吃野草樹皮,都有時候都已經找不到了,樹都成了光溜溜的樹幹了,什麼吃的都沒有,都逼著去吃觀音土了,所以才會餓死那麼多人。

    古代糧食本來產量就低,平時農民種田大部分被地主剝削去了,手頭剩下的糧食就僅僅能填飽肚子,一旦碰到災害,絕對沒有吃的東西,並不是你想象的和現在一樣,還能去超市去買面?災荒年代的苦不是你能想象的,建議你去看一下1942這部電影,多少能瞭解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湊合著過,又是一種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