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談歷史King

    我不如他,我們大多數人不如他。

    他16歲繼位,處理宮廷各種複雜暗鬥,一時眾正盈朝,我這個時候還在高中刷題;

    他23歲駕崩,留下一個不錯的國庫,和較穩定的內外環境,我這個時候還剛畢業。

    熹宗黑來黑去,也就兩件事:做木工和寵信魏忠賢。

    愛好木工這事,我覺得沒必要黑。木工與蓋橡皮章本質是一樣,個人愛好而已,困在故宮,生活挺枯燥的,不像後朝三山五園可以遊玩散心。順便提一下,元順帝也是木匠大師。

    至於寵信魏忠賢,這事網上爭論也頗多,也不多說了,只簡單提一句:眾正盈朝的時候,官員也喜歡搞窩裡斗的,導致的局面是:東北遼瀋、廣寧大敗,西北蒙古侵虐河套,西南安南叛亂、土司叛亂,東南荷蘭入侵澎湖。魏監當朝的時候,反而能把局面穩住了...

    (帝國榮耀:天啟四年明熹宗“祭告郊廟,御門受俘,刑高文律(荷蘭澎湖守將Kobenloet)等於西市,傳首各邊,以昭示天下”。)

    無論怎麼說,朱由校也就個二十左右的毛頭小子,他讓眾正掌權四年,魏監也就掌權三年,好壞算是對半開。不是什麼雄主,但怎麼也不至於那麼的不堪。

  • 2 # SeaArm

    《從萬曆到永曆》一書認為,魏忠賢不可能屢屢矯詔,故而天啟一朝的政治,包括鎮壓東林的決策,還是與熹宗相關,熹宗遭到了後來主編明史的東林和復社人士抹黑。此外,即便是明史也明確記載了熹宗對於朝政的參與,不可謂無自相矛盾之處。例如王士禛所謂老宮監劉若愚的原話是:(先帝)且不愛成器,不惜天物,任暴殄改毀,惟快聖意片時之適。當其斤斫刀削,解服磐礴,非素暱近者不得窺視,或有緊切本章,體乾等奏文書,一邊經管鄙事,一邊傾耳注聽。奏請畢,玉音即曰:“爾們用心行去,我知道了”。這和所謂勤政的清朝皇帝批示:“知道了。”是差不多的作為。

    此外,朱由校所謂沈迷於木工,很有可能是因為對於宮殿藝術有所追求,由於前兩次主要工程人員如蒯祥皆過世,為了三大殿能復原,朱由校特別注重木作部分等,事出有因,並非只因為個人興趣而不理會朝政。當時因南京三大殿早已燒失,北京紫禁城三大殿於萬曆年間亦燒燬,朱由校效法太祖親自監督三大殿重建計劃,聽從御史王大年節儉的建議[,才會鑽研木匠手藝。

    《明實錄》:“上念光皇大業未究,雅志繼述,踐祚之初委任老成,摉羅遺逸,振鷺充庭,稱盛理焉。時四方多故,上宵旴靡遑,遼左及滇黔相繼請帑,無不立應,大臣行邊恩禮優渥,將士陷陣卹典立頒,又慮加派苦累,每有詔諭諄諄戒守令,加意撫字毋重困吾民。其軫念民碞如此,故能收拾人心,挽回天步,雖有煬灶假叢之奸而得人付託,社稷永固於苞桑。廟號曰熹,蓋稱有功安人云。”

    《明史》:“自世宗而後,綱紀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廢壞極矣。雖有剛明英武之君,已難復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明朝劉若愚《酌中志》對熹宗評價較高,“先帝(明熹宗)生性雖不好靜坐讀書,然能留心大體,每一言一字,迥出臣子意表”;熹宗在寧錦大戰中“日夜焦思,未遑自安”,王永光的題疏中曾有“要將寧遠城中紅夷大炮撤歸山海關”,明熹宗批示:“此炮如撤,人心必搖”,表明他是有一定的政治決斷力。當後金軍隊再犯錦州、寧遠之時,“更憤激深慮”,對魏忠賢和乳母客氏也怒罵咒恨,形於顏色。同時,熹宗又“又極好作水戲,用大木桶大銅缸之類,鑿孔創機,啟閉灌輸,或湧瀉如噴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機於下,借水力衝擁園木球如核桃大者,於水湧之,大小盤旋宛轉 ,隨高隨下,久而不墮,視為嬉笑,皆出人意表。”。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可見劉若愚對明熹宗的評價頗高。

    明末清初談遷認為“閹尹之禍,劇於熹廟,並邊徽而二之。……疵德多矣”。將閹黨及滿清視為天啟年間兩大威脅,可見其嚴重性。

    清道光年間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認為朱由校沈迷於木工,放任魏忠賢矯詔、管理朝政的行為視為貪玩而不長進,史載“又好油漆,凡手用器具,皆自為之。性又急躁,有所為,朝起夕即期成。成而喜,不久而棄;棄而又成,不厭倦也。且不愛成器,不惜改毀,唯快一時之意。”“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

    民國直系將領吳佩孚認為明熹宗寵信閹黨,濫殺東林六君子、東林七賢,才是明朝亡國的主因,更甚於萬曆。其恩師王紹勳,與吳佩孚提及明神宗怠政三秩時,感嘆曰:“無為而治兮不必生一神宗三秩”,吳佩孚居然立刻應聲對仗:“有明之亡矣莫非殺六君子七賢。”

  • 3 # 歷史課課代表

    明熹宗朱由校是明朝倒數第二位皇帝,同時他也是明朝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個皇帝,為何這樣說呢?因為他並不像萬曆皇帝那樣貪財好色,也不像嘉靖皇帝那樣熱衷長生之術,卻獨獨有個做木工的癖好,而且技術堪比祖師爺魯班。明熹宗偶這這樣獨特的愛好源於其經歷的悲慘的童年。

    一、父皇崩逝,倉促繼位:

    由於明熹宗朱由校的父親泰昌帝的太子身份一直不為萬曆皇帝所認同,所以,泰昌帝的太子之位並不穩固,每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和壓力下,泰昌帝顯然無暇顧忌兒子朱由校的教育問題。天啟帝即位之時,其文化程度基本上可以定義為文盲程度。其實,天啟帝繼位是非常倉促狼狽的。大明萬曆四十八年,萬曆皇帝駕崩,因此,戰戰兢兢做了十九年太子的明光宗得以繼位,然而,明光宗在位僅僅二十九天就暴病而死,因為父親的突然駕崩,毫無準備的天啟帝得以繼位,明朝在1620年一年之內換了三位皇帝。據史書記載,由於之前的長期壓抑,在其登基後導致其貪戀女色,荒淫無度,在太監的誘使下服食“紅丸”仙丹猝死。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紅顏薄命,在他即位前便早已撒手人寰。十六歲的朱由校身不由己被推上了歷史的風口浪尖,成為了複雜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二、在位七年,譭譽參半:

    明熹宗登基時大明王朝已是風雨飄搖。外有滿洲鐵蹄肆虐,內有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擺在明熹宗天啟帝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似乎到了分崩離析前夕的國情。但是年少的明熹宗,身為天子,卻沒有立志復興大明,反而沉溺於木工,後世史官自然不會筆下輕饒這位不務正業的皇帝。但是朱由校並非完全無所作為的昏君。在即位之初,他倚重東林黨人,讓他們在朝廷擔任要職,罷免一些奸佞之徒,使得吏治稍顯清明。在東林黨人的輔佐下,已經於萬曆十年被打倒至今近四十年的張居正被平反,甚至,連永樂年間被“滅十族”的方孝孺的遺嗣也被錄用為官。相比於對內的德政,在對外方面,明熹宗在歷史上也被記了一筆,他下令擊退了覬覦澳門的西方列強,維護了中國領土完整。儘管這些舉措對於積重難返的明王朝來說可能只是隔靴搔癢,卻顯示了一個年幼的皇帝試圖參與政治的決心。相比於他這些“輝煌的文治武功”來說,明熹宗寵信宦官卻讓他在歷史上飽受詬病。

    三、文盲皇帝,事出有因:

    朱由校因為自幼喪母,父親長期不受祖父萬曆帝的待見,每天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並且,明熹宗的祖父萬曆皇帝因為當年立嗣的紛爭,也不喜歡這個孫子,因此就疏於對他的教誨,所以他的知識水平很低,可以說近乎文盲。造成這種狀況即使由於先天的生長環境,也跟後天明熹宗不愛學習有關係。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很多都有一些奇特的癖好,尤其是明朝,不走尋常路的皇帝可謂接二連三,什麼愛養蟋蟀的、愛給自己封官的、幾十年不上朝死宅的、姐弟戀愛的死去活來的,可沉迷於做木工的就唯此一人。並且,據史書記載,朱由校的木工製作方面可以說是頗有造詣,他天生心靈手巧,做起木工活來堪稱鬼斧神工,絲毫不輸於當時頂尖的木匠大師。如果是位有道明君,這樣的絕技實在可以為自己的政治生涯加分,但是,問題出在明熹宗不是一位明君,他註定無法逃脫史官定義下的昏君範疇,所以,其掌握的木工手藝也就成了不務正業、荒嬉朝政的把柄。

  • 4 # 玉小王33

    謝邀,天啟朱由校在滿清編纂的明史裡變成了一個只會玩只會打手工活的木匠,這明顯是不合理的,他雖然不像某些學者眼中可以排名大明前五的帝王,但起碼也算個有作為的皇帝,看他對待遼東戰事就可知一二,比崇貞強太多。重用太監魏忠賢也成了大大的黑點,可崇貞一滅了魏忠賢,東林黨立刻一家獨大把朝廷搞定更加烏煙瘴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退伍了的你們在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