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背影看世界
-
2 # 看史界
根據南宋文人筆記記載,當年成吉思汗在寧夏病死後,將屍體運到肯特山某處,挖了一個深坑秘密下葬,將一棵大樹中間掏空作為成吉思汗的棺木,下葬後將土回填,再使“萬馬踏平”。又用帳篷將下葬地點圍起來,等待來年青草長出來,和周圍一樣才將帳篷撤走,外人就看不出曾經動過土,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洩露。
元朝皇帝忽必烈在位時,就為後代皇帝的陵墓做了周密的安排:選擇一處人口稀少的風水寶地,將該處的百姓全部遷走,皇帝死後下葬時,不允許漢族官員參加送葬儀式和到達下葬地點,對外宣稱是運回漠北下葬,並且在歷史記錄中加以記載,以達到混淆視聽的作用,而且陵墓不做過多建築,沒有過多陪葬品,使得皇陵和普通陵墓一樣,皇陵只記錄蒙古貴族和皇族才清楚的地點。
元朝皇陵史書上記載的很少,當年下葬的見證人也少,再加上元朝皇帝獨特的下葬方式,以至於讓人以為元朝皇帝不存在陵墓,當然至今元朝皇陵仍然沒有被發現,可能就在大漠,甚至是一個非常平凡的小墓。
-
3 # 歷史雜貨鋪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給大家講講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墓。他的墓至今為止都是一個謎,很多人可能要說了,成吉思汗的墓不是在內蒙古自治鄂爾多斯嗎?實際上那裡只是一個他的衣冠冢罷了,真正的墓地所在,沒人知道。
將近一千年過去了,所有人都想知道成吉思汗的墓到底在哪,我們已經可以想得到,在他的墓中肯定是有無數的珍寶的,古人陪葬制度非常的完善,成吉思汗東征西討,幾十個王國的財寶都被他搜刮過,可想而知墓裡得有多少寶貝。
那麼成吉思汗到底是如何下葬的呢?按照蒙古人的傳統,人死後三天就是要埋葬的,否則靈魂無法去天堂,成吉思汗是暴斃的,可以想得到,他的墓地肯定是找的很倉促,其實這些都拋開不談,最關鍵的是他的墓地選到後,埋進去之後,立即是萬馬踏平,無數的馬匹跑過去,墓地便看不出來了,這個時候還要留下一批士兵,等到第二年草長出來,徹底看不出來這裡和其他地方有什麼不同的時候,便可以回去覆命,蒙古人還沒有墓碑,自然是再也分辨不出來墓在哪裡了,這些士兵回去之後也會被滅口。
關於成吉思汗墓還有一個傳說,那就是下葬當日專門拉去一個母駱駝,當著她的面殺了她的孩子,這樣一來母駱駝便永遠的記住了這個地方,等到第二年成吉思汗後人獨自祭奠的時候,便可以牽母駱駝到處走,等到駱駝落淚,則說明墓地找到了,等到該駱駝死了,墓地所在永遠的成了一個謎。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元朝皇帝為什麼沒有陵墓了,不是沒有陵墓,只不過傳統習俗不一樣,他們的風俗習慣就讓他們的墓地很神秘,元朝的皇帝都是密葬草原腹地,沒墓碑,周圍更是全都是草。元朝皇帝墓不知所在也是正常。
-
4 # 紅雨說歷史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了,元明清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三個,元卻不像明清那樣留下十三陵,東陵等這樣的大型墓葬,元朝皇帝墓葬幾乎無跡可尋。主要因為元朝皇帝的墓葬習慣和漢人不一樣。蒙古人信奉喇嘛教,死後歸於自然,主張“不封不樹”,就是不起墓堆、不樹墓碑。
據記載成吉思汗,蒙哥汗,忽必烈等孛兒只斤皇帝葬於漠北禁地。據說成吉思汗臨死前要求“密葬”,墓葬當天為了不讓人們知道墓葬地點沿途遇到的人都要殺掉。派遣騎兵守墓一年,等到埋葬地點荒草和周圍沒什麼兩樣的時候,朝廷召回騎兵,並派另一個騎兵部隊半路截殺,截殺任務完成的第二波騎兵返回途中會被第三波派來的騎兵滅口。這樣三波截殺過後,墓葬具體地點基本無人知曉。也有說等到雜草叢生士兵散去,不能再尋見。
成吉思汗“密葬”送被元朝後世延續,並且元朝皇帝墓葬簡單。元末明初大學士葉子奇在其《草木子》記載了元朝皇帝墓葬“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這樣詳細而明顯的記載,我們都可以看到,元朝簡單的墓葬習俗,在古代那個農業時代,真的是不浪費耕地啊。
-
5 # 軍武最前哨
在中國封建王朝時期,按照傳統固有思想,帝王駕崩後都會被葬於及其奢華的陵墓之中!而這些帝王冢一般都會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就已建造完成。但是,相比歷朝歷代帝王都要大興土木建造陵墓的行為,蒙古人統治下的元朝似乎是個例外!時至今日,有關元朝帝陵的訊息也是鮮有耳聞,至於修建在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也僅僅只是一座具有象徵意義的"衣冠冢"罷了,其真實埋葬地依然還是迷霧重重!
那麼,作為曾經幾乎征服了世界的蒙古帝王,為何沒有一座能與其生前戰功相匹配的墳冢呢?眾所周知,蒙古人在建立元朝之前,一直都處於遊牧的生活狀態,這也導致他們沒有相對固定的生活場所。居無定所的民族特性讓蒙古人形成了"薄葬簡喪"的習慣,尤其是在瘋狂擴張的年代,基本上就是"就地埋葬"。
即使後來忽必烈建立了元朝,蒙古人的喪葬文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漢人的影響,但也基本還是以他們自己的民族特性為主,相比明清兩朝的奢華,元朝依然簡樸的多。按照蒙古人的要求,帝王的陵墓遵從三點:不佔耕地、不修明樓、不起墳頭。甚至連自己的後世子孫也不一定知道墳冢的具體位置,而地位極低的漢人官員更是不被允許參加蒙古君王的葬禮,史料中也不會詳細的記載!
所以說,元朝的帝陵一定存在,但卻十分隱秘。所以至今都沒有發現過。
-
6 # 宋安之
元朝皇帝的陵墓最大的優勢就是使人找不到,盜墓賊是求而不得。至於為啥是這種葬法,一是元朝為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本就有薄葬簡喪的習俗二是元朝成立後大掘宋帝陵,以宋帝頭骨為酒杯,元朝皇帝當然害怕以後遭報應,所以更是支援薄葬,並且加以改進形成獨一無二的神秘下葬儀式。
元朝帝陵的特色是沒有任何地表建築、沒有墓碑、沒有土堆,還殺掉了所有的知情人。正史上鮮有記載,也就是一些民間書籍有推測記載,這就是元朝帝陵至今沒有找到一座的根本原因。
元朝皇帝之所以這樣做有著民族習俗在內,更是有著怕遭報應的成分在內。
元世祖忽必烈滅宋後,僧人楊璉真珈被任命為江南釋教都總統,負責掌管江南地帶佛教事務的人。在元廷的示意下楊璉真珈開始大肆挖掘破壞宋陵,其中的宋理宗頭骨更是被做成酒杯,後成為元朝宮廷之物,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得知此事親自過問下,才將宋理宗頭骨尋回重新安葬。
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百勝。元朝如此大掘宋帝陵,自然知道被盜墓的滋味不好受,而且自古沒有不滅的王朝。所以雖然史書沒有記載元朝皇帝為何如此獨特的葬法,但肯定有著害怕遭報應的原因,害怕將來落得跟宋帝陵一般的下場。
說起來宋朝也挺倒黴的,北宋帝陵被金國大肆盜開破壞,哲宗之屍甚至被拋屍野外。南宋帝陵被元朝挖掘破壞,理宗頭骨做成酒杯。真是悲慘,不過後來者元朝就聰明多了,至今讓人找不到他的帝陵在哪裡…
-
7 # 歷史皆不見
中國從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歷時三千餘年,其間,共有帝王五百餘人。中國的帝王陵寢不僅數量眾多、歷史悠久、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但是有一個王朝的帝王沒有留下氣勢恢宏的陵墓,甚至埋葬地點都無跡可尋,這個王朝正是元朝。那麼為什麼元朝皇帝沒有陵墓呢?
明代葉子其的《草木子》記載: 「元諸帝陵皆在起輦谷,其國制不起墳壠,葬畢以萬騎蹂之,使平,殺駱駝於上,以千騎守之。來歲春,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之。祭時,則所殺駱駝之母為導,視其躑躅悲鳴之處知葬所矣。」由明代這份史料記載,元代皇帝都埋葬於起輦谷,因為元朝的風俗習慣,下葬之後並沒有堆砌墳壠,然後用萬馬踏平以掩蓋動土的痕跡,並殺掉一隻駱駝在那,再用帳篷圍起來,等到青草長出,與他處無異,撤掉帳篷,那樣就沒人知道具體地方了,等到祭祀的時候,把生下所殺駱駝的母駱駝牽來,母駱駝悲痛鳴叫的地方便是墓葬地點了。
而且蒙古自古以來都奉行薄葬簡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與其他君王不一樣,這樣真正的避免了盜墓賊的窺探,而且他們的靈魂也會迴歸草原。
這種方式可能是歷代統治者中最明智的,避免了因為盜墓最後落得屍骨暴露荒野的結局。
-
8 # 歷史老師拖堂了
也不算沒有墓,只是草原遊牧民族喪葬比較豪放。我從事考古發現文獻綜述頗有造詣,根據文獻《盜墓筆記》記載“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所以不是沒有,而是一切從簡,不為人知罷了。
-
9 # 可可潘琴
除了成吉思汗有陵其他皇帝無陵的同題回答。一蒙古是佛教國家,死後歸於塵。二沒有家族陵的觀念。遊牧民族,信天,死後就地理了。(猜想)!元朝東征一直打仗。三塔寺廟中安置(死後得道)。四淺薄之見!
-
10 # 陳安陽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國家,從1271年至1368年,總共有十一位皇帝,歷時98年。目前幾乎任何朝代的陵墓都有被發現,但唯獨元朝的十一位皇帝的陵墓一個也沒發現。由於建立元朝的蒙古族以畜牧業為主,常年逐水草而居,擁有廣袤的草原。因此在蒙古皇帝的心中,死後無論如何也要葬在故土之上,所以他們的陵墓會選在廣袤的草原或者在渺無人煙的漠北之地,在地理上極其偏僻。歷史上已經發生了很多次皇帝或者貴族的陵墓被盜的事情,而中原王朝皇帝的陵墓大多規模巨大,地面上有高大的封土堆和完備的陵園建築,這就直接給盜墓賊標示了位置。到了元朝時期,皇帝一方面不想被盜墓,一方面也是受蒙古喪葬方式影響,所以就有了獨特的元朝秘葬方式。最重要的是埋葬之後,葬處以馬踏平,待來年草青,人莫可辨。
回覆列表
元代對皇帝的行蹤比較保密。他們的習俗是,死了之後要深埋於地,並且不讓人知道在什麼地方。
成吉思汗病逝於清水縣行營。臨死時,他叮囑部將“密不發喪”,實行“密葬”。根據《多桑蒙古史》記載:“諸將奏柩歸蒙古,不欲汗之死訊為人所知,護柩之士在此長途中,遇人盡殺之……葬後周圍樹木叢生,成為密林,不復辨墓在樹之下。” 其後元朝的後代皇帝也是如此。
即使去世也都埋在一個秘密的地方,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地方應該早已夷為平地。反倒是明清兩朝的皇帝陵墓得以儲存。元代皇帝的目的就是免得人發現他們的埋藏地點。沒想到卻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