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籍與歷史
-
2 # 龍宇軒
明王朝的衰敗歸根結底,亡於政治腐敗和利益格局的失衡,最大的利益集團是皇族與地主階級,明朝皇族世襲罔替的土地分封制度和以官僚士紳為代表的地主階級佔據支配了王朝的主要財富和土地資源,這種局面導致直接侵佔了政府公共利益和農民階級利益,階級對立最終爆發,利益格局的失衡是明王朝最終滅亡的主要因素。而導致利益格局失衡的主因,是明朝兩百餘年皇權與相權的鬥爭史從未停歇,雖然從朱元璋時期廢相奪權,但相權從來就沒有在明朝政體內真正地消亡過,在某種層面而言,皇權與民權兩位一體,是維護社稷長久興盛以及民權公共利益的,而相權的存在客觀具有官僚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性。所以明史中具有行政大權和資源支配權的官僚士紳階層對抗皇權的案例比比皆是,而政治的複雜性在於封建皇權的統治又離不開官僚士紳利益集團的擁護,這種局面,以維護封建統治體系而不變革王朝體制為前提下,皇權最好的駕馭之術便是扶持與官僚士紳利益集團對立的新利益集團,分庭抗禮相互掣肘。在明王朝政治格局中,分不同的時期這股政治力量時而體現為勳貴集團,時而體現為閹黨集團,或時而體現為武將集團,所以在皇權與相權的鬥爭過程中,朝局的平衡和相互掣肘尚可令明帝國正常運轉。在整個明朝歷史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朱元璋廢相士大夫被打壓,土木堡之變勳貴集團與王震覆滅後士大夫一家獨大,張居正變法之利益格局重新分配,閹黨覆滅東林黨獨大后王朝滅亡。總之,明朝滅亡主因來自政治失衡帶來的腐敗,導致整個掌管公權的官僚體系結黨營私,因私廢公後政府稅政及土地資源被層層侵吞,國家財政能力和公信力徹底喪失,底層農民階級被剝削壓迫到生存邊緣。內亂和外部入侵只是誘因,當一個內部腐敗而風雨飄搖的政權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大廈傾覆便會隨之而來。
-
3 # 從一到無窮
財政枯竭導致皇權旁落引起內亂。而內亂有引來窺伺中原財富已久的滿人持續不斷地入侵。明朝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滅亡了。
-
4 # 理工男讀歷史
主要是內憂,外患是結果。就像癌症是不會讓人直接死亡的,都是死於其他併發症。
1、統治階級並非一體,要深入瞭解統治階級的內部關係。
但一旦平衡被打破,比如皇權佔優,一個可能是出現秦皇漢武,國家跳躍式發展。另一個可能就是秦二世、隋煬帝,國家衰弱甚至直接崩潰;當文官佔優的時候,一個可能是如張居正攝政、王朝中興,或者王莽篡位、西漢滅亡,王朝會發生或好或壞的突變。更大的可能就像宋明末期,皇帝被架空,文官成為利益集團,國家喪失統治能力,再有外患就造成王朝滅亡;
至於宦官,是皇權的延伸,中國古代歷史上把宦官過於黑化了,宦官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失控的宦官亂政僅在東漢末期和中晚唐存在,但也不是王朝滅亡的最主要原因,畢竟宦官是最不想改朝換代的一個群體。古代帝王都很清楚,文官要是幹正經事,何必用家奴?包括外戚、特務政治、酷吏,都是這種思想造成的。
2、明朝最重要的滅亡原因就是文官利益集團。
明王朝整個過程就是皇帝和文官打擂臺的過程。無論是朱元璋設錦衣衛,朱見深建西廠,天啟用魏宗賢,都是藉助其他力量壓制文官。這些都是歷史上文官描述的著名暴君、昏君,就說明這幾個皇帝壓制文官是有效果的。而被文官描述成聖明帝君的大多是徹底被文官架空的皇帝,比如明孝宗等。
天啟末年魏宗賢大權在握,已經某種程度扭轉了對後金和農民起義的不利局面。但天啟暴死,崇禎殺了魏宗賢,東林黨上臺之後短短數年局面崩潰,國家財政破產,農民起義軍佔北京、滿清入關,至少說明在執政結果上東林黨等文官集團還不如太監。
3、這是一個歷史必然,中國古代王朝大都是因此滅亡。
我之前文章中說過,軍事失敗——軍隊戰鬥力差——軍隊去專業化——文官掌握軍隊——文官架空皇權——文官形成利益集團——文官集團道德淪喪——經濟發展,這個迴圈在歷史上反覆出現。治國即是治吏,解決不了吏治問題,文官利益集團必定會實現國家權力和國家經濟的私有化,這就是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歷史週期律。
-
5 # 石悟語
明朝的滅亡個人覺得主要還是源於統治階級自己。
如何理解明朝皇帝、宦官以及文官的關係呢?
不信任的開始其實明朝一開始的基因就是不信任官員,朱元璋是個極度容易猜忌而又殺人不眨眼的人,他把自己的這一套觀點當成祖訓制度,告誡後世繼位人要嚴格遵守。
隨著朱元璋一起打天下開國功臣能有幾個得到善終,即使文官劉伯溫沒權沒勢告老還鄉,皇帝也不放過,我是不相信有那麼多人願意冒著滿門抄斬的風險造反。極度猜忌又濫殺無辜這種基因深深烙刻在明朝的制度上,東廠,西廠,錦衣衛這些特務機構都是朱元璋本人意識形態下的產物。
官員的命運定格
皇帝因為不放心,導致所有大權統統攬在自己身上,官員只有當奴才的資格。官員既沒有安全感又沒有歸屬感,很難真心為朝廷的長遠發展建言(惹怒上意,很可能被殺),追求生存,奉承皇帝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集權的消極影響
高度集權的結果導致皇帝本人的工作量極度加大,要麼勤奮至極,要麼乾脆不管,沒有多少中間道路,所以明朝的皇帝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麼啥事不管,要麼勤奮到死。但終極是幹不完的工作,又不信任官員,很容易走向依靠宦官的道路,畢竟宦官無法生育,一般不用擔心他們篡權奪位。
高度集權的制度,導致國家的命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統治者的素質,統治者不夠優秀那麼國家就要衰落亡,日積月累的衰落成了趨勢,最後的皇帝再勤奮也不能力挽狂瀾。
說完統治階級,我們再來看內憂外患內憂
內憂外患其實是統治階級自己造成的結果,內憂無非就是各路反抗的農民起義,如果不是過不下去了,農民哪有心思冒著殺頭的風險來起義。李自成為什麼能夠得到這麼多人的支援?因為當時遇到災荒,人們生活困難,吃不飽,但是國家的稅賦卻一點也沒有減少,被逼無奈的人走向了反抗的道路。
外患
外患就是女真族的崛起,女真族再厲害也就寥寥數十萬人,正常的情況下誰也不會冒著滅族的風險跟上億人口的大明朝死磕。女真族開始十幾個部落,各自為政,若不是明朝的壓迫他們怎會形成統一的意識反抗明朝。努爾哈赤起義的時候公佈的七大恨可是得到了絕大多數女真族人的認同。
-
6 # 萌大叔來了
皇帝,宦官,文官,即內憂!外患,後金,蒙古!這個範圍也太廣了!加上小冰河期天時不利!這麼說就必死無疑!加上明朝廷外強中乾!完全就是把主要戰鬥力,寧遠鐵騎頂在遼東一線了!至於後來,滿族進關後,一路上勢如破竹!南明就幾乎沒有擋的住清軍南下,當然,明朝舊部和張獻忠舊部組合抗清,也弄死了孔有德!有什麼用啊?南明也是苟延殘喘!就當時的局勢,就是天下大亂,明朝滅亡就是早晚的事!當時人心散亂!沒有強大的民族自尊心自強心抗戰決心,沒有堅強的統一戰線,沒有足夠強大的國際環境!(注:二戰時期,真要感謝美國參戰!)至於,內部主要原因,要怪崇禎!自以為是,死要面子!他不如他哥哥明熹宗,雖說不務正業,業餘時間當木匠!但是,他真的是虛心用人,用魏宗賢,也用孫承宗!魏宗賢是打擊異己!但是,對用人方面還是有些經驗的!朱由檢就死要面子,內憂外患,都不懂得妥協!結果,都後來直接完蛋了!攘外必先安內都不懂…!
-
7 # 領略非洲風情
明亡始於萬曆,無能驕奢淫逸。崇禎皇帝雖勤政有力挽狂瀾之心卻力不從心,性格剛愎自用,生性多疑。各地農民暴動,滿清強大起來乘虛而入關。北旱南澇,餓殍千里。朝堂黨爭(閹黨和東林黨之爭)。不亡才怪。
-
8 # 秦野雁
明朝自朱元璋立國之後,常使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雖然對功臣舉起屠刀,對士大夫予以貶斥,對貪官施以嚴刑。但是,對於老百姓還是仁心宅厚的,這一傳統一直保持了下來。對於老百姓來講,過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明景宗剛繼位時,瓦剌首領也先率軍攻打北京,在於謙的指揮排程下,北京城穩如泰山,安然無恙。雖然于謙、劉鏜、石亨石彪叔侄功不可沒。但是,老百姓在那場戰鬥裡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真正使君軍民團結如一人,才保北京不失。
至少說明大明王朝還是深得民心的。可是,到了萬曆年間,一切都變了。朝廷開始變得昏庸,官員開始橫徵暴斂,加重苛捐雜稅,不遺餘力的榨取民脂民膏,再加上自然災害,這些天災人禍,使得民不聊生。很多百姓吃草吃樹皮度日,到處都是餓殍腐屍,百姓被逼無奈,內憂逐漸形成。
到了晚期,宗室、官紳地主等對財產土地的兼併導致很嚴重的兩極分化。李自成進北京後,對明朝官員拷掠搜刮,掠得7000多萬銀兩。財政破產,致使軍紀敗壞,士兵索餉譁變都是常事,軍隊沒有戰鬥力。後金軍入侵,邊關告急,外患愈烈。
-
9 # D從前W
一個王朝的興衰成敗有著複雜的原因,不是單一事件影響的,首先明朝是一個政治體制和制度十分完備,十分先進的朝代,明朝自朱棣開始政治體制日趨完善,文官集團和皇帝、監督系統形成了三權制衡的體制(注意不是三權分立),這樣的體制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整個帝國的集體智慧,煥發出強大的力量。所以明朝歷代發生危險時,只要皇帝、文官和監督系統三者能夠合力,必會度過維艱,如土木堡之變、打擊海盜等。或者當形式需要時,三者合力又會煥發出無限的生機,比如三楊時期、弘治中興、隆萬改革等!如三者之間不能形成合力,至少也要維持平衡,這樣也能做個太平之世!
到了晚明,正是風雨飄搖之時,正需要三者合力共克時艱,但是,偏偏這個時候三者沒有一個和睦的,斗的不亦樂乎,先是文官和宦官鬥,摧毀了很多文官的力量。接著皇帝和宦官鬥,把宦官徹底鬥倒了。魏忠賢死後明朝的監督系統也就癱瘓了。我不是說魏不該死,而且說監督系統不應該不發揮作用。最後,皇帝又和文官集團鬥,失去了宦官的監督系統,文官集團在皇帝面前不堪一擊。也被鬥倒了,崇禎皇帝在位17年,用了50個內閣大臣,文官集團幾乎變成了秘書班子了,這個時候大明的巨大政治優勢就蕩然無存了,一個人怎麼打得過滿清、李自成和張獻忠三個團體。所以失敗也是必然的了!
-
10 # 拓跋飛翼
一個王朝的滅亡,絕不會因一人一事而成,都是多重原因積澱在一起,最終造成國家衰敗,走向滅亡。
大明王朝的滅亡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帝國,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大明王朝最終走向滅亡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簡單分析一下:
一、大明王朝在崇禎皇帝時期,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地步。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明王朝的財政出現了大問題。一方面稅收不足,另一方面就是連年的征戰,還有就是連年的自然災害。明王朝其實在經濟上已經死亡。
二、崇禎帝不能知人善任,到最後若大的帝國無人可用。崇禎帝錯殺袁崇煥,強逼孫傳庭冒然出戰,導致孫傳庭戰死。致使朝中無大將可用。
三、崇禎帝很勤勉,卻不會平衡朝中各方勢力。崇禎帝一上來,就將明朝閹黨的魏忠賢清除,讓一幫迂腐的東林黨人執掌天下,重文輕武。使得朝政頹廢,加速衰敗。
四、明王朝滅亡也是冥冥之中的氣數。到崇禎帝末期,連年的自然災害,流民四起,百姓最終揭竿而起,明朝失去了民心,也就是失去了執政的根基。
古語說: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必亡國。
回覆列表
明朝的統治階級使得內憂外患變得更加激烈,最終導致了亡國。他們可以說是亡國的催化劑。
明末許多優秀的將領都是死於政治原因。比如熊廷弼成了朝中東林黨官員與親魏忠賢大臣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盧象升由於與楊嗣昌高起潛政見不合,被迫在極其劣勢的情況下與數倍與己的清軍決戰。最終戰死,戰死後還被楊嗣昌刁難名譽不得恢復。
而外戚宗室以及一些大臣只是純粹的欺軟怕硬,面對皇帝好言好語的哀求他們一毛不拔,而李自成一旦使用暴力他們立刻拿錢保命。
明朝的統治階級如果稍微有一點大局觀也許明朝還能多活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