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義丶九尾靈狐

    他是一個自命清高,迂腐可笑,好吃懶做卻又不失善良本性的人。 “孔乙己”之謎 一、〈孔乙己〉的主角孔乙己,據魯迅先生自己告訴我,也確有此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們都叫他做“孟夫子”,其行徑與〈孔乙己〉中描述相差不多 ----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二、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傳,他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以致窮得討飯.他替人家抄書,可是喜歡喝酒,有時連書紙筆都賣掉了。窮極時混進書房裡去偷東西,被人抓住,硬說是“竊”書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來吃酒,可能住在近地,卻也始終沒人知道。後來他用蒲包墊著在地上,兩手撐了走路,也還來吃過酒,來了便不見了。(陳根生《擇取遺產融合新機——(孔乙己)從生活到藝術》) 三.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歡喝酒,抽鴉片,但能寫得一手好字。經常穿著破舊骯髒的竹布長衫,頭上歪戴瓜皮帽,到處遊蕩。他好罵人,卻經常被人打。(陳根生《擇取遺產融合新機——(孔乙己)從生活到藝術》) 四. 相傳紹興城內還有一個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由於生活貧困不堪,為謀生計,只得去賣燒餅油條勉強度日。因他不肯脫下長衫,又不願意大聲叫賣,只好跟隨別的賣大餅油條的小販後面。小販們吆喝一次,他跟在後面低低地叫一聲“亦然”,令人啼笑皆非。街上的孩子們見他身穿長衫,手提貨籃,叫著使人不懂的話,於是就圍著鬨笑起來,異口同聲叫他“亦然先生”。從此,“亦然先生”就揚名紹興了。 “亦然先生”賣完大餅油條,就緩緩地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幾枚銅錢,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吞吞地邊喝酒,邊津津有味地嚼著茴香豆。孩子們一見“亦然先生”在喝酒,紛紛地趕來討茴香豆吃。他就每人一顆地分給孩子們,直到碟子裡的茴香豆所剩寥寥無幾了,就用手蓋住碟子,嘴裡唸唸有詞:“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據說這位“亦然先生”就是魯迅筆下孔乙己的原型呢。(黃道富、慧芳:《咸亨酒店與孔乙己》)咸亨酒店:舊中國社會的象徵 《孔乙己》的故事發生在魯鎮裡的咸亨酒店。《吶喊》裡的《明天》也發生在魯鎮,小說中的人物(群眾)常去喝酒的地方也叫咸亨酒店。酒客中紅鼻子老拱,藍皮阿五,包括掌櫃的都是些無賴之流,不是想調戲婦女,就是騙錢混飯。另外《風波》也有魯鎮和咸亨酒店,不過這次魯鎮是個水鄉,而酒店卻在城裡,收集在《彷徨》裡的《祝福》背景也叫魯鎮。 魯鎮在魯迅小說中,就像以其他地名出現的背景如《故鄉》中的故鄉、《阿Q正傳》的未莊、《長明燈》的吉光屯、《在酒樓上》的S城,不但地方原型都是紹興(包括他母親故鄉安橋頭),這些地方都是象徵舊中國社會,從前我用《故鄉》中的故鄉作為例子分析過這個象徵結構之內涵。魯鎮也好,故鄉也好,只是一個大背景,魯迅喜歡把舊中國的社會及其群眾濃縮成一間酒店,在《孔乙己》《明天》《風波》《祝福》中這意象叫作咸亨,在《長明燈》和《藥》裡只稱作茶館,沒有明確的招牌。 在魯迅故家對面,同時又是由周家的親戚經營的酒店,一旦寫進小說後,就變成舊中國的一個縮影,怪不得他在這篇小說的後記中說,“這一篇很拙的小說……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這個酒店的酒客,很清楚有兩個不同的等級:出賣勞力為生的短衣幫和以地主、讀書人、有錢人為主的長衫客兩種。短衣幫只能站立在櫃檯外喝酒,長衫客則可走進屋裡的雅座,叫酒叫菜,慢慢吃喝。在這小小的酒店裡,除了顧客與顧客之間的階級差別,酒店職員也有極大的等級差別。掌櫃的嚴厲冷酷,對小夥計常擺出一副兇臉孔,嫌他“太傻”,不准他侍候長衫客,“幸虧薦頭的情面大”,才沒有被辭退。小夥計連言笑都要看掌櫃的臉色。顧客與掌櫃、小夥計之間也不信任,因為掌櫃唯利是圖,賣酒要羼水以牟取利潤。孔乙己固然窮困潦倒,地位低微,掌櫃、長衫客把他踐踏,但其他同樣被侮辱、被損害者,如短衣幫,也同樣對孔乙己冷酷無情,加以譏笑。連可憐的、地位低微的小夥計對懇切教他寫字的孔乙己也反感,認為他是“討飯的人”,不配考他。 咸亨酒店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國民精神的麻木愚昧、冷酷無情,孔乙己雙層性的悲劇:被壓迫與被侮辱者的悲劇,這些不正是當時中國“病態社會”及其“不幸的人們”的象徵嗎?就因為魯迅把舊中國縮小成一個魯鎮,又把焦點放在咸亨酒店,舊社會的各種癥結都立體的透過酒店這個象徵表現出來。 魯迅的象徵現實主義是使他的寫實小說比其他同代人的要複雜和具有深度的一大原因。可惜目前一般人只注意《狂人日記》和《藥》,而這篇小說是“氣急虺”的作品,不算是最好的作品。魯迅的另一篇象徵現實主義代表作是《故鄉》,其中故鄉這一象徵也是強有力的代表舊中國之一個象徵。這兩個象徵成為互相配合的一對。故鄉以故家為縮影,人物事件發生在房屋內,而魯鎮以大門敞開的酒店為焦點,悲劇在街邊的櫃檯旁產生。 魯迅為孔乙己塑造的四座銅像 魯迅在他的生活經驗中,在眾多相關的人物身上,整理出一些跟孔乙己這個舊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有關的特點,然後創造了一系列具有象徵性的形象、場景和對話,就因為透過這個結構,這篇只有二千多字的小說才能產生強大的爆炸力。 我讀《孔乙己》,首先是感觸到它的視覺形象特別強烈。魯迅把孔乙己複雜的一生,把原來應該運用的敘述文字,節縮、提煉成一座座雕塑。孔乙己在小說中只出現四次,每次魯迅都用一座塑像代替了許許多多的敘述文字。第一次,孔乙己是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在咸亨酒店的: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 第一個句子“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是這尊雕像的主要相貌。它是孔乙己一生的寫照,包括他的身份、身世、性格及其生活的社會背景。他身材高大,受人注目,因為他原是讀過書的人,只是在連半個秀才撈不到後,才淪落潦倒,以致偷東西被人打斷腿。最後出現,斷了腿,爬著走路,櫃檯裡的人都看不見他,那是象徵他已被踐踏、潦倒卑下了。他的破爛長衫是他忘記不了讀書人、君子高尚身份的內在意識的標誌。他有高大身材(有力氣)可以勞動,中了舊思想的毒素,使他被上下階層的人所踐踏。 孔乙己“臉上皺紋間時常夾著些傷痕”,這些新舊的疤痕又包涵著多少社會的殘酷,及他自己好吃懶做的性格。孔乙己的悲劇是雙重性的,他一方面是舊讀書人的悲劇,也是底層社會被壓迫與被侮辱者的悲劇。 孔乙己第二次出現在小說裡,是以這尊雕像出現的,他的身邊多了一位小夥計: 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當孔乙己在第三次出現時,更被一群孩子包圍住,“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這座雕像刻上他和孩子們。這表示在他迂腐的思想之內,還有一顆善良和懇切的心。他在咸亨酒店,品行比別人都好,老實,從不拖欠。他的嘆息,除了因為了解到自己的卑下,成為眾人輕視、嘲笑、欺凌、侮辱的物件,也悲嘆年青一代居然也參加進入以他人的恥辱和痛苦為快樂的群眾隊伍。他原來覺得成人社會的冷酷與無情,才轉向小孩求取安慰,而他們也很現實(“眼睛都望著碟子”)、絕望(不敢企望能成為掌櫃,因此不需學寫字)和冷酷無情(“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 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出現時,魯迅把原來高大的孔乙己,突然縮小成被打斷腿,用手走路的乞丐: 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 原來高大的孔乙己現在站不起來了。因為偷了一些書紙筆硯,先後被吊起來打,最後腿也被打斷了。魯迅便以這尊雕像來代表孔乙己永恆的、最後的悲劇。

  • 2 # 北雪BX

    一、孔乙己是魯迅筆下性格特點十分鮮明的人;

    二、孔乙己是舊時代窮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的人;

    三、孔乙己是沒有心機、心地善良的人;

    四、孔乙己是個熱愛讀書的人;

    五、孔乙己是個很可憐又很可愛的人。

  • 3 # 九夏濤聲

    孔乙己,那是掉進中國醬缸文化裡的一小坨油渣……,——盪漾著渾濁油膩泡沫奮進,自然至死走不出那劫藪一般的怪圈。

  • 4 # 百年舊屋

    提到孔乙己,人們可能總是受到教參的影響,說什麼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啦,自命清高,好吃懶做啦,沒有城府,善良什麼的。小說的主旨就是對封建教育的批判,所以,教師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時候也儘量向這個方向上靠。在這裡,我無意腹誹教參。但是,也絕不能為教參所左右。縱觀中國古代的教育,誠然有其糟粕,但也有先進合理的成份。至少封建教育曾經所創造的輝煌,比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至今無人企及,這是事實吧。

    其次,過去的讀書人,也大都是抱有遠大志向和抱負情懷的人。強者,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為良相,必為良醫。中者,也能做到耕讀傳家,做個儒商光大門庭。最下,做個師爺,或是做個猢猻王什麼的,吃飽肚子還是不成問題的。所以,孔乙己的遭遇,說是封建教育的毒害,有點冤枉了封建教育。正如今天,有人一畢業就年薪百萬,有人一畢業就失業一樣,你能說是教育惹的嗎?

    所以,要說孔乙己是什麼樣的人,真不好說。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孔乙己應該算是個胸有點墨,不學無術,又不思進取,缺乏勇氣自暴自棄的人。

    有人說過,性格即命運。孔乙己的遭遇,大概是咎由自取的吧。

  • 5 # 心兌10

    孔乙己是一個可憐的有知識的人,滿腹經綸怎麼就沒有被用上呢?更可悲的是那些沒有知識的人卻在嘲笑他呢?難道有知比無知更可憐嗎?當然魯迅自有魯迅的藝術表達方式,這我們就無法得知了。一孔之見,有歧見諒。

  • 6 # 二謔

    他是個生不逢時的人是個懷才不遇的人是個有學識的人也是個善良的人,又是個愛顯擺自命清高的酸文人,由於地位卑賤窮困潦倒屢遭嘲諷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班後可以做的兼職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