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文軒春秋

    《史記》:漢代在二更後禁止行人通行,但是在正月十五那一夜,開襟放夜。

    《漢書》:皇室從黃昏開始祭祀太一神(漢代祭祀的天帝)。通宵達旦,平民百姓在這一夜可以縱情娛樂,這可能是元宵張燈的開始。

    隋朝,隋文帝提倡節儉治國,對元宵民間大鬧燈火禁止很嚴格,但是他的兒子隋煬帝卻是相反的。主張在元宵節鋪張奢侈。隋煬帝這位天子樂淘淘的帶著的嬪妃們登樓觀燈。

    唐宋時期,在宮廷和民間都已經出現了大型的觀燈盛會。觀燈的習俗,宋朝最為盛行。宋朝以來還增加了吃湯圓的習俗,所以湯圓也叫做“元宵”。宋代的都城和民間都很重視元宵放燈,因而有專門的“燈市”。宋朝燈市上有五彩羊皮燈,絲燈,走馬燈等,很受人們喜歡。宋代興起了煙火,這在元宵節目中得到應用,可以製作成炮仗也可以製作成煙火。除了花燈和煙火外。元宵還有“猜燈謎”和雜耍演出。宋朝元宵觀燈成為最為主要的娛樂活動,這一夜家家燈火,處處管炫,帶著佳人美女,四處遊玩觀賞,夜遊勝景很是熱鬧。

    明朝永樂年間政府規定:元宵期間,百官放假不奏事情,民間取消宵禁,任憑飲酒作樂。民間放燈,兵馬司都不禁。夜巡不要攪擾生事。永為定例。

    明朝末年張岱《陶庵夢憶》記載了元宵燈節的耍獅子,放煙火,鼓吹彈唱,大家小巷通宵作樂。

    清朝的元宵節,民間娛樂活動有了大量的新內容。舞獅子,舞龍,踩高蹺,扭秧歌,打腰鼓等等活動都出現在元宵節日期間。

  • 2 # 黃寬huang55308

    謝邀請!古人怎樣過元宵節,以大唐盛世及北宋繁華來解釋最為恰當,元宵即上元節,朝廷會頒發文告,各地官府與民同樂,體現為滿街燈火爛柵,笙歌盈耳,鼓樂喧天,踩高蹺,撐高杆,巡行花燈盛會,各式鳥燈以鳳凰為題!仙鶴,孔雀,鸚鵡,鴻雁等,,,獸類以瑞獅,麒麟,猛虎,白象,家兔,駱駝,猴子,鯉魚不一而足。其他花燈以樹木,花草呈現盛世繁華,游龍舞鳳,各式團社『現代歌,舞團之類:』戲子,團頭,粉頭表演各類歌舞,拋花接玉,繡球,彩練,走馬演戲,總而言之,你能想到的古代娛樂專案在元宵節這一天會呈現最美麗的一面,男女老少熙熙攘攘,各家庭院焚香供花,祈求上蒼!回答完畢。謝謝邀請!

  • 3 # 目送歲月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相傳元宵節始於西漢初年……

    高後呂雉在漢惠帝劉盈去世後,開始臨朝稱制,行使皇帝職權,成為帝國的實際掌權者。丞相陳平為避免殺身之禍,聽從張良之子張闢強的建議,請求拜外戚呂臺、呂產、呂祿為將,呂后欣然同意。從此之後,諸呂大封,呂氏一族逐漸權勢熏天。

    呂后去世以後,袒劉之軍蜂起,齊王劉襄發難於外,周勃、陳平響應於內,劉氏諸王在呂后時期壓抑而緊張的情緒驟然爆發,遂群起而誅殺呂氏,皇族集團與外戚集團開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最後以劉氏皇族的勝利而告終。周勃等忠於劉氏的大臣們在捕殺了諸呂以後,合議廢除了由呂后安排而非惠帝所生的少帝,擁立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這就是“周勃安劉”的典故。

    漢文帝繼位以後,為了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率眾出宮遊玩,與萬民同樂。在中國古代,夜被稱為“宵”,正月也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這一夜叫做“元宵”,這天也被稱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燃放煙花、賞燈賞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還有不少地方的元宵節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等傳統民俗表演,使元宵節成為華夏族人世代相沿的習俗。

  • 4 # 歷史研習社

    元宵又被稱為上元節、元夕、燈火節,它與元旦、冬至為中國古代三大重要節日。據說,元宵節起源於漢武帝在正月祠祀“太一”之神,不過,這隻能算是漢代皇室舉行的一項祭祀活動,到後來,元宵節逐漸成為官方和民間都共度的節日。

    每到元宵佳節,民間便開始掛燈賞燈,許多平日不出門的女子也會在這個時候外出賞燈。隋朝末代皇帝楊廣就曾寫了一首詩,描寫元宵之夜絢爛燈火之景:“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臺”。

    (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畫的畫,展現圓明園內正月觀燈景象,畫名為《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正月觀燈》,圖片引自http://art.ifeng.com/2015/1125/2619294.shtml)

    唐玄宗時期,元宵節賞燈掛燈三天,時間從從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到了宋朝,宋太祖將賞燈掛燈的期限增加到正月十八。南宋時,宋理宗又把正月十三日定為“預放元宵”,這樣,賞燈掛燈的時間就變成六天。

    到了明代,元宵的假期延長到十日。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定都南京後,“招徠天下富商,放燈十日,時間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日。

    後來,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做了皇帝,就下令明令賜百官元宵節假十天,假期從正月十一日開始,並且和禮部(相當於今天的教育部和外交部)說,在這一時間段,“百官朝參不奏事,有急務具本封進處分,聽軍民張燈飲酒為樂,五城兵馬弛夜禁”。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絕大部分明朝的“公務員”可以放假幾天。

    朱棣看起來似乎頗喜愛和看重元宵節。據說,他在將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後,曾微服出訪,參加過京城的燈會。 明代一位曾做官做到工部尚書的進士在他寫的《皇明大政紀》中記載明代皇帝賜百官十日元宵假期的原因是為了彰顯太平之休:“賜百官上元節假十日,自是歲以為常俾,各得燕飲為樂,以彰太平之休”。

    清代皇帝在上元節會“賜講官及有事諸臣燕於禮部”,也就是說,請這些官員在禮部(相當於今天的教育部和外交部)吃飯。另外,清朝皇帝還會在元宵節賜宴給外藩,請他們在圓明園吃飯。《大清通禮》就有這樣的記載:“歲春正月上元節,賜外藩筵燕於圓明園正大光明殿。”

    元宵節,宮廷裡有宴會,有各種佳餚,民間也如是。大家過節時,會吃一種叫“浮圓子”的東西,由米粉做成。實際上,浮圓子就是“元宵”——“浮圓子以元宵節食之,遂名元宵”。除了浮圓子,人們還會吃一種叫作油䭔的東西。

    油䭔是什麼呢?古書中這樣記載:“用粉下酵,裹餡,制如餅式,油煎曰油䭔,為居民祀神享先節物”。實際上,油䭔和現在被稱為煎堆的食物關係密切(「堆」正寫作䭔)。煎堆是中國油炸麵食的一種,它在中國各地有不同的叫法,江浙一帶稱它為麻球,華北一帶叫它作麻團,東北地區喚它作麻圓,海南一帶稱之為珍袋,廣西則把它叫作油堆。

    (煎堆。圖片引自維基百科。)

    (芝麻煎䭔。圖片引自維基百科。)

    (宋朝京師中人在元宵節時喜歡吃的橄欖。圖片引自網路。)

    除了這兩樣東西,古人還會在這樣的佳節做一些有趣的、吸引人的小玩意兒來吃,或者販賣,賺一點錢。宋代一本叫《歲時廣記》的書就記下當時京師在上元節有出售的各種好吃的小東西——例如下酒果子和香藥。

    元宵佳節,親朋好友宴飲時,可能需要一些下酒的食物,於是便有商人做一些幹縷木瓜、菖蒲、鹹酸等物來賣,這些東西俗稱下酒果子。還有人賣各種香丸——獨體硃砂丸、龍腦丸、橄欖丸、梅花丸等,其中獨體硃砂丸可以賣到每帖一百貫銅錢。

    和今天我們喜歡吃日本的蘋果、智利的櫻桃、泰國的榴蓮一樣,古人也追捧四方的佳果。當時的商人很有生意頭腦,會把預先儲備好的四方珍果拿到京城的燈夕街上賣,而最受人追捧的是永嘉柑,橄欖和綠橘也是宋代京城中人所喜愛的水果,被認為席中不可或缺之物。

    這種對橄欖的喜愛,在今日廣東潮汕地區一帶也可以看見,橄欖是潮汕地區過年期間必備的水果。而橘子在廣東人眼中,則是“大吉大利”的象徵,也是全體廣東人在新年期間的“寵兒”。

    主要參考文獻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

    (明)雷禮,《皇明大政紀》。

    (清)來保,《大清通禮》。

    (清)顧祿,《清嘉録》。

    (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録》。

    陳熙遠,〈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5.2 (2004.6):283-329。

  • 5 # 天涯孤旅劉行者

    古人過元夕,可比現在熱鬧而浪漫多了,吃元宵、飲酒、賞燈、猜字謎、約會……到大宋年間已達鼎盛。甚至大有演變成“情人節”之勢。

    這裡有描寫元夕的宋人詩詞三首,讀之,盛況呼之欲出,可見一斑:

    ●晏殊《元夕》

    星粲實燈連九市,水流香轂渡千門。

    姮娥似有隨人意,柳示花前月半昏。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6 # 大君397

    記得在我2o歲的時候,爺爺從遼源到我家過年,爺爺從小是讀私書、滿腹詩文,說話都一套一套的,他懂的可多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沒有不懂的,

    到正月十五那天,爺爺給我們講了古代人是怎麼過元霄節的,至今還記憶憂新。爺爺說:"古代人過元霄節可比咱們熱鬧多了,他們那時過元霄節有三件事必做,一個是偷菜,那天晚上家家都準備好多好吃的,天黑了,就開始偷各家準備夜宵,最好兩口子一起出動,你偷他,他偷你,可熱鬧了,偷來了說明日子越過越好。二是偷燈,家家掛燈,院子過好多,然後互相偷,偷到了預示著多子多福,家有結婚後不懷孩子的,把偷來的燈放到炕下,說能懷孕,生兒子。三是這一天也是情人節,被禁固在家的女子這一天可出門,賞燈,藉此,少男少女在這時有的約會,有的兩人見面就相互看中,也叫一見鍾情,從此結下良緣。″爺爺講完了。

    讓我引用唐代一位詩人的一首詩,結束今天的問答,《正月十五夜》寫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 7 # 秦野雁

    元宵節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今天又一次回答這個問題,說明這個問題依然有熱度。元宵節對我們華人來說是個很重要的節日,因此大家對元宵節的關注度也很高。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繼春節之後又一重要節日。過元宵節,熱熱鬧鬧過元宵,所以過元宵也叫鬧元宵。元宵之夜,望千門如晝。家家戶戶燈火通明足以說明元宵之夜熱鬧的程度。

    古人究竟是怎麼過元宵節的?古人過元宵節內容還是很豐富的。主要是舉辦燈會,舞龍耍獅,吟詩作對,飲酒賞月,共度佳節。

    我想《水滸傳》更能說明這個問題。《水滸傳》裡共有三次提到過元宵。《水滸傳》第32回清風寨的元宵之夜,共有三五千人家的彈丸之地也飲酒賞月觀花燈。

    《水滸傳》第66回“燭龍街照夜光寒,人民歌舞欣時安”北京大名府元宵放燈活動。閣內吹笙簫,打鼓板,打鬨賞燈,好不熱鬧。

    《水滸傳》第72回就說元宵之夜的東京街頭的熱鬧程度,後雖被梁山好漢攪黃了。但依然難以掩飾元宵之夜的東京張燈結綵,燈火通明,淺斟低唱,人潮如織的繁榮景象。

  • 8 # 西風濁酒

    元宵節作為傳統節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重視,更是在2008年列入了國家“非遺”。現在每到農曆正月十五,大家張燈結綵、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不同的地方還有自己的特色活動,元宵之夜,歡聚遊玩。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是漢文帝為了紀念大臣評定呂氏之亂而設,每到了這一夜,漢文帝便出宮遊玩,與民同樂。

    這個時候,元宵還只是正月十五日(又叫正月半或月望),到了隋唐才逐漸被稱為元宵節的。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將元宵節列為了重大節日。自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在漢朝時,就已經形成了元宵掛燈的習俗,皇宮內外,家家戶戶都在門前掛燈,一派熱鬧喜慶的景象,再後來便有了賞燈、猜燈謎的活動;到了隋唐,又加入了歌舞表演,通宵達旦,並有燃燈的習俗產生;延及宋朝,無論男女老少,全部外出歡慶,喜迎節日,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

    明朝時元宵節假期更是長達十幾天,熱鬧非凡;到了清朝,活動的形式達到了十幾種,有舞龍舞獅、旱船、扭秧歌、踩高蹺等,已經和現在的活動有些相似了。

    雖然元宵節演化到現在,已經不是當初紀念的意義,但它卻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流傳,更是豐富了百姓的生活,增添了民族的文化內涵。表達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祝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行套種什麼經濟作物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