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唐三娘子
娘子開始分析了:大家都知道,清朝本來是遊牧民族,由努爾哈赤開始在草原上崛起,四處征戰,基本上統一了草原各部。到皇太極時期,就每天想著衝破山海關,入住中原。 皇太極的長子豪哥,常年跟他的老爸去打仗,軍功其實有不少,人又沒啥大毛病。按理說這皇位板上釘丁,絕對跑不了。 再說說多爾袞,這傢伙軍功也是一大堆,人家後面也有支持者,實力自然也是不弱的。(大家不要 看電視裡面什麼說多爾袞和孝莊皇太后兩人有情,後期還嫁給多爾袞,娘子要嚴重給大家說一下,正史裡面孝莊皇太后根本就沒嫁給多爾袞,而且兩人就跟本沒有電視裡面演的愛情故事,野史裡面也沒有,現在的電視劇太能虛構了)。 當時的情況是兩人雖然旗鼓相當,但是很多人還是支援豪哥的 ,但是咱們的豪哥還是很豪氣的。人家來了個孔儒讓梨,本來是想顯自己得大度的,結果下面的大臣也覺得有道理,就從其他的皇子裡面選,最後經過利弊權衡,再加上孝莊皇太后的運籌帷幄。咋們的福臨小皇帝誕生了。
-
3 # 歐陽後生
滿族的先人是女真族,在汗位繼承上沒有實行嫡長制,甚至根本都沒有一個繼承製度,當初皇太極繼位也是靠長期的計謀爭奪過來的。
皇太極死後,皇位之爭更加激烈,而當時的順治(愛新覺羅-福臨)只有6歲,而且在眾皇子之中年齡最小,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完全是福從天降。正應了那句古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皇太極當時死的很突然,所以臨死前沒有任何遺言之類的東西,來交待由誰繼承皇位。而之前努爾哈赤的遺詔規定,皇位要由滿洲貴族來討論。
當時皇太極的長子豪格35歲,人才出眾,擁有兩黃和正藍三旗支援。而皇太極之弟,32歲的多爾袞軍功顯赫,又有正白鑲白兩旗及三個親王支援。這時,鄭親王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和代善父子掌管的兩紅旗的意見顯得尤為重要。豪格和多爾袞兩派為爭奪皇位,互不相讓的時候,內心機敏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折衷方案:讓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臨(順治)繼位。多爾滾和豪格都知道,若強行繼位,後果肯定是兩敗俱傷,所以都同意了讓福臨繼位。由於福臨年僅6歲,多爾袞要求和濟爾哈朗一起輔政,豪格無耐也同意了。
於是,6歲的福臨意外得到了皇位,年號順治。
-
4 # 戰略忽悠局
皇太極其人可以說是清朝最厲害的皇帝,其他人跟他比,都不夠看,包括他老子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有16子,在這些兒子當中,他最喜歡的是皇十四子多爾袞,好像清朝十四皇子都挺牛的,不過運氣好像也都不咋的。比如康熙的十四皇子也是牛啊,徵青海還做了大將軍王,不過就是離皇位差那麼點呀。
努爾哈赤偏愛多爾袞,所以就把手中的軍事力量傾斜給了多爾袞三兄弟,阿濟格、多鐸;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呀,皇太極突然就拜了哥拜,然後,皇太極一頓操作猛如虎,榮登大位,透過一番權謀,鞏固了其地位,並且打擊了多爾袞同母三兄弟,削弱了他們手中的八旗力量。
不過好巧不巧的是,皇太極這命還沒他老子長命呢,也是掛的突然,由於死前也未指定繼承人,那大傢伙就有了操作空間啊。
皇太極掛了,多爾袞開心啊,現在該我十四爺唱大戲了吧。
畢竟現存的那些旗主老爺們,就是他三兄弟腰桿子最粗,拳頭最硬啊。
但好死不死的是,有人堅決反對啊。那就是皇太極親領的兩黃旗的索尼、鰲拜;這兩哥們聲嘶力竭的到處吆喝,就是不同意多爾袞做皇帝,特別是那武夫鰲拜,衣袖都擼到肩膀上去了,就想著跟多爾袞幹一場。
多爾袞畢竟是個場面人,一看這麼鬧也不是個事,作為政治家,當然就談啊,談來談去,也沒談成,另外一個大佬濟爾哈朗反對他登基。
這就沒轍了,但你想多爾袞直接認輸怎麼可能,大家找平衡妥協唄。找來找去,找到了6歲的順治福臨娃娃。這個好,34歲的豪哥一直跟多爾袞不對付,手底下也有一幫子成熟的勢力集團,這6歲娃娃有什麼,還不是我為所欲為。
推薦福臨上臺之後,這下濟爾哈朗、索尼、鰲拜等人也沒話說了,給點臉,最好就兜著啊,別逼十四大爺發火。
於是乎,多爾袞沒做上皇帝,豪哥沒做上皇帝,6歲的福臨登基了。
-
5 # 剛剛才說
按理來說皇太極去世後,最有可能繼位的是皇太極豪格和皇太極的兄弟多爾袞,一個是出色的兒子,一個是手握兵權的兄弟。那麼這兩個人誰當皇帝都會不服對方,定是要掀起一場腥風血雨。雙方各自爭取自己的陣營,結果也是旗鼓相當。最後僵持不下的時候,最後在大臣們的建議下,各自退讓一步,當時的情況,豪格陣營的支持者有好多不是真正支援豪格,而是支援皇太極的兒子繼位,那麼多爾袞看僵持不下,乾脆提出讓福臨繼位,自己為攝政王,還是大權在握,再加上賣一個面子給孝莊(兩個人的關係比較微妙);而豪格呢,一看多爾袞退了一步,自己也退了一步,退出了皇位之爭。
最後孝莊的兒子福臨,也就是順治當上了皇位。
-
6 # 南海打漁人
滿清政權或者是大部分少數民族政權沒有漢人的嫡長子繼承製度,而是誰的力量大誰當家。
當時皇太極死後(也不知是不是被多爾袞幹掉的)如果是按照漢族道理應該豪格繼位,但是多爾袞不同意,兩邊實力不相上下。就快到火併邊緣。
但是外部情況不允許這麼做,明朝因為李自成造反,對滿清來說出現了千年難遇的機會。必須去分上一杯羹。
為了安撫豪格,立了年幼的福臨。但是權利還是在多爾袞手上。據民間傳聞,當時有太后下嫁多爾袞的記載。其實也是正常。滿蒙沒有守寡的習俗。小叔子娶嫂子很符合他們傳統。
就這樣,清朝解決了內部矛盾。按照劇情福臨應該活不到長大成人就被多爾袞殺掉,但是,多爾袞一直生育有問題,沒有兒子,據說只有一個女兒。所以福臨最終成了贏家,成了有實權的皇帝。
-
7 # 知三道四
順治的父親皇太極只是建立了清朝但是沒有入關就死了,皇太極死的時候沒有定下繼承人,所以皇位歸屬有爭議,理論不過就只能靠拳頭了,而此時清軍還沒有入關,如果因為皇位的爭執造成內部分裂說不定就被明朝緩過神滅掉了,多爾袞要登基並不佔絕對優勢,就只能讓小皇子福臨繼位,他做攝政王,然後整合兵力攻打入關。
-
8 # 楊先森說歷史
皇太極沒有傳位於任何人,
俗話說得好,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豪格和多爾袞這兩個強勁的對手互不相讓,一心想擠掉對方自己做皇帝,即使自己做不了也不能讓對方做。而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進言:“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這倒便宜了當時年僅六歲的福臨。既然多爾袞和豪格都不行,那麼,選擇皇太極的其他兒子,成為了兩人都願意接受的折中方案。福臨這個既無年長優勢,也無軍功傍身的幼小皇子,就這樣得到了他皇長兄夢寐以求的寶座,成為了九五之尊。
回覆列表
皇太極是突然猝死的,並沒有來得及立嗣,所以從他一駕崩,激烈的皇儲爭奪就開始了。而競爭的主角有兩個——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並沒有年僅六歲的九皇子福臨。
豪格是皇太極長子,戰功赫赫,而且執掌著正黃旗、鑲黃旗與正藍旗,勢力強大。然而豪格的對手睿親王多爾袞也不是省油的燈。多爾袞雖然是豪格的叔叔,但是卻比豪格小三歲。他擁有正白旗與鑲白旗的支援,而且皇太極對這個弟弟感情不一般。
多爾袞之母烏拉那拉氏·阿巴亥是皇太極逼迫殉葬的,然而皇太極對多爾袞這個年幼的弟弟卻很疼愛。《清史》記載,皇太極對多爾袞說:“朕愛爾過於諸子弟,賴爾獨厚,以爾勤勞國政,恪遵朕命故也。”當時,八大貝勒共議國事的體制仍舊存在,而大部分的貝勒都支援多爾袞。
按照清朝太祖努爾哈赤規定的皇位繼承《汗諭》,由滿洲八旗的貴族共議嗣君。當時共有親王、郡王七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潁郡王阿達禮。
當時最有影響的四大和碩中,禮親王代善年老體衰,秉持著明哲保身的態度折中不言。而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是爭端的主角,所以只剩下鄭親王濟爾哈朗起到了超脫協調作用。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的兒子,深受清太宗皇太極的信任,地位尊貴。當時雙方僵持不下,濟爾哈朗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讓皇子福臨登基。
對於多爾袞來說,當時八旗中六旗都不支援自己,強行登基恐怕損失慘重,而讓豪格登基,自己又實在不甘心。而福臨年幼,他登基以後,自己與濟爾哈朗輔政,既能夠掌權,又能避免滿洲內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