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樂八卦集結地

    第一個,豫劇特點: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藉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歡迎。豫劇歷史:豫劇最早的稱呼叫“河南謳”,又有汴梁腔(見徐珂的《清稗類鈔》)、梆羅卷等稱呼;清代中後期又有“高調”、“靠山吼”、“靠山黃”等稱呼;民國期間民間也稱本地梆、土梆等,學者文人這一時期又以河南梆子稱之。“河南梆子、”“豫劇”之名最早有時也包括河南的其他劇種,直到1947年秋,洛陽、開封、蘭州、西安四地報界方以此稱謂專指現今的豫劇。豫劇代表作:現代劇《小二黑結婚》《劉胡蘭》《朝陽溝》古代劇《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等第二個,評劇特點: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善於表觀現實生活是評劇的一個傳統。評劇歷史: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評劇代表作:《楊門女將》、《楊乃武與小白菜》《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第三個,越劇特點: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越劇歷史和代表作:越劇最初是從曲藝“落地唱書”發展而成。清咸豐十二年(1852)由嵊縣西鄉馬塘村農民金其柄所創。藝人初始均為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又稱“小歌班”“紹興文戲”等,1919年小歌班開始在上海立足,1921年9月至1922年,男班藝人相繼將劇種改稱“紹興文戲”,吸收京劇、紹劇的表演程式,向古裝大戲發展。劇目則受海派京劇影響,主要編演連臺本戲,在“大世界”、“新世界”等遊樂場以及茶樓、旅社演出。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以“越劇”稱之。20世紀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劇的黃金時期,創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響的藝術精品,如《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等,在國內外都獲得巨大聲譽,《情探》《李娃傳》《追魚》《春香傳》《碧玉簪》《孔雀東南飛》《何文秀》《綵樓記》《打金枝》《血手印》其中《梁山伯與祝英臺》《情探》《追魚》《碧玉簪》《紅樓夢》還被攝成電影,使越劇進一步風靡大江南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書能趕走孤獨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