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守仁
-
2 # 隱匿的黑馬
秦國的崛起始於秦孝公,又經過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七代國君的努力才掃平六合,僅存六國勢力已是螢火殘燭,不堪一擊,已經無法和昔日六國相提並論,再被章邯的20萬大軍來個橫掃千軍,已經是奄奄一息,本就沒有多大力量的韓、燕、趙、魏、齊舊勢力自保尚難
-
3 # 這些歷史要讀
很簡單,因為秦帝國對中華的統一,其實是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首先是思想觀念,在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秦朝以前,人們是沒有統一這個概念的。夏商周三朝,其實都不過是一個鬆散的諸侯聯盟而已。尤其是周朝,在其分封體系下,各諸侯其實完成獨立的。到東周時期,這種諸侯割據的思想就更加嚴重了。而這長時間形成並固化的諸侯思維,是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和強大力量,來將之逐步統一起來的。
其次是秦國一開始根本不具備統一的實力。秦國在戰國初期國力是遠不如魏國的,並長期被魏國壓制,無法東進。秦國真正強大是從商鞅變法之後,才開始逐步崛起,並一步步蠶食東方六國,最終一統天下。
但劉邦所處的時代,經過秦朝的洗禮,性質已經發生了質變。秦朝一統天下後,秦始皇以強有力的手段推行書同文車同軌,快速將天下統一起來。這就讓天下百姓首次有了天下統一的概念。而之後的項卻重走分封制的老路,無疑是倒行逆施之舉。,最終結果是導致諸侯之間繼續相互攻伐。因此,劉邦橫掃天下,老百姓其實是有思想準備的。
再說,秦朝滅亡後,天下最有實力的兩股勢力無非就是楚漢兩家,天下最終也只會落在他們兩家手上。而且劉邦拜韓信為帥後,一出巴蜀便還定三秦,這三秦本來就是最為富庶,也是舊秦的根基所在。因此,劉邦勢力其實本身就具備統一的思想力量。
至於項羽,雖然實力上一開始勝於劉邦,但由於思想高度不及劉邦,在大戰略上錯失機遇,最終只能落得個烏江自刎。
所以,劉邦再次一統天下,由於有了秦朝質變的積累,因此不需要再有一個量變的過程了。
-
4 # 張148459315
這不是廢話嗎?秦國面對的是怎麼樣的諸侯國?長平之戰那是趙國傾國之力在打。劉邦面對的是怎樣的諸侯國?都是些前朝舊皇室趁亂組織起來的臨時政府,原有六國的正規軍隊早就被秦統一時幹掉了,這種臨時政府倉促組建的雜牌軍跟長平之戰秦國面對的趙軍怎麼比?
-
5 # 風雨中的梅雲
戰國時期,秦國的敵對國家太多。除了東南六國,還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國。比如,夜郎,且蘭,滇,南越等等。再加上東周幾百年的相互吞併。等等等等的一些原因。故秦國的統一之路並不怎麼順利。
要知道,秦國最開始跟趙國是一個祖先。秦是兄長,趙是小弟。他們的祖先是周朝王上的御用司機。駕車技術嫻熟。周王為了獎勵他,把山西趙成縣送給了他和他的族人。後來,西北部的少數民族不斷進犯。身處趙成的非子應周王的派遣,去了寶雞天水一帶的周朝邊境去為周朝戎邊放牧。此後一直到平王東遷之時,秦國都是以部落式的國家存在的。由於要牧馬,還要跟西部的少數民族搶地盤。秦國的人口一直很匱乏。為了生存,秦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都去跟少數民族拼命。按照當時的交通通訊條件。秦人到現在都還改不了幾千年遺留下來的習慣。在當時,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防禦基本靠狗。大家看看現在的秦人,說話不僅聲大,而且還底氣十足。簡直是慷慨激昂啊。再看秦國的女子,脾氣暴躁。四個字來形容作為貼切。這就是,生冷噌倔。嗨,撤的有些跑題了。可以這麼說,在平王東遷以前,秦國一直是跟少數民族打交道。像當時的什麼百戎,犬戎,義渠等等等等的,秦國就是這麼一步一個腳印,把這些少數民族全都消滅了。當時的周朝的西部邊界已經被少數民族蠶食的都快到西安的郊區了。周王對秦國的國君許諾。西安西邊的土地。原本是朝廷的,現在背百戎等少數民族搶佔了。你只要打跑他們,奪回來的土地,我全都賞給你。可以這麼說,最初的秦國就是在跟少數民族搶地盤。這當然不像我們說的這樣輕鬆了。為了生存,秦人付出了無數的族人的性命和代價。才打出了西安以西的大片土地。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攻入西安,西周滅亡了。秦國舉全國重兵互送周平王東遷洛陽。天下間那麼多諸侯,只有秦國護駕。這如同當年他們的祖先駕車水平高一樣。把周平王感動的一塌糊塗。一高興,把西安廢墟賜給了秦國。同時把秦國的國君的爵位也提高了一級。讓他跟其他諸侯平起平坐了。接下來得戰國開場的時候,七雄中最不雄的就是秦國。這段時間,秦國可謂是多事之秋。權臣執政。國君被殺,太后執政,主少國疑。這個階段斷斷續續的持續了近百年(九十餘年)。直到五羊大夫蹇叔百里奚入秦和商鞅變法。秦國才算是擺脫了亡國的命運。而秦國幾十位國君。嚴格來說,真正擁有統一思想的國君應該從秦穆公說起。乃至到秦始皇為止。秦國的統一思想到付諸行動,再到一掃六合統一天下。到秦始皇為止。一共七八個國君。因為當時的中國並沒有形成過真正的統一。周武王也是分了八百多縣長鄉長那樣的獨立小政權。就算是到了最後,還有七個恐龍級的大國並列於世。所以秦國的統一之路任重道遠,時間漫長也就不足為奇了。
接下來再說劉邦的統一之路。劉邦在世時,他的對手只有項羽一個。而項羽分封諸侯有失偏頗。導致眾諸侯對他心生怨恨。劉邦本來先入咸陽,約法三章,安民有方。卻因為自己實力不濟而被項羽封為屈辱的漢王。大家說劉邦能同意嗎?而項羽一進咸陽,火燒宮殿,掘秦之墓,屠秦王子嬰。哦,還有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一樁樁一件件。天下人都看在眼裡。所以項羽一離開咸陽,劉邦就攢動齊國的田氏一族鬧事。而他也緊跟著出汗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弄得項羽顧東顧不了西。最終被劉邦逼死在垓下。劉邦之所以能用四年統一天下。是因為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雖然急功近利。但中原的老百姓卻不用大仗了。至於說去西北打匈奴人,那畢竟是千里之外了。再加上秦統一後。文字統一,車同軌,書同文,度量衡統一。這些都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所以說,與其說劉邦統一天下,不如說他把項羽砸爛了的秦國給重新鑄造了出來。只不過鑄造工匠的名字不再是秦始皇,而是換成了他劉邦的名字了。
-
6 # 沙拉的時光機
謝邀,下面回答一下的問題,這裡說秦朝統一用了幾百年而劉邦只用了四年,確實可以這麼說的,首先處於的歷史時期及思想文化難度就是完完全全不同的,相比之下秦朝的統一要比劉邦難上幾百上千倍,第一從疆域來說,秦朝統一六國在到開疆擴土據考證疆域有三百多萬平方公里 放在現在也不算是一個小面積了,何況是倆千多年以前,絕對是超級大國了,也因此秦朝的統一奠定了從此中國這個神器國土上各個王朝領土的基調,自秦以後任何一個王朝都沒有比秦朝疆域小的,可以說秦朝奠定了基礎,而劉邦算是乘涼的人。第二,由於秦朝統一之後為了鞏固統治所頒佈的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也大大的降低了劉邦的統一難度,從那之後人們的思想統一,文化統一,信仰統一,統一起來相當容易,反觀秦朝,當時的環境,思想,文化,信仰統統有個家之所長,尤其信仰是最不容易在人們心中磨滅的東西,因此統一難度特別大,一定要通過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完全同化掉,因為秦朝統一用了幾百年,而劉邦統一隻用了四年很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是必然的。
-
7 # 肥喵森森
因為經過秦統一的過程後,大一統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且劉邦也沒有完全跟秦一樣完全的中央集權,而是打敗一批諸侯國後,又封了很多諸侯國,包括同姓和異姓的,封地封王才有人給他賣力的打天下,不然也不會那麼快。想想韓信曾被蒯通遊說三分天下就知道了。只不過後來又一步步的把異姓諸侯國幾乎都剷除了。
-
8 # 髆宛侯
首先這個問題不嚴謹。
漢之一統的過程和秦沒有可比性。(個人認為)
秦面對的是楚國,齊國,趙國,魏國,燕國,南韓等諸侯國。這些諸侯國最少的立國百年以上魏國,趙國,南韓(三家分晉到被滅至少二百年還不算沒有分開的時間)齊國(田氏代齊),燕國則是西周的第一批諸侯國。而楚國(至少從公元前1000年開始,楚考烈王:王不尊位,我自加爾)。這些國家都是根深蒂固,實力盤根錯節。有相當一批能臣猛將。更有一大批效忠者(主要是王室之後,大臣之後如:韓之張良,楚之項羽等)。且當時國家的仇恨的激烈程度後世無法與之相比。加之當時的民眾有著極強的集體榮譽感。(後世竟變成了地域黑,主要是現代)。更加註重國家尊嚴,民族尊嚴。這些在後世都是從未出現的。
而漢的對手,除了項羽的楚軍。,或可一戰。其餘的所謂的諸侯國。不過是一群有這政治權利慾望的類似於地痞流氓的人成立的政府。沒有戰鬥力。
相信,自秦之後。
許多東西,我們中華民族沒有了,永遠的丟棄了,永遠的選擇性遺忘了,永遠的消失了。
她們只存在於我們的腦海裡。
久久迴盪,悠悠綿長。
-
9 # 源稚生
誠邀。
在中國歷史上,談到秦朝最大的貢獻就是:統一之功。秦自成為諸侯國以來,經多代君主治理,到了秦孝公時,任用商鞅變法,勵精圖治,使秦國逐步富強,但是即使富強的秦國也“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一統天下;而貧寒出身的漢高祖劉邦,卻僅僅用了數年就統一天下,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秦國遇到的對手比較強,而漢高祖遇到的對手比之之前的關東六國相差太遠;
在中國,秦國雖然成為諸侯國時期較早,但是位於西陲之地的秦國並不為關東諸國所接受,秦國一直被排斥的,秦國雖然稱霸西戎,但是想融入關東諸國太難,進入戰國時期,魏國強大後屢次大敗秦國,秦國失去了河西之地,也損失不少,變法圖強後,雖然打敗了魏國,但是關東諸國裡趙國和楚國也是強勁的對手,秦國想一舉打敗對手,統一天下並不容易。
而漢高祖面臨的局勢則是另一種情況,當時秦國已經被推翻,項羽並沒有佔據關中地區,而且去了彭城大本營,他分封天下諸侯,這其實是一種倒退,雖然漢高祖被分封到了巴蜀,被三秦堵住了出路,但是正是由於分封太多諸侯,反倒給了漢高祖機會,可以讓漢高祖可以吸收一切可以吸取的力量來戰鬥,各個擊破對手,取得最後的勝利很正常。
其次,秦國面對的關東諸國有很多人才,給秦國統一製造了不少障礙,而漢高祖麾下的人才卻多於項羽,取得最後的勝利不出意外;
戰國時期,秦國自秦孝公以來任用了很多外來人才,無論是商鞅,張儀,范雎,李斯,尉繚等,都為秦國的統一天下做出了貢獻,雖然如此,六國也是有自己的人才的,這就導致了秦國統一有了阻礙,統一時間延長;
而漢高祖劉邦麾下除了“漢初三傑”的蕭何,張良,韓信外,還有謀士陳平,曹參,武將也有很多厲害的角色,可以稱為人才濟濟,反觀項羽一方,范增尚且不能用,何況別人呢?項羽失利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忽略了人才的作用。正因為漢高祖劉邦相信人才,任用人才才有了後來的漢朝。
再次,秦國統一歷程裡多次遇到關東六國聯合對抗;而漢高祖則是團結了一些能和自己合作的諸侯,統一遇到的阻力小一點;
秦國自變法強大後,強秦威脅論一直存在著,當時的時期,對於秦國形成了兩種“意識形態“:合縱和連橫。合縱就是合力對抗秦國,而連橫則是臣服於秦國,與之結盟。由於秦國一直改變其外交政策,六國對於秦國態度也是多變,合縱抗秦的情況也是多次出現;
項羽憑藉手中掌握的四十萬軍隊,於次年一方面陽尊懷王為義帝於郴縣,而暗中密令英布、吳芮、共敖將其殺死於南遷途中;另一方面,則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這種情況下,不一定能保證方方面面,總會有人不滿,劉邦利用自己的關係,拉攏了英布,彭越,臧荼等人,共同對抗項羽,劉邦多變的策略起到了極好的作用,能打敗項羽也是必然的。
最後,秦國統一採取的方式是東出,先是三晉,然後是燕,楚,齊,這種方式費時也是必然;而漢高祖劉邦採用的方法是兩路並進,一路由他東出對抗項羽,韓信帶一路軍北上攻三晉,齊,攻項羽後方,兩路夾擊最終讓項羽兵敗身死;
秦國位於西部,關中地區的地理位置決定秦國統一,東出是唯一也是僅有的選擇,而東出面臨的對手就是三晉,三晉裡趙國堪稱勁敵,秦國在三晉身上耗費了不少時間,而滅三晉後最大問題就是楚國國力雖不如秦國,但是國土面積大,一時半會也消滅不了,即使燕齊弱小,秦國也是廢了一番功夫的,這就使得秦國統一時間增長;
而漢高祖採用韓信建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消滅三秦諸侯,隨後自己帶領主力對抗項羽主力,而韓信北上,滅趙,滅魏,滅齊,攻楚,兩路齊下,最終逼得項羽兵敗身死,這其實也是策略上的正確,也是巴蜀之地相對關中之地的優勢所在。
由此可見:秦國統一用了百餘年,漢高祖僅僅用了數年,也是有其原因的,究其原因就是形勢不同,時代不同而已。
-
10 # 使用者94738516596
劉邦在統一全國的時候遇到的國家怎麼能夠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這些國家相比呢?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
劉邦在統一全國的時候確實打敗了很多國家,比如說趙國,齊國,當然最主要的就是項羽了。這裡面其實除了項羽之外,其他的國家雖然很多都是戰國時期的國家,但是這個時候的這些國家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說是一個國家,但是不論是從軍隊的戰鬥力,國家的建制,還是從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等等來說,根本就不能算一個國家。韓信一年之內滅掉四國,背水一戰韓信只有幾千人幹掉了趙軍二十多萬人,一方面顯示了韓信的厲害,可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這些國家的軍隊戰鬥力,這樣的戰鬥力再多的國家對於韓信劉邦項羽這些人來說都是紙糊的。所以韓信也能輕鬆的滅了那麼多的國家。
我們再看看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這些國家即使再小,也是經過了幾百年戰爭的洗禮,而且這些國家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經營,建制都非常的完善。但是到了楚漢相爭的時候早就已經被破壞了。
再說當時最關鍵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各個國家的老百姓對於自己的國家是非常有認同感的,就和現在的各個國家的人是一樣的,因為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各個國家的人依然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了,而且這些國家都是周天子承認分封的,這個對於當時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所以這個時候不論是軍隊的戰鬥力,還是老百姓對於自己國家的熱愛保護的熱情都是非常高的,但是到了楚漢相爭這種局面已經完全不存在了,經過了秦始皇的大一統,人們已經開始對於統一有了一定的認識了,很多人都意識到只有統一才能避免戰亂。所以這個時候不論是哪個國家的人對於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也就不那麼支援了。
其實很簡單的一句話就能說明一切,秦國統一六國面對的是整個天下,而劉邦統一天下面對的只是一些國家的政府,就是說當時秦國的統一戰爭不光是各個國家的政府,還有老百姓。但是劉邦只需要對抗各個國家的政府,因為各個國家都一樣沒有老百姓支援。得民心者得天下。
回覆列表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話不能這麼說,劉邦還定三秦,東進伐楚是在公元前206年,當時劉邦的勢力有多大呢?
當時楚漢陣營是這樣分的:
楚:雍(章邯)、韓(鄭昌)、西魏(魏豹)、河南(申陽)、殷(司馬卬)、燕(韓廣)、九江(英布)、臨江(共敖)、衡山(吳芮)
漢:齊(田榮)、趙(趙歇)、代(陳餘)、塞(司馬欣)、翟(董翳)、河南(申陽)、魏(原西魏,魏豹)、殷(司馬卬)
支援楚漢者,基本五五開,劉邦當是已經有了和項羽平分天下之姿。
而題主所說秦國滅諸侯用了兩百年,守仁君推導一下,公元前221年加兩百年也就是公元前421年,當時是戰國初期,秦國正值內部亂政,被魏國吊打,秦國的轉折點獻公嬴師隰剛三歲。那時的秦國,哪裡有什麼滅諸侯之志,自己能苟延殘喘,不被魏國滅了就好了。
那麼秦國是什麼時候才有的統一之姿態,或者說什麼時候才有的和劉邦東進之初一樣的勢力呢。
秦孝公時,秦國變法只是在走向強大。
秦惠王時,奪魏河西之地,滅蜀敗楚,伐取義渠。秦國霸業初定。但是還遠遠不能和聯合起來的六國並肩。
秦昭王時,敗韓魏聯軍,奪楚土地,長平之戰打掉了諸侯六國最後一點抵抗秦國的勇氣。
從秦昭王開始,秦國才算正式走向統一步伐。
守仁君認為,秦昭王時期的秦國,能和公元前206年的劉邦相提並論。
從昭王死後開始算,也就是公元前251年,到公元前221年,三十年。
秦國正正走向統一一路,其實僅僅用了三十年。
有人說就算是三十年,也比劉邦的四年長很多呀。
守仁君又要說了,劉邦僅僅用了四年嗎,沒錯,劉邦在公元前202年稱帝,但是他的帝位是怎麼來的,滅楚後,劉邦名義上也就是漢王,是齊王韓信,趙王張耳,燕王韓廣,魏王彭越(當時還是相國),長沙王吳芮,臨江王共敖,淮南王英布共同推舉劉邦稱帝。劉邦此時雖然為帝,但是其實還是諸侯共主。直到他把所有異姓諸侯全部滅了,才算真正統一天下,也就是說一直到公元前196年,才算真正統一天下。
那麼一共幾年呢,十年。
再加上劉邦時期的諸侯,實力可比秦國時期的弱多了,且早就臣服於劉邦。所以說,秦一統和漢一統難度相差無幾,大家不要厚此薄彼,或者透過抬高誰來貶低誰。
其實守仁君也是在雞蛋裡挑骨頭,因為歷史本沒有可比性。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人文,社會,大勢,思想等完全不一樣,跟本沒有辦法去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