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風121452921
-
2 # 金葉葉
爸爸媽媽退休了,生活衣食無憂。可以無憂無慮安享晚年的退休生活。生活的模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老人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現在的生活條件。家家都吃穿不愁。已經是小康的日子了。
看看那些身邊的老年人的生活狀態。很多退休的老年人,他們和老伴打起揹包一起去旅行,走遍全國各地,甚至可以去國外度假。每天的生活多姿多彩,讓年輕人好羨慕。退休真好。
老年人有自己的業餘愛好,比如唱歌兒、跳舞、攝影。寫作、繪畫。很多興趣愛好在年輕時候沒有時間做,現在清閒下來,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給自己的業餘生活增加了無限的樂趣。
也有一部分老人。手裡拿著退休金。每天還是老樣子。悶悶不樂,沒有自己的愛好沒有自己的追求。他們只想安安穩穩,平平靜靜的過日子只要孩子們過的好,他們就舒心了。日子過的一點兒沒有起色。他們眼裡看不見快樂。只記得憂傷。
傳統的生活模式在父母的腦海裡是根深蒂固的。
1.我們的父母大部分都生長在50年代、60年代、或者接近70年代的人。
大部分老人的生活模式。都是傳統型的。比如父母年輕時候要養家餬口,要照顧下一代,要照顧年邁的老人。
過去父母是在計劃經濟供給時期。食物匱乏、工資很低、孩子又小需要供養,老人需要照顧。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已經養成了省吃儉用的習慣。父母可以吃最差的食物,只要吃飽就好。穿破舊的衣服,只要整潔就好。把省下來的錢用在孩子們和老人生活的需求上。
記得我上班時期。有一個比我年齡稍長的姐姐。她每天午飯就是高粱米飯和鹹菜。好一點兒的就是多了茄子拌土豆之類的。她說喜歡愛吃這口兒,沒有鹹菜吃不下去飯。其實言語中的難處誰都會理解。
要改變過去的傳統模式,接受新生活需要引導。既然媽媽爸爸已經習慣了過去的生活模式。不捨得吃好一些,也不捨得穿的漂亮一些,更不去旅遊消費。
作為年輕人的我們。就要適時的去開導父母。
在閒暇的時間裡多和父母溝通。用新生活的模式去感染父母。
讓父母在體驗新生活的樂趣中,感覺生活是那麼美好。沒有必要再去省吃儉用。沒有必要在去回憶過去的憂傷。
更不要總是和過去比較生活。不捨得花錢。不捨得得享受。讓我們看見父母的生活,心裡確實不理解。也心疼父母他們。
生命是有限的。父母的未來不會很遠很遠。
世界上那麼多美食,讓父母儘量的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去享受美味。
和父母一起去郊遊或者去旅行。讓父母好好的享受退休的生活。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讓生命少一些遺憾。
讓他們在新的環境中養成閒情逸致,享樂黃金晚年的快樂時光。
我是生活領域創造者,響鈴a
-
3 # 長山紫雲1
作為老人,我想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現在生活真的越來越好,由於政策好,人民生活水平飛速提高,我這三十年前串房簷的農村人都住上了二層小樓,由於是國營農場,老了又有退休金,生活無憂無慮,但是我們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憑票購買生活用品的老年人,己經養成了有糧常想無糧時的習慣,再加上年輕人壓力大,掙錢不容易,節儉的好傳統是不能丟的。
-
4 # 甜潤無聲響
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父母還是省吃儉用,甚至每頓為了節約開支吃鹹菜等。
我的父母都是1940出生的,經過了三年鬧饑荒的時代,現在還常常聽父母說起,挖的到野菜吃算好生活了,吃鮮米的日子那才叫苦,好多人都不知道鮮米是什麼吧,鮮米就是黃泥巴,就是山上的泥土,我們老家附近,只有離家50里程外,隆昌的李市鎮和其它兩個鄉鎮才有。而且還要晚上偷偷摸摸去挖,還怕當地人趕。因為沒糧食吃,是普遍現象。其實吃鮮米,只是把肚兒填飽了,根本就沒人體需要的營養。吃後還不好解決大便,好多人吃了後還會腫,當時喊的瓜兒腫,我們現在應該想得到,40年代和50年代,我們的父母當時過的日子有多麼多麼的艱難。他(她)們會覺得現在浪費一粒米都是罪過吧。
在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實施後,國家領導人的帶領之下,現在我們的生活是越過越好了,家家過上小康生活。不僅吃穿無憂,醫療等物質生活也非常好。但是我們的父母還是捨不得吃,捨不得穿,還是保持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節儉己經滲透到他(她)們的骨子裡了,無法改變。他們不能容忍奢侈和浪費,他們認為花過多的錢去大吃大喝,過分的奢侈,吃在嘴裡,疼在心頭,寧可粗茶淡飯也不願意山珍海味,我的父親現在還常常對我說:錢要用在刀刃上,掙錢不易。現在父親也有退休工資,父母還是過著非常節儉的生活。
父輩們經過艱苦歲月的洗禮,養成了勤儉節約生活習慣,其實勤儉節約是華人的傳統美德,現在還是應該提倡,也要把這一傳統美德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但是我們也要給我們的父母說過份節約,也是對自己身體的一種傷害。不要因為儉省而造成營養不良,而體力不支。父母身體健健康康才是我們的福氣。
回覆列表
好,是一部分生活的很好。還有好多人上著十二個小時班下班還要忙家務現吃頓正經飯都難,泡麵、泡麵、泡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