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牙克石長安汽車邵丙輝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用朱元璋本人的話來說,他屬於誤入歧途。
從朱元璋的言行來看,他本人對元朝是充滿了深厚的感情的。
由於父母受元朝的恩德,朱元璋替爹孃感激元朝:
“如予父母生於元初定天下之時,彼時法度嚴明,使愚頑畏威懷德,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在民則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安其生,惠莫大焉!”
朱元璋也為自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感到幸運。
“朕本農家,樂生於有元之世!”
朱元璋對元朝統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為自己的先祖感謝元朝的養育之恩:
“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
和現在那些蝗漢不同,朱元璋對元朝的正統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即位告天文:“惟我華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
從天命的角度上,朱元璋確認元朝的統治是受命於天,光明正大,理所當然的。朱元璋認為,不僅元滅南宋後的幾十年是正統,元、宋並存的十幾年也應該是正統。
《諭齊魯河洛燕薊秦晉民人檄》:“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
朱元璋認為,元朝是受命於天,延續了三皇五帝的正統。
“正名定統,肇自三皇,繼以五帝,曰三皇曰兩漢曰唐宋曰元,受命代興,或禪或繼,功相比,德相侔”。
朱元璋對元朝的統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元祖宗功德在人”。
在對元世祖的祭文中,朱元璋高度頌揚了元朝的功績和恩德。
“惟神昔自朔土來主中國,治安之盛,生養之繁功,被人民者矣。”
然後,朱元璋對當年參加反元農民軍感到自責和懊悔。
認為自己是誤入歧途:
“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誤入其中。”――《洪武實錄》
朱元璋是被逼無奈:
“昔者朕被妖人逼起巾野。”――《與元臣禿魯書》
朱元璋認為,起義軍中沒有一個好東西!
“元綱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傑何有乎仁良(沒什麼好東西)。”《皇陵碑》
寧肯汙辱自己,又進一步解釋,認為元朝的滅亡跟他沒關係。他參加起義,不是為了推翻舊王朝,也不是為了當皇帝,而是因為實在不忍心看人民遭受痛苦,要救萬民於水火。明朝天下取自於群雄,而非元朝之手。
“盜賊奸起,群雄角逐,竊據州郡。朕不得已起兵,……當是時,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於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御製大誥三編造言好亂第十三》中,朱元璋說:
“元政不綱,天將更其運祚,而愚民好作亂者興焉。”
天運更祚,而受到矇蔽的愚民們作亂。
朱元璋認為,帶頭做亂者都是忘恩負義、膽大妄為之人,必定沒有好下場。因為這些人引起了戰亂,造成了流血,老天爺也會詛咒這樣的人。 這就是“殃歸首亂。”
朱元璋舉例論證: “秦之陳勝、吳廣,漢之黃巾,隋之楊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則等輩,皆系造言倡亂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輩,若煙消火滅矣。何故?蓋天之道好還,凡為首倡亂者,致干戈橫作,物命損傷者既多,比其成事也,天不與首亂者,殃歸首亂,福在殿興。”
朱元璋認為餓死強於戰死。所以寧可餓死,也不應該反抗統治。
“飢謹並臻,間有缺食而死者,終非兵刃之死。設使被兵所逼,倉惶投崖,趨火赴淵而歿,觀其窘於衣食而死者,豈不優遊自盡者乎?”
因此,朱元璋對元朝遺貴們還是很寬仁的:
順帝北逃,明軍俘虜了元朝皇子親貴一眾。大臣們想在南京舉行“獻俘”儀式,朱元璋卻不同意,認為這是這是對前朝的侮辱,“雖古有獻俘之禮,不忍加之。”
進軍大都的時候,朱元璋還下令軍隊不許危害元朝皇親貴族:“元之宗戚,鹹俾保全。”
朱元璋對那些俘獲的元朝貴族予都禮敬封爵,讓漢族的老百姓繼續對他們行禮叩拜。
大臣們“捷奏”,批判元朝皇帝無道,奏章裡面有貶低元朝君主的詞彙,朱元璋很不高興,認為他們忘恩負義:
“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奈何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
朱元璋對元朝深深的懷念,洪武四年,朱元璋下令在北平給元世祖蓋廟。
洪武六年,在南京建歷代帝王廟,朱元璋把元世祖和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供在一起,還把元朝開國功臣木華黎等四人牌位也供在邊上,他恭恭敬敬地行跪拜大禮。
以上這些都是確鑿的記載,充分說明了朱元璋並沒有推翻元朝的主觀意願,他對元朝的滅亡也深感惋惜。
我們必須要尊重朱元璋的真實心願,而不能把推翻元朝的責任強加到他頭上。
-
3 # 木頭男
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基本都是因為一個很樸素的原因:吃不上,被官府像狗一樣欺凌。朱元璋也是如此。
元朝末年腐敗,壓榨百姓,民分為四等,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是賤民。蒙古人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只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漢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不能擁有鐵器,連一把菜刀也必須幾家合用。賦役沉重,再加上災荒不斷,廣大民眾在死亡線上掙扎。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困農民家庭,他父母又特能生,他在家排行第八,很多人就叫他朱重八。這朱元璋自幼家貧,貧到什麼程度呢?據說在他小的時候,兄弟八人除了他跟二哥之外,其他的哥哥全餓死了。老孃一身毛病,全靠著老爹朱五四(朱元璋登基後,改為朱世珍)給人家乾點活計租種稻米為生。一家人可憐巴巴過日子,過著有今沒明的生活。要不說人要倒黴,老天爺都不幫襯,趕巧元末之時,連續大旱,接著又發生了蝗災,蝗災過後,緊接著就是瘟疫。朱元璋的老孃連病帶餓一命嗚呼,緊接著老爹跟隨而去。(一說是無法生存,上吊自盡。)一家人除了朱元璋跟二哥之外,全都早早入了土。
這一年朱元璋15歲,已是個半大小子,他的二哥已經娶妻生子。然而一家人在這場饑荒中只剩下他們,可是搜遍家裡所有值錢的家當,全部變賣依然湊不齊一副棺材錢。不僅窮的買不起棺材錢,連給父母大哥埋葬的土地都沒有,朱元璋十分傷心難過,後來在鄰居的幫助下,分了一小塊墳地給他們。兄弟兩人含著淚水找了幾件破衣服把父母的屍體包裹好,安葬在借來的土地上,用木頭立了一塊碑,磕頭送別。
為了活命,朱元璋把父母安葬後,和二哥商量了下,決定兩人分家逃難,說不定還能活下去。如果一大家人在一起,活下去機會會小很多,於是朱元璋淚別二哥、二嫂以及侄兒,將家裡所剩不多的幾件家當全部分掉後,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外流浪,四處逃荒,那年月到處都是吃不包飯的窮人,要飯的逼蝗蟲還多,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在寺裡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裡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有時仍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不久,當地出現饑荒,寺裡也得不到施捨,主持只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離開寺院託缽流浪。
在外流浪的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外雲遊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並推韓山童為明王。接著,徐壽輝起於蘄州,李二、彭大、趙均用起于徐州。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響應。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數萬百姓起而響應。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隨後,郭子興據濠州而堅守,號令彰明。
於是朱元璋就反了,這一反就反出了一個大明,反出了一個洪武皇帝!
-
4 # 寅哥解惑
朱元璋從一開始腦子裡是沒有反元的思想的,兒時的朱重八給地主放牛,後來淮西大旱,一個月內朱元璋失去了四位至親,不得已做了和尚,但半年不到,和尚們也跑光了,朱元璋無奈也雲遊化緣了,三年,開拓了朱重八的眼界,他深深的瞭解了社會的現狀,瞭解了百姓的疾苦,回到黃覺寺不久,他接到了兒時玩伴湯和的書信,邀請他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來到軍中後,憑藉著過人的才能和作戰的勇敢很快得到提拔,並娶了郭子興的養女馬秀英,這就是後來的馬皇后。
後來改名叫朱元璋,郭子興為他賜名的目的就是希望他能誅滅元朝,我認為這時的朱元璋還沒有這麼大的理想,朱元璋像當年的劉秀一樣,攜帶十幾個親信,包括徐達,常遇春,湯和等老弟兄去開創地盤,期間又收服了馮國勝馮國用兄弟倆,再加上定遠知識分子李善長的加盟,實力不斷壯大,郭子興死後繼承了他的隊伍,佔領南京,有了根據地,而後透過鄱陽湖大戰,洪都保衛戰戰勝陳友諒,而後消滅張士誠,於1368年登基稱帝,建立明朝。
這時的朱元璋才有了推翻元朝的目標,因為實力和時機都成熟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同年命徐達為正,常遇春為副北伐,制訂了攻其山東,剪其羽翼,克河南,斷其臂膀的正確方針,朱元璋親近開封,指揮決戰。元順帝北逃,元在中原的統治結束,後來經過數次北伐,徹底鞏固了明朝的正統地位!
朱元璋反元是一步步的發展積累起來的,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朱元璋就是這個制定者,執行者!
-
5 # 百念心生毒雞湯大師兄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朱元璋當然是為了活下去才反元的,不然活的好好的,鬼才去造反呢。
說下元朝吧,它也是個奇葩。
在中國歷史朝代更迭中,有部分朝代是由少數民族掌權的。
這些少數民族,都主動或被動的選擇了漢化。
生活習慣,吃穿住行,因此不少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就此消失在歷史中。
但元朝不同,它就喜歡特立獨行。
它不漢化,我馬上打到的天下,我馬上也可以治天下。
元朝將人分為好幾個等級。漢人就處於最底端。漢人的命更不值錢,元人是想殺就殺。
天下人人思宋,都希望有人出來推翻元朝。
元朝的大格局說完了,來說說朱元璋這個小格局。
朱元璋也就是個小貧民,如果能吃的飽,穿的暖,他一輩子都不會去想那殺頭的事。
但,當農民,他養不活自己。當和尚,他也養不活自己。
舉目望去,到底做什麼才能填飽肚子呢?
答案是,當兵,造它的反去。
朱元璋很幸運,娶了一個旺夫的老婆,有一群給力的哥們跟隨。
元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元朝已經沒落,滅亡是必然的事。
朱元璋的勢力越打越大,反元早已實現,成為天下共主才是他的目標。
被推著走,跟著歷史流,朱元璋就這麼一步一步被推向了皇帝的寶座。
-
6 # 李任之
我的天哪,居然還有問這個問題的。
試問題主有一天你的父母兄弟全都餓死了,家裡就剩下你一個人,政府也不聞不問,這個時候你怎麼辦。繼續腆者臉低眉順手的服從一個剝削政府的管理?
歷史中的朱元璋,在父母兄弟都餓死後,也沒想著造反,去了皇覺寺當了和尚,當了幾年黃覺寺都要破產了,不得已出去化緣。說是化緣其實就是被皇覺寺趕出去了。這時候的朱元璋走投無路、孤苦無依,恰好發小湯和在起義軍裡幹,他也就跟著一起幹了。
就這麼簡單。
-
7 # 根在黃梅
朱元璋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也是為生活所迫,走投無路的時候逼上梁山。朱元璋的起義反元其實就是被逼無奈之舉。
朱元璋小時候家境貧寒,遇到瘟疫的時候,父母雙亡、大哥大嫂相繼故去,三哥上門女婿,兩個姐姐也出嫁。整個大家庭最後就只剩下二哥、侄子朱文正,還有他三個人。他們家裡沒有田地,屬於佃戶人家。恰逢大旱之年,遭遇饑荒,餓殍遍野。朱元璋家裡的生活更加困難了,生存都成了問題,無奈之下二哥送他去皇覺寺當了和尚。因為在元朝,寺廟一般的都有田產,僧人不至於餓死。朱元璋當了幾個月的和尚,恰遇天災,寺廟的經濟也發生了巨大的困難。廟裡就令和尚們出門雲遊化緣,自己養活自己,減少寺廟開支。正是這個雲遊的機會,讓他見識了外面廣闊的天地,結交了方方面面的朋友,開闊了眼界。在那個到處都餓死人的年代,憑著朱元璋的精明,當和尚至少有口飯吃,造反元朝還不是他的首選項。
後來紅巾軍起義,同村的湯和在紅巾軍裡已經是小頭目了。而朱元璋雖然沒有造反之心,但是在雲遊的時候和紅巾軍、明教都有接觸。恰好湯和回鄉募兵,勸朱元璋加入紅巾軍,朱元璋猶豫不決。因為紅巾軍的主力都是失地農民,沒有飯吃才走上造反之路,而朱元璋這個和尚至少還是不愁吃穿,犯不著冒著殺頭的危險去趟這個渾水。不巧的是,朱元璋勾結紅巾軍的訊息很快被元朝官府獲悉,官府焚燬了皇覺寺。朱元璋剛好在外,逃過了一劫。但是朱元璋已經徹底是官府的必殺之人。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由湯和引薦,投到了濠州郭子興的軍中。從此開始,他走上真正的造反之路。
朱元璋的反元的之路,是被逼無奈之舉。從骨子裡面,朱元璋是不認同紅巾軍的造反舉措。雖然他也是紅巾軍起家,但是他在後期卻一步步與紅巾軍切割,在他討伐陳友諒、張士誠以及元朝皇帝的檄文裡可以看出來。為了順應天命,為了維護元朝朝綱,他要與造反的陳友諒的紅巾軍戰鬥到底;討伐張士誠的理由是張士誠對元朝朝廷首鼠兩端,不納糧稅等;而對的元朝皇帝開戰理由卻是驅除外族統治的民族主義。這就是朱元璋討伐主要的幾大軍事對手的理由。雖然這些戰鬥檄文可能是政治宣傳的策略需要,但是從大明王朝來看,朱元璋屬於正統的儒家文化的思想。
所以,形容朱元璋的造反,可以說是老天的臨門一腳,逼著朱元璋走上歷史舞臺,為元朝敲響了喪鐘,最後成了大元王朝的掘墓人。而明朝,只是元朝制度的改良和完善版本而已,本質上並無多大區別。
-
8 # 壹號人
朱元璋是一個縮影,其實是元末眾多漢人平民百姓的一個縮影。其實開始朱元璋並沒有要反元的想法,他只是一個農民,只是想安安穩穩給地主放牛過日子,娶老婆,生小朱而已,然後小朱給小地主放牛,再娶老婆,再生小小朱而已。但是,當時的社會連這麼單純的願望都有讓朱重八實現。後來,家裡人基本都餓死了,而且那時候連給父母下葬的能力都沒有。即使這樣,朱元璋也沒想到反元,不過此時已經有農民軍起義反元了。後來是他對一個朋友說在起義軍中混的好,想讓朱元璋也一起來農民軍發展,此事被舉報了,反了不一定死,不反就會被關軍抓住,肯定死,於是朱元璋加入起義軍反元。朱元璋也是陰差陽錯反元建立了大明,是歷史照顧了他,讓他成為了一個改變歷史的人。
-
9 # 離上青
當統治者與農民階級的矛盾被激化到不可調節的地步,當農民如果不起義,他們就會餓死,那麼農民起義就會自然而然的發生。那麼朱元璋是怎樣一步一步被逼上反元的道路?
這個故事還得從朱元璋的出身說起,朱元璋出生在傳統的農民家庭裡,父親朱五四及母親陳氏(書籍上沒有記載,不詳)就是靠著給地主家種地,勉強能夠維持生計。十六歲之前的朱元璋(不,應該是朱重八)沒有什麼大的慾望,只希望自己成年之後,在地主家種地,然後娶妻生子。
但是天要滅元,這期間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是黃河氾濫,需要修葺,不然幾十萬人將成為難民;第二,淮河沿岸的瘟疫。朱元璋的父親母親大哥侄子相繼餓死,朱重八沒有辦法去當了和尚討飯吃。這兩件事是元走向滅亡的導火索。
這兩件事發生後,由於朝廷賑災的銀兩,被一級一級的剝削,銀兩不足就要抓勞工,但是有些人已經有部分人起義,就這樣朱元璋收到好友叫他去起義,因怕被抓,就投奔了起義軍,從此開始了反元偉業。
起初的他,展現出來高人一等的沉穩與智慧,就這樣慢慢的打出了名聲,天下的能人都來投奔他,最後利用自己的智慧與謀略一舉奪得天下。
出生到16歲,沒有遠大志向,地主家放牛,娶妻生子繼續放牛——災難發生,父親,母親,哥哥,之子相繼餓死,被逼當和尚討飯,練就沉穩,剛毅性格——被逼無奈,轉投起義軍的好友,一步步確立自己地位——最後召集天下能人,利用自己的智慧與謀略一統天下。
他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被逼反元,朱元璋的反元是大勢所趨,天要滅元。
-
10 # 南粵郡主
從歷史背景政治、經濟、社會、民族四方面解析起義反元!而朱元璋便是被這樣歷史背景壓迫的人!政治帝位之爭:從武宗以後就日趨腐敗的元朝,二十五年間竟換了八個皇帝,爭奪帝位,使得蒙古貴族之間長期相互傾軋,演成內戰,如南坡之變、天曆之變等等…國家軍政大權便轉移到握有實力的蒙古大臣之手。嚴重腐敗:政府賣官鬻元朝貴族爵,賄賂公行,到了元順帝(元惠宗)時,一切腐敗現象達到極點,蒙古貴族和喇嘛僧的跋扈,官吏的貪汙,地主豪強的專橫,與日俱增。最終使得元朝的統治走上崩潰的道路上。
經濟
兩極分化嚴重:政府徵收農民的田地,賞賜給了達官貴族, 蒙古的達官貴族又把從農民那裡收奪來的土地,再以苛刻的條件租給農民,用租佃的方法進行剝削,從而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嚴重。國家財政困難:每年從農民搜割而來的民脂民膏都被無節制地用於歲賜以及做“做佛事”。統治者為補虧空,又加重稅收,濫發紙幣,從而使得剝削越來越重。通貨膨脹:眾所周知元代時鈔法大興,中統、至正、至大等鈔均是通貨,又加上濫發鈔票也就是不顧市場需求量而印鈔票;除此以外,因為濫加賞賜,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只好動用鈔本(用來穩定幣價的,也就是說百姓可拿著鈔票去兌換等量足值的金銀銅等本位貨幣,沒有鈔本就無法保證幣值穩定),造成幣值急速下降,以致通貨膨脹嚴重。社會
嚴重天災:在極其殘酷的貪汙腐敗剝削的同時,接二連三的又出現嚴重的天災,元統元年(1333年)京畿大雨,饑民達四十餘萬。二年江浙被災,饑民多至五十九萬,至元(後)三年(1337年),江浙又災,饑民四十餘萬。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連決三次,饑民遍野。在天災人禍的迫害下,農民成群地離開土地,武裝起義相繼而起。民族
人分四等:元朝是蒙古人統治的王朝,在元政府統治下,實行將人分為四等的政策,漢人南人被稱為賤民,以及被蒙古人殺害都只是罰一點點錢財,漢人甚至連名字都不能擁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等等不公的政策,使得民族矛盾極其激烈。朱元璋本就是一名貧困的農民,幼名還是叫重八呢!後來參加了農民起義軍才改名朱元璋的。後來為何朱元璋自己招募軍隊起義反元,就如同現在的我們,如果在一家大公司學習到一定的管理以及能力了,也有一定知名度與資本了,誰都會想出來單幹創業,給別人幹還不如自己幹嘛!更何況當時如果起義成功可是稱王稱帝的,如此大的誘惑,有能力有想法的都會自己單幹啦!
回覆列表
一開始從叛軍是為了吃飯,為了活下去,後來有了故事,有了背景有了實力漸漸有了些野心,再到後來,要麼當皇帝,要麼當死人,沒有了退路也不想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