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urna風之度0
-
2 # 毛三的自留地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認知水平和審美層次。
試著談談個人淺見,如果貽笑大方,請路過行家先師多多賜教。
所謂書法藝術的精氣神,首先指的應該就是它的藝術神韻和藝術價值。
神韻即為作者深厚功底所體現出來的豐富內涵。
價值即為一副書法作品的典範作用。
事實上,精、氣、神最終是要落到一個神字上。
傳神而有神韻,受眾能從中欣賞到美感,作品就具有精氣神了。
-
3 # 孟夢老歌
書法精氣神:神就是內心對書法的一種精神,一種精益求精在古人的基礎上自我創新要求自己達到及至。氣就是整副作品章法與氣式,字看柔似鋼,整體貫通。神就是能體現一個人內心的精神狀態,人常說字如其人,也就是這意思,無神也就無力,無力整副作品中也就體現不出精氣神,也就不是書法,而是寫字。
-
4 # 諸子學堂
書法的精氣神應當是指書法作品給人的呈現出來感覺有精氣神。具體如下
一、章法
章法在一幅作品中起著至關重要,欣賞一幅書法作品首先就作品的形式。一張白宣紙要用墨寫上字首先就要想到謀篇佈局留白處理,書法術語叫計白當黑,要設計的巧妙而不做作成竹在胸可謂一氣也。提筆寫字講究疏密有序氣韻流暢有提有按有快有緩又可稱為一氣,兩氣合一心手雙暢一幅作品的氣韻由然而在!
二
說到精與神自然就需要講學習書法繞不開的話題,並且是不間斷長期持續——臨帖。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一定是書家在背後,不斷研習歷代名碑名帖之後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出來,那麼前期臨帖就要做到形神兼備。既然是臨帖就要把握與原帖精準程度,不多臨肯定對字帖就不精,不精自然就不準確了。那就別說神似連形似也都沒有。當手上臨帖的功夫足了(畢竟書法絕大部份是用手寫,那自然就會有熟能生巧)創作一幅書法作品時自然就會把平時臨帖的技巧運用出來。經過長期積累和個人體會自然形成的無法複製的精神面貌
-
5 # 華夏筆都—鵬譽軒筆莊
書法是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展現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
下面 從四個方面來理解書法的精氣神
一、線條
①書法線條有力度,有力量感
②書法線條有厚度,有立體感,空間感。如"中鋒"、"側鋒"
④書法線條的質感。如"陽剛的"、“溫潤的"
二、結構(布白)
鵬譽軒筆莊認為:一幅好的書法作品,結構的安排最見書寫者的匠心——有的精心安排,字型嚴謹,堪稱佳妙,有的妙手偶得,自然天成,出人意表。"唐人尚法",就是結體謹嚴,空白有規律。
三、和諧
就是形神兼備,輕重得宜,疏密有致,虛實相生,動靜相和,剛柔相濟,多姿多彩而又渾然一體。質樸與妍美的統一,厚重與飄逸的統一,達到作者自身感情與他們所要描繪的事物之間的融合。
四、意境
鵬譽軒筆莊認為:書法也是有生命的事物,體現了作者的氣質、精神、才華。如”韻",是表達作品那種有餘不盡的魅力,讓欣賞者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意境能創造出既能通人心靈,發人聯想,有意境的書法,可以有“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的表現力。它的美可以穿越時空!
-
6 # Hello字先生
想要說明一個人的字字如其人,除了誇誇這個人人品又好、字又好,還必須得有作品能說明。這幅作品中可以自然流露出這種人格特質,這樣觀點才能成立嘛。顏真卿就有這麼一幅作品,特適合拿來體現他的君子人格。這幅作品就是著名的《祭侄季明文稿》,意思就是在侄子顏季明的葬禮上要念的祭文草稿。顏季明是他的堂兄顏杲卿的兒子,這個年輕人跟他的父親一起慷慨就義,一起被處死了。這篇祭文,就寫在顏真卿撤軍之後。當時安史之亂還沒有結束,他侄子顏季明的頭骨被送了回來。你想,這不正是顏真卿最彷徨、最愧疚的時候嗎?侄子的頭骨,極大地刺激了他種種複雜的情感,讓他寫下了這篇名垂千古文章。
為《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第一行書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祭侄文稿》是顏真卿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國寶級的藝術品,地位可以說跟《蒙娜麗莎》差不多。宋代以來,它一直都在宮廷或者頂級藏家的手中,現在藏在臺北故宮。臺北故宮每次把它拿出來,都能成為轟動一時的大事。
宋代文人就是靠分析像《祭侄文稿》這樣的書法作品,來闡發字如其人的書法觀念的。具體來說,就是在審美層面的字型風格和道德層面的君子人格之間,建立一種內在的聯絡。為了建立聯絡他們藉助了“文章的含義”這個媒介。
他們是這樣解釋的。顏真卿沒有堅守平原郡,雖然是情勢所逼,但是他對堂兄、侄子一直抱有愧疚,這種複雜的情感,完美地體現在了《祭侄文稿》中。這篇文章,不僅文字內容寫得讓人聲淚俱下,它的字形也同樣體現了這種情感。書寫的急促、混亂,讓悲憤的情緒躍然紙上,甚至連裡面塗改的痕跡,都被看作是真情流露。就像北宋文人黃庭堅說的,《祭侄文稿》的文章和字法都極為動人。
《祭侄文稿》之所以動人,就是因為人格、文章、字形完美地統一在一起,而且渾然天成。更重要的是,它不僅代表顏真卿個人的感受,更代表了文人士大夫普遍的生命體驗。文人最高的人生理想,就是為國家盡忠,面對憂患,他們都會感到一種無能為力的愧疚。從字形來看,《祭侄文稿》中的那種急促,就可以解讀成對安史之亂,甚至對一切不平亂世的悲憤感受。而裡面的那種混亂,是不是就可以理解成現實中的無力,跟渴望捨生取義的崇高之間的矛盾呢?字形,藉著文章意義的加成,成了人格的體現,也獲得了更豐富的表現力。
-
7 # 雄哥愛畫畫
常說書法有精氣神,但是又不能具體形容出來,往往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這就難免讓人摸不著頭腦,往往有故弄玄虛的嫌疑。
所以,這個問題我也思考了無數次,試圖去理解它。
於是,有了我對書法有精氣神看法,是說好書法像是有生命的。
比如說書法的某種精氣神狀態:
美麗像花
堅韌像一顆草
蒼勁如老松
靈動如鼠
威猛如虎
犀利如鷹鵰
高傲如鶴
……
在詳細深入分析:
比如一朵美麗的花,該有的顏色不見了,葉片耷拉下來,花瓣萎縮搖搖欲墜的的樣子,這時候,就是我們常說的沒精氣神了。
但是為什麼造成一朵花沒有精氣神呢,我們就要從根源找起。
一朵花,要順利生長盛開精神氣飽滿,就必須要Sunny,水分,土壤,缺一不可。
意思是這一朵花要美麗盛開,她的精氣神就與這Sunny,水分,土壤相關。
前面已經提到書法的某種精氣神狀態:美麗如花……
那麼代入書法裡面:
這Sunny就是欣欣向榮的,溫暖的,熱情的,奔放的,關懷的,給人希望的等等Sunny的特質。
那麼水分的特質,就是流暢的,包容的,含蓄的,舒展的,飽滿的,潤澤的……
那麼土壤,就是提供所需養分的集合。包括傳承,沉澱,積累,發掘,耕耘,創新。。等等土壤的特質……
精氣神飽滿的書法就是具有Sunny,水分,土壤的生命特質。
最後想說,書法的精氣神就是生命的律動,傳遞給人以活的情緒。
~~~~
我自己的感悟,一家之言,如有出入疏漏,還請海涵
-
8 # 行書高效練習
書法在中國流行幾千年,為什麼呢?書法是有生命的,如人一樣,有精,氣,神!我是這樣理解的,請朋友們指正。精,中醫指物質的東西,如人的唾液,消化液,血液,骨、血、肉、筋等等。在書法裡捐墨色(濃淡),筆畫的骨力,筆畫的肥厚,筆畫的藏露,筆畫的外形(包滿、瘦弱)等。氣,即生命的跡象,如人的呼吸,血液流動,動的東西。氣在書法可分三個方面:筆畫變化,結構變化,章法變化。筆畫不能呆板,如圖1,撇、捺呆板,圖2,方向,粗細變化的撇捺,給人動感。點畫呼應的字生動活潑。也指結構的變化:避讓、長短、大小、開合、斜正等等。如圖3呆板的"口″圖4,橫豎變化的"口″。圖5,寫活了的字。也指章法的變化,這樣才是活的,朝氣蓬勃。否則呆板,死氣沉沉。神,指人要有精神,如一篇文章要有中心思想。書法上是作者的筆意,思想指向,給人雄強,飄逸,大氣,溫和,激烈等等的感受,是思想、心情、性格、學識等等的表達。
回覆列表
精氣神,是中醫對人體及精神狀態的一種判斷。
精,指物質、營養、人體儲備。著重在形體方面。
氣,指生機、流動迴圈,如呼吸、元氣。
神,指精神狀態、氣質、意識
套用在書法上。指書法所呈現的氣質、氣韻。
精,指書法的骨架、取勢、筆力。主要指書法之“形”。
氣,指書法的生機,具體指氣息在動靜、呼應、節奏上的整體化,不碎片化。主要指書法之“自然生機”。
神,指氣質,精神面貌。如:巧與拙,斂與放,枯與潤,厚與淺,豪放與婉約,平淡與綺麗,雄奇與洗練,質樸與清新,人工與自然,等。主要指書法之“性格氣質”。
這三者是一個統一體,互為依託。
=
書法的“神”與個人性格氣質及嗜好有關,古代人沒有建立心理學,把情緒、情感、情懷、性格、氣質混為一體。統稱為:性情、精神、神與氣、神采等。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得意忘象
李世民《筆意贊》:學書之難,神采為上,形質次之
張懷瓘《文字論》: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
蘇軾《論書》: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書也。
=
其實還是有區別的。
情緒、情感,是短期的,情懷是中期的,性格氣質是長期的。
舉例:我常常說:王羲之體顏真卿體啟功體,字有精氣神(性格氣質),如果用三者的字型抄寫“卻把青梅嗅”,三種字有精氣神,但絕對無“卻把青梅嗅”的當下靈魂。
即:王羲之體顏真卿體啟功體,只是書寫者的“殼”“面具”,而不是本人的當下自我。
卻把青梅嗅,是指“情感情緒”的當下瞬間。
當下情感思想瞬間的精微氣機導致書寫的精微不同,這種“真”,任何人都無法重複。
舉例:你憤怒時的書寫批評文章,肯定會忘記技法且無意識運用技法,意在筆先,以意馭筆,字憤怒下的形態,心情的起起伏伏導致的筆端氣機不同,心情平靜時,絕對無法重複。
而這,有靈魂的書法,有當下思想情感的書法,才是真正的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