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史記聞
-
2 # 宛丘男子
歷史上最後一個泰山封禪的皇帝趙恆
泰山五嶽之首,封禪泰山是帝王祭祀天地,昭告天下君權神授的莊重儀式。歷史上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封禪才被人們認可如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等有作為的皇帝都進行過封禪泰山。然而有位碌碌無為的皇帝為了面子也去封禪。他就是宋真宗趙恆,提起趙恆就是大名鼎鼎的"譚淵
之盟"的使作俑者一個本無德無為好大喜功的皇帝。
被遼朝侵犯時想南遷逃跑被名相寇準勸阻後御駕親征的皇帝,和遼朝訂下譚淵之盟"開啟了宋代出錢換和平的時代。
也該這小子有福,本是太宗三子機緣巧合當上皇帝。遼宋盟約後和平幾十年,社會休生養息經濟發展。錢多的去了就瞎折騰起來。竟效仿秦皇漢武封禪泰山,光這項活動折騰八百多萬兩白銀。還裝神弄鬼炮製天書愚弄世人,折騰來折騰去國庫逐漸衰落。
由於真宗本在歷史上名聲不好,自此沒有帝王去泰山封禪了。
也許是這位歷史小丑害了泰山吧!讓神聖的封禪劃上了句號。
朱元璋更不會選擇到泰山封禪!
-
3 # 秦皇漢武唐宗明祖
朱元璋出身農民,懂得民間疾苦,最恨貪官汙吏和奢侈浪費,體恤民情,不會做勞民傷財的事,康麻子是個什麼東西?入侵臺灣,殘害了華夏最後的正統,中華從此盡胡虜。。。。。。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們知道,古代皇帝,如果他自認為有了莫大功績,必然要封禪。比如秦始皇、漢武帝等等。可是,明清兩朝,對歷史做出巨大貢獻的君王也不少,比如朱元璋恢復漢人的江山,康熙帝實現國家的大一統,他們自己對自己在歷史上的功績,也很自得。可為什麼他們卻沒有封禪呢?而且,中國古代自從宋真宗封禪以後,再也沒有帝王封禪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秦始皇封禪)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搞清楚,封禪的真正意義是什麼。誠然,古代皇帝封禪,有誇耀自己的文治武功的意思。但這不是古代帝王的根本目的。或者說,這是古代帝王說在面上的話,他們真實的企圖並不是這樣的。那麼古代帝王封禪,真實的企圖是什麼呢?
真實的企圖是表明“君權神授”。
我們來分析一下封禪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皇帝的情況。一是秦始皇,二是漢武帝,三是宋真宗。
秦始皇依靠武力統一了六國。但是,被滅亡的那些國家的王室後人,肯定不滿。被征服國家的老百姓,肯定不服。還有一眾的知識分子,也對其君王地位深表懷疑。
秦始皇要堵住眾人的口,光靠嚴刑峻法,光靠焚書坑儒,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他才努力給華人灌輸“君權神授”的思想,讓華人相信,他成為最高統治者,絕不是靠武力,而是靠“神授”。
(漢武帝封禪)
漢武帝的時候,也存在思想混亂的問題。由於劉邦是第一個平民天子,所以,劉邦得皇位,大家更加不服和懷疑,造反不斷。而劉邦也沒有更多的辦法,只能一味地殺人,殺功臣,實施武力征服。但是,越是武力征服,越容易造成思想混亂。
到漢武帝的時候,漢朝已經依靠武力,解決了功臣威脅的問題,解決了藩王割據的問題,解決了外邦入侵的問題。不過,這時候依然思想混亂,再加上漢朝初年,一直信奉黃老學說,對皇權進行了嚴重的消解。所以,必須重振皇權的威嚴。因此,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接著又實施封禪,重提“君權神授”的觀點。
宋真宗其實一生並沒有大功績,他之所以也要封禪,最能說明這個道理。
當時趙宋王朝是透過黃袍加身,從後周獲得政權的。但是,宋朝獲得政權後,和遼國連續打了兩次仗,結果都失敗了,還和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而後周的時候,卻是隻用了三個月,就收回“燕雲十六州”中的三州。這一對比,肯定在當時引起了議論。宋真宗封禪,正是想透過這種方式,向大家表達趙宋天下,也是“君權神授”的。
那麼,為何明清時期,朱元璋,康熙等不採用封禪的方式,來加強皇權呢?(朱元璋劇照)
我覺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一是明清統治者不需要用封禪加強皇權。
朱元璋在建國以後,搞了一連串加強皇權的措施。比如取消宰相,打擊功臣,嚴刑峻法等等。這些措施已經極大地削弱了對皇權構成威脅的因素。清朝承襲明朝的一系列制度,其皇權的威嚴也相當穩固。而且,我們只要看看,明清時期,幾乎很少出現對中央皇權構成威脅的事情,就可以看出,當時的皇權有多麼穩固。
二是明清時期的封禪的地點存在疑慮。
朱元璋當時定都在南京,政治中心由北向南轉移了,讓他再去中原地區的泰山實施封禪,似乎不太合適。如果不去泰山,又去哪兒呢?江南一代並沒有合適的地點,也沒有先例。而康熙的祖業在東北,如果他去泰山封禪,不是直接向漢人妥協嗎?但是如果去東北封禪,他們祖先也沒有傳下過這樣的規矩,也很不合適。
三是明清強力地鉗制了輿論。
明清實施了殘酷的“文字獄”,強力地鉗制輿論。如果要進行封禪,必然會對歷史經典進行解讀和討論。一討論,各種思潮就會泛起。想想秦始皇當年封禪的時候,不少儒生參與討論,講出了不少規矩。結果秦始皇煩了,誰也不聽,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封禪,便可看出。封禪在統一思想的同時,也有可能帶來思想的混亂。而明清實施“文字獄”,是最好的簡潔的統一思想的方式。
四是封禪的效果並不好。
尤其是在宋真宗也封禪以後,這就把封禪的門檻降低了,後世的君王,再也沒有覺得封禪是一件了不得的,能起大作用的事情。因此就不再封禪了。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明史》《清史稿》)
-
5 # 鄭國柱
泰山封禪是歷代封建帝王的最高榮譽,是一項重大的政治活動,屬於國家大典。所謂泰山封禪,“封”是在泰山頂上積土為壇祭天,以報天之功; “禪”是在泰山下的小山樑父(也寫作梁甫)山上闢基祭地,以報地之功。封泰山,禪梁父,這種盛典即叫封禪大典。
歷代封建帝王為何要封禪泰山,源於泰山的特殊地位,泰山被尊為“岱宗”、“五嶽獨尊”、“五嶽之首”。按陰陽五行說,泰山在五嶽的位置是東方,是日出的地方,屬萬物之始、陰陽交匯處。《風俗通義》說:“泰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待,故為五嶽長。昔王者受命恤封禪之。”
秦始皇泰山封禪
歷代帝王都渴望到泰山封禪,《五經通義》說:“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歷史上有明確記載到泰山封禪的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秦始皇、漢武帝登泰山封禪,在《史記》、《漢書》的本紀和《封禪書》、《郊祀志》都有詳細的記載,也能看出,他們封禪的目的一是昭告天下皇權的合法性,是天所受,君權神授;二是向世人展示功績。
泰山封禪大典上的武則天劇照
為何宋真宗是最後一個封禪泰山的,可以先看一下他封禪的條件或資歷。他即位之初,還能夠勤於政事,治理較為有方,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時期,史稱“鹹平之治”。
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25年的戰爭,宋朝以歲幣換和平,大臣王欽若建議舉行封禪大禮,並說服宰相王旦,真宗怕王旦發對,賜給他一樽酒,裡面裝滿美珠,堵住了王旦的嘴。王旦不反對封禪了。真宗還編造了一個降天書的故事,說得有鼻子有眼,王旦等拜賀。真宗派官員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命王欽若赴泰山籌辦封禪事宜,王欽若又導演了編造祥瑞、偽造天書的鬧劇。
宋真宗劇照
宋真宗的泰山封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演的,東封泰山,耗資800萬貫,加上西祀汾陰、營造各種宮觀,耗資幾千萬貫,前代積蓄,揮霍殆盡。可以看出,宋真宗泰山封禪,就是一場鬧劇,純屬瞎折騰!
還用問朱元璋、康熙夠格不夠格嗎?所以,宋真宗之後,帝王來泰山不再進行封禪,只舉行祭祀儀式。(圖源網路)
-
6 # 宋安之
這個問題之前送安之具體說過,今天再來簡單說一下,簡而言之就是宋真宗封禪泰山導致了這個最高榮譽摻雜了太多水分,所以後世帝王不屑於再去。
自古封禪泰山的皇帝先後順序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從這個先後順序來看,是一個不如一個,像最開始是秦皇漢武,後面的漢光武帝劉秀好歹也是東漢開國皇帝,有名的位面之子。到了唐高宗時代就有些水分了,畢竟唐太宗都沒有封禪泰山,父親沒去兒子倒去了。不過唐高宗還好在位期間創下了永徽之治,打下了唐朝最大的疆域。到了唐玄宗就有些太過勉強,畢竟唐朝是成於玄宗,敗也玄宗。唐玄宗雖然開創了開元盛世,但也一手釀成了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
到了宋真宗時代,前面是唐宗的兒子去封禪泰山,這位宋祖的侄子非要去封禪泰山,雖然有著鹹平之治,但最關鍵的是宋真宗只是依舊在吃老本,並沒有將統一中國將宋朝發揚光大,像澶淵之盟雖然客觀上結束了與遼國數十年的戰爭,但那是被動防禦之下的成果,宋真宗這樣一玩是徹底使封禪泰山的最高榮譽直線下降。
而且比較搞笑的是,按澶淵之盟來說,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哥哥,雖然看似宋朝壓遼國一頭。但古代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遼國皇帝只是稱弟並沒有稱臣,其實是在隱晦的否定宋真宗的天下至尊位置,由此宋真宗自感臉上無光,因此授意下面大臣不斷創造所謂的“天書”和“祥瑞”等天降祥瑞,然後藉此順理成章的去封禪泰山,以來補充自己那脆弱的自尊心。
宋真宗以這種自欺欺人的心理封禪泰山後,徹底使封禪泰山這項最高榮譽對於古代有野心的帝王來說變得可有可無,因為都覺得水分太大了。所以宋真宗之後,元明清三朝再無帝王前去封禪泰山,宋真宗的封禪泰山之舉反倒成為了絕唱。
所以說不是宋真宗之後的元明清三朝,諸如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等皇帝沒有資格封禪泰山,而是不屑於與宋真宗這個沒有統一中國的小皇帝並列罷了。
-
7 # 立正站好喊大叔
其實封禪對於君王而言,無非是作為其統治的一個手段而已,其根本原因在於“君權神授”。
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大多以儒家思想去治國,在漢武帝之前的漢朝是黃老學說,秦朝以法家為本。雖然學派不同,但大家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對於神話虛構傳說十分迷信,自然而然統治者需要在這方面付出大的努力,營造大的影響。
泰山,五嶽之首,神話傳說中,泰山之上的神仙大多是威震一方的天庭大帝。在中國最古老的陰陽五行學說中,泰山位居東方,是太陽昇起的地方,也是萬物發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職能。
所以由此賦予了泰山幾項特點
新舊相代,固國安民
延年益壽,長命成仙
福祿官職,貴賤高下
生死之期,鬼魂之統。
所以,歷代帝王對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為"天齊王",宋代晉為"仁聖天齊王"、"天齊仁聖帝",元代加封為"天齊大生仁聖帝",明代又恢復為東嶽泰山神。
其實,這些都是為了其統治作為一個名正言順且得到上天認可的依據。
無論是法家還是道家,乃至後來的儒家,其思想對於君權神授都有不同程度的講解。
但宋之後沒有皇帝封禪,其實與朝代初創者的治國理念有關。
宋之後,元朝是蒙古族人創立,他們相計較而言,更多信奉自己的長生天,成吉思汗也不過是對道家的長生之術感興趣。這是民族特性使然。
再者,元朝統治者對於中原的文化接納並不多,他們有自己的治國思想,漢人只是最低等的階層,自然而然,漢家學說也入不了他們的法眼。比較思想而言,他們更加相信自己的馬刀。
元后有明,朱元璋起於草莽,稱帝后對於程朱理學親近,卻同時禁錮思想,八股文的出現限制人們思想,自然不會去做封禪這樣燃燒思想的大事。
再者,對於鬼神之說,朱元璋不以為然,這與他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他不去封禪,那麼他的後人,自然沒有資格去。最多的也就是冊封象徵性而已。
至於清朝,又是一個少數民族入住中原,造成大統的朝代。滿漢之間的矛盾縱貫整個朝代,封禪這樣的大事,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不利於已經慢慢緩和下來的民族矛盾。
再者,清朝雖然以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理念,但其根本,還是重滿輕漢。對於漢家文化也是選擇性使用,對於這般容易激化矛盾的大典,不會有任何傾向。
以上為個人觀點。
-
8 # 江東汪郎
泰山封禪是古代帝王向天地昭告自己的功績,更是向天下百姓灌輸君權神授的理念。
這樣的神聖事件,並不是洪武大帝和康熙皇帝不夠格,而是因為他們不屑和宋真宗趙恆這種無能之君為伍,潛意識裡認為他心智不堅,也毀了泰山封禪的水準。
宋真宗趙恆是什麼人?敗家子而已!宋朝最大的心病是什麼?燕雲十六州,宋太祖至死念念不忘的地方,宋太宗一心北伐都想收回的漢家故地。
偏偏到了第三代趙恆的手中斷送了宋朝初期的銳氣,一紙澶淵之盟開創了向番邦納貢換取和平的開始。
說的好聽是兄弟之邦,實際上讓出了“天朝上國”的地位,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中遼國也能代表中原上國,此刻的宋哪裡還有點漢唐的雄風!
不知道澶淵之盟有什麼高明之處,趙恆還有臉皮以此為藉口去泰山封禪。在他的授意下,一群文人軟骨耗費心機裝神弄鬼,偽造所謂的“天書封祀”,勞民傷財,以致於宋太祖、太宗兩代帝王四十餘年的積蓄幾乎揮霍殆盡,“內之蓄藏,稍已空盡”。
如果說歲幣只是緩兵之計,然而,直到趙恆駕崩也不見他對遼國有什麼動作,反而因為他採取守成的姿勢,實行“外聖內王”的策略,給宋朝留下了“三冗”之禍。所謂的“鹹平之治”,也不過是僅僅六年的時間,這還是站在其伯父、父親的肩膀上得到了榮譽。
最重要的是,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他無視漢高呂后、唐武后的教訓,培養出了宋朝第一位權後劉娥,開創了宋朝後宮干政的先河。
這在後世帝王看來,是極其愚蠢的行為。
這樣的宋真宗趙恆,根本就沒有資格對泰山進行封禪,他這個人實際上就已經給巍峨的東嶽大帝抹黑了,也使泰山封禪的水準大打折扣。
所以,從小一貧如洗到39歲成功逆襲的朱元璋,8歲登基16歲親政自負的愛新覺羅玄燁,這兩位真正做出一番事業的帝王,對封禪這種虛名也就沒有多少興趣了。
《宋史·真宗本紀》對宋真宗君臣為了泰山封禪的前後舉動,給予了最準確的評價:一國君臣如病狂。
-
9 # 談古論金
宋真宗或者宋朝之後,沒有皇帝去封禪,原因無非是以下幾個:
第一、不屑為伍。宋真宗天書封禪各種自欺欺人的勾當把封禪的牌子做坍掉了,明太祖、康熙帝丟不起這人,所以就不去封禪了。
第二、君權神授觀念在意識形態層面的變化。明清兩代,君權高度集中,受命於天的資格在意識形態層面已經根深蒂固,無需再透過封禪這個儀式典禮來強化。
第三、技術上封禪地點的難以選擇。朱元璋時期明朝的統治中心在中國南方,選擇傳統的封禪聖地泰山有操作不方便的地方;清朝的祖宗發祥之地在關外,長白山等比起泰山更符合封禪的軟硬體要求,但是泰山又是傳統的惟一封禪之地,在技術上同樣很難選擇和運作。
綜合上述種種原因,明太祖朱元璋和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封禪既非剛需,對其作為精神資源的依賴性又較低,在技術上又存在障礙,因此就不封禪了。
他們作為帝王本身,夠格是肯定夠格的,但是不封禪與夠格不夠格沒有關係。
-
10 # 趣觀歷史
謝邀。需要指出的是,封禪泰山並不能說是榮耀,只是儒家學說中的一種政治符號象徵。儒家認為新皇登基應當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因而漢武帝、唐高宗、武則天、宋真宗這類改元狂人深受其影響。有意思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起了一個好頭——不封禪、不受尊號、不受祥瑞。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事實上,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後,再沒有一個皇帝封禪,縱使皇帝出巡經過泰山也只是祭祀並不封禪。至於改正朔、易服色,在唐代以後由於兵荒馬亂,統治者也就沒心思去折騰了。子淵說過,封禪泰山是一種政治行為,因此不封禪也有著對應的政治原因。
往深層次裡剖析,我們不難發現,隨著儒家思想發展和皇帝制度的不斷演進,統治者們的合法性和權威不再需要透過封禪、上尊號、進獻祥瑞這些方式來實現了。
▲南北朝百官封禪場景塑像
封禪原本是儒家政治文化裡非常有存在感的一個一部分,隨著宋代理學的興起,儒家逐步傾向於道德哲學、修身養性,帝王的道德品質成為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封禪的存在意義越來越弱。連封禪儀式都日趨衰亡,接受祥瑞自然也就隨之消失了。再加上明朝建立時百廢待興,沒那多餘的錢財拿去浪費揮霍,因此朱元璋決定不再封禪。
回覆列表
封禪泰山堪稱是中國古代帝王的最高榮譽,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意思是從來沒有哪個皇帝已經見到了“符瑞”卻不前往泰山封禪的。但是,秦始皇之後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只有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這七位皇帝。為何宋真宗之後的皇帝不再舉行封禪大典了?難道宋真宗之後一千年間就沒有出現夠資格封禪泰山的皇帝了嗎?
封禪的條件《史記·封禪書》中提到了帝王封禪泰山的兩個條件:第一、這位帝王必須是受命之君(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第二、該帝王在位期間應該有符瑞出現,二者缺少任何一個,都會被認為沒有資格封禪。從秦始皇及之後皇帝的政治功績來看,後世又給帝王封禪增加了第三個條件,即天下統一。
從前兩個封禪的條件來看,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皇帝都是由資格封禪的——既然當了皇帝,肯定就是受命於天的“天子”啊;天子如果想封禪,全國各地自然就會獻出各種符瑞。但是第三個條件就比較難滿足了——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朝代屈指可數,其中還有隋朝等朝代從來沒有舉行過封禪大典。
宋真宗有資格嗎按照之前的三個條件,宋真宗是當然沒有舉行封禪的資格的——他在位期間宋朝算不上是大一統王朝啊,畢竟燕雲十六州尚在契丹人手中,並且宋朝長期被北方遊牧民族打壓,也不算是武力強盛的朝代。宋真宗的父親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期間也的確曾經有過封禪泰山的打算,甚至連詔書都已經下達了,結果卻又迫於壓力而放棄封禪。那麼宋真宗的歷史功績比宋太宗還要高嗎——當然不是,宋太宗最起碼還收復了吳越、漳泉,並且出兵消滅了北漢,還曾經親征契丹(雖然失敗了),而且太宗武功雖然不行,但他的文治在宋朝來說可是數一數二的。
宋真宗在位期間最大的功勞應該就是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這個盟約對整個宋朝歷史來說都至關重要——它維護了宋、遼兩國之間長達百年的和平。除此之外,宋真宗能讓我們想起的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兩句名言了。
一國君臣如病狂那麼宋真宗哪裡來的底氣封禪泰山呢?中國有句成語叫“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意思就是如果皇帝有某種愛好或者需求,就不斷地會有善於諂媚的臣下“殫精竭慮”地給皇帝滿足。而宋真宗的封禪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促成的,“澶淵之盟”中雖然約定了宋朝每年給遼國銀、絹二十萬兩匹,但是宋朝自認為是取得了重大的勝利——畢竟沒有像宋太宗一樣大敗而回,毫無臉面嘛。隨後,對皇帝功績的恭維成了大臣們的“標配”。第一次出現祥瑞是在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正月,“有黃帛曳左承天門南鴟尾上……上召群臣拜迎於朝元殿啟封,號稱天書。”意思就是那天不知是誰用一塊黃布,矇住了真宗的雙眼也矇住了天,真宗認為這是天降福瑞了,還專門編造了一個故事,說他前幾天晚上夢見有神仙預先告訴他要在正月初三降三篇《大中祥符》給他,真宗於是為這件事而改元“大中祥符”。改元一事可了不得啊,這表明了皇帝想繼續要符瑞啊,於是大臣們一級一級向下傳達命令:“安排”。此後“三月甲戌,兗州父老千二百人詣闕請封禪;丁卯,兗州並諸路進士等八百四十人詣闕請封禪;壬午,文武官、將校、蠻夷、耆壽、僧道二萬四千三百七十餘人詣闕請封禪”但是真宗都婉言謝絕了,覺得自己不夠資格啊,但是後來祥瑞都成災了,似乎真宗在不封禪,老天爺就要開始求他了。於是“夏四月甲午,詔以十月有事於泰山”。
封泰山之後還沒完,諂媚的官員以及老百姓們樂此不疲,他們又製造出更多的祥瑞,請求祀汾水,又建造玉清昭應宮、景靈宮、太極觀等等。到了真宗晚年,太祖、太宗積累的財富已經被揮霍殆盡了(內之蓄藏,稍已空盡),所以,脫脫在《宋史·真宗紀》中說:“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
正是因為宋真宗的封禪行為,將原本崇高的封禪之事貶低得一文不值,後世有作為的皇帝便不屑於封禪了。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後改封禪泰山為“祭祀”泰山,算是恥於與宋真宗為伍,而明朝及清朝的後世皇帝,就再也沒有舉辦過封禪泰山大典了。
參考史料:漢·司馬遷《史記》 元·脫脫《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