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根樹花正孤
-
2 # 帝國烽火
公元1563年9月4日,大明王朝的皇孫降世,這是嘉靖皇帝的 第三個孫子,孫出生本來應該是一件高興的事,但是朱翊鈞的祖父世宗嘉靖帝晚年迷通道教,“諱言儲貳,有涉一字者死”, 因此,關於朱翊鈞的誕生,沒人敢報告嘉靖皇帝,更不敢為之起名字。一直到這位皇孫五歲的時候, 他祖父去世,父親繼位,廷臣上疏請立皇太子,穆宗才為他賜名,叫朱翊鈞。名為鈞的意思是,聖王制馭天下,猶如制器之轉鈞也,含義非常重大。
做了六年皇太朱翊鈞就因為父親的早逝,成為了當朝天子,年號萬曆,然而他並沒有按照父親的要求“聖王制馭天下,猶如制器之轉鈞也”,相反後世之人常言“明之亡,非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成為了大明滅亡在罪大惡極者。
嘉靖帝在位期間迷戀道教,任用嚴嵩,致使朝廷顯然混亂,各級官員貪汙腐敗,朝天年年虧空,隆慶帝上臺之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改革,但是隆慶帝在位六年就去世了。萬曆登基後,任用首輔大臣張居正,繼續實行改革。
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張居正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延續的明朝的壽命。
可惜張居正的改革並沒有給萬曆皇帝留下好印象,相反張居正的嚴厲和苛刻,使萬曆皇帝憤恨,這種憤恨在張居正去世後全面爆發。萬曆皇帝對張居正家進行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而且張居正也險遭開棺鞭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
一代首輔大臣就留下了一個悽慘的結局,但是對於大明王朝而言,萬曆皇帝最大的失誤在於廢除了張居正所任用的大臣,也廢除了張居正的改革,致使明王朝加速衰落。
萬曆三大徵指萬曆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北韓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寧夏之役自1592年3月到同年9月,蒙古族人哱拜因為擔心寧夏巡撫黨馨彈劾其冒餉之罪,糾合其子承恩、義子哱雲及土文秀等發動叛亂,佔據寧夏鎮。並出兵連下中衛、廣武、玉泉營、靈州(今寧夏靈武)等城,叛軍又以許花馬池一帶聽其住牧為誘餌,得套部蒙古首領著力兔等相助,勢力越加強大,全陝震動。
明朝特調副麻貴馳援,貴率蒼頭軍在攻城同時,阻擊套部蒙古,又調李如松為寧夏總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監軍,統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九月李如松攻破大城後又圍哱拜家,拜闔門自盡,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亂全部平息。
北韓之役自1592年起到1598年終,一共經歷兩次衝突。公元1592年,掌握日本大權的豐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率軍從對馬攻佔北韓釜山,又渡臨津江,進逼首爾。北韓國王李昖沉湎酒色、弛於武備、政治腐敗,軍隊望風而潰。日軍又攻入開城、平壤。北韓八道淪陷七道。在這種形勢下,明朝應北韓之請,出兵援朝。但援軍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遊擊史儒戰死,副總兵祖承訓僅以身免。
明廷得敗訊後,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東征提督,集四萬兵馬赴朝。次年正月進攻平壤,擊敗小西行長部,獲平壤大捷,此後又復開城,扭轉戰局。而後劉綎、陳璘率軍抵朝。明軍扼臨津、寶山等處,並斷日軍糧道。日軍缺糧,不得不放棄王京,退縮至釜山等地,開始與明軍談判。
1597年談判的騙局被戳穿,日本開始繼續進攻北韓,此時李如松已經戰死,朝廷任命麻貴為備倭大將軍,調薊遼、宣府、大同、山西、陝西兵及福建、吳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漢兵等往援。明軍兵分四路,中路董一元、東路麻貴、西路劉綎、水路陳璘,分道向釜山挺進,陳璘與北韓水軍將領李舜臣緊密配合,在海上追擊敵人最精銳的小西行長所部。
八月,豐臣秀吉死,日軍撤兵,明朝聯軍乘勢進擊,日軍戰敗。但明軍史儒和明軍老將鄧子龍也在與日軍的露梁海之戰中死亡。十一月,戰爭基本結束。
播州之役是發生在四川的叛亂,楊應龍為播州宣慰司使,驕橫跋扈,作惡多端,並於萬曆十七年公開作亂,並且楊應龍引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的數十個屯堡與城鎮,搜戮居民,姦淫擄掠。
萬曆27年,明朝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龍兼兵部侍郎,節制川、湖、貴三省兵事,並調劉綎及麻貴、陳璘、董一元等南征。明軍在總督李化龍指揮下,明軍分兵八路進發,每路約三萬人。明軍進佔楊應龍所依天險之地龍爪、海雲,至海龍囤,諸路軍達成合圍之。六月楊應龍知大勢已去,與二妾自縊,明軍入城,播州平。
萬曆三大徵基本都是發生在萬曆20多年的戰爭,此三大徵明朝雖然取的了勝利,但是也耗盡大明王朝的最後積蓄,並將張居正十年以來的改革成效揮霍的蕩然無存,明朝從此無力進行大規模戰鬥。
萬曆三大徵之後,萬曆37年明緬戰爭明朝失敗,萬曆47年明朝與後金的大決戰“薩爾滸之戰”,此戰明朝徹底失敗,也失去了對後金壓制力,後金在關外開始迅速擴張,最後還入主中原,建立清朝。
萬曆皇帝的三大徵看似是威武無比,但是卻收效甚微,而萬曆皇帝20年不上朝,成為了名稱最懶的皇帝,在他當政期間,黨爭開始發展,國家運轉幾乎停擺,黨爭長期持續,導致朝政日益腐敗。萬曆皇帝為了充足府庫,採取的強徵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
萬曆皇帝在繼承人問題上和朝臣爭吵不休,最終使接班人出現嚴重的質量問題,所以說明亡於萬曆,可謂切中要害。
民國曆史學家白壽彝評價: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奮發圖強,中間十年由勤變懶,最後近三十年“萬事不理”。他的主要特徵,是貪酒、貪色、貪財而又貪權,始終“魁柄獨持”,可謂操權有術,從這一點說,他不是一個庸人之輩。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樣的雄才大略。
這樣的一位帝王,怎麼能有很高的評價呢?
回覆列表
明朝的萬曆三大徵,具體是哪三次戰爭?結局如何?有什麼影響? 說起明朝,大家想到的可能就是朱棣的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確,明朝的氣節與膽識讓我們後人欽佩不已。你會發現,同樣是一個朝代,太祖朱元璋反元義無反顧,而努爾哈赤只能給李成梁當手下,同樣是中晚期,萬里三大徵,三方面開戰,都是大勝。而光緒只能看著甲午戰爭割地賠款。
自古得天下之正者,莫如明太祖之反元。明朝從少數民族手裡奪取了天下,恢復了漢人的江山。這份豐功偉績使得整個社會都養成了一股剛硬不屈的性格。面對外敵來犯時絕不妥協,強勢到底。這樣的風氣到了一個帝國的中後期也沒有發生改變,因此還爆發了萬曆三大徵,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而直入於明,使四百州同化我俗,施王徵於億萬斯年。剛剛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就叫囂著要從北韓借道攻取明國,結果在北韓戰場上卻被李如松打的大敗而歸。北韓之戰的勝利鞏固了明帝國在東亞的霸主地位,使得日本三百年不敢覬覦中國。
而寧夏之役的爆發完全是蒙古人企圖恢復成吉思汗時的霸業,隨後萬曆帝派遣麻貴和李如松調集全國各類精兵追殺他們至賀蘭山下,西北戰事的勝利使得明帝國與西方的絲綢之路安全得到了保障,同時大大的震懾了蒙古人,此後蒙古人喪失了再次進入中原的機會。
最後的西南播州之役還是以明朝勝利為結局,本播州為楊應龍家族世代割據之地,從唐末延續至今,這次的勝利使得明帝國在西北的疆土更加穩固,不會再有後顧之憂。
斯人遠矣,斯事久矣。過去的人和事早已逝去,但是從他們身上流露出來的愛國精神必將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