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解剖學出現以前,中國是以中醫理論為認知人體的指導思想。《靈樞·邪客》裡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又稱心主神志或心藏神,所以用心來表示人的思想關鍵。
在中醫理論中,心主宰人體心理活動。這分為兩方面,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
《靈樞·本神》裡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心主神明論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用藏象學說一元化的闡述人體複雜的生命活動規律的假說。“心主神明論”是在“形神合一論”的基礎上,將“人身之神”依附於“髒象之心”,故心才成為“君主之官”而主神明。在理論上,它和“腦髓說”只不過是在“神”所依附的“形”這一點上有所分歧,而作為“神為生命之主”這一基本觀點是一致的。
就人的情感活動而言,喜、怒、憂、思、恐等都是發於心而應於其他髒。《類經·疾病類》裡說:“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並賅意志。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這也與中醫“精氣神”理論相關。《類經·攝生類》中說,“統馭精氣而為運用者,則又在吾心之神”。神,在這裡是指高階中樞神經機能活動。心血的執行,是這種中樞神經機能活動的基礎,所以包括認知和情感活動在內,都受心血的影響,心血的功能正常與否,直接關係到全身臟腑生理功能及言、聽、視、動等功能活動的正常與否。
所以,《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正因為心為“生之本”,所以,也同時負擔了“神之變”這個職責。
當然,藏象學說不像現代解剖學一樣容易讓人理解,但是從醫學角度看,能有如此理論,也是相當了不起的。畢竟這是幾千年前形成的理論。
經過慢慢的演變,心,就成了漢語裡“思想”的代名詞,所以,說心情而不說腦情。
在現代解剖學出現以前,中國是以中醫理論為認知人體的指導思想。《靈樞·邪客》裡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又稱心主神志或心藏神,所以用心來表示人的思想關鍵。
在中醫理論中,心主宰人體心理活動。這分為兩方面,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
《靈樞·本神》裡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心主神明論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用藏象學說一元化的闡述人體複雜的生命活動規律的假說。“心主神明論”是在“形神合一論”的基礎上,將“人身之神”依附於“髒象之心”,故心才成為“君主之官”而主神明。在理論上,它和“腦髓說”只不過是在“神”所依附的“形”這一點上有所分歧,而作為“神為生命之主”這一基本觀點是一致的。
就人的情感活動而言,喜、怒、憂、思、恐等都是發於心而應於其他髒。《類經·疾病類》裡說:“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並賅意志。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這也與中醫“精氣神”理論相關。《類經·攝生類》中說,“統馭精氣而為運用者,則又在吾心之神”。神,在這裡是指高階中樞神經機能活動。心血的執行,是這種中樞神經機能活動的基礎,所以包括認知和情感活動在內,都受心血的影響,心血的功能正常與否,直接關係到全身臟腑生理功能及言、聽、視、動等功能活動的正常與否。
所以,《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正因為心為“生之本”,所以,也同時負擔了“神之變”這個職責。
當然,藏象學說不像現代解剖學一樣容易讓人理解,但是從醫學角度看,能有如此理論,也是相當了不起的。畢竟這是幾千年前形成的理論。
經過慢慢的演變,心,就成了漢語裡“思想”的代名詞,所以,說心情而不說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