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老跨鬥

    學習書法幾個重要入門關口

    一、篆書

    如果喜歡篆書,應該以清《鄧石如篆書千字文》入手,立好規矩再學其它。

    二、隸書

    如果喜歡隸書,應該以漢《曹全碑》入手,立好規矩再學其它。

    故宮博物館藏曹全碑(最好的版本)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於東漢中平二年 (185)。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碑陽20行,滿行45字;碑陰分5列,每列行數字數均不等。在明代末年,相傳碑石斷裂,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多是斷裂後的拓本。1956年移入陝西省西安博物館碑林儲存。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

    http://m.sohu.com/a/148142909_682158

    三、楷書

    1、如果喜歡楷書,應該以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入手,立好規矩再學其它。

    2、先學好唐楷,再習小楷。不可以倒置。

    3、習小楷必須學王義之的《黃庭經》和《樂毅論》,立好規矩再學其它。

    四、行書

    如果喜歡行書,應該以《集王義之書聖教序》入手,立好規矩再學其它。

    五、草書

    如果喜歡草書,王義之《十七帖》,立好規矩再學其它。

    可以非常肯定的講,以上五帖是學習書法重要入門關口。

    其它字帖均可以暫時放棄,等以後擇機再學。

    五帖當中最好從楷書入手。

    必須從毛筆開始學起,不可以先學硬筆。

    五種書體最好從楷書入手。

    不臨帖

    不師古人

    沒有前途

  • 2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覺得,先學帖,後學碑,這樣可解決碑帖中筆法與刀痕轉換問題。

    字帖、帖帖,是兩個書法系統。字帖注重實用書寫性,碑帖注重藝術書寫性。就好比一個是評戲,一個京劇,屬於不同戲曲分類,兩者各有獨特之處。

    字帖,多是墨跡本,常見於小楷,即使有的是摹刻拓版,一般情況下字畫保持原貌,對於解析筆法有很大的作用。尤為突出的特點是: 完全是自然書寫狀態,沒有絲毫刻意描畫的成份。

    而碑帖,多是拓片,實際上是刀刻出來的字,比小楷大一點,即為中楷。由於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碑帖字口有失真的成份,尤其是筆畫起止處和轉折的地方,怎麼調鋒的看不出來了,特別是初學者沒有辯識能力,臨寫碑帖的時候容易誤讀曲解把筆法搞錯了。

    以我多年研究書法的親身實踐,深深地感覺到,臨寫字帖比臨寫碑帖技法難度小,訓練週期短很多。

    字帖筆勢來龍去脈清楚,筆畫精緻,字形結構也比較嚴謹,姿態自然。尤其是書寫性特別明顯,筆法簡單,字型較小,易於臨摹。相比之下,碑帖的字型過於工整,具有美術字的特質,有些筆法與字帖大不相同,帶有刻意做作的跡象,臨摹時很艱把握。

  • 3 # 肥佬甘

    我覺得有了碑的基礎就要轉臨字帖墨跡,那才是古人的原汁原味的東西,碑字經過刻工修飾多少失去了原貌精神,不宜久學!

  • 4 # 墨池軒書法

    關注神秘俠客平臺的書友們,很多都是歐體愛好者,很多書友看到歐公的墨跡,感覺很難受!為什麼呢?

    歐陽詢鮮有墨跡存世,這無疑是對歐體愛好者的一個遺憾,但這也增加了歐體的神秘感。閒言少敘,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左《千字文》,右《九成宮》

    我們在學習歐體楷書時,非常注重筆畫的精細,為了達到這種目的,回鋒法應運而生。注意上圖紅圈,右圖碑版寫得乾乾淨淨,而左圖墨跡則有明顯的“毛刺”。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說:“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看來歷代書家對墨跡都非常推崇,但如果只有刻本怎麼辦?

    啟功曾說:

    “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

    他主張透過木刻、石刻拓本字口模糊的“霧霽”,去識“廬山”真面目。然“透過刀鋒看筆鋒”,非有獨具匠心之功是不能做得到的。 書家寫本,拓之上石(或木),乃第一次損耗也。茲以王羲之《蘭亭序》兩種流傳的摹本為例子來證明,唐宋書法鐫石(木)的精美程度,歷來倍受讚賞。但仍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完美。如下圖:

    左墨跡,右拓片

    “茂”字“撇”和“鉤”區別十分明顯。兩個字的“意味”也大相徑庭。前者筆劃之間的牽絲和映帶極富“情”趣,而後者則顯得相對理性,甚至有些呆滯,特別是上面的兩點,過渡不自然,顯得生硬又牽強。以下三字中,紙本中的“竹”字末筆,有牽絲,其“情”趣與前面映照,整體看,氣韻通暢。而後者則少許多東西。可見,拓之上石,雖良工亦必然有所損耗也。 勒石成硨,刀工或優或劣,第二次損耗也。

    左墨跡,中石刻,右拓片

    茲以前期出土的《高昌墓表磚》為例子。十分慶幸這批墓磚中,在同塊磚上面有刻字(碑味書法)和朱書(帖味書法)兩類痕跡。它是先塗一層粉堊使磚面平滑易寫,由於粉堊吸水性強,使提按轉折、濃淡燥潤的用筆歷歷在目。更為可貴的是在這塊墓磚上,分別有刻字和朱墨兩組相同的“七十有”等字。僅僅只有幾十個字的幕磚,無論從運筆和書法風格上看,均為人同一時期所為,但硃筆字與被刀刻劃後的感覺大有異趣。如下圖:

    左墨跡,右碑刻

    二者的區別在於: 前者是典型的帖味書風,後者則是典型的金石書法。根據清代康有為的理論來評判優劣的話,他肯定讚賞後者。而其實是同一人在同一時間所書寫的。如果說讓當代大家啟功先生以“透過刀鋒”的方法來“觀”和“照”的話,以啟老的功力,其“筆鋒”想必應是同一種“味道”。

    同一時間同一人書寫的字,為什麼刻寫與不刻寫,“情趣”大不一樣呢? 歲月漫泐,第三次損耗也。下面是《黃庭經》碑在不同時期所產生的拓片。詳細比較,其可品味的“元素”是不一樣的。正如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和老星鳳樓的拓片較早,透出秀氣清晰的筆鋒。另拓《黃庭經》圖片則顯得古抽,漫漶,富於歷史和歲月的痕跡。

    左星鳳樓本,右故宮藏本

    對於拓片,拓工優劣,第四次損耗也。正如上面的例子,這中間的差別也包括有不同的拓工技術的差異在內。即使是同一拓工,不同時期的拓片,所產生的效果(“味道”)也是不一樣的。這裡勿須詳論。

    總結

    要高質量的“從剝離到還原”,依賴於書者對筆法的精深認識。所以,對研究刻本作者同時期的墨跡顯得彌足珍貴!

    故民間有云:

    臨碑不臨帖, 到老一場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習糖藝到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