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懸崖峭壁一棵松

    馬步衝拳,作為武術基本功,學拳開始就開始學習。因為簡單,好多人練一段就不了練了。也有人認為馬步不利於變化實戰沒什麼實際效果。再加上大多人喜歡練習套路和漂亮的翻子等特技忽略了簡單的基本功。

    其實長期堅持練習馬步衝拳等基本功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出功夫比套路快的多就拿馬步衝拳來說。

    首先扎馬步每天衝拳,腿部力量會越來越大。自我能感覺出肌肉的變化。下盤會變得很穩,不管打套路還是練搏擊很得勁。

    馬步衝拳動作雖然非常簡單,但練習的東西很本質。拳打到目標怎樣才有勁對方感覺透裡的疼?首先快出快收,每天衝拳手練的習慣自然了絕對不用想出手就到很快。其次粘身發力。

    粘身發力,就是拳捱到對方身上變下形。比如日字衝錘是立拳挑下,衝拳是立拳衝出挨身上像錐子一樣向內擰成拳心向下。別小看這一變形有打人就透了。其次鬆緊。

    變形發力更接近於摔跤變臉的原理。從一個姿勢變成另一個姿勢力量就出去了,拳從一個姿勢變個姿勢一鬆一緊力量就縱出去了。

  • 2 # 體擊術

    馬步是騎馬用的姿勢,用來練徒手搏擊沒有意義。

    很多人認為馬步是傳統武術的重要基本功,我也是練傳武的,但是我從不練馬步。

    從傳統武術發力和運動的機理上講,馬步既不適合發力,也不適合身法步法的移動。

    站著馬步衝拳,胯就沒法動,只能是擰上身,如果此時擰胯,膝蓋就受不了;這種站法想移動身形步法,也只能是邁步而行,根本無法實現以身帶步。站著馬步跟人家動手,就更可笑了,要麼正面暴露給對方,要麼側面對著人家,怎麼被動怎麼是。而且架勢低,相當死板,不捱揍才怪。

    所以說無論從發力要領、身形移動還是對敵姿勢上講,馬步都是不實用的。

    站馬步雖然能腳下生根,但搏鬥不是拔河比賽,需要發力,需要靈活,需要合理。練功夫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實戰能力,練為戰才是正路,如果練的東西不適合實戰,那就是練錯了。

    可能很多人不愛聽,但我說的是真話。

  • 3 # 茅屋老叟

    馬步衝拳是基本功,在真正搏擊的時候是不實用的。馬步衝拳屬於輔助式的傳統鍛鍊武術的方法,功能充其量就是增強雙腿穩健,以便下盤的結實牢固,而不易身體重心不定而被人擊打跌倒; 其中搭配的衝拳是馬步站樁時枯燥無味而增加的一個出拳練習,總體也就是一簡單架勢,跟實際鬥毆搏擊應用是不匹配的。影視和書畫把馬步衝拳編為打人招式,是為了藝術效果和視覺美觀而設制,但可以肯定的是馬步衝拳的確為傳統武術表演的基本套路架式,且馬步衝拳為武術基本功的同時,也是磨鍊意志、強健身體的養生法。

  • 4 # 剛柔詠春教練

    這個肯定是有實用的,幾千年來,傳統武術都一直強調要練習馬步。實戰中肯定不會扎著馬來打,但是馬步不穩的話,你所有的動作都是飄的。擊打沒有力量,重心不穩。

  • 5 # 經典的臺詞

    首先,毫無疑問肯定是有用的。而且像這種型別的基本功非常重要,俗話說:練武不練基本功,到頭還是一場空。意思是不練基本功,就最後還是隻單純成了花拳繡腿。基本功就跟木樁的樹根一樣,根扎的越深,打的越牢,樹木就會長得越茂盛。

    那麼馬步的作用到底是鍛鍊人什麼呢?

    有“入門先站三年樁”、“要學打先扎馬”的說法。馬步樁雙腳分開略寬於肩,採半蹲姿態,因姿勢有如騎馬一般,而且如樁柱般穩固,因而得名。馬步蹲得好,可壯腎腰,強筋補氣,調節精氣神,而且下盤穩固,平衡能力好,不易被人打倒,還能提升身體的反應能力。

    再就是衝拳,衝拳其實存在於很多武術招式中,是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易學的招式。衝拳最大的特點就是隨學隨用,是非常有實戰性的。

    衝拳的握拳姿勢非常講究,拳頭講究橫平豎直,身體講究四平八穩,同時搭配不同的腿法和掌法會發揮不同的效果,建議多練習,不要急於求成,忽略根本。

  • 6 # 武術程教練

    馬步衝拳對於實戰對打、搏擊格鬥來說沒有什麼實用性,因為這個動作完全沒有任何實戰意義。但對於傳統套路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基本功,主要是扎馬步,可以訓練膝步、腿部、胯部、臀部的肌肉力量和下盤的穩定性。馬步衝拳對於傳統套路或者強身健體來說,還是很實用的。

  • 7 # 福州禪武

    傳統武術基本功馬步衝拳不實用。

    全世界各種武學,追求最大的打擊力量,是所有武學流派都要深入研究的方向。而按現代的體育學研究,提高肌肉彼此間的協調合作,是提高力量最快最好的辦法之一,以田賽的擲的專案:鉛球、鐵餅、標槍、鏈球等。他們和搏擊的出拳發力是差不多的,只是細節有所不同。

    馬步衝拳,是兩肢腳不動,僅是手臂在衝拳,並且隨著時間的持續,腿的負荷越來越重,手只能是成為空動作,人體只有兩肢腳 ,一肢腳支撐身體的重心,另一肢肢發力,而馬步是兩肢腳都去穩定重心,起動力呢,所以圖片這種詠春拳,只能是練完打業餘的人,上競技擂臺還是別去了。

    當然馬步作為一種輔助性訓練是可以的,它能提高大腿肌肉的瞬間穩定性,也能提高膝蓋周邊的肌肉群能很好的保護膝蓋。在現代體育裡稱為等長運動:指以增加肌肉張力來對抗一個固定的阻力的運動。強度較大的運動如舉重運動;強度較小的如倒立和瑜伽的一些靜態訓練方法。亦稱等長運動為靜態運動。這種練習方法能不斷的深層刺激肌纖維,但是靜態練習,並不符合格鬥的無序快速移動的原則。

  • 8 # 阿堅大叔

    那麼我們分析下,馬步這個名稱是用途還是形態上來命名的。

    很顯然從形態上來說二者之前毫無關聯。

    從形態上來說,這命名成馬步,不如叫廁步,因為這身體姿態和上廁所挺像。

    那麼就是從用途上來命名的。

    這麼一看就很明白了,馬背上騎著挺,身體姿態就和馬步有點接近了。訓練任何東西,都是遵循一個模擬發力的原則的。訓練馬步,讓臀部臨空的身體姿態和今天賽馬比賽,騎手衝刺的身體姿態有點象。

    當然賽馬運動員為了減少風阻,會俯下身來。古代騎兵打仗可是要解放雙手,用來手持長矛,大刀,或用來開弓射箭的。而馬背又非常顛簸。如果坐在馬鞍上,那麼刺出的長矛,射出去的箭,恐怕不是上天就是入地了。所以需要訓練腿臀肌肉群,利用膝彎,胯彎的彈性來調整上身的身體穩定。這樣才能刺出精準的一矛,射出精準的一箭。

    那麼這樣的發力模式適合地面作戰麼?

    就算是地面射箭,地面射箭基本不是平射離自己較近的敵人了,而是叢集拋射,身體姿態又有所不同了。於是中國傳統武術中還有種步法叫弓步。

    沒接觸過傳武的人,覺得這個身體姿態熟悉麼?沒錯,大家看下一張圖。

    郭靖這是在射鵰,也是仰射。平射可不是這樣的。

    平射是這樣的。不需要開弓步。

    所以說,馬步也好弓步也罷。或是其他什麼步,歸根結底,什麼步都有其特定的實用意義。

    就好比競走比賽,運動員的走路姿勢很彆扭。但平時這些運動員走路姿勢和我們並無二致,也不是不會跑。他們只在在規則之下,儘可能的扭胯來增加步跨的距離,和蹬地向前的力,但又不能騰空(跑步有騰空時間,也就是雙腳離地,這在競走中是違例的)

    馬步衝拳?你確認騎馬對戰用拳頭?

    如果你確認用拳頭騎馬打架,那我想馬步衝拳的實戰意義是很好的。否則反之。

  • 9 # 功夫零基礎學

    馬步 [mǎ bù]

    馬步是練習武術最基本的樁步,因此有“入門先站三年樁”、“要學打先扎馬”的說法。馬步樁雙腳分開略寬於肩,採半蹲姿態,因姿勢有如騎馬一般,而且如樁柱般穩固,因而得名。馬步蹲得好,可壯腎腰,強筋補氣,調節精氣神,而且下盤穩固,平衡能力好,不易被人打倒,還能提升身體的反應能力。

    馬步是練武前的基本功之一,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意指空學那些拳譜套路上的招式,而沒有實際進行全身肌肉的重力與耐力訓練,最終將會淪為花拳繡腿。

    馬步的全稱叫“拒馬步”,是步兵手持長槍的抵抗騎兵衝擊的戰術步伐。分低中高三種站法,以保證前後三根長槍能同時刺出。由於騎兵會左右跑動,尋找步兵們防禦的弱點衝刺,步兵們還要在馬步加上移步,保證槍頭永遠對準騎兵。長槍兵方陣的弱點是後方,最忌諱騎兵繞道後方突襲。這種戰法歐洲人用過,宋朝時漢人也通常用來對付蒙古騎兵,而且效果也很好。

    後來,蒙古人發明了新的戰法。騎兵在陣前左右橫行,佯裝要抄後路,實則遊擊放箭。就是不衝鋒。對陣時間長了,守軍疲累,馬步咋不穩了,隊形亂了,蒙軍再衝鋒。如果守軍騎兵出擊,蒙騎兵就立刻後退,奔襲中回頭一箭射殺追兵,充分發揮了騎兵優勢。

    長槍兵隊形操練中,需要有隊長喊口令,士兵要聽令變換步伐才能保證隊形完整,而隊形完整是戰鬥力的基礎。在佇列裡最忌諱摔倒,步伐不穩,東張西望(戰場上亂陣就是個死)。

    所以民間就留下的練馬步的傳統。大多數中華武術流派的主要訓練方式都有馬步,就是這個歷史戰爭原因造成的。[1]

    特殊要求

    武術有強身健體增強民族鬥志的作用,對人體機能有著不同於一般競技專案的特殊要求。這種特殊的要求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內在的精神意識,二是人體的特殊體能。

    內在的精神意識主要是指在搏擊時人體透過練功得到的那種自然的、快速的反應與應變能力,以及對對手那種特有的精神震懾力和令對手不戰已輸掉三分的氣質。

    人體的特殊體能要求主要是躥、蹦、跳的靈活性,手、足、膝、身等各部位打擊敵手的發力力度,頭、胸、腹、喉、襠等部位的抗打擊能力等。要滿足這種特殊的要求,就要有特殊的訓練方法。也就是武術界所說的“內煉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在這一點上,馬步樁則是一種基本能夠滿足武功這種特殊要求的、非常有效的訓練方法。

    要求機理

    練就真正的武功,不管是以武當為代表的內家拳,還是以少林為代表的外家拳,在練功時都需要內外兼修,二者缺一不可。從煉內的角度講,氣血的調節、精氣神的修煉、意念意識的培養,都要透過樁功來完成。從練外來講,肌肉的力量與骨骼的承受力,以及內臟的抗打擊能力等,也都需要透過樁功訓練來完成。而馬步樁恰恰是能滿足這兩者要求的一個極好的樁法。

    對此,我們首先從煉內說起。不管何種武功,在演練馬步樁時都要求首先做到心平氣和(或者凝神靜氣)、氣沉丹田、呼吸自然,在意念上都有意念放大、假想等大同小異的要求。也就是說不管哪種武功,透過馬步樁都能得到意念上的特殊鍛鍊,使人體的機能在搏擊中能夠得到充分或者超常的發揮。

    一個練武之人,首先要練就強健的體魄。沒有良好的體能,沒有強健的體魄,要想在武功上有所成就是絕對不可能的。而體能的強弱則與內臟功能的好壞有著直接的關係。用武術和中醫理論來說,就是體內氣血的調和與否,內氣是否充盈。從現代醫學來看,就是內臟功能的強弱和內分泌功能的好壞。現代醫學和現代運動生理學是很注重人體在運動時腎上腺素的分泌狀況的,它的分泌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人體體能的發揮。而馬步樁站得得法,將使人體內臟得到特殊的鍛鍊,其功能將得到改善,從而使體內氣血平衡,內氣充盈,內分泌功能增強。由於內臟功能的增強,將使人體四肢百骸得以滋潤,使其在搏擊時能爆發出超常的能量。

    至於站馬步樁時,能透過意念和假想來增加功力,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大成拳(意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門派,尤為注重站樁時意念的作用,其功效在實戰中也是有目共睹的。對於以少林拳為代表的外家功夫,也同樣成就於樁功的意念和假想的修煉。如排打功、鐵布衫、鐵襠功等功法的初級階段,都開始於樁功的意念和假想的鍛鍊。最典型的例項排打功,在初級階段就是透過站樁,待內氣充盈後,進而假想身體的某些部位不斷抵禦外來的打擊,最後再進行實物排打,從而練就較強的抗打擊能力。

    對於練外功,馬步樁的姿勢就決定了它是一個力量強度較大的樁法。因為對於習武的人來說,必須要練得外強內壯才能適應搏擊時的特殊體能的需要。這裡所說的外強內壯與我們日常所說的健壯還有所不同。它要求既要身體強健,又能符合武功對體能的特殊要求。因為與敵交手,是一種殊死的搏鬥,這就要求既要有極強的打擊爆發力,又要有一定的抗打擊力。交手要有高度靈敏的反應,並在一定的時間內高速完成躥蹦跳躍等動作。要做到這些,身體必須有相當強的承載能力。這種承載力的強弱除了與內臟和肌肉骨骼的承受能力有關外,還與其它的部位有很大的關係。這些部位主要有咽喉、胸膜、腰腎、肛門、陰部等。如在用力時,咽喉不能瞬間強有力地屏氣呼吸,陰部不能上提,肛門不能緊縮,腰腎無力,胸膜不能橫託胸腔臟器,那麼這個人是絕對不可能有較大力量的。一個脫肛或疝氣患者,一個久咳肺虛的病人,絕不可能有力量舉起較重的物體。

    馬步

    而馬步樁則是一個對內對外都要進行負載承受力鍛鍊的極為科學的樁法。先從練外說起,在蹲馬步樁時,兩腿的負荷是很大的。兩腿的肌肉需要承受較大的靜載力,而靜載力的練習在武功中是鍛鍊內臟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機理是,當兩腿下蹲呈90°時,負載上身的重量需要很大的力量,這時就需要咽喉自然自鎖(只能用鼻自然呼吸),提肛縮陰,氣沉丹田。也就是要從滿足腿部承受力開始,而後鎖閉兩頭(即咽喉、肛門與陰部),使上下兩處的承受力得到鍛鍊。如果這兩處的任何一處的承受力太弱,身上的任何其它部位都不會有較強的承載力。武術界常說的“不提氣”或“沉不住氣”,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指這兩種現象。只有在兩頭沉住氣的情況下,胸膜才能將胸部臟器托住,透過腹部肌肉的自然收縮,將腹腔各器官自然收緊,使整個身軀處在一個內氣非常充盈的狀態,身體的任何部位將有能力來承受較大外力,或以較大的能量向外發力。也就是說馬步樁練功的機理,是從腿部的承受力開始,由外向內,由內向外達到內強外壯。

    當咽喉自鎖、提肛縮陰時,腹部肌肉會自然跟著收縮。隨著腿部靜支撐力的需要,腎上腺素的分泌將會大大增加。由於是靜支撐力,所以呼吸既不是有氧運動的大呼大吸,也不是靜養功的內腹式呼吸,而是既要配合咽喉與肛門的鎖閉,又要氣沉丹田均勻自然,既不用力憋氣又不過於無助的呼吸方式。

    許多初練此樁者,練上三兩分鐘兩腿就感到難以支撐,為滿足上下鎖閉,或保持樁形,不自覺地將氣聚頂於胸部,不一會就使人感到憋悶難忍。此時練功者不是口中撒氣,便得急忙收勢,累得氣喘吁吁,這說明初練者的整體的承受力相對較弱。

    還有一點,就是這種功法對人體的鍛鍊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從練功初始,身體各部肌肉和內臟就得到了全面的鍛鍊。因為從外到內,從內到外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一個部位功能較弱者,開始都不可能久站此樁。反過來說,認真練習此樁,任何部位的功能都將隨著功力的增長而得到相應的改善。

    隨著功力的增長,人體咽喉和肛門的鎖閉能力將大大增強,胸部和腹部各器官的承受力和內分泌功能將會大大改善。身體各部肌肉,特別是腿部與腰部肌肉將變得非常強健有力。這就為進一步練就更深的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比如練習排打功,如果內臟和肌肉沒有特別強的承受力,在練習排打功或在搏擊遭到對方打擊時,輕者內臟受傷,重者將會斃命。再有就是馬步樁對腰腎功能改善極為有益。武術搏擊是一種需要在瞬間產生極大能量來進行攻擊或防守的劇烈運動,這就要求人體要有很好的腰腎功能。透過站馬步樁,人體的腎臟功能在不知不覺中將會明顯改善。在這一點上,最明顯的例項就是套路的演練。在演練套路時需要在三五分鐘內,一鼓作氣乾淨利落地完成所有的動作,儘管中間有亮勢動作(亮勢時多為短暫的停頓),但不容停下來大口喘氣。假如不能一口氣完成這些套路的演練,或勉強完成之後,除了氣喘吁吁外,感到腰腎處空乏無力,說明其腰腎的功能是遠遠不能適應這種劇烈運動的,更何況更劇烈的散手搏擊呢?站馬步樁時要求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就是對腰腎和脊椎的最好鍛鍊。

    馬步

    煉法

    修煉

    馬步樁作為內外家都修煉的基本樁功,其練功方法基本一致。但不同的拳種,有以修身(練體能)為主和修心(以培養意念)為主的,大致可將其分為兩類。一是透過不斷增加練功時受力的強度,加大靜支撐力力度來增強內臟的功能,以及肌肉的力量和承受力。二是站樁時側重於意念和假想來增加功力。當然,這兩者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只是在練功時側重於哪一方面的問題,決不能將兩者分開來進行練習。

    當然,由於練習此樁所追求的目的不同,故而其姿勢和意念的引導也是不一樣的。

    若以增強體能為主,如演練套路、硬氣功、排打功、鐵布衫以及增加自身力量的鍛鍊等,就要從不斷增強靜支撐力開始。不管馬步還是丁馬步,勢子都要由高到低,受力由弱到強,時間由短到長,透過靜支撐力的作用來達到內強外壯的目的。此練功方法多為以少林拳為代表的外家拳、硬氣功等功法採用,往往能練就超常的體能和不可思議的功夫。

    以武當拳為代表的內家拳,其樁功多以意念的培養為主,在站樁時特別強調意念和假想的主導地位。因此樁法的步法相對要小一些,勢子相對要高一些。這樣做相對減少了腿部肌肉的承受力,以便能靜下心來進行假想和意念的培養。而站樁的時間相對要長一些,站樁時要求多以松、靜為主。

    上面所說的都是相對而言,並非樁步大下勢深就不能練習意念的培養,也不是勢子高步子小就沒有練就肌肉和內臟承受力的功效。關鍵還在於個人體能的好壞、功夫的深淺,以及練功時所追求的目的。假如一個人的功夫較深,一口氣可以輕鬆地蹲上半小時的馬步樁,那麼他就可以更多地注重意念的培養。這樣既增強了體能又培養了意念,真可謂一舉兩得。反之,如果體能和功夫都不行,站樁時勢子又較低,還沒有站上3分鐘,兩腿就開始戰抖,同時胸悶憋氣,哪裡還顧得上去存意假想呢。很多練功者特意將樁功架子放高些,就是為了能夠相對輕鬆地去體驗意念和假想。因為意念和假想的培養需要相對的放鬆和較長的站樁時間。

    馬步

    當然,馬步樁的練功要求在不同的門派中,還有各自的具體法則,並無高低之分,只有練功的目的不同、要求不同罷了。

    總之,馬步樁在武功中,是一個非常有效和非常實用的基本樁功。常練此樁對武功功力的增長是非常有益處的。

    馬步姿勢

    兩腿平行開立,兩腳間距離三個腳掌的長度,然後下蹲,腳尖平行向前,勿外撇。兩膝向外撐,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大腿與地面平行。同時胯向前內收,臀部勿突出。這樣能使襠成圓弧形,俗稱圓襠。含胸拔背,勿挺胸,胸要平,背要圓。兩手可環抱胸前,如抱球狀。虛靈頂勁,頭往上頂,頭頂如被一根線懸住。

    這就是馬步的基本要求。初時不易站久,能站5分鐘已屬不錯,但貴在堅持,能站半小時已算有所成就了。

    馬步一般不需要意守丹田,時間長了自然會氣聚丹田。單腳馬步是雙腳馬步功夫純熟之後自然能達到的功夫階段,是練功的成果。反過來說,雙腳馬步沒有站好的話是不可能會單腳馬步的。這是扎馬步的階段,也就是功夫的層次。

    我所知的馬步功夫,有站穩,站實,站空這三個階段,單腳馬步也就是站空的階段。其意思也就是站正馬步的標準動作站好,身形不移動但是重心全部移到一個腳上,另一腳可以自由提起。

    所以還是腳踏實地,能站好雙腳就不錯了,功夫上去了自然就會了。

    補充:兩腳同肩寬或三腳半都可以。北少林的四平大馬要求四腳距離,南拳有些門派要求窄馬(腳同肩寬)。寬馬和窄馬鍛鍊的部位有所區別,另外窄馬的動作相對難些,特別是低窄馬步。很容易產生厥臀,腆胸的毛病,動作不易標準。如果動作錯了,當然無法增長功力,甚至可能出現傷害。初練時宜站大步,三腳或三腳半比較合適。

    健身術

    步驟

    第一步,低樁(九十度)馬步衝拳(拳心要空),一次約100下(約30秒可完成),練後要意守小腹三分鐘。每天練兩次。

    第二步,一天增加10下,一日不可間斷。

    第三步,三月後,便可一次完成1000下;如能到2000下更好;一次不要超過10分鐘(一般一分鐘200下)。

    第四步,當達到1000下時,不再衝拳,只習四平式馬步樁功,靜站即可。如是達到10分鐘則結束,意守小腹3分鐘。

    第五步,當達到第四步不費力時,雙手握拳屈肘做雙峰貫耳式(拳心向前,拳眼向耳),盡力向後扳;同時,站四平馬步樁,塌腰不挺胸(含胸),如達到10分鐘,結束。意守小腹3分鐘。

    效果

    1. 力大千斤,行步如飛。

    2. 內氣可貼揹走,氣通督脈,上達頭頂並回丹田(不是氣通周天)。

    3. 精力充沛,飯量增加,睡覺極香。

    4. 帶脈、督脈真氣通暢,小腹時有熱團,口中津液常滿。

    5. 如果功夫下得深,則內氣鼓盪充沛,可隨意而行;帶脈及小腹、腰處,以手碰之可自然騰起。與人碰一下手,可知對方“空不空”(有無內力及達到的程度)。

    6. 如果第五步動作下的功夫足夠,當達到“心手相應、得心應手”之境時,不必學一切武功,儘可找會武的人去切磋。無論其人如何有名,相信只一下便可結束戰鬥。(關鍵是要產生“心手相應”的靈勁)。

    注意事項

    1. 如有練丹功者,在內氣功充足後,可能會有小周天運轉情況。彼時如有氣憋感,則活動雙手即可。

    2. 記住一句話:宗(中)氣只能上提,不能下降(老師原話如此)。

    3. 如果疲憊,則喝白開水可解之;儘量不飲冰涼之物。另,初學者開始可稍緩一些。

    4. 此術運動量大,適合青年人練習如有心臟等疾患,或感不適者,停練此術。馬步衝拳,一般是從腰出,但依習慣為好(此時,腿上著力,但全身反而要放鬆)。

    第五步,手要緊握拳,越用力越好(最後出功夫全在手上);同時,其它地方不必用力(順其自然)。

    你如果能堅持做這五步,哪怕一次只站兩分鐘或衝拳三四百次,相信你必已受益良多,並深為之喜。我還沒發現哪種健身法,有如此快捷的效果(一二週內就有)。 如果可能的話,最後要練跏趺坐並以深切心念誦佛號(或數息)。那是從心理到身體方面的徹底改變。佛經說:禪定之樂,徹骨徹髓,如大雨滂沱。那是所有世間樂都無法比之萬一的。如進入禪定,深入下去,要用“觀”字,達到“定中生慧”的終極目的。

    主要是大腿要與小腿成九十度,也就是低樁。兩腳開立,與肩同寬或稍寬。小腹就是小肚子,在內部中心處,你試練幾天就會在那裡有感覺的,如熱、燙等。站時不要意守,只在收時用一下。其他的,主要是要順一點,按自己習慣來,不要太拘泥。

    馬步衝拳

    主要是因為,一般的人沒基礎,一上來就練第五步,有點吃力。如果馬步衝拳能一次有五六百的水平,則四平樁就不太吃力,能站上三五分鐘,則做第五步就能容易點。

    記住:要循序漸進。寧可慢點,也要保持興趣。掌握核心,自己可以變動一下:如,一天多做幾次,一次只打一百拳。這樣,時間長了,也能長功夫。 但重點,當然是第五步了。彼時,功夫主要在雙手上。

  • 10 # 武力封神榜

    如果蹲著馬步出拳,想要打到人,基本不實用,也不靠譜。但在現代搏擊的思維裡,馬步衝拳可以作為訓練腿部力量和出拳蹬地的爆發力。蹲馬步的時候,能夠刺激腿部肌肉生長,長此以往必然可以增加腿部力量和出拳蹬地的爆發力,但即便是用來訓練腿部力量,傳統的馬步也已經不那麼實用了,取而代之的是深蹲起,或者半蹲起。

    因為我們練腿部力量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進攻,而傳統的馬步,僅僅是訓練了力量,而對於步伐的移動並沒有形成相關的肌肉群,所以它是落後的。

    如果要以實戰的心態和目的去練,必須用實戰化的訓練方式,這樣閉門造車式的馬步衝拳只能貽笑大方,如果你用步伐去追擊,誰會送上門來給你打呢。不過中國功夫向來講求扎馬,練習的是底盤功夫,長此以往,跟人摔跤的時候就能看出馬步的優勢了,馬步衝拳可以看作摔跤時的發力,必然有實戰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螺旋藻是發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