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花椒*
遠在洪水氾濫年代,大禹率領著千軍萬馬疏通了長江三峽,慘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紛紛迴歸了故土,開荒播種,重過田園生活。
在治水大軍中,有一位跟隨大禹的老郎中,帶著一個小孫女,這姑娘長得花顏月貌,聰明過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著爺爺四處奔波,為治水民工和當地百姓治病。大禹疏通了三峽,正要轉移到別的地方,這裡卻鬧流行眼病。一個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如柴,她在花椒爺倆的治療下,終於眼病好了,這姑娘百般感激。但生眼病和各種疾病的人陸續不斷,花椒見此情景,不忍心隨爺爺轉移而離開這裡,便向爺爺提出留在三峽。爺爺念她十三四歲,人小體弱,放心不下,堅持要她跟隨遠征。花椒決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給爺爺說情,大禹見這天真無邪的小姑娘有一顆為民之心,十分喜歡,但要當場考考她的醫術,就提出幾種疑難病症要她處方,她都能對答如流按症施藥。接著讓她獨個一人醫治了一個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藥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給治好了。爺爺見了點頭稱是,大禹滿意地說服了花椒的爺爺,將她留在三峽了。
花椒送走了爺爺和治水大軍,她跟以往同爺爺出診一樣,身背小藥箱,走東家,串西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長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當地百姓個個喜歡她,稱花椒為“神醫姑娘”。後來,由於這一帶森林密集,土地潮溼,溼熱性眼病廣泛流行,嚴重地區,人們挨家挨戶病倒呻吟不止,有的還害瞎了眼。見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過來,於是就發動大家尋找一種開白花、結小子、味麻性烈的藥物來治療,療效十分顯著,治一個好一個,從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藥。人們為了採摘方便,便將此種樹苗移栽到自己的房前屋後,為了預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餚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紅籽兒,日長天久,這小紅籽兒就成了調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風味——麻辣味。
從那時起,一代一代流傳至今。後人們為了紀念花椒姑娘,便把這無名的小紅籽兒稱為“花椒”。
*巫山香梨*
在大寧河的巫山一帶,盛產一種香梨,又大又甜,深得人們喜愛。這香梨有一段來歷。
從前,巫峽登龍峰前的向家灣,有個勤勞忠厚的農夫,姓向,他有三個兒子:老大十六、老二十五、老三十三。
這一年,向老頭突然患了重病,眼看就要不行了。他把三個兒子喊到床前,伸出自己那雙又黑又瘦、佈滿老繭的手,問道:“你們說說,這手生來最大的用處是什麼?”
“端碗吃飯。”老大沖口而出。向老頭很不滿意地直襬手。
老二說:“握拳頭打架!” 向老頭又搖了搖頭。
老三回答:“手生來是做活路的。”
聽了老三的回答,向老頭那愁容滿面的臉上,頓時流露出滿意的微笑:“對了,手是用來做活路的呀!人不做活路,這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都從哪兒來呢?我死之後,你們就把田產平分了,剩下一點給我作墳地。然後,各人按各人的希望和理想去做吧!你們一定要在十年之後一起到我墳墓前,讓我看看。”說罷老人就死去了。
三弟兄按照父親生前的囑咐,料理好喪事,平分了家產,就各自安排自家的生活去了。
老大向來有些好吃懶做,父親去世沒人管束了,就變賣了他的那份田產,把錢帶上,出門遊逛去了。不到一年光景,那點錢用完了。沒辦法,他只好到田野裡,拔人家一棵蘿蔔,挖別人一窩紅苕,拿來充飢。冬天來了,天寒地凍,坡上的莊稼都收進了倉,他就到人家家裡去偷……
老二和老大差不多,沒多久,把分得的那份田產折騰光了,就去當叫化子。討飯吃,人們見他年青力壯不勞動,卻遊手好閒想吃現成飯,不但不給,還往往對他呵斥一番。可他不但不改,反而掄起拳頭打人,打贏了就逼著要飯吃,後來還搶老百姓的財物。
只有老三,自從父親死後,就在家鄉勤勤懇懇地種莊稼,春播,秋收冬藏,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忙個不停,每天起早貪黑地開荒種菜,飼養家畜家禽。他還在自己田園的周圍,栽滿了一行行,一列列的梨樹。沒過幾年,糧食充足、蔬菜豐盛,雞鴨成群,牛羊滿圈、梨樹果實累累。
十年很快過去了。
這天正是向老頭病死的日子,三弟兄都還沒有忘記父親臨終遺言,便由各自不同的道路來到了老頭兒的墳前。第一個到的是小兄弟,一來因為他家就在附近,二來兩個哥哥出去十年杳無音信,他早就急著想見見他們了,所以他很早就來到了這裡等候著。不多一會兒,衣衫襤樓,蓬頭垢面的大哥從一條彎彎曲曲的泥濘小道上來了,他曾因偷扒被人打跛了一隻腳,走得又慢又吃力。老三見狀正想前去拉他一把,忽見一個身穿緊身衣褲,背插一把單刀的漢子,自的懸巖峭壁上跳了下來。一看原來他就是二哥,臉上隱隱約約的多了一道道廝殺打鬥的傷痕。
三弟兄久別重逢,見面後自然是悲喜交集,感慨萬分。彼此詢問著分別後的境遇。
不一會兒,老三的妻子挑來了九大盤、八大碗的豐盛酒筵,熱情地款待兩個哥哥。飯後,她又提來一大竹籃剛從自家樹上摘下來的香梨,請哥哥們品嚐品嚐。老大、老二嘴裡嚼著那又脆嫩又香甜的梨子,眼裡瞧著山下那青瓦粉牆的宅院,特別是那滿坡成林的香梨樹,心情非常激動。他們看著老三生活這般美好,再看看自己,便情不自禁地抱著弟弟痛哭了一場,然後慚愧地跪到父親墳前,泣不成聲他說:“爹呀!這手,手……手是做啥子用的,我們這才懂得了呀!”
老三夫妻倆請兩個哥哥到家住幾天,但老大、老二都謝絕了,只是每人向老三要了一大捆梨樹秧苗,分別到大寧河的王家灣、黃家壩,開荒種地,,開始用自己的雙手開創新的家園。
馳名三峽的巫山香梨,為什麼至今仍然盛產於向家灣、王家灣、黃家壩等地?據說就是與他們三弟兄有關係。在那翠玉似的香梨上,你可看到都有許多金黃色的小點,人們叫它“”。相傳那是種梨人的汗珠子灑在梨樹上形成的,“”最大的梨,就說明種梨人為它灑下的汗水最多,味道也就最香最甜。
*雲臺仙子*
大寧河的廟峽深谷,有一尊孤峰拔起、潔白如練的石峰,遠遠望去,好象一位仙女腳踏朵朵,從天空徐徐飄降;近看,遍地簇擁著燦漫的山花和一排排常青樹。這石峰似少女般亭亭玉立,栩栩如生。它就是馳名寧河的“雲臺仙子”。
據傳,從前的雲臺山麓,土地肥沃,林木繁茂,花果滿山,牛羊成群。居住在這裡的人們,有的勤勞耕織,有的捕魚為業,有的駕船營生,世世代代過著安穩的生活。那時候,山下人世壩,有一戶姓寧的船家,老兩口年過半百,卻沒有一男半女。一天清晨,老船伕駕著小舟出江捕魚,只見天空金光一閃,把整個江面照得通亮。忽然,老船伕見前面一個小女孩在水中掙扎,他手忙腳亂,趕急推舟救起。老倆口象拾得寶貝似的,百般疼受這孩子,精心扶養。不知不覺,這孩子長到十五、六歲,進入妙齡,真比花朵還要好看。她那圓圓的臉頰上,一笑顯露出一對深深的酒窩,身材纖細俊美,船伕們都叫她“寧妹”。
寧妹這姑娘人品好,很勤勞,又聰慧。白天,跟著老爺爺狩獵捕魚;晚上,伴著奶奶紡紗織麻,裡裡外外樣樣能幹。由於她跟爺爺風裡來,雨裡去,練就一身好本領,善使鐵叉,能百步中的。有一天,寧妹同幾個小夥子去捕魚,大家事先說定:誰的眼力好、最勇敢,捕來的魚就歸誰支配。結果寧妹捕了一條大鯉魚,一個小夥子忙問:“寧妹子,你是分給大家,還是請我們到家吃呢?”寧妹“唰”的一聲,把魚甩在沙灘上,懇切地回答:“這樣吧,把它宰成八份,送給村裡年紀最大的爺爺和奶奶,我們誰也不吃,行嗎?”大家見寧妹一片敬老之心,沒有一個不贊成,當即七手八腳,把魚分成八等份,高高興興地送到八個老人家裡。
巫溪廟峽一帶的小夥子們,哪個不喜歡寧妹子,有事無事總要找點理由去和她接近。向寧妹子求愛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可她總是笑著不言不語。在她那明亮的眼睛裡,誰也看不出有哪一個小夥子的影子在閃動。
寧妹十六歲那年,富庶安樂的人世壩,遭到了百年罕見的水災。從六月六日起,下了三天三夜的暴雨,房屋沖塌了,莊稼淹沒了,多少船隻被浪濤捲走了,寧河人的日子苦起來了,鄉親們拖兒帶女住巖洞,吃樹皮,熬度澇災。水退後,村中幾個有經驗的老爺爺,翻山越嶺,尋查四天,終於在廟峽西山頭,找到了一個出水大山洞。原來洞中住著一條白孽龍,每三年要出洞發大水苦害百姓。寧老頭決定為民除害,請鐵匠打了兩把大鐵叉,帶著寧妹天天操練,一晃三年過去了,六月六日這天又來了,寧老頭帶寧妹在洞口守了一天一夜,卻未見孽龍出來。剛一回家,這傢伙突然興風作浪起來,寧老頭提起鐵叉,直朝孽龍奔去。寧妹因跟著爺爺守洞一天一夜未閤眼,倒身上床入睡了。待她醒來時,才知道爺爺隻身前往與孽龍激戰了七七四十九個回合,刺傷了左眼,後因人老體弱,力氣耗盡,被吞吃了。爺爺犧牲後,寧妹和奶奶萬分悲痛,抱頭痛哭了一場又一場。寧妹決心等待時機與孽龍決一死戰,替爺爺報仇,為鄉親們除害,可是怎麼也尋不著孽龍的影子。
一天清晨,寧妹提著一籃鮮魚,進巫溪城去賣,剛出山口,突然天昏地暗,眼看大雨就要來臨。她急忙朝回走,一到家中,天好象要塌下來了,霎時間,雷聲隆隆,狂風呼嘯,閃電劃破長空,只見雲臺山對岸的大山岩裂開一個大洞,竄出一個龐然大物,長約數丈,眼似燈寵,口如血盆,滿身鱗甲,白光閃閃,竄到哪裡,那裡立刻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大雨傾注。瞬間,樹被衝倒,房傾屋塌,山崩巖裂,洪水咆哮。面對兇龍掀起的狂濤,小孩在驚嚎,老人在嘆息,誰也拿不出一個應急的主意來。正當人們驚慌失措的時候,寧妹高聲呼喊:“咱們不能坐著等死呀!常言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大家趕快上雲臺山啊!”
寧妹將奶奶轉移到雲臺山後,手持鐵叉,邀上幾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直奔西山。這時,白龍昂著頭,瞪著剩下的一隻右眼,張開大口,正在“呼哈呼哈”地吞雲吐霧。寧妹見狀激憤滿腔,即令小夥子們擺開陣勢,自己緊握鐵叉,直朝白龍刺去,不偏不歪,正中白龍的右眼。只見那龍痛得把脖子向後一縮,噴出一股腥臭唾液,把寧妹衝倒在地。寧妹一翻身縱跳起來,揮動鐵叉又與白龍搏鬥起來。那孽龍張開大口,猛撲過來,寧妹敏捷地躍在一邊,舉起鐵叉對準孽龍咽喉,縱身猛刺,白龍把頭一偏,“咔嚓”一聲,鐵叉扎進腮裡,寧妹抽叉再刺,那受傷的白龍,痛得潛入水中,捲起一個巨漩,把寧妹衝倒了。渾身血淋淋的白龍,趁機轉身倉惶躲回洞中。寧妹哪裡肯放,緊緊追趕。白龍在洞中喘著粗氣作怪,寧妹守在洞口不走。這時,忽見狂濤急劇上漲,小夥子們見此險情,急得連聲呼喊:寧妹子快回來,快回來!密霧漸漸地遮住了人們的眼睛,浪濤吞沒了呼喚。起初大家還隱隱約約地聽到寧妹子的回答:“哎哎,我在這裡,盯住它。”漸漸地聲音越來越小,只聽到雷鳴和山洪的交響,以及浪濤撞擊岩石的嘩啦聲……寧妹站立在高臺上,兇龍再不敢出洞了。洪水也漸漸退去。可寧妹,她化作石柱,屹立臺上,護佑著舟船安全行駛。人們瞻仰著這千姿百態的人形石柱,都說是寧妹昇天了,成了雲臺仙子。千百年來,這雲臺仙子監視著白龍,使它永世不敢輕舉妄動,每隔三年之夏,只能噴點嘆息的唾沫,這就是人們稱為“白龍過江”的奇觀壯景。
*龍門石孔*
春秋時,魯國有位能工巧匠,名叫魯班,有一次,他外出做工,因為要帶上全套的木工,石工工具,再加上隨身行李,實在太重了,不便出門,就靈機一動,製作了一個木頭人,讓它挑行李,跟隨自己。
魯班帶著木頭人,走遍了千山萬水。這天他離開巴東,前往巫山去。魯班在前面走,木頭人在後面跟。走呀走,木頭人頭上的一個木楔漸漸鬆了,沒法跟上魯班,等魯班發現時,木頭人已掉在後面很遠了。魯班本想反轉去把木頭人修理一下,但是天那麼熱,路又那麼難走,想想不準備馬上去修,就在路旁觀音廟門前坐下來休息。
這時,正巧從巫山上走來一個背鹽的人,魯班對他說:“請大哥幫個忙,你往前面走,一定會碰上個挑著擔子的漢子,見了他,不用說話,只是從擔子裡取出一把斧頭,然後朝他頭上狠狠敲幾下就行了。”
“啥子?”背鹽人一聽,簡直給弄糊塗了,“你哥子不是開玩笑吧?斧子朝腦殼上敲,不要敲死人嗎?”
魯班連忙笑著解釋:“不會的,你只管狠狠的敲,他不是人呀!”
“啊!不是人?”背鹽人大吃一驚,嚇的身體一晃,差一點站不住腳跌下崖去,幸巧魯班眼明手快,一把把他拉住。可是那麼一晃,背上的鹽巴卻掉掉江裡去了。
見此情形,魯班就把製作木頭人的經過告訴了背鹽人,但對方聽了怎麼也不相信。這時,那木頭人卻慢吞吞的走過來了。背鹽人走進一看,果然是個木頭人,當下對魯班的神工妙藝佩服得五體投地,還向他訴述了成千上萬的三峽人,年年沿著大寧河穿山越嶺去巫溪鹽場背鹽的苦境,懇求魯班做一個給他背鹽的木頭人。魯班沉思著說:“做一個木頭人,只能解決你一人的困難,而不能解決成千上萬三峽人的困難。乾脆,我給大家修條澗槽,讓巫溪的鹽水順著澗槽流到巫山來吧。”背鹽人說:“好是好,只是二百二十里長的路程,不知道哪年哪月才修得成呢?”魯班說:“這你不用著急,只需一夜就夠了。”“你說啥?”背鹽人又是大吃一驚。
這時候,廟裡的觀音菩薩也忍不住插嘴說:“二百二十里長的澗槽,能一夜修成?我們神仙也辦不到呀!”魯班哈哈大笑:“不信,你敢和我比嗎?”“比什麼?”“我外出做工跋山涉水,需要草鞋,你能一夜間給我打一百雙草鞋,我就能在一夜間修成一條澗槽,誰完不成就算誰輸。”“行!”
魯班和觀音菩薩說完後,一等到天黑,便各自行動起來,魯班帶領著木頭人,從巫溪鹽場起,在大寧河沿岸陡峭的石壁上,每隔五尺鑿一個架設澗槽用的方形石孔,眼看就要鑿到巫山了,這時觀音的草鞋還只打了一半。觀音暗想:神仙和凡人比賽,輸了太丟面子了!可現在有什麼辦法呢?她越想越急,越急越手忙腳亂,最後耍起賴皮了。她摘下胸前一個大佛珠,向天空一拋,那佛珠光芒四射,象初升的太陽,冉冉上升。座落在南陵山上南陵觀中的石雞,誤以為天亮了,便“喔喔喔”地叫起來,引得周圍附近的公雞也叫個不停。
這時,魯班正在為澗槽即將完工而高興,忽聽得遠外傳來公雞的報曉聲,想到有言在先,只好停工不幹,其實,魯班並不在乎個人的輸贏,一夜完不成,還可接著再幹嘛。可惜的是,天亮後,接到魯國國君的來信,說有十萬火急的事情,命他立即回國,不準停留片刻,魯班只得依依不捨地與背鹽人告別。
魯班人雖走了,卻與山崖上的方形石孔一樣,永遠刻在三峽人民的心上,後來人們把這方形石孔稱為“龍門石孔”。
~~~~~~~~~~望採納~~~~~~~~~
*三峽花椒*
遠在洪水氾濫年代,大禹率領著千軍萬馬疏通了長江三峽,慘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紛紛迴歸了故土,開荒播種,重過田園生活。
在治水大軍中,有一位跟隨大禹的老郎中,帶著一個小孫女,這姑娘長得花顏月貌,聰明過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著爺爺四處奔波,為治水民工和當地百姓治病。大禹疏通了三峽,正要轉移到別的地方,這裡卻鬧流行眼病。一個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如柴,她在花椒爺倆的治療下,終於眼病好了,這姑娘百般感激。但生眼病和各種疾病的人陸續不斷,花椒見此情景,不忍心隨爺爺轉移而離開這裡,便向爺爺提出留在三峽。爺爺念她十三四歲,人小體弱,放心不下,堅持要她跟隨遠征。花椒決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給爺爺說情,大禹見這天真無邪的小姑娘有一顆為民之心,十分喜歡,但要當場考考她的醫術,就提出幾種疑難病症要她處方,她都能對答如流按症施藥。接著讓她獨個一人醫治了一個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藥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給治好了。爺爺見了點頭稱是,大禹滿意地說服了花椒的爺爺,將她留在三峽了。
花椒送走了爺爺和治水大軍,她跟以往同爺爺出診一樣,身背小藥箱,走東家,串西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長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當地百姓個個喜歡她,稱花椒為“神醫姑娘”。後來,由於這一帶森林密集,土地潮溼,溼熱性眼病廣泛流行,嚴重地區,人們挨家挨戶病倒呻吟不止,有的還害瞎了眼。見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過來,於是就發動大家尋找一種開白花、結小子、味麻性烈的藥物來治療,療效十分顯著,治一個好一個,從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藥。人們為了採摘方便,便將此種樹苗移栽到自己的房前屋後,為了預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餚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紅籽兒,日長天久,這小紅籽兒就成了調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風味——麻辣味。
從那時起,一代一代流傳至今。後人們為了紀念花椒姑娘,便把這無名的小紅籽兒稱為“花椒”。
*巫山香梨*
在大寧河的巫山一帶,盛產一種香梨,又大又甜,深得人們喜愛。這香梨有一段來歷。
從前,巫峽登龍峰前的向家灣,有個勤勞忠厚的農夫,姓向,他有三個兒子:老大十六、老二十五、老三十三。
這一年,向老頭突然患了重病,眼看就要不行了。他把三個兒子喊到床前,伸出自己那雙又黑又瘦、佈滿老繭的手,問道:“你們說說,這手生來最大的用處是什麼?”
“端碗吃飯。”老大沖口而出。向老頭很不滿意地直襬手。
老二說:“握拳頭打架!” 向老頭又搖了搖頭。
老三回答:“手生來是做活路的。”
聽了老三的回答,向老頭那愁容滿面的臉上,頓時流露出滿意的微笑:“對了,手是用來做活路的呀!人不做活路,這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都從哪兒來呢?我死之後,你們就把田產平分了,剩下一點給我作墳地。然後,各人按各人的希望和理想去做吧!你們一定要在十年之後一起到我墳墓前,讓我看看。”說罷老人就死去了。
三弟兄按照父親生前的囑咐,料理好喪事,平分了家產,就各自安排自家的生活去了。
老大向來有些好吃懶做,父親去世沒人管束了,就變賣了他的那份田產,把錢帶上,出門遊逛去了。不到一年光景,那點錢用完了。沒辦法,他只好到田野裡,拔人家一棵蘿蔔,挖別人一窩紅苕,拿來充飢。冬天來了,天寒地凍,坡上的莊稼都收進了倉,他就到人家家裡去偷……
老二和老大差不多,沒多久,把分得的那份田產折騰光了,就去當叫化子。討飯吃,人們見他年青力壯不勞動,卻遊手好閒想吃現成飯,不但不給,還往往對他呵斥一番。可他不但不改,反而掄起拳頭打人,打贏了就逼著要飯吃,後來還搶老百姓的財物。
只有老三,自從父親死後,就在家鄉勤勤懇懇地種莊稼,春播,秋收冬藏,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忙個不停,每天起早貪黑地開荒種菜,飼養家畜家禽。他還在自己田園的周圍,栽滿了一行行,一列列的梨樹。沒過幾年,糧食充足、蔬菜豐盛,雞鴨成群,牛羊滿圈、梨樹果實累累。
十年很快過去了。
這天正是向老頭病死的日子,三弟兄都還沒有忘記父親臨終遺言,便由各自不同的道路來到了老頭兒的墳前。第一個到的是小兄弟,一來因為他家就在附近,二來兩個哥哥出去十年杳無音信,他早就急著想見見他們了,所以他很早就來到了這裡等候著。不多一會兒,衣衫襤樓,蓬頭垢面的大哥從一條彎彎曲曲的泥濘小道上來了,他曾因偷扒被人打跛了一隻腳,走得又慢又吃力。老三見狀正想前去拉他一把,忽見一個身穿緊身衣褲,背插一把單刀的漢子,自的懸巖峭壁上跳了下來。一看原來他就是二哥,臉上隱隱約約的多了一道道廝殺打鬥的傷痕。
三弟兄久別重逢,見面後自然是悲喜交集,感慨萬分。彼此詢問著分別後的境遇。
不一會兒,老三的妻子挑來了九大盤、八大碗的豐盛酒筵,熱情地款待兩個哥哥。飯後,她又提來一大竹籃剛從自家樹上摘下來的香梨,請哥哥們品嚐品嚐。老大、老二嘴裡嚼著那又脆嫩又香甜的梨子,眼裡瞧著山下那青瓦粉牆的宅院,特別是那滿坡成林的香梨樹,心情非常激動。他們看著老三生活這般美好,再看看自己,便情不自禁地抱著弟弟痛哭了一場,然後慚愧地跪到父親墳前,泣不成聲他說:“爹呀!這手,手……手是做啥子用的,我們這才懂得了呀!”
老三夫妻倆請兩個哥哥到家住幾天,但老大、老二都謝絕了,只是每人向老三要了一大捆梨樹秧苗,分別到大寧河的王家灣、黃家壩,開荒種地,,開始用自己的雙手開創新的家園。
馳名三峽的巫山香梨,為什麼至今仍然盛產於向家灣、王家灣、黃家壩等地?據說就是與他們三弟兄有關係。在那翠玉似的香梨上,你可看到都有許多金黃色的小點,人們叫它“”。相傳那是種梨人的汗珠子灑在梨樹上形成的,“”最大的梨,就說明種梨人為它灑下的汗水最多,味道也就最香最甜。
*雲臺仙子*
大寧河的廟峽深谷,有一尊孤峰拔起、潔白如練的石峰,遠遠望去,好象一位仙女腳踏朵朵,從天空徐徐飄降;近看,遍地簇擁著燦漫的山花和一排排常青樹。這石峰似少女般亭亭玉立,栩栩如生。它就是馳名寧河的“雲臺仙子”。
據傳,從前的雲臺山麓,土地肥沃,林木繁茂,花果滿山,牛羊成群。居住在這裡的人們,有的勤勞耕織,有的捕魚為業,有的駕船營生,世世代代過著安穩的生活。那時候,山下人世壩,有一戶姓寧的船家,老兩口年過半百,卻沒有一男半女。一天清晨,老船伕駕著小舟出江捕魚,只見天空金光一閃,把整個江面照得通亮。忽然,老船伕見前面一個小女孩在水中掙扎,他手忙腳亂,趕急推舟救起。老倆口象拾得寶貝似的,百般疼受這孩子,精心扶養。不知不覺,這孩子長到十五、六歲,進入妙齡,真比花朵還要好看。她那圓圓的臉頰上,一笑顯露出一對深深的酒窩,身材纖細俊美,船伕們都叫她“寧妹”。
寧妹這姑娘人品好,很勤勞,又聰慧。白天,跟著老爺爺狩獵捕魚;晚上,伴著奶奶紡紗織麻,裡裡外外樣樣能幹。由於她跟爺爺風裡來,雨裡去,練就一身好本領,善使鐵叉,能百步中的。有一天,寧妹同幾個小夥子去捕魚,大家事先說定:誰的眼力好、最勇敢,捕來的魚就歸誰支配。結果寧妹捕了一條大鯉魚,一個小夥子忙問:“寧妹子,你是分給大家,還是請我們到家吃呢?”寧妹“唰”的一聲,把魚甩在沙灘上,懇切地回答:“這樣吧,把它宰成八份,送給村裡年紀最大的爺爺和奶奶,我們誰也不吃,行嗎?”大家見寧妹一片敬老之心,沒有一個不贊成,當即七手八腳,把魚分成八等份,高高興興地送到八個老人家裡。
巫溪廟峽一帶的小夥子們,哪個不喜歡寧妹子,有事無事總要找點理由去和她接近。向寧妹子求愛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可她總是笑著不言不語。在她那明亮的眼睛裡,誰也看不出有哪一個小夥子的影子在閃動。
寧妹十六歲那年,富庶安樂的人世壩,遭到了百年罕見的水災。從六月六日起,下了三天三夜的暴雨,房屋沖塌了,莊稼淹沒了,多少船隻被浪濤捲走了,寧河人的日子苦起來了,鄉親們拖兒帶女住巖洞,吃樹皮,熬度澇災。水退後,村中幾個有經驗的老爺爺,翻山越嶺,尋查四天,終於在廟峽西山頭,找到了一個出水大山洞。原來洞中住著一條白孽龍,每三年要出洞發大水苦害百姓。寧老頭決定為民除害,請鐵匠打了兩把大鐵叉,帶著寧妹天天操練,一晃三年過去了,六月六日這天又來了,寧老頭帶寧妹在洞口守了一天一夜,卻未見孽龍出來。剛一回家,這傢伙突然興風作浪起來,寧老頭提起鐵叉,直朝孽龍奔去。寧妹因跟著爺爺守洞一天一夜未閤眼,倒身上床入睡了。待她醒來時,才知道爺爺隻身前往與孽龍激戰了七七四十九個回合,刺傷了左眼,後因人老體弱,力氣耗盡,被吞吃了。爺爺犧牲後,寧妹和奶奶萬分悲痛,抱頭痛哭了一場又一場。寧妹決心等待時機與孽龍決一死戰,替爺爺報仇,為鄉親們除害,可是怎麼也尋不著孽龍的影子。
一天清晨,寧妹提著一籃鮮魚,進巫溪城去賣,剛出山口,突然天昏地暗,眼看大雨就要來臨。她急忙朝回走,一到家中,天好象要塌下來了,霎時間,雷聲隆隆,狂風呼嘯,閃電劃破長空,只見雲臺山對岸的大山岩裂開一個大洞,竄出一個龐然大物,長約數丈,眼似燈寵,口如血盆,滿身鱗甲,白光閃閃,竄到哪裡,那裡立刻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大雨傾注。瞬間,樹被衝倒,房傾屋塌,山崩巖裂,洪水咆哮。面對兇龍掀起的狂濤,小孩在驚嚎,老人在嘆息,誰也拿不出一個應急的主意來。正當人們驚慌失措的時候,寧妹高聲呼喊:“咱們不能坐著等死呀!常言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大家趕快上雲臺山啊!”
寧妹將奶奶轉移到雲臺山後,手持鐵叉,邀上幾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直奔西山。這時,白龍昂著頭,瞪著剩下的一隻右眼,張開大口,正在“呼哈呼哈”地吞雲吐霧。寧妹見狀激憤滿腔,即令小夥子們擺開陣勢,自己緊握鐵叉,直朝白龍刺去,不偏不歪,正中白龍的右眼。只見那龍痛得把脖子向後一縮,噴出一股腥臭唾液,把寧妹衝倒在地。寧妹一翻身縱跳起來,揮動鐵叉又與白龍搏鬥起來。那孽龍張開大口,猛撲過來,寧妹敏捷地躍在一邊,舉起鐵叉對準孽龍咽喉,縱身猛刺,白龍把頭一偏,“咔嚓”一聲,鐵叉扎進腮裡,寧妹抽叉再刺,那受傷的白龍,痛得潛入水中,捲起一個巨漩,把寧妹衝倒了。渾身血淋淋的白龍,趁機轉身倉惶躲回洞中。寧妹哪裡肯放,緊緊追趕。白龍在洞中喘著粗氣作怪,寧妹守在洞口不走。這時,忽見狂濤急劇上漲,小夥子們見此險情,急得連聲呼喊:寧妹子快回來,快回來!密霧漸漸地遮住了人們的眼睛,浪濤吞沒了呼喚。起初大家還隱隱約約地聽到寧妹子的回答:“哎哎,我在這裡,盯住它。”漸漸地聲音越來越小,只聽到雷鳴和山洪的交響,以及浪濤撞擊岩石的嘩啦聲……寧妹站立在高臺上,兇龍再不敢出洞了。洪水也漸漸退去。可寧妹,她化作石柱,屹立臺上,護佑著舟船安全行駛。人們瞻仰著這千姿百態的人形石柱,都說是寧妹昇天了,成了雲臺仙子。千百年來,這雲臺仙子監視著白龍,使它永世不敢輕舉妄動,每隔三年之夏,只能噴點嘆息的唾沫,這就是人們稱為“白龍過江”的奇觀壯景。
*龍門石孔*
春秋時,魯國有位能工巧匠,名叫魯班,有一次,他外出做工,因為要帶上全套的木工,石工工具,再加上隨身行李,實在太重了,不便出門,就靈機一動,製作了一個木頭人,讓它挑行李,跟隨自己。
魯班帶著木頭人,走遍了千山萬水。這天他離開巴東,前往巫山去。魯班在前面走,木頭人在後面跟。走呀走,木頭人頭上的一個木楔漸漸鬆了,沒法跟上魯班,等魯班發現時,木頭人已掉在後面很遠了。魯班本想反轉去把木頭人修理一下,但是天那麼熱,路又那麼難走,想想不準備馬上去修,就在路旁觀音廟門前坐下來休息。
這時,正巧從巫山上走來一個背鹽的人,魯班對他說:“請大哥幫個忙,你往前面走,一定會碰上個挑著擔子的漢子,見了他,不用說話,只是從擔子裡取出一把斧頭,然後朝他頭上狠狠敲幾下就行了。”
“啥子?”背鹽人一聽,簡直給弄糊塗了,“你哥子不是開玩笑吧?斧子朝腦殼上敲,不要敲死人嗎?”
魯班連忙笑著解釋:“不會的,你只管狠狠的敲,他不是人呀!”
“啊!不是人?”背鹽人大吃一驚,嚇的身體一晃,差一點站不住腳跌下崖去,幸巧魯班眼明手快,一把把他拉住。可是那麼一晃,背上的鹽巴卻掉掉江裡去了。
見此情形,魯班就把製作木頭人的經過告訴了背鹽人,但對方聽了怎麼也不相信。這時,那木頭人卻慢吞吞的走過來了。背鹽人走進一看,果然是個木頭人,當下對魯班的神工妙藝佩服得五體投地,還向他訴述了成千上萬的三峽人,年年沿著大寧河穿山越嶺去巫溪鹽場背鹽的苦境,懇求魯班做一個給他背鹽的木頭人。魯班沉思著說:“做一個木頭人,只能解決你一人的困難,而不能解決成千上萬三峽人的困難。乾脆,我給大家修條澗槽,讓巫溪的鹽水順著澗槽流到巫山來吧。”背鹽人說:“好是好,只是二百二十里長的路程,不知道哪年哪月才修得成呢?”魯班說:“這你不用著急,只需一夜就夠了。”“你說啥?”背鹽人又是大吃一驚。
這時候,廟裡的觀音菩薩也忍不住插嘴說:“二百二十里長的澗槽,能一夜修成?我們神仙也辦不到呀!”魯班哈哈大笑:“不信,你敢和我比嗎?”“比什麼?”“我外出做工跋山涉水,需要草鞋,你能一夜間給我打一百雙草鞋,我就能在一夜間修成一條澗槽,誰完不成就算誰輸。”“行!”
魯班和觀音菩薩說完後,一等到天黑,便各自行動起來,魯班帶領著木頭人,從巫溪鹽場起,在大寧河沿岸陡峭的石壁上,每隔五尺鑿一個架設澗槽用的方形石孔,眼看就要鑿到巫山了,這時觀音的草鞋還只打了一半。觀音暗想:神仙和凡人比賽,輸了太丟面子了!可現在有什麼辦法呢?她越想越急,越急越手忙腳亂,最後耍起賴皮了。她摘下胸前一個大佛珠,向天空一拋,那佛珠光芒四射,象初升的太陽,冉冉上升。座落在南陵山上南陵觀中的石雞,誤以為天亮了,便“喔喔喔”地叫起來,引得周圍附近的公雞也叫個不停。
這時,魯班正在為澗槽即將完工而高興,忽聽得遠外傳來公雞的報曉聲,想到有言在先,只好停工不幹,其實,魯班並不在乎個人的輸贏,一夜完不成,還可接著再幹嘛。可惜的是,天亮後,接到魯國國君的來信,說有十萬火急的事情,命他立即回國,不準停留片刻,魯班只得依依不捨地與背鹽人告別。
魯班人雖走了,卻與山崖上的方形石孔一樣,永遠刻在三峽人民的心上,後來人們把這方形石孔稱為“龍門石孔”。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