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腳汽車
-
2 # 津城沐雨
第一,荷蘭實力薄弱。
二戰前夕的荷蘭,已經失去了往日強國的風範,荷蘭本土面積不大,缺乏戰略縱深,在強大的德國陸軍裝甲集團面前,根本不堪一擊,迅速滅亡很正常。
第二,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堅固,德國繞道比利時荷蘭迂迴進攻法國。法國在一戰後,為了預防德國入侵建立了牢固的馬奇諾防線,德國如果從德法邊境進攻法國,勢必會損失慘重,陷入長期拉鋸戰難以自拔,而迂迴比利時荷蘭進攻法國,有利於減少進攻阻力,使法國馬奇諾防線失去作用,並出其不意,包圍英法聯軍。
第三,德國的法西斯侵略屬性。德國是法西斯國家,侵略擴張是其本性,只有有利於德國的法西斯侵略擴張,不管荷蘭是不是中立國,都會進攻荷蘭。
-
3 # 歷史皆不見
二戰時,荷蘭迅速被滅一個是因為自身實力太弱,二者他擋住了德國的侵略之路。
荷蘭本是一箇中立國,幻想著“外事皆與我無關”,一位戰爭怎麼打都不會打到自己家裡來,然而德國卻在一週之內解決掉了荷蘭,荷蘭王室逃亡海外,在加拿大成立流亡政府!
德華人本來不想幹掉荷蘭的,想透過非武力手段控制這個地方,將荷蘭這個地方建立成一個”文職政府“。但是荷蘭人反抗意識不斷的加強,德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手段控制局面。殺人質,抓捕大學生,強制荷蘭年輕男性服兵役,甚至收繳了所有的無線通訊電臺。
荷蘭與英法共同宣戰德國,但是卻被自己的兩個盟友害了,得不到軍事援助,自己的軍事力量又薄弱的可憐,怎麼抵擋得住德軍的飛機大炮?要知道,荷蘭軍隊每個士兵只有55發的配彈,連炮彈口徑和馬刀口徑都不同一。
另外,荷蘭人在對戰之前就計劃過投降,荷蘭國防部至今還收藏著被華人認為是恥辱的投降戰書。荷蘭人認為投降不是可恥的事情,如果勝利付出的代價太大或者根本不能取得勝利的話,他們會選擇投降。
但荷蘭人的反抗卻持續到二戰結束,雖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他們的勇氣和堅毅卻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
4 # 壹壹之間
德國空軍對荷蘭鹿特丹市無差別地狂轟亂炸,禍及成千上萬市民傷亡,荷蘭舉國上下處於慌亂之中。德軍空降兵部隊行動迅速,佔領了荷蘭好幾個機場,應該是有一個重要的要塞被德國空降兵輕鬆拿下,荷蘭抵抗了沒有幾天就投降了。至於荷蘭作為中立國德國為什麼進攻它?目標就是法國境內的英法聯軍!為了達到目的,希特勒無所不用其極!蘇徳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都能捍然撕毀!荷蘭作為一箇中立國那真是小菜一碟。
-
5 # 遊者走天下
二戰時荷蘭被滅的有多快?
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荷蘭,7天后荷蘭全境被佔領!當年牛的不行的海上馬車伕竟然這麼快就跪了,難怪日本認為3個月就能滅亡中國!
荷蘭為什麼迅速被滅?
1,準備不足荷蘭在二戰前是中立國家,本不想捲入戰爭。但是,搖擺不定的態度害了他們。
同樣作為中立國家,瑞士在1933年就開始了全國戰略總動員,而荷蘭只在1939年才開始進行區域性動員。到8月份,征服決定開始全國總動員。但隨後,這一計劃又耽擱了。
在武器裝備不足的情況下,荷蘭竟然沒有加強軍備。到德軍入侵前,荷蘭全國只有24輛坦克,而德軍為了快速戰領荷蘭動用了759輛坦克。
2,國土平坦沒有縱深荷蘭是一個低地國家,平均海拔不足1米,非常適合裝甲部隊的快速突進。荷蘭的國土面積狹小隻有4.1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上海、嘉興、湖州、蘇州和南通的大小。
(上海、嘉興、湖州、蘇州和南通相當於荷蘭面積)
3,抵抗意志薄弱戰爭開始後,面對德軍的攻擊,征服和民眾都處於懵逼狀態。當德軍大部隊開進荷蘭後,沒怎麼抵抗就投降了。整個荷蘭戰役期間荷蘭軍隊公陣亡2000多人。不到荷蘭總兵力的1%!但是,在被德國佔領了5年間,荷蘭損失人口30萬!
德國為什麼進攻他?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德國要想繞過馬奇諾防線就必須佔領低地三國!
(荷蘭位置)
-
6 # 王祖蔭1
希特勒要征服歐洲,會跟你講理嗎?為了征服英國,當然要先征服荷比法。你嚷一聲"中立"就免戰了?希有那麼懂禮貌嗎?
-
7 # 度度狼gg
荷蘭並不是永久中立國,到今天也不是,目前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七個中立國是瑞士、瑞典、芬蘭、奧地利、愛爾蘭、哥斯大黎加和土庫曼,從歷史上看,荷蘭的幾次中立都有投機的嫌疑,政策是搖擺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荷蘭宣佈保持中立,嚐到點甜頭,但是在一戰後荷蘭王室的政策和政治都是親法的,並且也配合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的延深線對德國進行了要塞防禦,幾乎可以視為法國盟友,到1939年發現形勢不妙後又重新宣佈中立,屬於首鼠兩端的國家。
從地緣政治上看,如果繞開馬奇諾防線,希特勒進攻法國最便捷的路線就是透過荷比盧三個低地國家,荷蘭國土甚至低於海平線,沒有瑞士那般的崇山峻嶺,實際上以一已之力是挺不過德軍猛攻的,一旦開戰,要麼投降,要麼就是請英法聯軍入境幫忙。
可是它愚蠢地宣佈了中立,比利時也湊熱鬧中立,英法聯軍乾瞪眼不能進入,只好陳兵在法比邊境線上,這已經坐失先機。實際上希特勒很擔心英法聯軍首先進入荷蘭佈防,1937年故意假惺惺宣佈保證荷蘭和比利時的中立 ,並且高度認可荷蘭人也是雅利安民族,荷蘭政府很配合地信了。
希特勒的話要靠得住,母豬能上樹。
一方面透過荷蘭可以快速擊敗英法聯軍 ,一方面希特勒覬覦荷蘭的若干深水良港,一方面荷蘭人的親法政策早已經讓德國不滿,那無論中立與否,希特勒都要揍你,對於強權政治而言,是沒有什麼枷鎖可以限制它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又如何?
荷蘭人天真地以為,宣佈了中立就可以躲過戰禍,所以根本沒有進行充分的戰爭準備,僅有的“荷蘭要塞”被德軍空降兵佔領後,後方一無縱深二無險可收,德國空軍又震懾性地炸平了鹿特丹,所以驚慌失措的荷蘭開戰四天就宣佈投降。由於投降訊息反饋較慢,又被德華人多炸了10個小時。
可憐邊境線上的英法聯軍未及反應,德軍裝甲部隊已經透過低地國家衝到面前,側後方又鑽出來從阿登森林而出的大量德軍,腹背受敵,只好逃向敦刻爾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荷蘭人痛定思痛,放棄中立政策,現在是北約成員國。
-
8 # 牧雲48179404
取道荷蘭。閃擊法國。打下荷蘭以後可以避開馬奇諾防線且切斷後勤。繞道阿登森林直取法軍後方。直接讓法軍陷入被動。
找個地圖。我講的應該很快能看明白
-
9 # 鍛刀煉心
1940年5月10日德軍進攻荷蘭阿登山區,1940年5月14日何軍放棄抵抗。四天荷蘭被滅。且聽刀君娓娓道來。守備荷蘭邊境的腳踏車部隊(刀君被深深的震撼了,這群人向坦克衝鋒時是怎樣的情景啊。。。。)說二戰就不能跳過一戰,二戰的起因很複雜軍事,政治,經濟,外交,工業膨脹都是理由。說荷蘭被滅又不能不提比利時和盧森堡,都是大尼德蘭時代的一家人。不恰當的比喻就是這三家是戰國時三家分晉的魏趙韓。在秦國(德國)的威勢下存活,隨時可滅。德國統帥部制訂作戰計劃時都是以法國為主要作戰目標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只是順帶腳而已。敦刻爾克大撤退形勢圖看看荷蘭地圖,刀君要是決策者也不可能放過,憋管你嘛表態。先看地理位置(真是倒黴啊),尼德蘭地區面朝北大西洋和北海,與倫敦隔海相望,背靠德國核心地區,南面是法國北部重鎮,且該地區地勢平坦,非常適合大規模裝甲作戰,因此註定了它不可能置身於歐洲戰爭之外。由於荷蘭僥倖的因中立身份躲過一戰,又收留了德國廢帝威廉,所以更加助長了荷蘭人事不關己的態度。甚至戰前還拒絕了和比利時的軍事合作會談。結果自然是德軍順利試驗了閃電戰的可行性。期間爭議最大的就是鹿特丹大轟炸,直接把這座歐洲最大港口炸癱了(刀君小梗,今天鹿特丹人民還對德華人充滿怨念)。荷蘭的武備更是鬆弛到不行,僅僅比波蘭的馬刀隊強一點點,是腳踏車隊。。。。。。荷蘭淪陷後比利時依託南部山地森林地形抵抗時間的略久,但也好不到哪裡去。比利時的丟失宣告了法國馬奇諾計劃的破產,法國北部門戶大開,法國已經岌岌可危(詳情參看敦刻爾克大撤退)。至於盧森堡。。。。刀君只能說德國收拾它真真屬於上午開槍,中午換證的分分鐘節奏。。。。。
佔領荷蘭
綜上,荷蘭迅速被滅有自身防範鬆懈的原因;再有就是本身所處地帶就是英法強國與德國的緩衝地帶,天然的深水出海口是任何擴張帝國必須擁有的。這點丘吉爾說的沒錯:中立的身份在當時沒有任何意義,只有表明立場加入陣營才可能存活。 -
10 # 史書上冬眠的蛇
先說德國為什麼要進攻荷蘭。
一,政治上,荷蘭更傾向於德國的敵人英法,因為希特勒當時肆意侵略和吞併周邊小國,讓荷蘭天然的靠向了英法一邊,由於實力弱小,全國只有10個師,他只能宣佈保持中立,但在德國進攻波蘭時候,荷蘭已經進入防禦狀態,並緊緊依靠英法。德國要打西歐,肯定不會放過荷蘭。
二,軍事上,德國進攻西歐只有三條路,一是打破馬其諾防線,進攻法國,二是繞道荷蘭比利時進攻法國北部,三是穿越盧森堡附近的阿登森林,攻擊法國重鎮色當。德國最終選擇第三條路,但其他兩條也不能不打,作為佯攻,荷蘭和比利時也必須被拿下,以吸引英法聯軍的主力,所以戰略戰術上說,德國也必須拿下荷蘭。
再來說荷蘭為什麼迅速被滅。
一,荷蘭本身實力太過弱小。荷蘭全國只有10個師,海空力量也很薄弱,這點部隊都無法在他那短的可憐的國境線上一字鋪開,只能重點防禦,相比較而言德軍在荷蘭比利時一線雖然是佯攻,也有28個師,還有2個航空大隊支援,實力對比懸殊。
二,負責支援荷蘭的法國軍隊不堪一擊。在德軍壓境的情況下,荷蘭向法國求救,但是法軍一跟德軍交火就被德軍擊潰,退入比利時境內,讓荷蘭軍民士氣大受打擊,從而堅定防守的心態受到動搖。
三,德國使出了先前未用過的殺手鐧,空降部隊!希特勒為了儘快拿下荷蘭,將一個人傘兵師和一個機降師安排在了荷蘭方向,用以奪取荷蘭的機場和重鎮海牙,鹿特丹。德國傘兵號稱綠色魔鬼,戰鬥力十分強悍,在德軍攻打波蘭的時候,希特勒都沒捨得用,其能力便可窺見一斑。
綜上,就是荷蘭為什麼迅速被滅和德國為什麼要進攻他的原因。
回覆列表
鹿特丹是西歐最大港口,沒有了就難抵抗,目前也是,別人用不了都是勝利,比利時將軍約定和英國合打德國當天回部隊時出車禍死亡,否則不會有德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