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喜見樂聞大城小城
-
2 # 解憂雜貨鋪1213
無慾無求是放的下,心胸開闊不在意利益得失,不受情緒影響,有自我觀念的人基本做不到無慾無求,所以佛法一直說無我,到了無慾無求是修行有成就了
頹廢是厭倦,放逸,是情緒主導的
要是以為頹廢就是看破紅塵,那是自己給自己一個藉口安慰,是自欺
真看破紅塵,至少要離開過紅塵,知道紅塵之外有什麼,才算看破,佛家說是開悟
年輕或年老,儒家或是道家,對於社會還是個人,從前還是當前,甚至國度不同。無慾無求都會隨之帶有不同含義的。
但單純對於生活在社會中的很多個體來說,無慾無求只是佛陀的境界,不期待也不恐懼的話,社會就無從前進,個人的意義也無從實現。
可以說沒有欲求,就不會有歷史的進步。
一生具有傳奇色彩的弘一法師李叔同曾在離世前揮筆書下:悲欣交集四字。在現世中,我們還是該活得純粹、率性、大氣,人生又有幾人能盡心、如意。看破紅塵,仍不能脫離凡塵俗世才是活出了真人生!
-
3 # 可以了啊
首先我覺得作為正常人來講,沒有無慾無求的人,除非是您經歷了人生百態,嚐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享盡了人生的所有福氣,受夠了生命裡所有的苦難。所以您超脫了,因為經歷過所有,您的心性變得灑脫,超然,人生的欲求對您來說都是索然無味,這樣的無慾無求一點也不令人羨慕!
我羨慕突然的頓悟,就像年輕的釋迦摩尼佛,天性覺悟高,一瞬間看透一切的無慾無求才是令人敬仰的,而這樣的聖人何奇少啊!
另外其實人做不到無慾無求,最起碼我做不到無慾無求,有孩子的牽絆,有愛情的留戀,有父母的期許,等等吧,太多了。
要做到無慾無求首先得拋棄七情六慾,我做不到!您呢?
我還是做一個有慾望的人吧,施主膚淺了。願我在七情六慾的世界裡 輪迴吧,永遠不要醒來!
-
4 # 遠山的風
無慾是指對外部的境界不過分的追求,因為,人的慾望無窮無盡,一味的隨著慾望走下去,就像魚兒追逐釣餌,最終必將被慾望所害,懂得了這個道理,你還苦苦的追求什麼?一切隨緣,生活中的好與壞,苦與樂,順其自然,這樣的人生,才是灑脫的人生,如同清風,掠過原野,無拘無束
-
5 # 燕子燕陽
不好意思,人類不可能做到無慾無求。
想象一下,人類如若真的無慾無求,就變成了冰涼的死物,沒有生命,沒有思考。
這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悖論。
“我要做到無慾無求”,你看這句話,馬上會知道,說這句話的人是有欲有求的,他的欲求就是“無慾無求”,這難道不是悖論嗎?
接著我們用最最接近“無慾無求”的人來舉例子。
歷史上最“無慾無求”的人是誰?我覺得是佛陀,釋加牟尼。
佛教的核心就是“滅欲”,用“滅欲”來實現擺脫苦難,脫出生死輪迴的目的,
佛陀他老人家歷經滄桑終於在菩提樹下正道,他擺脫了生死,卻在涅槃前回到人間,以佛的身份普渡眾生,傳法於世間,其目的就在於讓更多的人脫離苦難,
這個最“無慾無求的人”他的“欲求”卻是讓自己脫離苦海,讓所有人按照自己”滅欲”的方法脫離苦海,你能說佛陀”無慾無求“嗎?
人,只要活著,就有欲求,
反過來,是欲求,讓人活著,
是欲求,讓人繁衍生息,
欲求,就像呼吸,就像心跳,就像血液流動,是生命的必須。
因此,回到問題,
無慾無求的人是什麼境界?
無慾無求的人是死人,是死的境界。
-
6 # 使用者和言悅色
無慾無求,簡單就是說任命順自然,少欲知足樂。
煩惱即菩提。人在世間享福是在消福,因為福是前世積。受罪是在消罪,因為罪也是前世積的,不管享福與受罪,今世都是業報身。眾生不能因為享福就忘卻了這世間本身就是一個大苦海,今生不積德,下世可沒有今世的福報了。更不能因為受罪就嗔恨抱怨這個世間,這樣你的業會越積越多,今世所造的罪,下世又來承受,苦不堪言,生生不息。
佛陀告訴世人,這世間本來就是五濁惡世,有生老病死苦,更有愛恨離別苦,佛陀是教人活著要做一個活死人,對一切都無慾無求,順其自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活著就要悟到世間這一切都是假象,都是業抱使然,平常不要去住相,就不會去造業,在世間留下痕跡,走時無牽無掛,也沒有顛倒夢想,一心清淨,等佛來接,到佛國,但有諸樂,沒有諸苦。不在這世間六道輪迴中轉來轉去的,今世張家郎,下世李家女,為這生生世世的業報,轉來轉去的,有意思嗎?
人剛出生也許是體會不到,越歲數大,世間陷得越深,越覺得苦不堪言,真是有那種土埋半截的感覺,也許等你老了,會覺得人生只不過是黃粱一夢,汙穢不堪。真正去了佛國,才顯得清靜無為,灑脫自在。
-
7 # 心智之道
在中國,從古至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認為世間的聖人和賢人所擁有的少欲知足就是無慾無求的境界,同時也認為老子和莊子等已經達到了無慾無求的境界。但是,這樣的觀點根本經不起正理觀察。
若依正理進行觀察,不要說世間聖人和賢人的境界達不到無慾無求,即使是出世間菩薩的境界,也還沒有完全達到無慾無求,只有一切功德圓滿的佛陀的境界才是標準的無慾無求境界。
老子和莊子所提倡的清靜無為,乍看起來似乎是真正的無慾無求的境界。但是,真正的無慾無求,必須是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乃至最微細的俱生無明,圓滿了一切功德才會具有。而老子和莊子所倡導的清靜無為、遵行大道,並沒有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的能力,更不可能究竟圓滿一切功德。
出世間的菩薩具有兩種菩提心,即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他們可以安住在三輪體空的境界中,行持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業。但是他們相續中還是有微細的所欲和所求,即欲求成就功德圓滿的佛果和欲求如同佛一樣無勤任運利益眾生。所以也沒有達到真正的無慾無求。
綜上所述,真正的無慾無求是佛陀安住在法界中不動搖,無勤任執行持利益眾生事業的境界。
-
8 # 貞天下
無和有是一體的
心本就是假象的存在,
一個人把自己作為一個死人他並不是真的死了
而是從生理和精神上又具有活力了,
這一點道家的攤屍法早已證實!
無慾無求是一種意識狀態看形而上的境界,
人生的喜怒哀樂都是形,
僅此而已!
無慾無求的人壽命確實長,
-
9 # 呂文8
等到了那個境界,就一般而言絕不是你想要的和想的。這就是你知你是誰的時候,你以不是你。正因為你不知道你是誰你才是你。
回覆列表
無慾無求是一種淡然的心境,並不是說什麼都不要,吃飯總要吧,穿衣總要吧,要吃飯要穿衣總得去掙錢吧,吃飯穿衣掙錢這些都是慾望,都是想求得。所以說無慾無求呢只是降低各種需求,那麼粗茶淡飯我也能吃的,芒屩布衣我也滿足,但是更多更高的要求我就不再去祈求了,不追求更多的名與利。不對任何事、物抱很大的希望,走到哪兒算到哪兒,不被環境所左右。得而不喜,失亦不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