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馬長史

    因為他觸到了每個帝王都有的逆鱗了!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被世人封為“戰神”、“殺神”,也被稱為“人屠”,他是中國歷史上戰功最輝煌的將軍之一。

    一生征戰沙場三十七年,無一敗仗,共殲敵上百萬,攻下的城池大大小小有七十餘座,在當時白起的名字令列國膽寒,可謂是無人能敵。

    可就是這麼一個極奇優秀、做出極大功勞的將軍,最後卻落了一個被君主賜死的下場,令人傷寒。

    白起被賜死,與他本身有很大關係,第一,他功高蓋主,在當時的秦王國,秦昭襄王剛從太后手裡得權,國內白起名聲比秦王還大。

    最主要的是,白起不給秦昭襄王面子,當初秦王沒聽取他的意見,被趙國欺騙,後欲攻打趙國,白起卻稱病不去,隨後秦軍大敗,秦王的面子被掃,秦王便派范雎去請白起出山,白起仍不去,秦王便強令白起動身,白起稱病體不便,仍未起行。

    隨後秦軍戰敗訊息傳來,秦王遷怒於白起,強令其即刻動身,白起生病,行走緩慢,秦王認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便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白起遂在杜郵自殺。

    與誰作對都不能與帝王作對,你連秦王的面子都不給,秦王他怎會給你面子?

  • 2 # 二二相偶

    說武安君白起百戰百勝一點都不為過,長平之戰,透過秦國長期的謀劃以及自身戰略的運籌得當,白起顯示了他被人稱為人屠的實力。

    那這麼一個強悍的人為什麼最終會落得個自縊的下場呢?

    長平之戰以後,白起坑殺了幾十萬的趙國降兵。可以說,秦國和趙國已經結下了血海深仇。此時他想滅掉趙國,卻因為將相失和,失去了先機。後來秦王又想攻取趙國,可是已經失去了先機,不僅面臨趙國的舉國抵抗。加上其他諸侯國也不希望秦國把趙國徹底弄垮,肯給會使絆子。此時的白起意識到繼續打下去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他苦勸秦王放棄。

    但是君王的野心是膨脹的,秦王在長平之戰之後慾望被擴大了,他的目的是邯鄲,是趙國的心臟。所以他命令白起繼續進軍,而白起在多次進諫之後依然沒有讓秦王回心轉意,而且恰好此時病重,秦王以為是推脫另外派人去攻趙。違逆龍鱗的後果是嚴重的,再加上攻趙失敗,秦王不僅對他失去信任,還把戰敗的怒火燒向他,最後更是被賜死。

    可以說他被賜死,功高震主可能是一方面。只知道軍事,而不懂揣摩上意,做不到與統治者同心同德才是主因。秦王必定不會讓一個不聽話,離心離德,又極其優秀的軍事天才來統領那幾十萬的秦軍。

    可以說,武安君的下場雖然淒涼,但也許正像他死前覺悟的一樣,也許正是上天對他殺降卒,做人屠的懲罰,可能也是命運的歸宿!

  • 3 # 劉一千五

    白起得罪了範睢,得罪了秦昭王的寵臣,倖臣,得力干將。所以,必須去死。白起不知進退,恃功矜傲,又聽招呼,也是自尋死路的個性。這兩個原因摻合在一塊兒,白起非死則亡,反正在當朝呆不下去。 長平之戰。秦國傾力與趙國打的一場"戰國力量轉化"的一場戰役。秦國軍隊在白起指揮下,前後殺戮俘獲活埋趙國青壯戰士四十餘萬人。使趙國再也沒有力量同秦國叫板。秦昭王立即讓秦軍包圍趙國首府邯鄲。白起以軍隊疲倦為由,甩了擔子。這令秦昭王非常不爽。易帥之後,秦軍在邯鄲城外寸步不進,迂延時日。趙國民眾同仇敵愾,堅決抵抗,異常激烈,加上魏國信陵君"竊符”得兵成功,毛遂"穎脫"而引楚大軍來救,秦兵由此消耗極大,眼看支援不下去了。秦昭王讓白起去,白起不但不去還說風涼話。讓主張乘勢攻圍邯鄲的那邦子人臉上下不來。正好,丞相範睢的恩人加朋友的鄭安平在前線打了敗仗回來,白起就說上頭要是早聽他的話,就不至於此。這話誰聽了高興?大家都不高興。廷議散了。秦昭王說白起"怏怏離去,有餘言",問大家怎麼辦?沒一個人回答。秦昭王心裡嘆息一聲,封了口寶劍,派使送去交給白起。在杜郵追上了。白起仰天一聲對不起趙國那些被活埋的四十萬將士,乃伏劍而死。一代名將竟死於被迫自殺,無乃命乎?

  • 4 # 目送歲月

    白起的結局在秦趙長平之戰時就已經註定了,那就是“殺降不祥”……

    白起,又名公孫起,秦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一生從無敗績,號稱“戰神”,因戰功受封武安君,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兵家的代表人物。

    公元前262年,秦趙長平之戰爆發,雙方在戰鬥中投入了近百萬的軍隊,此戰是戰國末期規模最大的戰役,彼此的國力都受到了極大的消耗。最終,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以趙括為將換掉了廉頗,導致大敗,四十萬趙軍投降。這四十萬趙軍降卒把白起逼到了兩難境地:其一,押回秦國,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這些職業軍人還是極大的隱患;其二,放回趙國,四十萬人休養過後隨時可以武裝起來對抗秦國,這仗等於白打。於是白起與部將商議後,使詐坑殺了四十萬趙軍,天下震驚!白起也被稱為“人屠”!雖然解決了這個難題,但自古流傳的“殺降不祥”的讖語,卻縈繞在白起心頭久久不能散去……

    在長平擊潰趙軍後,白起準備揮軍直搗邯鄲,一舉滅掉趙國,但由於丞相范雎與白起不合,忌憚白起取得滅國大功,於是建議秦昭王接受趙國割地講和的請求,同時也能使疲憊的秦軍得以休整。秦昭王採納了范雎的建議,白起聞信後仰天長嘆,滅掉趙國的最好時機錯過了。後因趙國失信,秦昭王大怒,命白起領兵再次伐趙,白起卻因戰機不再拒不領命,導致君臣間隙頓生。後來秦軍節節退敗,秦昭王再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又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最終,秦軍大敗,昭王顏面掃地,遷怒於白起,強領白起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剛剛離去,秦昭王與范雎商議,認為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遂遣使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收到王命後不禁嘆息:“我有何彌天大罪,竟落得如此下場?”沉默一陣後,他又說:“我本是該死之人啊。長平一戰,我用欺騙的手段活埋了趙軍降卒幾十萬人,確實罪該萬死!殺降不祥,殺降不祥啊!”說完就拔劍自刎了。所以,白起在長平埋下四十萬趙軍的同時,也埋下了自己的悲慘結局……

  • 5 # 內求安己

    太史公曰: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白起,崛起於行伍之間,官至“上將軍”,封“武安君”;後世列為“戰國四大戰神”之首,亦稱‘屠神’。憑藉個人努力,從“一介平民”到“位及人臣”,堪稱‘勵志人物’典範!

    遭心的是“情商差”。

    致命的是沒搞好‘同事關係’。時任秦相的范雎(應侯)嫉妒其功勞,恐其位居他之上。 要命的是沒遇到個“好老闆”。時事“秦昭王”,難容人,好面子。 最要命的是“秦昭王”可謂是對“范雎(應侯)”言聽計從!在“長平之戰”後,“圍邯鄲滅趙”的問題上,白起跟秦昭王意見不合,又屢次稱病拒絕帶兵出戰;戰事不利時還數落秦昭王。偏偏滅趙如白起所預,以失敗告終。王,惱羞成怒,嫉恨於其,遂即貶放,隨後又賜劍自縊。木桶效應,亡於“短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風景美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