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木錯地處被稱作“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屬於中國五大湖區的“青藏高原湖區”。
納木錯在北緯30°30′至30°35′和東經90°16′至91°03′之間。位於藏北高原的東南部,西藏自治區的中部,拉薩市區劃的西北邊界上和其以北的當雄縣和那曲地區東南邊界班戈縣之間,距離拉薩240公里。約有五分之三的湖面在那曲地區的班戈縣內,五分之二的湖面在拉薩市的當雄縣內。納木錯向南距拉薩市區約100千米。納木錯湖南邊和東邊是高峻的岡底斯山脈和雄偉的念青唐古拉山脈,北邊是起伏較小的藏北高原丘陵,整個區域形成了一個封閉性較好的內流區域 。
納木錯南面有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側和西側有高原丘陵和廣闊的湖濱。它的東南部是直插雲宵,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北側倚偎著和緩連綿的高原丘陵,廣闊的草原繞湖四周,天湖象一面巨大寶鏡,鑲嵌在藏北的草原上。 納木錯湖是念青唐古拉山西北側大型斷陷窪地中發育的構造湖泊,屬內流湖。其湖盆呈西南—東北走向,西側寬、東側窄。納木錯湖的北面是高原丘陵,海拔約5000米~5500米,地勢較平緩,其南面和東面是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谷地,海拔高度約4000米~4300米,自南向北逐漸增長,念青唐古拉山脈高約5500米~6000米以上,其主峰高達7000多米,形成了一天然屏障,所以儘管納木錯湖水面海拔高,但由於念青唐古拉山脈以東的阻隔而成為內流湖。
納木錯湖中有3個較大的小島,這些島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擾,故棲息的鳥類繁多,人稱鳥島。西北部的朗多島是湖中最大的島嶼,其東西長2千米,海拔為4854米。 納木錯屬半溼潤半乾旱過渡地帶,光、熱、水資源充足,氣壓低,在當雄班戈測得的空氣密度為0.73千克/立方米,年輻射總量約7000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達3000小時左右,年均日照率大於65%,雨、旱季節分明,每年6月~10月為雨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10毫米,11月至翌年5月為旱季。
多風是納木錯流域及其附近地區氣候的顯著特點,對比當雄和班戈的資料,多年平均8級以上大風日為:當雄73.8天,班戈85.5天。大風日主要集中在12月至翌年5年,該時期當雄的大風日佔全年的79.4%,班戈佔全年的71.7%;一日之中大風常常出現在下午和傍晚,納木錯水面上風力尤為猛烈;納木錯的主導風向為西南風 。 植物資源
湖的周圍是廣闊無垠的湖濱平原,生長著蒿草、苔蘚、火絨草等草本植物,是天然牧場,全年均可放牧。藏北的牧民每年在冬季到來之前,就把牛羊趕到這裡,度過風雪嚴寒。
動物資源
湖濱平原繞湖四周,每到夏初時節,成群的野鴨飛來棲息,繁殖後代。湖泊周圍常有狗熊、野犛牛、野驢、岩羊、狐狸、獐子、旱獺等野生動物棲居,湖中盛產高原的細鱗魚和無鱗魚類,湖區還產蟲草、貝母、雪蓮等名貴藥材。
納木錯地區野生動物區系屬於青藏區羌塘高原亞區。本區有哺乳動物20餘種。食肉類、有蹄類、兔形類和齧齒類均為5~7種。有蹄類種最普遍的是藏野驢、藏原羚、岩羊和盤羊,前兩者多棲息於盆地與河谷,後兩者多棲息于山地。齧齒類中優勢種高原鼠兔,數量很多,特別是在沼澤草甸環境中數量更高;其次是旱獺、田鼠和藏倉鼠。高山草原的食肉獸有狼、狐、猞猁、兔猻、熊和鼬,其中最常見的是鼬,經常出沒於鼠洞。雪豹是最能適應高山寒漠環境的食肉獸動物,在雪線附近仍有活動。納木錯區域的食蟲目和翼手目動物種類和數量都很稀少。
分佈在高山草原、寒漠區域內的鳥類,種類最普遍,數量最多的是褐背地鴉、棕頸雪雀、棕背雪雀、白腰雪雀、褐翅雪雀、藏雪雞和西藏毛腿沙雞等幾種鳥類。其中冬季藏雪雞向藏南方向遷徙轉移,西藏毛沙雞則遷至4000米以下,它們經常出沒於旱獺和鼠兔的棄洞,以躲避敵害和不良天氣或利用為巢穴,這種“鳥鼠同穴”現象,在高原上十分普遍 。
納木錯湖區水禽很多,其中最普遍且數量佔優勢的是留居鳥,主要有棕頭鷗、斑頭雁、赤麻鴨、燕鷗。在高海拔山地,鳥類一般稀少,但能生活於此的種類,均有高度的適應能力。黑頸鶴是納木錯沼澤地惟一的鶴類,在高原腹心和北部繁殖,在雅魯藏布江中游谷地及其南部喜馬拉雅南麓、滇西北橫斷山區和貴州高原西北草海一帶越冬。西藏雪雞可作為高原的代表,常在高山草甸、灌叢帶棲息,淺灰的毛色與巖塊相似,不易發現,以高山植物嫩葉和花為食,並能在冰川和永久積雪帶附近活動,冬季不作垂直遷徙,對嚴寒無所畏懼,在積雪山地隨岩羊、盤羊踩開的地方覓食。紅嘴山鴉、黃嘴山鴉、胡兀鷲、巖鴿、雪鴿等均為高山常見鳥類,可在高山岩隙中營巢。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在該區域內分佈比較稀少,種類非常有限 。
湖中,產細鱗魚和無鱗魚。湖中魚類主要是鯉科的裂腹魚和鰍科的條鰍。裂腹魚一般可長到一二千克,大的可長到七八千克甚至幾十千克。這些魚是200萬年以來,由這裡原有的魚類,隨著地殼的隆起,適應高原的特殊環境,逐步變異演化而來的。有些魚至今還保留著頭大尾短的原始特徵。 青藏高原地勢高峻,日照充足。據氣象資料,納木錯地區每年的日照時數超過3000小時,太陽能資源相當豐富。多風是納木錯流域的顯著特點,區域內8級以上大風日每年超過80天,因此納木錯的風能資源亦相當豐富 。
納木錯地處被稱作“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屬於中國五大湖區的“青藏高原湖區”。
納木錯在北緯30°30′至30°35′和東經90°16′至91°03′之間。位於藏北高原的東南部,西藏自治區的中部,拉薩市區劃的西北邊界上和其以北的當雄縣和那曲地區東南邊界班戈縣之間,距離拉薩240公里。約有五分之三的湖面在那曲地區的班戈縣內,五分之二的湖面在拉薩市的當雄縣內。納木錯向南距拉薩市區約100千米。納木錯湖南邊和東邊是高峻的岡底斯山脈和雄偉的念青唐古拉山脈,北邊是起伏較小的藏北高原丘陵,整個區域形成了一個封閉性較好的內流區域 。
納木錯南面有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側和西側有高原丘陵和廣闊的湖濱。它的東南部是直插雲宵,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北側倚偎著和緩連綿的高原丘陵,廣闊的草原繞湖四周,天湖象一面巨大寶鏡,鑲嵌在藏北的草原上。 納木錯湖是念青唐古拉山西北側大型斷陷窪地中發育的構造湖泊,屬內流湖。其湖盆呈西南—東北走向,西側寬、東側窄。納木錯湖的北面是高原丘陵,海拔約5000米~5500米,地勢較平緩,其南面和東面是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谷地,海拔高度約4000米~4300米,自南向北逐漸增長,念青唐古拉山脈高約5500米~6000米以上,其主峰高達7000多米,形成了一天然屏障,所以儘管納木錯湖水面海拔高,但由於念青唐古拉山脈以東的阻隔而成為內流湖。
納木錯湖中有3個較大的小島,這些島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擾,故棲息的鳥類繁多,人稱鳥島。西北部的朗多島是湖中最大的島嶼,其東西長2千米,海拔為4854米。 納木錯屬半溼潤半乾旱過渡地帶,光、熱、水資源充足,氣壓低,在當雄班戈測得的空氣密度為0.73千克/立方米,年輻射總量約7000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達3000小時左右,年均日照率大於65%,雨、旱季節分明,每年6月~10月為雨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10毫米,11月至翌年5月為旱季。
多風是納木錯流域及其附近地區氣候的顯著特點,對比當雄和班戈的資料,多年平均8級以上大風日為:當雄73.8天,班戈85.5天。大風日主要集中在12月至翌年5年,該時期當雄的大風日佔全年的79.4%,班戈佔全年的71.7%;一日之中大風常常出現在下午和傍晚,納木錯水面上風力尤為猛烈;納木錯的主導風向為西南風 。 植物資源
湖的周圍是廣闊無垠的湖濱平原,生長著蒿草、苔蘚、火絨草等草本植物,是天然牧場,全年均可放牧。藏北的牧民每年在冬季到來之前,就把牛羊趕到這裡,度過風雪嚴寒。
動物資源
湖濱平原繞湖四周,每到夏初時節,成群的野鴨飛來棲息,繁殖後代。湖泊周圍常有狗熊、野犛牛、野驢、岩羊、狐狸、獐子、旱獺等野生動物棲居,湖中盛產高原的細鱗魚和無鱗魚類,湖區還產蟲草、貝母、雪蓮等名貴藥材。
納木錯地區野生動物區系屬於青藏區羌塘高原亞區。本區有哺乳動物20餘種。食肉類、有蹄類、兔形類和齧齒類均為5~7種。有蹄類種最普遍的是藏野驢、藏原羚、岩羊和盤羊,前兩者多棲息於盆地與河谷,後兩者多棲息于山地。齧齒類中優勢種高原鼠兔,數量很多,特別是在沼澤草甸環境中數量更高;其次是旱獺、田鼠和藏倉鼠。高山草原的食肉獸有狼、狐、猞猁、兔猻、熊和鼬,其中最常見的是鼬,經常出沒於鼠洞。雪豹是最能適應高山寒漠環境的食肉獸動物,在雪線附近仍有活動。納木錯區域的食蟲目和翼手目動物種類和數量都很稀少。
分佈在高山草原、寒漠區域內的鳥類,種類最普遍,數量最多的是褐背地鴉、棕頸雪雀、棕背雪雀、白腰雪雀、褐翅雪雀、藏雪雞和西藏毛腿沙雞等幾種鳥類。其中冬季藏雪雞向藏南方向遷徙轉移,西藏毛沙雞則遷至4000米以下,它們經常出沒於旱獺和鼠兔的棄洞,以躲避敵害和不良天氣或利用為巢穴,這種“鳥鼠同穴”現象,在高原上十分普遍 。
納木錯湖區水禽很多,其中最普遍且數量佔優勢的是留居鳥,主要有棕頭鷗、斑頭雁、赤麻鴨、燕鷗。在高海拔山地,鳥類一般稀少,但能生活於此的種類,均有高度的適應能力。黑頸鶴是納木錯沼澤地惟一的鶴類,在高原腹心和北部繁殖,在雅魯藏布江中游谷地及其南部喜馬拉雅南麓、滇西北橫斷山區和貴州高原西北草海一帶越冬。西藏雪雞可作為高原的代表,常在高山草甸、灌叢帶棲息,淺灰的毛色與巖塊相似,不易發現,以高山植物嫩葉和花為食,並能在冰川和永久積雪帶附近活動,冬季不作垂直遷徙,對嚴寒無所畏懼,在積雪山地隨岩羊、盤羊踩開的地方覓食。紅嘴山鴉、黃嘴山鴉、胡兀鷲、巖鴿、雪鴿等均為高山常見鳥類,可在高山岩隙中營巢。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在該區域內分佈比較稀少,種類非常有限 。
湖中,產細鱗魚和無鱗魚。湖中魚類主要是鯉科的裂腹魚和鰍科的條鰍。裂腹魚一般可長到一二千克,大的可長到七八千克甚至幾十千克。這些魚是200萬年以來,由這裡原有的魚類,隨著地殼的隆起,適應高原的特殊環境,逐步變異演化而來的。有些魚至今還保留著頭大尾短的原始特徵。 青藏高原地勢高峻,日照充足。據氣象資料,納木錯地區每年的日照時數超過3000小時,太陽能資源相當豐富。多風是納木錯流域的顯著特點,區域內8級以上大風日每年超過80天,因此納木錯的風能資源亦相當豐富 。